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30 07:1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思维方式,积累素材,提炼阐发观点。从文本中积累素材,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分析事理。学习审题立意的方法,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帮助。
学习重点: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理解为人处世之道是儒家立身行事的总纲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文化常识
(一)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二)《孟子》其书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有三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孟子》是孟子自己所撰。如著《孟子章句》的赵岐即持此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一种看法认为《孟子》是孟子死后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根据他生前的言论编定的。持此说的有唐代的韩愈、清代的崔述等。韩愈曾说:“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与记轲所言焉耳。”第三种看法认为《孟子》是由孟子和他的弟子共同编定的,而主要作者是孟子。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孟轲荀卿列传》中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以上三种说法,现在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是第三种,即《孟子》一书,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主要作者是孟子。)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子思想
孟子的思想涉及政治、哲学、教育和文艺思想等几个方面。
政治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学说是孟子的政治纲领,王道思想是他的政治理想。民本、仁政和王道,三位一体,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民本思想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仁政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仁政学说的其他内容大抵源于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并非孟子的发明,孟子以前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墨子等都曾论及民本思想。孟子的贡献在于深刻、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最终纳入到施政纲领中。战国时代的政治风云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孟子深刻地意识到民心向背的作用,认识到统治者要巩固政权并进而统一天下,就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因此,他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尽心下》)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的思想,大胆地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里,人民位列第一,可见,在孟子眼中,人民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强调君主要与民同乐。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保民”、“养民”和“教民”是孟子提出的施行仁政的具体纲领。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战乱频繁,兼并战争不断,苛税徭役繁重。他面对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痛心不已,呼吁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救人民于水火。
孟子所说的“保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要求减轻刑罚和赋税。孟子对人民的苦难充满同情,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公孙丑上》);一是坚决反对兼并战争。对于连绵不断的战争,孟子评价说:“春秋无义战。”(《尽心下》)
孟子所说的“养民”,主要指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孟子看来,只有人民生活富足,从根本上解决了生计问题,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定和富强。发展农业生产是孟子考虑的首要问题。为了实现“养民”的目的,孟子提出了“制民之产”的主张,这是从民本思想中直接引发出来的内容。孟子认为,统治者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必须使他们有固定的产业,过上富足的生活。否则,就可能导致民心思乱,铤而走险,进而危及到封建王朝的统治。
“教民”,即对人民施行教化,也是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孟子看来,人民生活富足后,“教民”是统治者必须去做的一件事,孟子所说的“教民”,指的是让人民普遍懂得封建伦理道德(礼义)。在孟子看来,这是实现社会稳定、国家安定的必要举措。“教民”比“养民”还要重要,只有将二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仁政。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重视教化的作用,为的是寻求实现孔子的政治理想,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王道思想是孟子设计的必由之路。在孟子看来,政治有两种,即王道政治和霸道政治。所谓“王道”,即是推行仁政,以德服人;而“霸道”则是凭借武力,四处征伐,以力服人。孟子是王道政治的积极倡导者,霸道政治的坚决反对者。在他看来,统一之本在于内行仁政,以民为本,推行保民、养民、教民的政治纲领,建设起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通晓礼仪、广施教化的王道乐土。
哲学思想: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论是孟子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由此构建起他的心性之学的思想体系;同时,他又以天命论为基础,构建起了他的历史观的思想体系。
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第一,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非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在这点上,孟子与其同时期的告子的观点截然相反。告子认为饮食男女等自然属性是人类的本性;孟子的性善论则立足于人的社会属性。他不否认人有共同的自然属性,但他认为自然属性为人、兽所共有,不足以反映人性所独有的本质特征。第二,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与生俱来的,而非后天形成。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第三,“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这一命题激励、吸引无数人在理性、道德良知上不懈追求。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构建起了他的心性之学的思想体系。在孟子看来,“尽心知性”是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的一个必要途径。所谓“尽心”,即指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所谓“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尽心”和“知性”二者关系密切,“尽心”是前提条件,只有做到“尽心”,才有可能实现“知性”。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尽心知性”呢?在孟子看来,就是要在“寡欲”、“内省”、“养气”这三方面下工夫。“寡欲”要求淡泊物欲,“内省”要求反求诸己,“养气”要求养心。其中,“寡欲”、“内省”是道德修养的初级阶段,“养气”则是道德修养的高级阶段,“养气”的目标是“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简而言之,孟子心性之学的根本目的即是塑造理想人格。这一思想体系,后来又被韩愈和宋儒所继承和发展,从而构建起宋明理学。
