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滁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8-30 11:01:17

文档简介

安徽省滁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列关于幽门螺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C.细胞中没有内质网和核糖体 D.其结构中不存在染色体
【答案】C
【知识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解析】【解答】A、幽门螺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A正确;
B、细胞生物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B正确;
C、原核细胞中有核糖体,C错误;
D、原核细胞中没有染色体,只有一个环状DNA构成的拟核,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没有除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
2.(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列关于细胞中无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结合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B.种子晾晒过程中失去的水是结合水
C.细胞中的无机盐都以离子形式存在
D.烘干的小麦燃烧成的灰烬属于无机盐
【答案】D
【知识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解析】【解答】A、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无机物,细胞中绝大部分以自由水形式存在的,A错误;
B、种子在晒干过程中,主要失去的是自由水,B错误;
C、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有些可形成化合物,C错误;
D、烘干小麦种子燃烧尽,最终会得到一些灰白色的灰烬,是无机盐,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活细胞中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多以自由水形式存在,种子晾晒过程损失的水是自由水,烘干灼烧而损失的水是结合水最终剩下的成分主要是无机盐。细胞中的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也可形成化合物。
3.(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已知丙氨酸的R基为-CH3、丝氨酸的R基为-CH2OH,某蛋白质中只含有丙氨酸和丝氨酸,两种氨基酸数目分别是21个和35个,且由2条肽链组成。则此蛋白质分子中肽键数和氧原子数分别是(  )
A.54、93 B.53、91 C.53、93 D.54、39
【答案】A
【知识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解析】【解答】该蛋白质含有2条肽链,共含有氨基酸21+35=56个,所以肽键数=56-2=54个;丙氨酸含2个氧原子,丝氨酸由于R基含1个氧原子,所以含3个氧原子,形成某蛋白质过程中共失去了54个水分子(54个氧原子),所以该蛋白质含氧原子个数=(21×2)+(35×3)-54=93个。所以B、C、D都错误,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①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 — 肽链数=水解需水数;
②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③游离氨基或羧基数目=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
④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去水分子数×18.
4.(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家兔的肌肉细胞和菠菜的叶肉细胞共有的细胞结构是(  )
A.细胞壁、线粒体 B.线粒体、中心体
C.细胞膜、核糖体 D.细胞核、液泡
【答案】C
【知识点】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解析】【解答】植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动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因此,家兔的肌肉细胞和菠菜的叶肉细胞共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膜、核糖体。
故答案为:C。
【分析】动植物细胞结构:
5.(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列关于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核仁与细胞中的核糖体形成有关
B.核内有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染色质
C.核膜是单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D.RNA等大分子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答案】C
【知识点】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
【解析】【解答】A、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A正确;
B、细胞核内有染色质,染色质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B正确;
C、核膜是双层膜,把核内物质和细胞质分开,C错误;
D、RNA等大分子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常见双层膜结构:核膜、线粒体膜、叶绿体膜。
6.(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将某植物叶表皮细胞放入0.3g/mL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其细胞液浓度增加
B.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降低
C.在实验过程中水能够自由通过叶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
D.若将蔗糖溶液换成同浓度KNO3溶液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答案】B
【知识点】质壁分离和复原
【解析】【解答】A、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大,A正确;
B、在质壁分离过程中,因不断失水导致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升高,吸水能力增加,B错误;
C、水通过自由扩散通过原生质层,在实验过程中水能够自由通过叶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C正确;
D、若把蔗糖溶液换成同浓度的KNO3溶液,发生质壁分离后,由于K+和NO3-被吸收进细胞,使细胞液的浓度在发生质壁分离后不断地增加,从而使细胞吸水,会自动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一定范围内细胞液浓度越高吸水能力越强。质壁分离过程中,因不断失水导致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升高,吸水能力增加,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与之相反。
7.(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图曲线表示pH对甲、乙、丙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酶活力不受pH影响
B.pH由2升至8,丙酶活力逐渐增加
C.酶活力可用单位时间内底物消耗量表示
D.乙酶的最适pH范围较甲、丙酶的窄
【答案】C
【知识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解答】A、分析题图可知,乙酶在pH为4~9之间酶的活力不随pH变化而变化,是最适宜pH范围,但是在其他pH条件下,酶的活力可能会受影响,A错误;
B、分析题图曲线可知,甲酶的最适宜pH在8左右,pH为2时酶会失去活性,因此pH由2升至8,丙酶的活力不能恢复,B错误;
C、酶的活力是指酶催化相关化学反应的能力,可以用单位时间内产物的增加量或底物消耗量表示,C正确;
D、分析题图曲线可知,乙酶最适宜pH为4~9,最适宜pH范围较甲和丙宽,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酶活性主要影响因素:温度、pH。强酸、强碱或高温条件对酶结构产生破坏,酶活性在pH发生变化时也不能恢复。
