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辽宁省高一(上)周测语文试卷(12月份)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1.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最近,一档全新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上新了,故宫》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引发全民关注。《上新了,故宫》打破了大众对故宫的刻板印象,让文物“活”了起来,既有内容,又有产品,“零距离”走进大众视野,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年轻人传递文物的温度与文化的内涵。
????????节目将静默的文物转化为富含精神文化内涵的文艺产品。每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明星嘉宾围绕主题探寻文物的前世与今生,挖掘文物背后的价值与精神内核;通过与国内设计师和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合作,设计与时代接轨的“年轻化”文创产品,让“旧文物”焕发“新生机”,实现深层次的“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故”在探寻故宫未知领域,“新”在获得文化新认知;另一方面,“故”在感知文化记忆与历史内涵,“新”在打造全新文创产品。
????????节目实现故宫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打开了故宫文化的另一种解读方式。它通过将文物变为文创、文创变为产品的方式,让故宫文化以具象化的文化产品被更多年轻人“带回家”,打通了观众与传统文化双向互动的新通道。“故”与“新”、“旧文物”与“新文创”的平衡实现了观众与古老文明的对话,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优秀文化的弘扬开启了新纪元。
????????(摘编自滕华琳《从<上新了,故宫>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材料二:
????????“超级网红”故宫又一次登顶热门话题。从故宫“紫禁城元宵灯会”的吸睛式宣传,到网友对活动质量的褒贬不一,再到网媒、专家对“故宫开发利用的边界”的广泛讨论,一系列话题让我们意识到,当故宫顶着闪耀了60年的历史光环走到当下,变得可亲可近时,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正在悄然酝酿着。
????????不可否认,故宫作为皇家文化代表,在文创研发上,其占有的资源无可匹敌。故宫文创品类从朝珠耳机、书签等“小玩意”拓展到珠宝、美妆等多个领域,融入当下生活场景。显然,故宫文创自成一派,也带动了中国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不过,对于以传承传统文化为责任的文物文创,再创作的尺度依据什么测量?是否需要建立行业标准?这些问题需要故宫作为“龙头”有所作为。一些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不够好等问题,也需高度重视。既然是文创产品,也应当符合商品价值的一般规律,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既要有适合普通大众所需的生活小玩意,也需要有追求高端品位的精致工艺品。供给以创意审美为底线,无论是趣味化还是高雅范,自内而外新生的力量才是艺术表达的本真诉求和创新方式。
????????故宫作为文创的先行者,在文创传播方式上常有突破。从“雍正卖萌图”开始,故宫的文物有了“深入民间”的温度和“与民同乐”的态度,故宫持续的“花式卖萌大法”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流行表达。但当沉默的文物变得热闹起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时,是以突破传统保护的方式达到展示价值和传播需求,还是以更安全的方式爱惜羽毛般保存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些过火的宣传提醒我们,过于迎合观众的设计可能非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人留下缺少自信的印象。如果说文物创新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现代创造,那么,文化顺应时代趋势被创造和利用的方式应当更加自信。
????????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活化都是一条被认为能激活文化价值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呈现,开放的底线却难以衡量。对于故宫而言,关乎的是历史,是标志,“过去”的姿态固然重要,但现在以及未来更值得思考。在市场热闹、消费者追捧的背景下,引发争议的文创可能带来了传统文化的新生,但也让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物保护陷入盲目发展态势。文创商品的复制雷同、传播方式的低俗献媚,都会丧失文化传承的根本需求。
????????相比于热度,文物资源的开发需要“保护和利用”的冷思考。无论是用受众喜欢的艺术方式来表达文化审美内涵,还是通过满足商业价值来实现文化创意的结果,文化遗产再创造的最终意义还是要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岑梅玲子《从故宫文创看文化遗产创意边界》)
????????材料三:
????????近年来故宫推出的文创产品多成了爆款,让“来之高阁”的文物走入寻常生活,收获市场美誉度的同时,也成功引领了国内博物馆做大做强文创产业的热潮。这已然说明,故宫的跨界正在让沉睡的历史博物馆迈向苏醒,不仅对激活内在丰富的文化价值盘活传统文化和故官超级IP(知识财产)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为现代商业体系带来股清流。
????????一项近40万人参与投票的调查显示,超半数投票者反对故宫取消年夜饭。在某种程度上,故宫火锅、故宫年夜饭等越来越接地气的载体,体现了现实中消費者的实际需求。其实,在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类似的创新之举价值几何,没有具体的判定标准,最终还应取决于市场的效果导向。不管是此前被叫停的“故宫火锅”,还是此次被取消的“故宫年夜饭”,只要在保证文化传承、创意融合的同时,保持质量稳定,与民众生活贴近,得到大众认可,皆是可以接纳的。支持“故宫年夜饭”,并不是意味着鼓励高价消费,而是给予消费者选择的自由。
????????(摘编自孔徳淇《“故官年夜饭”该不该取消,让市场效果说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故宫文创以具象化的文化产品打通观众与传统文化互动的新通道,在深层次上对文化“温故知新”。
B.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物保护陷入盲目发展,导致文创产品复制雷同,让文物保护和文化创新存在冲突。
C.材料二认为,故宫作为行业领袖的应有担当是让文创融入当下生活场景,进而带动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
D.材料三认为文创价值的大小没有具体判断标准,最终还应取决于市场效果,这与材料二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新了,故宫》引发人们关注,部分原因是节目在内容上让观众获得文化新认知的同时打造了全新的文创产品。
B.故宫为遗产活化探索出了不少有效方式,但在传播方式上,因为对开放的底线不够自信,也存在低俗献媚等非议。
C.在故宫文创掀起一波波网络热潮时,材料二站在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角度上进行冷思考,表现出了理性思维。
D.不管文创产品与商业应该保持何等的距离,通过创新激活文物内在的丰富文化价值、盘活传统文化应是基本共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文化的载体,正以不同的方式与形式,履行公共教育的职能,进入寻常百姓的消费视野,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改变。
B.从某种程度来看,文创的底线思维和高线思维都是基于文化遗产的守候:不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事儿坚决不做,有利于文化遗产传承的事儿都敢于推动。
C.火锅店以乾隆《紫光阁赐宴图》为主题,推出皇宫特色的“圣旨菜单”以及“万寿菊花锅”,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宫廷文化,开张后一座难求。
D.一座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于拥有悠久历史、丰富藏品,更在于应用这些文化资源为人们做些实实在在的贡献,在于将这些文化资源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
(4)材料二是如何一步步地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5)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先家家都张贴的年画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某年画博物馆想就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开展文创活动,请结合文本内容,为他们提三条建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林掌柜??????贾大山
????????林掌柜的“义和鞋庄”不大,只有两间作坊,两间门市。门市柜台上,除了放着算盘、笔砚、账簿,还放着一把特制的小巧玲珑的铡刀。据说,只要顾客问一声:“掌柜的,鞋底里面,垫的是纸是布呀?”林掌柜便微微一笑,一手接过鞋,一手抬起小铡刀,咔嚓一声,把鞋铡作两截,送到顾客眼皮底下看﹣﹣林掌柜又叫“铡刀林”。可是,在我的记忆里,那把小铡刀从来没有用过,只是那么放着,并且总是擦得明晃晃的。
????????一天,我正骑着石头狮子玩耍,杨跛子过来了,一跛一跛地走到林掌柜的柜台前面,说:“买鞋!”
????????那天顾客不少,林掌柜见他来了,赶忙拿出几双鞋,让他挑选。他拿起一双鞋,朝柜台上一扔:“铡一双看看!”
????????林掌柜望着他,笑而不语。
????????“不敢铡?”
????????“敢铡。”
????????“不敢铡就不是好货!”
????????“这么着吧,爷们儿!”林掌柜拿起那双鞋,一面用纸包着,一面笑着说:“这双鞋,拿去穿,钱,不忙给;鞋底磨通了,鞋帮穿烂了,好货赖货一看便知。”话儿也柔和,手儿也利落,话说完了,鞋也包好了,朝他怀里轻轻一扔,“别客气爷们儿,拿着,穿坏了再来拿!”
????????杨跛子真的不客气,白白拿走一双鞋!顾客们都很气愤,林掌柜却依然笑着,说:“只当铡了一双。”
????????父亲和林掌柜是至交。遇到下雪下雨的天气,或是生意不忙的时候,林掌柜便来我家杂货铺子里闲坐。两人到了一起,就要喝一点酒,“老哥,喝点儿?”“喝点儿,老哥。”他们到里间屋里,在炕上放个小桌,对面坐了,慢慢地喝。﹣﹣我家卖酒,也卖松花、咸蒜、豆瓣酱。每次分别的时候,两人总要互相奉承一句:
????????“我最馋你的豆瓣酱。”
????????“我最服你的小铡刀。”
????????我也深深喜爱林掌柜的小铡刀。有一次,他们喝着酒,我问:
????????“林大叔,你那小铡刀快不快呀?”