此外,孟子还对殷周以来的天命观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意代表天意。这与孟子提倡的民本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孟子对传统天命论的突破和发展。第二,对“正命”的追求。孟子认为人可以通过修养身性,顺应天道行事,去争取得其正命;如果胡作非为,触犯刑罚而死,则不能得正命。第三,天人合一。孟子认为要顺应天道而行,就要知天。因此,他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观点。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尽心上》),即指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已明了于心,无需外求;又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即指把仁、义、礼、智化为精神主体,便能达到思想和行为与四德的高度统一,从而实现天人合一。人只需按此伦理道德准则行事,就是顺应天道。这种把伦理道德观念上升到天道的高度的做法,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天命论基础上,孟子构建起了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主要表现为天才论、历史循环论和劳心者治人等观念,其中,天才论是其历史观的核心,是其人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把国家的兴衰、社会的发展,寄托在个别的非凡人物身上,属于典型的天才史观。在孟子看来,只有天才出现,天下才会大治,否则,天下必将混乱。基于这种思想,必然导致他的历史循环论的产生,即历史必然有治有乱,且乱久而治短。此外,孟子对于人类社会的分工也有其独特的思考。他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论证了劳心者在社会生产、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的失误在于把劳心看作是“大人”、“君子”之事,把劳力看作是“小人”、“野人”之事,从而借社会分工为封建统治制造了理论依据。他的历史观中的封建糟粕,几乎掩盖了他的民本学说和理想人格的光芒。
教育思想: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是一位成绩斐然的教育家。“教育”一词最早即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孟子》一书中,涉及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第二,如何实施道德教育。第三,教育与学习的原则和方法。孟子很少有直接论述教学方法的言论,大多是在阐释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时涉及的。他主张对人进行道德教育要顺应自然,顺应天性;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提出“教亦多术”(《告子下》)。此外,孟子还十分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以及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最后,孟子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不可三心二意,一曝十寒。
文艺思想:孟子的文艺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音乐问题的评论、对《诗》的引用和阐释、对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见解、对作家的自身修养以及蕴含在此类论述中的关于文学的社会本质和社会作用问题的意见。例如,在谈到音乐欣赏时,孟子主张“与众乐乐”、“与民同乐”;在谈到文学鉴赏和批评时,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学鉴赏方法和文学批评方法;在谈到作家修养问题时,提出“知言养气”说。所谓的“知言”,实际上指的即是辨别言辞是非善恶的能力;所谓的“养气”,则主要指心性道德的修养。这一学说在孟子那本来属于哲学范畴,并非直接与文学理论相关,但由于其精神气质、道德修养等内容与古代文学理论基本范畴有所关联,因此,古代文论家便以此说为理论依据,生发出“以气品人”、“以气论人”等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在谈到文艺的社会作用时,主张文艺应服从于政治教化的需要。
(四)写作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释题
“忍”,狠心、残忍。“不忍”,怜悯。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四.文本研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1)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2)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3)之掌上。
(1)忍:adj狠心,残忍。不忍,不狠心、怜悯。
v容忍;忍受。不忍为之下。
v克制。如:隐忍。
(2)斯:连词,则、就、才,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会意。从斤,其声。斤,斧子。本义:劈;砍。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陈风·墓门》
回顾:《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斯”假借为“此”,这,这个(又如“斯人”“生于斯,长于斯”)对应词“彼”
(3)运:运转,转动。
议论文借鉴一:
1.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是什么)
2.举先王治天下易来说明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为什么)
3.道理论证,先明确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由“人皆有”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并结合先王“仁政”,得出因“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政”的结论;最后再进一层,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能轻松自如地把治理好天下。以“仁心”推导到“仁政”,顺理成章。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4)见孺子(5)将入于井,皆有怵惕(6)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7)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8)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4)乍:忽然
①<副>忽然;突然。《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琵琶行(并序)》:“银瓶乍破。”《声声慢》:“乍暖还寒。”
②<副>刚刚。《满井游记》:“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③<副>时而。《汉书?景十三王传》:“乍见乍没。”
(5)孺子:小孩子
拓展:“孺子牛”出自《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的一个典故,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后来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6)怵惕(chùtì):恐惧。回顾:怵然为戒。——《庖丁解牛》
(7)内交:结交。“内”同“纳”,结、收入、接受。回顾: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项羽本纪》
(8)要:求,求取。
如何理解“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句话中“怵惕恻隐之心”的含义?