8.(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图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关系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中靠近腺苷的特殊化学键断裂
B.②过程与细胞中的吸能反应相联系
C.此反应中物质和能量都是可逆的
D.在活细胞中,①②过程时刻进行
【答案】D
【知识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解析】【解答】A、①过程中远离腺苷的特殊化学键(高能磷酸键)断裂,A错误;
B、②过程与细胞中的放能反应相联系,B错误;
C、此反应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C错误;
D、ATP活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但ATP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所以相互转化迅速,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能量代谢过程中,ATP的合成往往和放能反应相联系,ATP水解往往和吸能反应相联系,ATP与ADP的转化在活细胞中时刻进行且反应迅速。
9.(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图为细胞内葡萄糖的分解代谢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B.②③④都包含两个阶段
C.只有①②过程中能生成ATP
D.动物细胞中可发生③④过程
【答案】C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①过程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C、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③④过程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没有ATP生成,B错误、C正确;
D、④是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的过程,动物细胞中不能发生④过程,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物质变化是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和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与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是还原氢与氧气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丙酮酸反应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只生成酒精,不释放能量。
10.(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一瓶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中通入不同浓度的O2后,CO2产生量和O2的消耗量变化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O2浓度=b时,有1/2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C.O2浓度=c或d时,葡萄糖分解发生的场所相同
D.O2浓度=a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于无氧呼吸
【答案】B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解析】【解答】A、aB、据图可知,当O2浓度为b时,有氧呼吸吸收氧气6mol,据方程式可知,有氧呼吸CO2的产生量为6mol,分解葡萄糖1mol;则无氧呼吸CO2的产生量为10-6=4mol,据方程式可知,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2mol。故有1/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B错误;
C、O2浓度=c,CO2的产生量大于O2的消耗量,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产生丙酮酸;O2浓度为d时,CO2的产生量等于O2的消耗量,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产生丙酮酸。故葡萄糖分解的场所相同,C正确;
D、据图可知,当O2浓度为a时,有氧呼吸吸收氧气2mol,据方程式可知,有氧呼吸CO2的产生量为2mol,分解葡萄糖1/3mol;则无氧呼吸CO2的产生量为15-2=13mol,据方程式可知,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6.5mol。故此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于无氧呼吸,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有氧呼吸反应方程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大量能量;无氧呼吸反应方程式:C6H12O62CO2+2C2H5OH+少量能量,按照方程式系数进行计算即可根据O2与CO2的量分析酵母菌呼吸方式。
11.(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图为植物的某个叶肉细胞中两种膜结构及其上发生的生化反应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生物膜均可产生ATP
B.图1生物膜存在于线粒体中
C.图2生物膜存在于叶绿体中
D.两种膜上的NADPH和[H]是同一物质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图1膜为叶绿体类囊体膜,图2膜为线粒体内膜,两种膜除产生上述物质外,还均可产生ATP,A正确;
BC、图1膜上的反应是H2O→H++O2可以推断图1叶绿体类囊体膜,图2膜上的反应是H++O2→H2O可以推断图2膜为线粒体内膜,BC错误;
D、甲产生的[H]是NADPH,乙产生[H]是NADH,二者不相同,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依据题干可知,图中是叶肉细胞内的结构及其上发生的生化反应,图1中有色素分子,可知在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是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图2中是[H]和O2结合生成水,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大量的能量,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12.(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列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用无水乙醇做层析液提取色素
B.研钵中加CaCO3是为了研磨更充分
C.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
D.未见色素带说明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
【答案】C
【知识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解析】【解答】A、色素可溶于有机溶剂中,一般用无水乙醇做提取液提取色素,A错误;
B、研钵中加CaCO3是为了防止色素被破坏,B错误;
C、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大,在滤纸上的扩散速率越大,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C正确;
D、黄化叶片中含有类胡萝卜素,不会没有色素带,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过程:
13.(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在适宜温度、水分和较低CO2浓度下,两种植物叶片甲、乙的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植物更适合在阴暗环境中生长
B.P点时,甲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C.b点时,甲、乙的(总)光合速率不一定相等
D.c点后,光照强度是限制乙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
【答案】C
【知识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解析】【解答】A、据分析可知,甲是阳生植物,乙是阴生植物,乙植物更适合在阴暗环境中生长,A错误;
B、P点时,甲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且其差值(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B错误;
C、b点时,甲、乙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甲、乙的呼吸速率可能不相等,所以(总)光合速率不一定相等,C正确;
