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重庆市联盟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音乐,这美妙的王国,充满着奇情幻想,它对人类有着一种不可摆脱的魅力。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之后,说有“绕梁三日”之感。孔子听到齐国的《韶》乐之后,甚至“三月不知肉味”。乐声之美,其魅力之大,由此可以想见。
????????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诗和音乐结合的盛况,表现在诗被谱之以曲,可以随处演奏咏唱;也表现在音乐已成为诗人们喜爱的题材,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结合得很好的作品。其中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则是精品中的精品,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了音乐形象,说它时而像儿女呢昵细语,时而像勇士冲锋一样豪迈雄壮,时而轻逸得像白云柳絮,时而又喧腾得像百鸟朝见凤凰﹣﹣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形象鲜明,更为突出的是在摹写声音节奏的同时,十分注意发掘含蕴其中的情态,不仅“绘声”,而且“绘情”、“绘志”,把琴声所表达的情景一一描摹出来。
????????居易的《琵琶行》中对琵琶演奏的描写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以急雨来比喻大弦的声势,以私语来比喻小弦的音韵,以珠落玉盘来比喻两弦齐奏的和谐,以莺语花底来比喻乐声的明快,这些出神入化的刻画,音乐形象丰富多彩,惟妙惟肖,使人觉得犹如亲耳所闻,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
????????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对乐声的描写,则擅长于音乐效果的渲染了。用以刻画箜篌音乐形象的笔墨寥寥无几,而绝大部分篇幅都是用在音乐效果的夸张上。在诗人笔下,乐声竟然响遏行云,使天惊石破,落下萧萧秋雨一经过诗人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地铺陈渲染,艺术家弹奏的乐声也就美妙无比了,使人大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觉了。
????????诗是语言艺术,音乐表现的则是听觉形象。唐代诗人用语言描绘乐声,深得以有形写无形之妙。他们往往借助于读者的经验和修养,通过其他事物音响色调的暗示,唤起对乐声的联想和听觉联想,以收到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艺术效果。如果说,音乐是主情艺术,那么用语言记录的音乐形象则更能弥补音乐的“绘景”之不足。
????????白居易描摹形象,严格按照音乐的本来面貌,全部运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事物设喻,朴实自然,亲切可闻;李贺则用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鬼泣神惊,极其浪漫;而韩愈不论描摹音乐形象,还是渲染音乐效果,既不乏巧妙的夸张,丰富的联想,新颖的比喻,又让人虽感到奇险而不觉得怪诞。所以,清代方扶南评价这三首诗说:“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恰好说明了这三首诗在音乐描写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
????????(摘编自《摹写声音之至文,自成一家始逼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听颖师弹琴》“绘情”、“绘志”,指的是描摹琴声所表达的情景和发掘琴声蕴含的情态。
B.唐代之所以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因为诗被谱曲演唱并且音乐成为诗人们喜爱的题材。
C.白居易的《琵琶行》使人觉得犹如亲耳所闻,主要是因为音乐形象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D.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对乐声的描写,擅长对音乐效果的渲染,没有对音乐形象的刻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清代方扶南的观点,使得文章在形式上实现了前后呼应。
B.文章以揭示音乐的魅力开头,引出对三首描写音乐的诗歌的分析,衔接自然合理。
C.文章解说这三首诗在音乐描写上所表现的不同风格时,主要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D.文章在结尾处对三位诗人三首诗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做到了开合有度,论证集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语言记录的音乐形象能弥补音乐的“绘景”之不足,阅读描绘音乐的文学作品可以获得多感官的艺术体验。
B.孔子用“三月不知肉味”来评价音乐,是通过形象化的感受来评价音乐效果,而不是对音乐本来形象的刻画。
C.诗是语言艺术,音乐是主情艺术,所以朗读诗歌的时候必须配上合适的音乐,才能充分展示诗歌语言的情感。
D.“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这种评价凝练形象,充分体现了评价者对三首诗风格的准确把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花与诗(创编)
????????王往
????????那一年三月,我们市的作协与石湖镇联办了一个笔会,就是冲着千亩桃园美景去的。
????????春光大好,吃饱喝足,既可亲近乡土,又可借物咏怀,还可以营造一下和谐局面,谁不高兴呢?市内的、各县区的大大小小的人物装了一辆大巴车,另有领导专车和个别自驾者,一路欢歌,奔向了石湖镇。
????????镇长也是个诗人,特别热心此项活动,在桃园里辟了一块地,搭了舞台。上午开完会后,下午就是歌咏会:作家们自娱自乐,以唱歌、朗诵为主。与会者都夸这个策划好,别出心裁。我没报表演节目,就在台下看着,好看的就多看一会儿,不好看的就随意走动走动。
????????当我走到舞台前方西北角时,看到一个小媳妇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舞台边。因为眼前总有人走动,她不时地左右侧着身子。小男孩想挣脱她的手,被她一用力又拉住了。小男孩说:“妈妈,我看不见。”她说:“妈妈抱你。”说着,就去抱孩子。孩子往后一退说:“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她笑笑:“那你自己玩,别瞎跑啊。”孩子笑着跑开了。
????????她的身材娇小,瓜子脸上有一双漂亮的凤眼。不过,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和这桃花朵朵开的春色极不协调。
????????她看得很投入。有一个诗人朗诵得比较动情,她的眼里就溢出了泪水。
????????这时候,一个老妇走到她身边,半是抱怨半是心疼地说:“三蝶,你在这儿干什么?你这身体能出来吗?走,跟我回去,孩子呢?”这个叫三蝶的少妇指着人群里的孩子说:“在那儿呢!妈,你回去,我看一会儿再走。”老妇说:“你怎么不听话呢?快带孩子回去,别受了凉。”少妇有些着急,眉头拧了一下说:“我自己知道,一点风没有,哪会受凉?”