????????“快呀,飞快飞快。”
????????“一年铡多少鞋?”
????????“早先铡一些,后来就不铡了。”
????????“既然不铡了,要它干什么?”
????????“放着。”父亲说,“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定得有,用到不用的时候,便是用好了。”
????????林掌柜乐了,举起酒杯说:“知我者,老哥也!”
????????他们每次喝酒,总是这么快活。
????????那年腊月的一天,天很晚了,父亲站在货架子前面,正自盘算什么,林掌柜把门一推,头上顶着几片雪花进来了。父亲说:“你也没睡?”
????????“睡了,又起来了。”林掌柜结着扣子说,“我想喝两盅。”
????????林掌柜自己下手,弄了一碟韭菜花儿,弄了一碟豆瓣酱,然后从酒坛里舀了一小壶酒,说是一醉方休﹣﹣林掌柜心地坦和,总是那么快乐。
????????可是,他刚抿了一口酒,突然皱起眉头:“酒里掺水了?”
????????“没有。”父亲一愣。
????????他又抿了一口,红着脸嚷起来:“掺水了,肯定是掺水了!”
????????父亲尝了一口,脸也红了,急得拍着桌子说:“咦,这就奇了!老地方进的酒呀!”
????????“最近,谁来打过酒?”
????????“昨天,前天……杨跛子!”
????????“披一件破大袄?”
????????“披一件破大袄!”
????????“要赊账?”
????????“要赊账!﹣﹣三斤的瓶子灌满了,提下柜台,才说要赊账。我说不赊账,他就不打了……”
????????“酒呢?”
????????“我又倒回去了!”
????????“坏了!”林掌柜仰起脖子,咯咯咯地笑起来,笑得没了声音没了眼睛。他说,杨跛子打酒,惯用此法:他的破大袄里另外藏着一只瓶子,里面装满凉水……
????????父亲听了,也被气笑了:“你说,这半坛酒……”
????????“洒了!”
????????“洒了?”
????????“再卖倒字号。”
????????“半坛酒,总有七八斤呀……”
????????“不喝了,睡觉!”林掌柜好像生气了,起身要走,父亲赶忙拦住他:“怎么了,老哥?”
????????“人也有字号!”
????????我赶紧开开门,抱起酒坛子,把“酒”洒到街里去了。林掌柜拍着我的头顶笑了笑,说:“这小子长大了做买卖能发财。”我要去给他们打好酒,他说不用了,父亲也说不用了,催我去睡觉。
????????我不想睡觉,看他们喝酒,听他们说话。鸡叫头遍了,他们的话还没有说完。最后三举杯:头杯酒,三十年打早抹黑,苦巴苦干,两家都有吃有穿,没饿着没冻着,喝了;二杯酒,两家相识相知,老不哄少不欺,谁也没有做过亏心的买卖,喝了;最后一杯没有喝,他们把酒洒在地上,敬了天地财神,算盘和秤,还有那把小铡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契合人物职业身份的“鞋”和“酒”为道具来串连情节,并由此构设画面感极强的送鞋和喝酒场面,构思巧妙,文脉清晰。
B.“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定得有,用到不用的时候,便是用好了”,这是父亲对“我”的教育,也是父亲对与林掌柜深厚情谊的肯定。
C.小说结尾聚焦于父亲与林掌柜的三举杯,这一情景极具仪式感,既是雪夜酒叙情节的收束,也是全文的升华,带给读者无限遐思。
D.小说多用简短而又鲜活的人物对话,“赖货”“打早抹黑”“苦巴苦干”等方言词语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整体语言风格质朴自然。
(2)“小铡刀”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我”和杨跛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同有异,请结合作品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2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汉元年,羽将诸侯兵三十余万,行略地至河南,遂西到新安。异时诸侯吏卒徭役屯戍过秦中,秦中遇之多亡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羽。羽乃召英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不听,事必危。不如击之,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夜击坑秦军二十余万人。
????????后数日,羽乃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宝货,略妇女而东。秦民失望。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霸。”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又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韩生曰:“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羽闻之。斩韩生。
????????田荣闻羽徙齐王市胶东,而立田都为齐王,大怒,不肯遣市之胶东,因以齐反,迎击都。都走楚。市畏羽,乃亡之胶东就国。荣怒,追杀之即墨,自立为齐王。予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越乃击杀济北王田安。田荣遂并王三齐之地。时汉王还定三秦。羽闻汉并关中,齐、梁叛之,大怒,乃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以巨拒汉,令萧公角等击彭越。越败萧公角等。时,张良徇韩,遗项王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以齐、梁反书遗羽,羽以此故无西意,而北击齐。征兵九江王布,布称疾不行,使将将数千人往。
????????(节选自《汉书?项籍传》)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
B.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
C.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
D.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黄河。“河南”古时一般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今天在行政区划上专指河南省。