D、c点后,乙植物的光合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加,限制乙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可能是CO2浓度,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的关键是解读出图中的点所代表的含义,a是甲的光补偿点,此点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乙的光补偿点在甲的左边,说明乙是阴生植物,c点是甲的光的饱和点,此时光合作用作用速率最大,据以上分析解答。
14.(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列关于人胚胎干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和后期细胞内都存在中心体
B.中期和后期含有染色体数目相同
C.前期和后期含有染色单体数目相同
D.前期和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答案】A
【知识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的过程、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前期和后期细胞内都存在两个中心体,A正确;
B、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是前期染色体数目的两倍,B错误;
C、前期含有染色单体,后期不含有染色单体,C错误;
D、前期染色体散乱的分布,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1)分裂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
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体形成。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①纺锤体解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新形成③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15.(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前期和末期的不同点依次是(  )
①染色体形态不同 ②子细胞形成的方式不同 ③核膜解体的时间不同④纺锤体来源不同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④②
【答案】D
【知识点】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解析】【解答】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主要发生在前期和末期:
(1)前期纺锤体的形成过程不同∶动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植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
(2 )末期细胞质的分开方式不同︰动物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子细胞。
故答案为:D。
【分析】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不同点 相同点
纺锤体的形成不同(前期) 细胞分裂方式不同(末期) 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植物细胞 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形成细胞壁
动物细胞 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为两个子细胞
16.(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列关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漂洗过程使用的是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
C.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
D.制片过程中直接用拇指按压盖玻片
【答案】C
【知识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解析】【解答】A、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错误;
B、漂洗过程使用的是清水,B错误;
C、解离是剪取根尖2-3mm放入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C正确;
D、制片过程中,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按压载玻片,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过程:
17.(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衰老时细胞内自由水增加
B.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缩小
C.细胞死亡就是细胞的凋亡
D.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答案】D
【知识点】细胞分化及其意义;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的凋亡
【解析】【解答】A、细胞衰老时细胞内水分减少,A错误;
B、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B错误;
C、细胞死亡有细胞凋亡和坏死之分,C错误;
D、细胞分化能产生不同种类和功能的细胞,是多细胞个体发育的基础,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衰老存在于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生命过程,细胞凋亡是在基因的调控下,细胞主动死亡的现象,细胞坏死是在外界的条件下,如紫外线等,细胞损伤或死亡的一种被动死亡现象。
18.(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合子,且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B.用闭花传粉的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可靠且容易分析
C.F1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
D.测交实验证明杂合子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比是1:1
【答案】D
【知识点】孟德尔遗传实验-分离定律
【解析】【解答】A、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合子,且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A正确;
B、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用闭花传粉的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可靠且容易分析,B正确;
C、F1的高茎豌豆是杂合子,自交之后,子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C正确;
D、测交实验证明F1产生的雌雄配子都有D和d两种,但雌配子数量要远远少于雄配子数量,杂合子Dd产生的D配子和d配子的比例是1:1,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正确的选材是孟德尔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之一,豌豆在自然状态是纯种,有易于区分的多对相对性状等。
19.(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某植物的果肉味道(由基因A、a控制)有甜味,也有酸味,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现有酸果(Aa)植株,自花授粉后,子代的表型及比例是(  )
A.酸果:甜果=1:1 B.酸果:甜果=2:1
C.酸果:甜果=3:1 D.全部为酸果
【答案】A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只有a基因的花粉与雌配子(A、a)结合,子代中酸果(Aa):甜果(aa)=1:1,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由题意可知,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花粉的配子中只有a基因。
20.(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番茄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高茎番茄自交,其后代既有高茎番茄又有矮茎番茄,若让其后代全部高茎番茄进行自交,则其自交后代的表型比例为(  )