????????老妇很无奈地叹着气。
????????我挪了个地方,又站下了。这时候,老妇走到我身边,嘀咕了一句:“唉,好话也不听。”
????????我朝老妇看了一下,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朝小媳妇的方向望了一眼对我说:“那是我媳妇,她的病不轻呢。”
????????我说:“哦?”
????????老妇说:“生的是那种病,治不好了。”
????????我很吃惊。“那种病”是我们这里人对“癌症”的讳称。
????????老妇又说:“这孩子命苦,十几岁就出去打工了,得了这病时才25岁,就在去年。”
????????我一阵难过,问老妇:“治了多长时间?”
????????老妇说:“去了几回医院,就没钱了,男人现在还在外头挣钱呢,她在家吃点中药,拖着。唉,也不晓得能拖多长时间,要是能拖下去就好了……有病了,脾气不好,不听话……”老妇说完,擦了一下眼睛。我不忍心看,低下头去。
????????这时候,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把野花上了台,献给了正唱歌的一位作家,作家显然很感动,接过花后给小女孩鞠了一躬,观众们也很意外,想不到小女孩会有这么个机灵劲儿。台下响起一阵掌声。
????????一位女诗人朗诵完了,那个小媳妇的儿子跑了上去,也献上了一束野花。主持人煽情地说:“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鲜花送诗人,说明我们石湖镇是个有情有义的地方,说明我们石湖镇的孩子天生具有诗的品性,让我们为孩子为诗人为这春天的聚会鼓掌!”主持人一讲话,小男孩倒紧张了,又抹鼻涕又挠耳朵,不知怎么办好,突然拔腿就跑,跑到台边时跌了一跤,马上爬起来,又跑走了。台下笑成一片,再次鼓掌。
????????我看到小男孩跑到了他母亲身边。他大口喘着气,鼻尖冒着汗,小脸蛋涨得通红。他一到母亲身边,就紧紧依偎着母亲。他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发,朝他笑着。她的脸色好像不再那么憔悴了,呈现出淡淡的红晕。
????????歌咏会结束了,离晚宴还有一段时间,我和几个文友就往桃园深处走去,边走边聊。走了一段路,我看见了那个小媳妇和她的儿子。小男孩又采了一把野花,递给他的母亲。
????????小男孩说:“妈妈,你也会写诗,刚才人家说有花送诗人,我要送你花。”
????????小媳妇纠正儿子说:“是鲜花送诗人,不是有花送诗人,懂不懂?”
????????小男孩说:“嗯,懂了,是鲜花。”
????????小媳妇接过花说:“好看!宝贝,妈妈以后不写诗了,你送不送妈妈花?”
????????小男孩说:“你写嘛,写那么长那么长﹣﹣”小男孩伸开胳膊比画着。
????????小媳妇笑了:“好的,妈妈写,以后,妈妈就在这桃园里写了,天天在这儿,年年在这儿,想妈妈时,就给妈妈送花,好不好?”
????????小男孩说:“好!”