明确:“怵惕恻隐之心”即“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
议论文借鉴二:
1.举例论证,增强说服力。
2。排比句式:增强气势。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9)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9)辞:v推却,不接受。eg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辞谢。
议论文借鉴三:
1.反面论证:与前面的正面论证结合,一正一反,论证角度多样,说服力更强。
2.多次使用排比句式,整齐有气势。
3.由举例论证到反面论证的过渡词:由此观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10)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端:开始
问题:分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并思考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思考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明确: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我们需要发扬这种善端,促其成长。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
议论文借鉴四:
1,正面论述四心的基础意义。与前面的反面论证形成正反结合论证。
2,排比句式。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11)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12)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1)贼:残害;伤害。高考连接:家与家之相篡,人与人之相贼。——《墨子》
(12)始:①adv刚刚,才。《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
②adv最初、当初。《六国论》:始有远略。
③n开始。《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④adv尝、曾。《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问题:理解“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这句话的思想倾向。
明确:孟子以人性为前提推导政治,就是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主张从天赋性善论,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的。
议论文借鉴五:
1.比喻论证:形象生动。2.正反结合论证。
五.综合探究
1.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层
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
由“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明中心论点。
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四端”,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2.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
①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②之所以有“不忍人之心”是因为人天性中先验存在的“仁义礼智”;
③人只有遵照“仁义礼智”这些本性中存在的品质,才能做到儒家所推崇的“尽心”、“知性”、“知天”;
④人性本善。
3.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明确: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4.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二者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因私欲膨胀,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5.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2)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
6.归纳本文在论证方法和语言上的特色
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层层推理
举例论证:孺子入井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面:足以保四海/反面:不足以事父母
语言特点:
①比喻说理,生动形象。(孺子入井、“四端”与“四体”)进行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更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②排偶句式,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
主题归纳
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理解性默写
1.从文中看,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
2.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这在论证方式上属于法。
3.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答案:1.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2.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3.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拓展阅读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①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②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⑤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⑦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⑧,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⑨——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⑩,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①浩然:形容盛大流行的样子。
②义袭:义,偶然从外进入内心。袭,偷袭。
③慊(qiàn):不满意,怨恨。
④正:止,中止。⑤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⑥病:疲倦。⑦耘:除草。
⑧诐(bì):偏颇。蔽:遮蔽。淫:过分。陷:沉溺。
⑨邪:邪僻,不正。离:背离。遁:逃避。
⑩宰我:孔子弟子宰予。子贡:孔子弟子端木赐。
?冉牛: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闵子:孔子弟子闵损,字子骞。颜回:孔子弟子颜渊。
公孙丑说:“请问先生擅长哪方面?”
孟子说:“我能够判断人们的语言,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
孟子说:“难以讲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是最强大,最刚健的,用正直来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能充塞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是合乎义和道的;没有这个,它就疲弱了。它是日积月累的正义所生长出来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做是外在的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不要像那个宋国人一样。宋国有个担心禾苗长不快而把它拔高的人,非常疲倦地回去,告诉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过去看,禾苗都枯槁了。天底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少见啊。(说到浩然之气,)以为培养无益而放弃的,是不为禾苗除草的人;有意帮助它生长的,是拔苗的人。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公孙丑说:“怎样才算‘能够判断人们的语言’?”
孟子说:“偏颇的言辞,知道它在哪一方面被遮蔽而不明事理;过分的言辞,知道它耽溺于什么而不能自拔;邪僻的言辞,知道它违背了什么道理而乖张不正;搪塞的言辞,知道它在哪里理屈而终于词穷。言辞的过失产生于思想认识,危害于政治;把它体现于政令措施,就会危害具体工作。如果圣人复生,一定会赞同我的话。”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善于说话,冉牛、闵子、颜渊善于阐述德行。孔子兼而有之,但他又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那么先生您已经是圣人了吧?”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此章从“不动心”说起,最后涉及对孔子的评价,是《孟子》一书中极重要的篇幅。所谓“不动心”,指的是不因处境、待遇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心态,达到这种境界的两个环节,一是“知言”,二是培养“浩然之气”。“知言”是思想认识能力的表现,“浩然之气”尽管是一种正大刚毅的道德情感,仍然是道义原则指导下的日积月累的道德实践的成果。知言则不惑,气盛则意志坚定,所以是“不动心”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