B.长史是古代职官名,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最早设于秦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
C.三秦,项羽攻入咸阳,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地区一分为三,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今天一般将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为“三秦”。
D.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司马迁父子均为太史公,文中既可是司马迁自称,又可指其父司马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坑秦军、屠咸阳、杀秦王、烧宫室、收宝货、略妇女、斩韩生等,揭示了其残暴易怒的一面,其“怀思东归”“无西意”等,又显示了他内柔长情的一面。
B.韩生献计项羽据守关中,定都称霸,项羽却想要东归,韩生说项羽是虚有其表,昏庸残暴,项羽闻言立即将其杀了。
C.司马迁论赞项羽兴起迅猛,三年成就霸业,“近古以来未尝有”,然而其灭亡也迅速,五年就国亡身死。
D.项羽悲剧最大的问题在于其至死“不觉寤”,也“不自责”,认为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司马迁认为把败亡原因归结于“天”是很荒谬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张良徇韩,遗项王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
②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5)项羽三年称霸,“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请根据司马迁的评论概括项羽迅猛崛起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红”属“东”韵,这首诗押的即为“东”韵。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③锦水:锦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魂。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补写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哪两句诗人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渐渐爱了它的幽静。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
阳春三月,微微煦暖的天气,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几分慵倦;再加整天的忙碌,到晚上你不会疲惫得像一只腻了太阳的猫么?一头戴到床上,打打舒身都嫌烦,甲_______.熟睡中,梦味儿都是淡淡的。寅卯时分,你的梦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丝绿莹莹的微光么,①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眼就青到了天边。恍惚惚的,②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闹声,像是竹乐嘈杂,像是姑娘们吵嘴,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乱唱;兀的不知怎么一来,哪里“支幽“一响,你就醒了。立刻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你睁开了眼,不远处窗帘后一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靠在边一点,石工们在叮咚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边,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上了山去。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乙________,③那窗外笑着的阳光一扑就扑了你个满怀,清冽甘甜的空气一下子就沁入了你的心脾。那阳光洒下一屋的愉快,你自己不是都几乎笑了么?那山上一抹嫩绿的颜色,使你深深地吸一口气,清爽是透到脚底的。④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左边传来石工们边凿石边说话的声音,右边传来一匹马上山的声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下面是一封校庆邀请函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学校诚邀您来看一下校庆典礼,与贵校师生共襄盛典。您的拔冗惠顾就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如能参加,务必于5月10日前发回执告知,以便学校做好接待准备。如不能亲临,可将贺信呈送到校庆办公室。
?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苏北地区老百姓期盼已久的“高铁梦”终于迎来了梦圆的激动时刻!12月16日上午8时55分,气势恢宏的盐城站二楼候车大厅,省委书记娄勤俭郑重宣布:“徐宿淮盐铁路、连淮铁路开通运营!”至此,苏北五市铁路接入全国高铁网,全面迈进高铁时代,全省13个设区市实现了“市市通动车”。纵览眼下的江苏高铁路网,徐宿淮盐铁路就像“金腰带”,连淮铁路则恰似“脊梁骨”,贯通着苏北沿海和腹地。这两条高速铁路的建成,对于加快苏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五、写作(60分)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网络传播着真相,利于正义的抵达。
有人说,网络沟通着你我他,传递着温馨、温暖。
有人却说,从沉默是金到众声喧哗,围观没有改变中国。
对于以上几种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辽宁省高一(上)周测语文试卷(12月份)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1.