????????小媳妇又笑了,想要亲儿子时,看见了我们,有些羞,拉起儿子的手说:“宝贝,走,回家去。”
????????小男孩挣脱小媳妇的手,在前面蹦蹦跳跳,小媳妇加快了步子。
????????很快,他们就走远了,隐入花海中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媳妇听到诗人动情的朗诵,“她的眼里就溢满了泪水”,表明她热爱诗歌;母亲叮嘱她“别受了凉”,她“有些着急”,表明她性格倔强坚强。
B.小男孩主动给诗人献花,可以看出他对诗人和诗歌的喜爱;下台时跌了一跤,回到小媳妇身边时“小脸蛋涨得通红”,表现出他的紧张和兴奋。
C.小媳妇说“妈妈以后不写诗了”,表明她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后面又说“妈妈就在这桃园里写了,天天在这儿,年年在这儿”,说明她宠爱儿子。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便于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小媳妇的赞美和同情。
(2)本文是如何来描写小媳妇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3)本文以“花与诗”作为小说的题目,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延朗,宋州虞城人也。初,废帝起于凤翔,与共事者五人:节度判官韩昭胤,掌书记李专美,牙将宋审虔,客将房皓,而延朗为孔目官。初,帝与晋高祖(石敬瑭)俱事明宗,而心不相悦。帝既入立,高祖不得已来朝,而心颇自疑,欲求归镇,且难言之,乃阳为赢疾,负灼满身,冀帝怜而遣之。延朗等多言敬瑭可留京师,昭胤、专美曰:“敬瑭与赵延寿皆尚唐公主,不可独留。”乃复授高祖河东而遣之。帝与延朗等日夕谋议,而专美、文遇迭宿中兴殿庐,召见访问,常至夜分而罢。每帝遣使者劳军,即阳为羸疾不自堪,因数求解总管以探帝心。是时,帝母魏氏追封宣宪皇太后,而墓在太原,有司议立寝宫。高祖建言陵与民家墓相杂,不可立宫。帝疑高祖欲毁民墓,为国取怨,帝由此发怒,罢高祖总管,徙镇郓州。延朗等多言不可,而司天赵延义亦言天象失度,宜安静以弭灾,其事遂止。延朗等请帝亲征,帝心忧惧,由此不欲行。而延朗等屡迫之,乃行。是时,契丹已立敬瑭为天子,以兵而南,帝惶惑不知所之。遣审虔将千骑至白马坡踏战地,审虔曰:“何地不堪战?虽有其地,何人肯立于此?不如还也。”帝遂还,自焚。高祖入京师,延朗等六人皆除名为民。初,延朗与暠并掌机密,延朗专任事,诸将当得州者,不以功次为先后,纳赂多者得善州,少及无赂者得恶州,或久而不得,由是人人皆怨。及晋兵入,延朗以一骑走南山,过其家,指而叹曰:“吾积钱三十万于此,不知何人取之!”呜呼,祸福成败之理,可不戒哉!废帝之起,所与图议者,此五六人而已。考其逆顺之理,虽有智者为之谋,未必能不败,况如此五六人者哉!故并述以附延朗,见其始终之际云。
????????(选自《新五代史?卷二十七》,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阳为羸疾与“阴”相对
B.帝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侍奉
C.宜安静以弭灾消除
D.遣审虔将千骑至白马坡踏战地率领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欲因之梦吴越因数求解总管以探帝心
B.因为长句而延朗为孔目官
C.失向来之烟霞祸福成败之理
D.慨当以慷故并述以附延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入立,晋高祖处处小心,韬光养晦。后来果然反了,挥师入京,刘延朗等六人都被废为庶民。
B.帝和晋高祖都是明宗的臣子,但互不喜欢。于是帝想调晋高祖到郓州,刘延朗认为可留他在京师,韩、李则认为不能只留一人。
C.刘延朗是唐废帝的五大心腹之一,专权跋扈,贪财聚敛,最终削籍为民,最后为追兵所杀。
D.作者感慨帝失败的原因:虽有刘延朗、李专美等人日夜谋议,但势单智寡难挽败局,况且是这样的五六个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帝遣使者劳军,即阳为羸疾不自堪,因数求解总管以探帝心。
②不以功次为先后,纳赂多者得善州,少及无赂者得恶州,或久而不得,由是人人皆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21分)
?