A.3:1 B.6:1 C.5:1 D.1:1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性状,且亲本的基因型为Dd,子一代基因型及比例是DD:Dd:dd=1:2:1。让子一代中的高茎番茄(DD:Dd=1:2)自交,后代矮茎的比例=2/3×1/4=1/6,因此自交后代的表型比例为高茎矮茎=5:1。
【分析】由题目可知,高茎番茄自交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高茎对矮茎为显性,亲本的基因型为Dd,其自交后代中高茎(DD):高茎(Dd):矮茎(dd)=1:2:1,若让后代全部高茎进行自交,也就是当中只有DD:Dd=1:2进行自交,DD占1/3,Dd占2/3,其自交后代高茎:矮茎=(1/3+2/3×3/4):(2/3×1/4)=5:1。
21.(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已知果蝇的灰身(B)和黑身(b)是一对相对性状,将纯种的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杂交,F1全部为灰身,让F1自由交配得到F2,将F2的灰身果蝇全部选出,让其自由交配,后代灰身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
A.8/9 B.4/9 C.1/4 D.1/2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F1的基因型全部为Bb,F2中的灰身果蝇有1/3BB、2/3Bb。F2中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则产生的B配子占2/3,b配子占1/3,所以F3中bb比例为1/9,Bb占4/9,BB占4/9。故灰身果蝇中纯合子BB占1/2,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依照题意可知,纯种的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杂交,F1全部为灰身,其基因型为Bb,灰身对黑身为显性,F1自由交配,F2中灰身:黑身=3:1,选出灰身让其自由交配,相当于剔除了黑身,F2中的灰身果蝇有1/3BB、2/3Bb,再由此作答。
22.(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牵牛花的花色有红色、白色和紫色,现选取白色和紫色二个纯合品种做杂交实验,结果如下:紫花×白花,F1全为紫花,F1自交,F2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花:3红花:4白花。F2紫花中纯合子比例为(  )
A.1/6 B.1/9 C.1/3 D.2/3
【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子一代的基因型为双杂合子,才会导致后代出现9:3:4的性状分离比,其中9紫花种只有1份是纯合子,因此子二代紫花种纯合子的比例为1/9。
故答案为:B。
【分析】纯合的亲本杂交得到的子代全为紫花,可知紫色对白色为显性,又从F1自交,F2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花:3红花:4白花,是9:3:3:1的变形,可知控制花色的基因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23.(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孟买血型是由两对等位基因I/i(位于第9号染色体)和H/h(位于第19号染色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使ABO血型的表型比例发生改变,其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A型血、B型血的基因型都有四种
C.父母均为AB型血时,可能生出O型血的孩子
D.父母均为O型血时不能生出A型血或B型血的孩子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A两对等位基因I/i(位于第9号染色体)和H/h(位于第19号染色体),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A型血基因型为IAIAHH、IAiHH、IAIAHh、IAiHh,B型血的基因型为IBIBHH、IBiHH、IBIBHh、IBiHh,各有4种,B正确;
C、若父亲或母亲的基因型为IAIBHh(AB型),他们的孩子可能是O型血(IA_hh或IB_hh),C正确;
D、若父亲或母亲的基因型为iiH_(O型血),母亲或父亲的基因型为IA_hh、IB_hh、IAIBhh(O型血),他们的孩子可能是A型血或B型血,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由题意可知,孟买血型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并从图中可以看出,基因为hh时,ABO血型都不能正常表达,表现都为O型,也就是hh基因的存在抑制了ABO血型的表达,基因为H__时,ABO血型能正常表达,也就是存在H时,基因能正常表达,由以上分析来解答。
24.(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T)对绿皮基因(t)为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R)存在时,基因T和t都不能表达。亲本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如图所示。则亲本的基因型和子代中绿皮个体占(  )
A.TtRr×TTRr、0 B.TtRr×TTRr、3/4
C.TtRR×TTRr、0 D.TtRR×TTRr、3/4
【答案】A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由题干可知,绿皮个体的基因型为:ttrr。由分析可知亲本基因型为TtRr×TTRr,所以子代绿皮个体(ttrr)=0×(1/4)=0,B、C、D都错误,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由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的图示可知,TT:Tt=(1+2+1):(1+2+1)=1:1,得到亲本基因型为TT×Tt,又由图中可知,RR:Rr:rr=(1+1):(2+2):(1+1)=1:2:1,得到亲本基因型为Rr×Rr;由于R存在,基因T和t都不能表达,所以绿皮的基因型为ttrr,从图可知,无此基因型比例。
25.(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某植物叶片颜色由三对等位基因(M/m、N/n、R/r)共同控制,显性基因同时存在表现为紫色叶,其余情况为绿色叶。现用同一紫色叶植株分别与三株绿色叶植株杂交,结果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甲组:紫色叶植株xmmNNrr→F1中紫色叶植株占25%
乙组:紫色叶植株xMMnnrr→F1中紫色叶植株占25%
丙组:紫色叶植株xmmnnRR→F1中紫色叶植株占50%
A.该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为MmNnRr
B.M/m和N/n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三组杂交所得F1中绿色叶植株的基因型共有8种
D.若该紫色叶植株自交一代,理论上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色叶:绿色叶=9:7
【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连锁和互换定律
【解析】【解答】A、据甲组和乙组分析可知,该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为MmNnRr,A正确;
B、M/m和N/n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三组杂交所得F1中绿色叶植株的基因型共有8种,C正确;
D、若该紫色叶植株自交一代,即双杂合子自交,理论上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色叶:绿色叶=9:7,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出亲本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再由此作答。由甲乙两组分析,F1中紫色叶植株都占25%,可知紫叶的基因型是MmNnRr;再由丙组可知,F1中紫色叶植株占50%,M/m和N/n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基因,是连锁遗传。
二、综合题
26.(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图是某真核生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中细胞为   (填“动物”、“低等植物”或“高等植物”)细胞,判断的依据是   。
(2)结构①的主要成分是   ,作用是   。
(3)结构[   ]   在动植物细胞中都存在,但功能不同,其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与   的形成有关。
(4)参与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运输的具膜细胞器有   (填序号)。
【答案】(1)高等植物;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且无中心体