【答案】
A
B
B
①首先借现象明论题,即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②然后分角度析问题,一是从文创研发的角度,提出要坚守供给底线;一是从传播方式的角度,提出文创要自信发展。③最后作总结亮观点,指出文创应以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意义。
①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挖掘年画背后的价值与精神内核,设计与时代接轨的文创产品。②创新传播方式。选用现代人喜欢的流行表达,让年画融入当下生活场景。③注重市场导向。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保证产品质量。
【考点】
社会科学类
新闻阅读
小说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抓住关键词语;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联系文本内容整合答案。
(5)本题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整理作答。
【解答】
B.“导致文创产品复制雷同”,因果关系不成立,材料二原文为:在市场热闹、消费者追捧的背景下,引发争议的文创可能带来了传统文化的新生,但也让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物保护陷入盲目发展态势。文创商品的复制雷同、传播方式的低俗献媚,都会丧失文化传承的根本需求;C.“故宫作为行业领袖的应有担当是让文创融入当下生活场景,进而带动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无中生有;D.“截然相反”错误,“取决于市场效果”是两则材料共同的观点。
B.“因为对开放的底线不够自信”因果关系错误,材料二原文为:文创商品的复制雷同、传播方式的低俗献媚,都会丧失文化传承的根本需求。
材料二的观点是文创应该以文化的可待续发展为最终意义。B.支待了材料二的观点。A.强调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公共职能;C.不是博物馆文创,且以市场为导向;D.支待博物馆资源融入现实。这三项都没有支持材料二的观点。
材料二第一段“当故宫顶着闪耀了60年的历史光环走到当下,变得可亲可近时,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正在悄然酝酿着”交代话题。
第二段从文创研发的角度,提出“供给以创意审美为底线,无论是趣味化还是高雅范,自内而外新生的力量才是艺术表达的本真诉求和创新方式”;第三四段从传播方式的角度,提出“如果说文物创新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现代创造,那么,文化顺应时代趋势被创造和利用的方式应当更加自信”。最后明确观点,指出“文化遗产再创造的最终意义还是要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建议可以结合材料一“每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明星嘉宾围绕主题探寻文物的前世与今生,挖掘文物背后的价值与精神内核”“通过与国内设计师和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合作,设计与时代接轨的‘年轻化’文创产品”、材料二“故宫作为文创的先行者,在文创传播方式上常有突破”“故宫持续的‘花式卖萌大法’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流行表达”、材料三“在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类似的创新之举价值几何,没有具体的判定标准,最终还应取决于市场的效果导向”概括得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答案】
B
①小铡刀多次出现,使情节更加曲折,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②小铡刀体现了林掌柜对鞋子质量的严格要求,代表着他的坚守与追求,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③小铡刀象征着保证质量、诚信经营的营商理念,有助于突显小说主题。
同:都是次要人物,都推动了情节发展,有利于展现小说主题。
异:“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诚信经商的理念在“我”身上延续,拓展了小说主题。杨跛子是反面角色,其讹鞋和骗酒的行为有助于塑造林掌柜和父亲形象,从而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
【考点】
小说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小说中物象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回归文本,找到关于要把握的形象内容部分,仔细阅读,从文章内容表达、思想情感、物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把握物象的作用。
【解答】
B.不是“父亲对与林掌柜深厚情谊的肯定”,而是对小铡刀作用的肯定。
本题要求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铡刀”在小说中的作用。答题时,先通读文章,找到文章中关于“小铡刀”的描写,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小说中,“小铡刀”分别出现在开头、中间和结尾,开头交代小铡刀的作用,中间杨跛子要用小铡刀铡鞋,林掌柜与谈话揭示小铡刀的意义,结尾用酒敬小铡刀,从情节发展来看,小铡刀多次出现起到了使情节曲折,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从塑造人物的角度来看,林掌柜用小铡刀来证明鞋子的质量,表明自己坚守信誉和质量的态度,所以写“小铡刀”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从表达主题来看,“小铡刀”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保证质量、诚心经商的理念,因此写“小铡刀”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
