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设置了三个子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和伟大的建设成就。
前两个子目以通史叙事,勾勒出我国1956到1976年的历史进程,叙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懈努力,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呈现这一段历史的基本内容、内在规律及发展趋势。
第三子目以专题方式集中介绍了二十年间各方面的建设成就、涌现出的一批先进英雄模范人物,以及当时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除了正文部分,教材还设计了较为丰富的辅助性学习资料,包括本课导入、两则历史纵横、三则史料阅读、三个学思之窗、一个思考点和8幅图片。
本课涉及概念较多,从时序性上讲,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就具体而言,包括中共八大、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七千人大会、三线建设、“文化大革命”等成功与失误相互交织的众多史事,以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深入理解存在一定难度。
1956到1976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阶段,其突出特点是探索、曲折和发展,在内容上与第26课紧密相连。1956年,在中国社会变革历程中,是一个重大转折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起来,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下一步怎么办?在异常复杂的内外环境中,独立地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业,在发展中出现曲折并不奇怪。20年间,我们既取得了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又曾发生过像“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左”倾错误,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都为1978年后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教学立意
1.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2.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和伟大成就,理解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所具有的开创新、奠基性意义;
能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归纳,在梳理“文化大革命”相关史实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理解“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和教训。
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的阅读、分析,认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及毛泽东思想对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历史、辩证地分析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
通过对相关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了解,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难点:“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三、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三大改造的意义,从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角度切入本课主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本子目主要介绍从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前夕,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时序性,整理这一时期的重点史事,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在历史时空构架下整体把握新中国成立后的各种历史现象。要讲清楚探索和发展中的重点历史节点,不过多涉及历史细节,不回避探索中的失误,着力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比如从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到八大二次会议通过总路线,再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这一探索过程,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看到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又要看到忽视客观经济建设规律带来的严重后果,更要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证意识,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
由于当时对于社会主义认识的局限性,“左”倾错误并未得到彻底纠正,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从而引出下一子目“文化大革命”的内容。
“文化大革命”
这一部分主要包含“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大致过程和影响。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建议教师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无需过多展开;二是要注意对比分析“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及动乱所造成的损失以及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内外健康力量反对动乱、恢复秩序和发展生产的努力;三是要正确区分“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要从性质上认识到“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者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而文化大革命时期还取得了很多成就。如果学情许可,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史料阅读中的资料,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分析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
伟大的建设成就
本子目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通过表格整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从总体上看,这段时间中国经济的发展是相当大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创造了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
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升学生认识。比如在讲解国防方面的建设成就时,教师可以介绍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的相关事迹,引导学生感悟他们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历史纵横,引导学生对近年来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三线建设”进行探究,从而拓宽学生视野。
在对相关史事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也可以结合教材学思之窗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阶段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认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及毛泽东思想对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小结:
老师们,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史,需要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及“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历史不是直线发展的,实现梦想的路径会有崎岖山路和激流险滩。一个党、一个国家蕴藏的内在力量如何,不仅看它在顺境中的表现,而且需要看它在遭受严重挫折时,能否在困难中扭转局面,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进。从而为下一单元的教学做好铺垫。
四、拓展延伸
在学习完本课内容之后,教师应当采用学业质量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思路,增进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比如可以建议学生查找资料,进一步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