(2)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功能
(3)②;高尔基体;细胞壁
(4)②③⑩
【知识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壁
【解析】【解答】(1)此图中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且无中心体,属于植物细胞;
(2)结构①是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胞壁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功能;
(3)结构②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都存在,但功能不同,其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4)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和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无膜结构,参与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运输的具膜细胞器有②是高尔基体、⑧是线粒体、⑩是内质网。
【分析】从图中可知,此细胞亚显微结构中,有液泡,叶绿体和细胞壁,因而是高等植物细胞;植物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高等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和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高尔基体参与分泌物的“包装和加工”;分泌蛋白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粗加工的场所是内质网,进一步加和转运形成成熟蛋白的场所是高尔基体,整合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转运都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7.(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的相关图像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两种运输方式分别是   。
(2)与图甲b运输方式相同的是图乙曲线   。氧气、甘油、氨基酸中,通过图甲a方式进出细胞的是   ,图丙运输方式的特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3)葡萄糖进入细胞   。(填“一定”或“不一定”)通过图甲a运输方式,原因是   。
【答案】(1)主动运输、自由扩散(或被动运输)
(2)①;氨基酸;消耗能量、能运输大分子物质、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
(3)不一定;图甲a方式为主动运输,葡萄糖进人细胞的方式可能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知识点】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解析】【解答】(1)经推断a、b两种运输方式分别为主动运输、自由扩散。
(2)图乙中①曲线代表自由扩散,与图甲b运输方式相同;氨基酸通过主动运输进出细胞,对应图甲a方式;图丙为胞吐,特点是运输过程中要借助膜的流动性形成囊泡,能运输大分子物质,需要消耗能量等。
(3)葡萄糖一般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分析】根据图像分析,图甲a的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有载体和能量的参与,是主动运输,b是顺浓度梯度进行,没有载体和能量的参与是被动运输;图乙①随着被转运分子的浓度的增加,转运速率增加,是自由扩散,②随着被转运分子的浓度的增加,并达到一定数值时,转运速率不再增加,可以看出受到运载体数量的限制,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图丙中看到囊泡和细胞膜融合,将物质排到细胞外,可知是胞吐作用。
28.(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图1表示某种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某些代谢活动的相互关系,其中甲、乙代表两种细胞器,①~⑤代表不同的物质,a~e代表不同的代谢过程。图2为25℃(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该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乙细胞器的名称分别是   ;d过程是   ;物质⑤是   。
(2)图1植物叶肉细胞中生成ATP的代谢过程有   (填字母),细胞器甲中的ADP一般转移到   (填具体场所)被利用。
(3)当叶肉细胞处于图2中M点后,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最可能是   。假设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若将温度升高到30℃(其他条件不变),图中P点向   (填“左”或“右”)移动,M点向   (填“上”或“下”)移动。
【答案】(1)叶绿体、线粒体;无氧呼吸(第二阶段);酒精(或乙醇、C2H5OH)
(2)a、c、e;类囊体薄膜
(3)CO2浓度;右;下
【知识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解析】【解答】(1)图1中,甲、乙细胞器的名称分别是叶绿体、线粒体,分别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d过程是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物质⑤是酒精。
(2)图1植物叶肉细胞中生成ATP的代谢过程有a、c、e,细胞器甲中的ADP一般从叶绿体基质转移到类囊体薄膜被利用合成ATP。
(3)当叶肉细胞处于图2中M点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由题干知图2为25℃(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的曲线,所以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最可能是CO2浓度。假设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若将温度升高到30℃,呼吸作用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强度降低,所以图中P点向右移动,M点向下移动。
【分析】据图1分析,甲细胞器可以吸收光能,可知是叶绿体,①物质在光下分解,①是水,a为光反应阶段,利用a产生的氢和ATP在b过程将②固定到④中,②是二氧化碳,④是葡萄糖,b是暗反应;④在细胞质中经过c生成丙酮酸,可知c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丙酮酸经过d,产生②⑤,有二氧化碳生成,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是酒精途径,⑤是酒精,d过程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乙中,可知乙是线粒体,e进行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
据图2分析可知,P点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时,是光的补偿点,光照强度到达Z点时,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Z点就是光的饱和点。
29.(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图甲表示某生物细胞一个细胞周期(进行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含量变化曲线;图乙为该生物细胞有丝分裂某时期示意图;图丙表示该细胞有丝分裂某时期相应物质数量。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实线BC段形成的原因是   。图甲中M和图丙中N的数值分别是   和   。
(2)图乙细胞分裂时期的主要变化是   。
(3)图丙表示的有丝分裂时期是   ,对应图甲中的   (填字母)段。
【答案】(1)DNA复制;4;2
(2)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染色体数暂时加倍
(3)前期和中期;CD
【知识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的过程、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1)图甲中实线BC为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故DNA数目加倍。分析乙图可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故图甲中M的数值为2×4=8,图丙中2N=4,则N的数值为2。
(2)分析乙图可知,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染色体数暂时加倍。