解答时要通读全文,筛选出与“我”和杨跛子有关的情节,从主要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我”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是故事的叙述者,“我”洒掉掺水的酒的行为,又表明“我”还是事件的参与者,而且继承了诚信经商的理念,所以“我”不仅起到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而且拓展了小说的主题。杨跛子在文中也是次要人物,他用耍无赖的手段从林掌柜那里讹走了鞋,又用欺骗的手段从父亲那里骗了酒,林掌柜不与他计较,让他把鞋拿走,表现出林掌柜的大度和宽容,父亲舍不得倒掉被掺了酒的水,反映出父亲的动摇,所以杨跛子这个形象除了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还起到了突出主要人物和主题的作用。综合上述分析,考生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2分)
【答案】
A
D
B
①张良攻占韩地,写信给项王说:“汉王失去了应得的封职,按照约定就停止军事行动。”
②(项羽)自己夸耀功劳,施展自己的聪明却不效法古人。
①秦末乱世,英雄辈出,脱颖而出,灭亡秦族。
参考译文:
汉元年,一路进军攻占城池,接着又到达新安,秦中官兵对待他们多有无礼之处,诸侯军中的官兵们很多乘胜把秦军官兵当奴隶俘虏使唤、士兵,如果能够入关破秦,诸侯军俘虏我们去东方。”将领们暗中查听到这些议论。项羽就召集黥布,内心不服,事情就危险了,而只和章邯、都尉董翳等进入秦地。
过了几天,杀了秦朝降王子婴,大火三个月不灭,秦民大失所望,四面要塞,可以建都称霸,又思恋家乡要回东方,就如穿着锦绣衣服在夜间行走,果真如此,杀掉韩生。
田荣得知项羽改封齐王田市到胶束,大怒,趁势占据齐地反楚。田都逃到楚国,就逃往胶束赴任,追击到即墨。田荣自立为齐王,让他在梁地反楚。于是田荣兼并了三齐的土地,汉王回军平定三秦,齐国,大怒,命令萧公角等人攻打彭越。当时,并写信给项王说:“汉王失去了应得的封职,一如盟约所说,不敢东进、梁地的反叛文告交给项王,而向北进攻齐国,英布称病不去。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那秦王朝政治差失,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只不过奋起于民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自行封赏王侯,自号为“霸王”,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怀恋故乡楚地,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自己夸耀功劳,而不效法古人,就能统治好天下,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他还没有觉悟,这显然是错误的,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
【考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答案】
C
①本诗在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故国之思,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
译文:
愁云密锁蜀国的土地;杜鹃鸟啊,便把它寄托给盛开的杜鹃花丛,千万年来,谁能理解,声声悲啼,把这满山的杜鹃花染红,在夜月的照耀下一片迷濛,又飞到了锦江边上。这愁这怨染出了无限的怀归忧恨。
赏析:
这首诗未写杜鹃花,写杜鹃鸟,直接由杜鹃典生发,使人自然地联系到望帝杜宇化成杜鹃的哀怨故事,一片凄凉黯然。望帝已化杜鹃,渺如云烟,所以诗以“往事空”论定,说杜鹃把满腔的遗恨。这不啻告诉人们,一切都可忘怀,又怎么能放得下呢,极尽刻绘之能事,顺笔带出杜鹃花,得咏物三昧,透过咏物。杜鹃鸟的“愁锁巴云”与诗人愁锁故国大地的亡国之哀是相通的,诗人也是将亡国之恨寄托在这首咏杜鹃花的诗中,诗写得那么低沉。
次联承上。杜鹃鸟的啼声犹如“不如归去”,诗便由此展开,它声声地悲啼着,千万年来,谁能明白,啼出了血。诗的写作手法与上联完全一致,同样在句尾关联杜鹃花,诗再次借杜鹃明志,千古难明;诗人眷恋已经灭亡的宋朝。诗人的血泪,到死不休。
第三联正式写杜鹃花,杜鹃啼血,于是杜鹃花也就充满了愁思怨情,丛生的枝叶。这句状夜中之花极神,诗便不再写花而写枝叶,又与夜的朦胧融成一气。对句改为虚拟,返带杜鹃鸟。这一点故乡之思。诗铸情造景,神似李商隐的无题诗。
最后,说这满山的杜鹃花,是杜鹃精魄的化身,行人见了?特地标举杜鹃花对行人产生的同是“怀乡恨”,行人的恨与杜鹃的恨就统一在一起了。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云:“蜀国曾闻子规鸟。一叫一回肠一断。”李白见杜鹃花引起对家乡的思念;真山民由杜鹃花引起的是亡国之恨,真该愁肠九回,但这首诗比李白诗含蓄得多,况复听杜鹃”句,直截了当。
【考点】
古诗词比较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答案】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
【答案】
D,原句有生动恰当的描写,更能体现事物特点,表达效果更好。原句句式灵活,表达随性,符合人物恬然的心境。原句表述偏口语化,亲切生动,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甲处横线前提到你像猫,横线后提到“熟睡中”,应写出猫“熟睡中”的样子,猫熟睡时是蜷伏着的,所以甲处可填:就蜷伏着昏昏入睡了。乙处横线前提到“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后句提到窗外的阳光扑满怀,根据前文“不远处窗帘后一明亮”,可以得知睡觉是拉了窗帘的,所以能看到窗外的阳光,应该是:跳下床来打开窗子。
