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题: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历史性转变,突出一个“新”字。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二是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的创新。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教材主干内容:本课正文内容包括四个子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们以新中国成立为历史脉络,凸显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其成立的意义。而人民政权的巩固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既是新中国政府执政能力在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上的体现,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导入部分:介绍了开国大典,强调本届政府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早宣言。
历史纵横:包括四则:《论人民民主专政》、“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战斗英雄杨根思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三个方针,四则内容都是对教材正文部分的细化和具体史实概述,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正文内容。
史料阅读:共有两则,一是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二是周恩来在亚非会议补充发言中的一段,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学思之窗:为习总书记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讲话。
思考点:理解土地革命是“中国人民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和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核心概念: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外交的重要方面是改善和发展同新兴独立国家,尤其是邻近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环境下提出,用“四”个“互”字和一个“共”字概括出新型国家关系的总体特征,并在发展中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造”。其中,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起着决定性作用。三大改造是工业化的两翼,不是单纯地为改变生产关系而改造,是为了加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对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决定意义。
二、教学立意
本课围绕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展开。新中国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成果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现代史阶段。依据课标,本单元有7个要点4个难点,本课包含其中3个难点,凸显本课的重要地位。
1.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
2.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和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筹备过程以及新中国建立历史意义的历史依据,认识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新中国的形象和民族复兴的精神植根于学生心中。
通过小组学习完成表格,理解新中国政府通过对新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建构以及国际形象的树立,展现出来的执政能力和政治智慧。
通过讲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过程,理解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含义。?
3.本课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巩固新生政权的举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三、教学设计
导入:从2019年国庆阅兵照片闪回播放历年国庆阅兵,突出变化,最后定格在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展示教材导言部分,带领学生体会,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
环节一: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教师提出两个讨论题:1.结合教材概括,为筹备新中国成立召开了哪次重要的会议,会议包括哪些内容?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读书,整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
2.?讨论为什么说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通过讨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一方面让学生学会通过已有历史知识证明历史结论的史料实证能力。另一方面,当已有知识尚无法得出现在的历史结论时,引导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有目的的开展学习和研究,为未来的学习留下兴趣点。?
这里设计了一个过渡话题:开国大典中升国旗、奏国歌、鸣礼炮、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举行大规模阅兵和群众庆典,成为宣扬“新中国”国家观念的重要场域。大典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国歌、毛主席等核心元素使新中国的国家形象合法化、神圣化,并深深的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由此,引入“新中国”职能的话题。?
环节二:“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以强化“新中国”的形象为话题设计学习表格,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根据教材内容完成学习表格。
设计理念在于,新中国政府面对国内国际的情况,采取了很多的行动,让新中国的人民认同新政府的执政能力,真正的对民族独立和复兴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持续的向心力。通过四部分内容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新的政权在“新”和“旧”中国之间画出界线,旧中国结束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到来了,新中国将引领全国人民一道开创未来。
四部分内容的教学组织中,把握几个要点:大家请看填后的学习表:1.体会新中国政府通过对新的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建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政治智慧。2.通过对土地改革的内涵深入解读,强调土地改革既是对农村所有制的改变,同时更是农民翻身的过程。也就回答了思考点中“毛泽东说的第二场决战”的问题。3.通过对塑造新的国际形象凸显出新中国在强化新政府的实践中是全面的、系统的体系构建,加深对新纪元的理解。
这里,我们对教材进行了两个重要的整合,一是用史料补充了人民政府的建立是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同时建立起来的,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二是,将第三个标题“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内容转变为“塑造新的国际形象”,从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角度重组教材,使教材这部分更具有系统性。也体现课标的要求。
环节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主要通过讲授法完成这部分教学,讲清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独树一帜的“中国创造”。首先,介绍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然后播放录像《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深入理解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制定的背景、过程、成果。宪法确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形成新中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同时,宪法还规定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要保证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即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者群众集体所有制在内的基本经济制度,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为社会主义改造的最终完成确立了宪法依据。
课堂小结:通过回顾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贡献,说明毛泽东在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繁多,政治性名词难懂,教学设计中我们围绕“新中国”这一关键概念的解读来整合教学重点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和整理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新中国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产生共情。着重讲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一部分,可以突破本课难点,解释重要政治名词。
教学中通过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学习的方式,提出问题,合作解答,重在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延伸以季羡林《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为引,引导学生搜集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口述历史素材,并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撰写《“我”经历的新中国诞生》。
教学反馈采用即时反馈与落实性反馈相结合,即时反馈依据学生小组学习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效果。落实性反馈依据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