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①雉雊:野鸡鸣叫。②式微:《诗经?邶风?式微》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句子。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六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着满足。
B.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痴情的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
C.“穷巷牛羊归”“田夫荷锄至”,以动物、人皆有所归,归得惬意,诗人的本意在于对安然、自在,闲逸生活的描绘。
D.《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
(2)此诗和课文《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园田居》采用比兴手法,用“尘网”,“樊笼”来象征黑暗的官场,突出诗人的爱憎情感。“故渊”,“旧林”象征美好的田园生活。《渭川田家》全诗采用的是白描手法,在客观的景物描写中流露出诗人的真情实感,自然清新,诗意盎然,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
B.两首诗都写了田园生活的景象,《归园田居》描绘了田园日常生活画面,《渭川田家》描绘了田家暮归的图景。
C.《归园田居》在视觉和听觉上由远至近,给人一种祥和幸福之感。《渭川田家》前四句由近至远,叙写的是初夏傍晚的农村风光,给人一种悠闲自然的感受。
D.从内容看,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相同,都是吟咏田园生活的诗歌;从体裁看,两首诗都是五言古体诗。
(3)此诗和课文《归园田居》(其一)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阅读下面的这首律诗,完成下列各题。
????????琴茶
????????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常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注:①白居易的这首七言律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这一年他五十五岁,因为久患眼疾,请求朝廷免去了他的苏州刺史职务,开始过着闲散的退居生活。②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③陶陶:和乐貌。④渌水:琴曲名。⑤蒙山:茶名,即蒙山茶,四川邛崃山脉中蒙山顶上出产的茶。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间两联写自己抛官以后无官事烦扰,不用为功名读书的清闲,以琴茶为友的惬意。
B.首联写诗人一生任性而为,与官场相悖,故寄身其间屡受排挤,流露了落寞之情。
C.尾联说自己虽家境贫寒,但现在与琴书为伴,谁能说自己不和人交往呢?
D.本诗语言通俗易懂,表达了作者退居生活的怡然自得,也蕴含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无奈。
(2)本诗的颈联“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联的精妙之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琵琶行》中直接点出“我”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8)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无比沉痛的感到人们对失败的历史和分裂的局面渐渐地不以为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小乔”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青春得意、气度雄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7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日前,工信部要求对海淘免税店、蛋壳公寓、会说话的汤姆猫等23款APP进行下架处理。据悉,工信部8月31日向社会通报了一批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企业名单,但其中部分APP未按要求完成整改。此次对问题突出、有令不改的APP进行_____
处置,彰显了我国_____
APP治理和网络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
????????关于APP,有两个数据值得注意。据统计,我国9亿多网友在使用APP,每天使用时间超过4小时,从一键下单点餐购物,到在线办公远程交流,再到刷手机获取最新资讯,APP日益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我国APP在架数量已超500万款,数量庞大的应用在提供多样化服务的同时,存在_____、乱象丛生的问题,给网络治理带来严峻挑战。
????????此次在处理的APP中,大多存在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应该看到,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利用信息才能画出更精准的用户画像、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
)信息安全之网就产生了漏洞,并可能滋生信息买卖、电信诈骗等问题。从违规收集信息、频繁骚扰,到过度_____捆绑授权,部分APP不断侵犯个人权益,使用户付出了本不该有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安全成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严肃对于鱼龙混杂维权
B.严厉关于鱼龙混杂维权
C.严厉对于泥沙俱下索权
D.严肃关于泥沙俱下索权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此,信息一旦被APP越界获取使用,
B.因此,一旦APP越界获取使用信息,
C.但是,一旦APP越界获取使用信息,
D.但是,信息一旦被APP越界获取使用,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此次大多数APP在处理中存在违规使用、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
B.大多数APP在此次处理中存在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
C.此次在APP处理中,大多存在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
D.在此次处理的APP中,大多数存在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
?
贴春联,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下面是马年春联的一上联,请你为此补出一下联。
春风万里辞蛇岁
________
?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继9月9日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和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揭牌后,9月11日上午,云冈学学院、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签订了云冈学协同共建协议。
此次签约是山西大同大学就云冈学建构与国内重点大学签订的第一份合作共建协议,标志着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建构在协同创新方面迈上了新台阶,开始了新征程。
签约仪式举行前,山西大同大学党委书记弓永华会见了浙江大学代表李志荣博士,对浙江大学能够参加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的构建表示了感谢和欢迎。
四、写作(60分)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把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列为“整本书阅读”单元,要求通读,估计有些同学拿起这本书,翻几页,会觉得难,读不下去。以前课文是一篇一篇地教,现在要读整本书,又是很少接触过的学术专著,感到难,属于“正常反应”。
②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
高一年级正在推进《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结合你整本书阅读的体验或思考,写一篇文章阐述阅读学术类专著的价值和意义。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重庆市联盟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社表科抛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小根阅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文言射开较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21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古诗于比较氨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古诗于比较氨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名篇较句默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7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综三读程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对联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一句都接括内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四、写作(60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材正知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