【考点】
成语的使用
内容概括与分析
小说阅读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本题着重考查夸张、拟人、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应了解修辞的概念,结合语段的句子具体分析。
(2)本题考查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以从在句子的语言、句式特点、修辞、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等方面答题,要结合原文对原文句子赏析,注意语言表达。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解答】
A.比喻,把“梦境”比作“衰草”;夸张,夸写“梦境的绿光像衰草青到天边”,是形象上的夸张;B.比喻,把“闹声”比作“竹乐”、“姑娘们吵嘴”和“孩子乱唱”;排比,“像是……,像是……,又像是……”句式一致;C.拟人,阳光“扑”拟人的动作;D.没有运用比喻手法,“你”和“它”没有相似之处。故选D。
比较原句和改后的句子,都是写声音,原句对声音的描写更加详细,写出了凿石头“叮咚”的声音,写出了石工们说话“呜呜噜噜”的声音,写出了马上山的“得得”声,写出了马上山的状态是轻快的。原句和改后的句子相比更能体现事物特点,表达效果更好。从句式看,原句句式灵活,表达随性,从语言风格看,原句表述偏口语化,亲切生动,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从表情达意方面看,原句写石工的声音,写马的声音,亲切自然,改后的句子则生硬,原句更能表达人物恬然的心境。
甲:就蜷伏着昏昏入睡了
乙:跳下床来打开窗子
答案:(1)D(2)原句有生动恰当的描写,更能体现事物特点,表达效果更好。原句句式灵活,表达随性,符合人物恬然的心境。原句表述偏口语化,亲切生动,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3)甲处横线前提到你像猫,横线后提到“熟睡中”,应写出猫“熟睡中”的样子,猫熟睡时是蜷伏着的,所以甲处可填:就蜷伏着昏昏入睡了。乙处横线前提到“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后句提到窗外的阳光扑满怀,根据前文“不远处窗帘后一明亮”,可以得知睡觉是拉了窗帘的,所以能看到窗外的阳光,应该是:跳下床来打开窗子。
【答案】
①“来看一下”改为“出席”或“参加”;
②“贵校”改为“我校”“全校”或“本校”;
③“惠顾”改为“光临”或“莅临”;
④“务必”改为“希望”或“请”;
⑤“呈送”改为“惠寄”“寄送”或“发送”。
【考点】
表达得体
【解析】
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
【解答】
①“来看一下”,口语,改为“出席”或“参加”;
②“贵校”,敬辞,不用于自己一方,改为“我校”“全校”或“本校”;
③“惠顾”,商家多用于欢迎顾客,对象错误,改为“光临”或“莅临”;
④“务必”,命令语气,改为“希望”或“请”;
⑤“呈送”,上送,敬辞,不用于别人,改为“惠寄”“寄送”或“发送”。
【答案】
12月16日上午,徐宿淮盐铁路,苏北五市全面迈进高铁时代。
【考点】
一句话概括内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五、写作(60分)
【答案】
趋利避害,理性使用网络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仿佛一叶扁舟,载着信息瞬时漂洋过海,带着正义的风浪,也卷着评论的乌云。它既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来传播真相与正义,传递温馨与温暖;也让围观者的阴暗与苟且有了肆虐的空间。
我认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趋利避害,理性使用网络这把“双刃剑”。
确实,网络作为新时代的信息工具,其优势十分明显。它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列快车,带着我们奔向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比尔?盖茨曾说过:“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备受青睐,如朋友圈、视频聊天等都在无形中跨越时空的障碍,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前几日的河南郑州,44个小时内,全城接力,在朋友圈为3岁的男孩然然寻找丢失的小耳蜗,更是给严寒的冬天增添了一抹春天的温馨与温暖。
但与此同时,网络带来的弊端亦不容忽视。
网络发言的自由性和匿名制度,再加上少部分人素质不高不辨是非,引起了许多不良现象,如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围观起初形成的舆论的确可能倒逼不少公共事件从幕后走到台前,督促事件从失衡走向公平和正义。可是在缺少约束的网络虚拟时空中,自私、狭隘、刻薄等深潜在人性深处的“魔鬼”也会悄然伸出它的触角,很多人在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就妄加评论,甚至诋毁辱骂。
这样的肆意评论一旦主宰舆论风气,往往会隐藏事情的真相,进而“借刀杀人”。比如之前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不明真相的群众将一位正常行驶的女司机推上了风口浪尖,险些丧命的她却被扣上了“始作俑者”的帽子。若不是公安当局及时发文澄清,这一盏生命之灯是否会熄灭也未可知。
言论自由不等于造谣自由。一个自由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富有责任心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如果所有的人都充当无聊的看客与隐匿的喧哗者,这注定是一个没有公共精神的社会。