(3)分析丙图可知,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对应图甲中的CD段。
【分析】图甲是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与DNA的变化曲线,技巧是:有斜线上升的BC是表示DNA,进行的是DNA复制,虚线表示的是染色体的变化曲线,D为上升阶段,表示着丝点分裂,是有丝分裂后期。
图乙中可看出存在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可知是有丝分裂后期。
图丙中分析可知,存在染色单体,染色体和DNA比是1:2,可知是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
30.(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种雌雄同株植物茎的高度进行了遗传学研究。该种植物有高茎和矮茎两种表型,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为了对该对性状进一步研究,该小组成员随机取高茎和矮茎植株各60株均分为三组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甲组:高茎x高茎,F1中高茎:矮茎=21:1;
乙组:高茎x矮茎,F1中高茎:矮茎=7:1;
丙组:矮茎x矮茎,F1全为矮茎。
(1)两亲本杂交,在授粉前需对母本进行   操作,目的是   。
(2)上述茎的遗传   (填“遵循”或“不遵循”)分离定律。丙组矮茎植株的基因型是   。
(3)甲组F1中没有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最可能是   。
(4)乙组亲本的高茎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   。要判断乙组高茎亲本是否为纯合子,最简单的方法是   。
【答案】(1)去雄、套袋;防止(自花和其他)花粉的干扰
(2)遵循;bb
(3)高茎亲本中既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
(4)3:1;让该高茎植株自交,看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杂交实验的一般步骤:对母本进行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去雄的目的是防止自花传粉;套袋是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
(2)甲乙组实中高茎与高茎交配,后代出现矮茎,高茎和矮茎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说明上述茎的高度遗传遵循分离定律。高茎对矮茎是显性,丙组矮茎植株的基因型是bb。
(3)甲组F1中没有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最可能是高茎亲本中既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
(4)乙组中的矮茎个体为隐性纯合子,因此F1中7高茎:1矮茎就代表了亲代中的所有高茎亲本所含显隐性基因的比为显性基因:隐性基因=7:1,如果设显性基因为B,杂合子Bb的比例为X,只有Bb才能产生1/2b,故1/2X=1/8,X=1/4,即BB:Bb=3:1。要判断乙组高茎亲本是否为纯合子,最简单的方法是让该高茎植株自交,看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高茎亲本为杂合子;若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高茎亲本为纯合子。
【分析】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可知:
甲组:亲本都是高茎,后代中出现矮茎,这是隐性性状,得出高茎对矮茎为显性,并且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后代的性状比例不为3:1,说明亲本中不全是纯合子。
乙组:由 F1中高茎:矮茎=7:1,可知亲本高茎中要含有b基因,其中只有Bb的基因型才能提供b基因。
31.(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孟德尔选择了玉米及豌豆等多种实验材料进行遗传实验,最终在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中取得突破,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回答下列问题:
性状 豆荚颜色(未成熟) 子叶颜色 花的位置 茎的高度 豆荚性状 花的颜色 种子形状
显性 绿色 黄色 腋生 高茎 饱满 紫色 圆粒
隐性 黄色 绿色 顶生 矮茎 不饱满 白色 皱粒
基因 A/a Y/y F/f D/d E/e G/g R/r
基因所在染色体 I I Ⅳ Ⅳ Ⅳ Ⅴ Ⅶ
(1)若以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为材料,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观察到F2中9:3:3:1的性状分离比,应选择的纯合亲本是   ,原因是   。
(2)某同学拟选择纯合的高茎饱满豌豆与矮茎不饱满豌豆为材料进行杂交实验,F2   (填“会”或“不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原因是   。
(3)研究发现,某种豌豆的高茎基因纯合时,植株幼苗期不能存活,现将紫花高茎豌豆与白花矮茎豌豆进行杂交,F1有两种表型,F1个体自交产生F2。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理论上F2成熟植株中白花高茎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
【答案】(1)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或者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两对性状均可在子一代所结种子中表现出来,且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不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不会;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GGDd、ggdd;1/14
【知识点】孟德尔遗传实验-自由组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连锁和互换定律
【解析】【解答】(1)以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为材料进行杂交实验,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观察到F2中9:3:3:1的性状分离比,一是应选择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二是应选择F1种子能表现出来的性状(种皮除外,因为种皮是由母本体细胞发育而来的),因此,应选择子叶的颜色和种子的形状两对相对性状,在选择亲本组合时,既可选择双显性纯合子(黄色圆粒)与双隐性纯合子(绿色皱粒),也可选择两种单显性纯合子(黄色皱粒与绿色圆粒)。
(2)据表可知,控制高茎与矮茎和饱满与不饱满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Ⅳ)上,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F2不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
(3)由于该种豌豆的高茎基因纯合时,植株幼苗期不能存活,两种表现型的豌豆杂交所得F1只有两种表现型,因此,该种紫色高茎豌豆的基因型为GGDd,与白色矮茎(ggdd)杂交,F1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1/2GgDd和1/2Ggdd,F1自交时,1/2GgDd的后代中会有1/2×1/4(__DD)幼苗期死亡、1/2×1/4×1/4(白色矮茎ggdd)、1/2×1/4×1/2(白色高茎ggDd);1/2Ggdd自交后代不会死亡也不会出现白色高茎,因此,F2成熟植株(1-1/8=7/8)中白色高茎植株(1/16)所占比例为1/16÷7/8=1/14。
【分析】1、分析表格中可知,验证自由定律应选择在子代的种子中就能表现出来的易于区别的性状,并且在不同对的染色体上,可选子叶颜色和种子的形状;
2、豌豆的高茎基因纯合时,植株幼苗期不能存活,高茎的基因只能是Dd。
1 / 1安徽省滁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列关于幽门螺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C.细胞中没有内质网和核糖体 D.其结构中不存在染色体
2.(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列关于细胞中无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结合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B.种子晾晒过程中失去的水是结合水
C.细胞中的无机盐都以离子形式存在
D.烘干的小麦燃烧成的灰烬属于无机盐
