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说课内容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
1、地位作用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知道武昌起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2、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3、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看图,掌握以图证史的方法。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探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认识到辛亥革命室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学习一代伟人的革命精神;继承他的伟业,激发学生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难点
4、重点—辛亥革命
突破:老师的讲解辅以记录片。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突破:从多维角度提供不同的史料,师生共同探讨。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法
②归纳列表法
史料研习
3、教法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①自主预习法
③合作探究法
阅读指导法
图示法
五个板块
课前预习
创设情境
4
归纳小结
合作探究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5
3
2
1
课堂检测
【导入新课】:(5分钟)
戴瓜皮帽穿长袍的富家子弟们
长袍与短袄:夫妇的盛装合影
这是什么时代的服装?
这样的服装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有什么特点?
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
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
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和共和的理念;
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
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讲授新课】:(25分钟)
同盟篇
首义篇
共和篇
开端篇
同盟篇
首义篇
共和篇
结语篇
五个篇章
求助热线
老师补充
小组展示
老师释难
老师总结
五个环节
一、开端篇
1、孙中山的成功转型
2、兴中会的创建
姓名:
性别:
民族:
职业:
出身:
最讨厌的颜色:
主要经历:
3、其他革命团体
一、开端篇
2、兴中会的创建
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的地方
地点:
性质:
时间:
兴中之意即振兴中华
3、其他革命团体
一、开端篇
共进会
日知会
文学会
兴中会总会
光复会
华兴会
一、开端篇
1、孙中山的成功转型
2、兴中会的创建
3、其他革命团体
二、同盟篇
1、同盟会的成立
2 、三民主义
3、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起义
纲 领:
机关刊物:
时 间:
地 点:
性 质: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核心
推翻清政府统治
推翻君主制 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决土地问题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
浙皖起义
镇南关起义
黄花岗起义
二、同盟篇
3、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起义
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建人 纲领 性质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建人 纲领 性质
兴中会
1894年
檀香山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同盟会
1905年
日本东京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二、同盟篇
1、同盟会的成立
2 、三民主义
3、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起义
三、首义篇
武昌起义
时间:
地点:
经过:
影响:
三、首义篇
武昌起义
四、共和篇
1、中华民国成立
2、袁世凯篡夺辛亥果实
3、辛亥革命
时间:
总统:
国都:
国旗:
纪元:
推翻政权:
四、共和篇
2、袁世凯篡夺辛亥果实
四、共和篇
3、辛亥革命
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广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从孙中山开始革命一直到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为止(1894——1912.3);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就是1911年的武昌起义, 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所以称为辛亥革命。
什么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功过我评说
四、共和篇
3、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功过我评说
1939年,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 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毛泽东
“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也”。 —孙中山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辛亥革命 成功VS失败
性质:是一次伟大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作用:
①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最大功绩
从辛亥革命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要想革命取得成功,要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 ”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四、共和篇
3、辛亥革命
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该怎么做?
继承遗志
自强不息
振兴中华
一、开端篇
二、同盟篇
三、首义篇
四、共和篇
3、兴中会的创建
2、其他革命团体
1、孙中山的成功转型
3、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起义
2 、三民主义
1、同盟会的成立
武昌起义
3、辛亥革命
2、袁世凯篡夺辛亥果实
1、中华民国成立
—
课堂小结
黄兴
宋教仁
蔡元培
熊秉坤
黎元洪
林觉民《与妻书》
副板书
五、结语篇
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破坏,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经验不足和妥协,导致革命果实被窃取。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帝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失败也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革命到底应向何处去?我们将在下一节中探究这个问题。
1.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决定创办宣传革命的刊物是( )
A.《中外纪闻》 B.《民报》
C.《时务报》 D.《国闻报》
2.同盟会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里“鞑虏”指的是( )
A.西方列强 B.满族人民
C.满清贵族(清政府) D.少数民族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起和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和辛亥革命,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它们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A.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B.没有进行武装斗争
C.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 D.没有依靠和成分发动群众
一位汉语言专业的大学生为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创作了下面一段小品,请你帮他修改:
1911年10月10日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天武昌那边出事了,接着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了。定都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偿还外款照旧担认,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要建立至完美的国家是什么的国家?为建立这样的国家孙中山在1894年和1905年成立的革命团体分别是什么?
②据材料一、二分析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指引下,本课采用小组展示—求助热线—老师补充—老师释难—老师总结五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上,五个篇章循序渐进,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让学生真正的喜欢历史。本人水平有限,在讲述过程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