因此,对于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人来说,不仅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坚守正确的价值观,保证网络言论的文明,确保自己言行有“节”;还要提高对不同信息的辨别能力,既不做言论自由的滥用者,也不做推波助澜的看客,做到有“智”明辨。正如《止学》中所言:“天贵于恒,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为了使中国“得以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应在道德法律约束内趋利避害,理性使用网络,做有节有智的优秀网民。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对于以上几种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其实就是要求考生作文时围绕“以上几种观点”做深度思考,离开所给言论材料行文则视为偏离题意。“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看法”,即写作者的见解、观点,“思考”侧重理性思维,文体指向议论文。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面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言论一的关键词是“传播真相”“正义”,群众可利用互联网监督扑朔迷离的社会事件,督促真相浮出水面。言论二,肯定网络拉近时空距离,让人们可以为陌生人困境的解决贡献一份力量。言论三中“沉默是金”与“众声喧哗”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本质均是“看客”的“围观”,即人们以旁观者的姿态面对事件与人,不论何种性质的事件,都如同看戏一般,对当事人没有理解与共情的心理反应;其背后是社会责任感的丧失,须知“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考生若选择三种观点之一来立意,最多只能归到二类文;若能结合正反两方面来辩证思考则为上佳之选。
具体作文时,可参考以下立意:
1、趋利避害,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2、传播正义,沟通你我,做有节有智的网民;
3、趋利避害,理性使用网络;
4、做理性网民,莫让网络网住灵魂;
5、做互联网的“驯火者”,让网络属于正义;
6、传播真相,传递温馨,拒做网络看客;
7、网络传播真相,不明真相者请勿喧哗。
【解答】
趋利避害,理性使用网络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仿佛一叶扁舟,载着信息瞬时漂洋过海,带着正义的风浪,也卷着评论的乌云。它既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来传播真相与正义,传递温馨与温暖;也让围观者的阴暗与苟且有了肆虐的空间。
我认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趋利避害,理性使用网络这把“双刃剑”。
确实,网络作为新时代的信息工具,其优势十分明显。它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列快车,带着我们奔向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比尔?盖茨曾说过:“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备受青睐,如朋友圈、视频聊天等都在无形中跨越时空的障碍,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前几日的河南郑州,44个小时内,全城接力,在朋友圈为3岁的男孩然然寻找丢失的小耳蜗,更是给严寒的冬天增添了一抹春天的温馨与温暖。
但与此同时,网络带来的弊端亦不容忽视。
网络发言的自由性和匿名制度,再加上少部分人素质不高不辨是非,引起了许多不良现象,如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围观起初形成的舆论的确可能倒逼不少公共事件从幕后走到台前,督促事件从失衡走向公平和正义。可是在缺少约束的网络虚拟时空中,自私、狭隘、刻薄等深潜在人性深处的“魔鬼”也会悄然伸出它的触角,很多人在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就妄加评论,甚至诋毁辱骂。
这样的肆意评论一旦主宰舆论风气,往往会隐藏事情的真相,进而“借刀杀人”。比如之前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不明真相的群众将一位正常行驶的女司机推上了风口浪尖,险些丧命的她却被扣上了“始作俑者”的帽子。若不是公安当局及时发文澄清,这一盏生命之灯是否会熄灭也未可知。
言论自由不等于造谣自由。一个自由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富有责任心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如果所有的人都充当无聊的看客与隐匿的喧哗者,这注定是一个没有公共精神的社会。
因此,对于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人来说,不仅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坚守正确的价值观,保证网络言论的文明,确保自己言行有“节”;还要提高对不同信息的辨别能力,既不做言论自由的滥用者,也不做推波助澜的看客,做到有“智”明辨。正如《止学》中所言:“天贵于恒,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为了使中国“得以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应在道德法律约束内趋利避害,理性使用网络,做有节有智的优秀网民。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