3.(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已知丙氨酸的R基为-CH3、丝氨酸的R基为-CH2OH,某蛋白质中只含有丙氨酸和丝氨酸,两种氨基酸数目分别是21个和35个,且由2条肽链组成。则此蛋白质分子中肽键数和氧原子数分别是(  )
A.54、93 B.53、91 C.53、93 D.54、39
4.(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家兔的肌肉细胞和菠菜的叶肉细胞共有的细胞结构是(  )
A.细胞壁、线粒体 B.线粒体、中心体
C.细胞膜、核糖体 D.细胞核、液泡
5.(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列关于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核仁与细胞中的核糖体形成有关
B.核内有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染色质
C.核膜是单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D.RNA等大分子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6.(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将某植物叶表皮细胞放入0.3g/mL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其细胞液浓度增加
B.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降低
C.在实验过程中水能够自由通过叶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
D.若将蔗糖溶液换成同浓度KNO3溶液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7.(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图曲线表示pH对甲、乙、丙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酶活力不受pH影响
B.pH由2升至8,丙酶活力逐渐增加
C.酶活力可用单位时间内底物消耗量表示
D.乙酶的最适pH范围较甲、丙酶的窄
8.(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图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关系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中靠近腺苷的特殊化学键断裂
B.②过程与细胞中的吸能反应相联系
C.此反应中物质和能量都是可逆的
D.在活细胞中,①②过程时刻进行
9.(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图为细胞内葡萄糖的分解代谢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B.②③④都包含两个阶段
C.只有①②过程中能生成ATP
D.动物细胞中可发生③④过程
10.(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一瓶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中通入不同浓度的O2后,CO2产生量和O2的消耗量变化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O2浓度=b时,有1/2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C.O2浓度=c或d时,葡萄糖分解发生的场所相同
D.O2浓度=a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于无氧呼吸
11.(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图为植物的某个叶肉细胞中两种膜结构及其上发生的生化反应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生物膜均可产生ATP
B.图1生物膜存在于线粒体中
C.图2生物膜存在于叶绿体中
D.两种膜上的NADPH和[H]是同一物质
12.(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列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用无水乙醇做层析液提取色素
B.研钵中加CaCO3是为了研磨更充分
C.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
D.未见色素带说明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
13.(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在适宜温度、水分和较低CO2浓度下,两种植物叶片甲、乙的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植物更适合在阴暗环境中生长
B.P点时,甲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C.b点时,甲、乙的(总)光合速率不一定相等
D.c点后,光照强度是限制乙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
14.(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列关于人胚胎干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和后期细胞内都存在中心体
B.中期和后期含有染色体数目相同
C.前期和后期含有染色单体数目相同
D.前期和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15.(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前期和末期的不同点依次是(  )
①染色体形态不同 ②子细胞形成的方式不同 ③核膜解体的时间不同④纺锤体来源不同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④②
16.(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列关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漂洗过程使用的是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
C.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
D.制片过程中直接用拇指按压盖玻片
17.(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衰老时细胞内自由水增加
B.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缩小
C.细胞死亡就是细胞的凋亡
D.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18.(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合子,且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B.用闭花传粉的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可靠且容易分析
C.F1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
D.测交实验证明杂合子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比是1:1
19.(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某植物的果肉味道(由基因A、a控制)有甜味,也有酸味,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现有酸果(Aa)植株,自花授粉后,子代的表型及比例是(  )
A.酸果:甜果=1:1 B.酸果:甜果=2:1
C.酸果:甜果=3:1 D.全部为酸果
20.(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番茄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高茎番茄自交,其后代既有高茎番茄又有矮茎番茄,若让其后代全部高茎番茄进行自交,则其自交后代的表型比例为(  )
A.3:1 B.6:1 C.5:1 D.1:1
21.(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已知果蝇的灰身(B)和黑身(b)是一对相对性状,将纯种的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杂交,F1全部为灰身,让F1自由交配得到F2,将F2的灰身果蝇全部选出,让其自由交配,后代灰身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
A.8/9 B.4/9 C.1/4 D.1/2
22.(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牵牛花的花色有红色、白色和紫色,现选取白色和紫色二个纯合品种做杂交实验,结果如下:紫花×白花,F1全为紫花,F1自交,F2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花:3红花:4白花。F2紫花中纯合子比例为(  )
A.1/6 B.1/9 C.1/3 D.2/3
23.(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孟买血型是由两对等位基因I/i(位于第9号染色体)和H/h(位于第19号染色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使ABO血型的表型比例发生改变,其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A型血、B型血的基因型都有四种
C.父母均为AB型血时,可能生出O型血的孩子
D.父母均为O型血时不能生出A型血或B型血的孩子
24.(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T)对绿皮基因(t)为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R)存在时,基因T和t都不能表达。亲本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如图所示。则亲本的基因型和子代中绿皮个体占(  )
A.TtRr×TTRr、0 B.TtRr×TTRr、3/4
C.TtRR×TTRr、0 D.TtRR×TTRr、3/4
25.(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某植物叶片颜色由三对等位基因(M/m、N/n、R/r)共同控制,显性基因同时存在表现为紫色叶,其余情况为绿色叶。现用同一紫色叶植株分别与三株绿色叶植株杂交,结果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甲组:紫色叶植株xmmNNrr→F1中紫色叶植株占25%
乙组:紫色叶植株xMMnnrr→F1中紫色叶植株占25%
丙组:紫色叶植株xmmnnRR→F1中紫色叶植株占50%
A.该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为MmNnRr
B.M/m和N/n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三组杂交所得F1中绿色叶植株的基因型共有8种
D.若该紫色叶植株自交一代,理论上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色叶:绿色叶=9:7
二、综合题
26.(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图是某真核生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中细胞为   (填“动物”、“低等植物”或“高等植物”)细胞,判断的依据是   。
(2)结构①的主要成分是   ,作用是   。
(3)结构[   ]   在动植物细胞中都存在,但功能不同,其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与   的形成有关。
(4)参与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运输的具膜细胞器有   (填序号)。
27.(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的相关图像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两种运输方式分别是   。
(2)与图甲b运输方式相同的是图乙曲线   。氧气、甘油、氨基酸中,通过图甲a方式进出细胞的是   ,图丙运输方式的特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3)葡萄糖进入细胞   。(填“一定”或“不一定”)通过图甲a运输方式,原因是   。
28.(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图1表示某种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某些代谢活动的相互关系,其中甲、乙代表两种细胞器,①~⑤代表不同的物质,a~e代表不同的代谢过程。图2为25℃(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该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乙细胞器的名称分别是   ;d过程是   ;物质⑤是   。
(2)图1植物叶肉细胞中生成ATP的代谢过程有   (填字母),细胞器甲中的ADP一般转移到   (填具体场所)被利用。
(3)当叶肉细胞处于图2中M点后,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最可能是   。假设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若将温度升高到30℃(其他条件不变),图中P点向   (填“左”或“右”)移动,M点向   (填“上”或“下”)移动。
29.(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图甲表示某生物细胞一个细胞周期(进行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含量变化曲线;图乙为该生物细胞有丝分裂某时期示意图;图丙表示该细胞有丝分裂某时期相应物质数量。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实线BC段形成的原因是   。图甲中M和图丙中N的数值分别是   和   。
(2)图乙细胞分裂时期的主要变化是   。
(3)图丙表示的有丝分裂时期是   ,对应图甲中的   (填字母)段。
30.(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种雌雄同株植物茎的高度进行了遗传学研究。该种植物有高茎和矮茎两种表型,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为了对该对性状进一步研究,该小组成员随机取高茎和矮茎植株各60株均分为三组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甲组:高茎x高茎,F1中高茎:矮茎=21:1;
乙组:高茎x矮茎,F1中高茎:矮茎=7:1;
丙组:矮茎x矮茎,F1全为矮茎。
(1)两亲本杂交,在授粉前需对母本进行   操作,目的是   。
(2)上述茎的遗传   (填“遵循”或“不遵循”)分离定律。丙组矮茎植株的基因型是   。
(3)甲组F1中没有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最可能是   。
(4)乙组亲本的高茎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   。要判断乙组高茎亲本是否为纯合子,最简单的方法是   。
31.(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孟德尔选择了玉米及豌豆等多种实验材料进行遗传实验,最终在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中取得突破,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回答下列问题:
性状 豆荚颜色(未成熟) 子叶颜色 花的位置 茎的高度 豆荚性状 花的颜色 种子形状
显性 绿色 黄色 腋生 高茎 饱满 紫色 圆粒
隐性 黄色 绿色 顶生 矮茎 不饱满 白色 皱粒
基因 A/a Y/y F/f D/d E/e G/g R/r
基因所在染色体 I I Ⅳ Ⅳ Ⅳ Ⅴ Ⅶ
(1)若以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为材料,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观察到F2中9:3:3:1的性状分离比,应选择的纯合亲本是   ,原因是   。
(2)某同学拟选择纯合的高茎饱满豌豆与矮茎不饱满豌豆为材料进行杂交实验,F2   (填“会”或“不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原因是   。
(3)研究发现,某种豌豆的高茎基因纯合时,植株幼苗期不能存活,现将紫花高茎豌豆与白花矮茎豌豆进行杂交,F1有两种表型,F1个体自交产生F2。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理论上F2成熟植株中白花高茎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解析】【解答】A、幽门螺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A正确;
B、细胞生物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B正确;
C、原核细胞中有核糖体,C错误;
D、原核细胞中没有染色体,只有一个环状DNA构成的拟核,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没有除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
2.【答案】D
【知识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解析】【解答】A、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无机物,细胞中绝大部分以自由水形式存在的,A错误;
B、种子在晒干过程中,主要失去的是自由水,B错误;
C、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有些可形成化合物,C错误;
D、烘干小麦种子燃烧尽,最终会得到一些灰白色的灰烬,是无机盐,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活细胞中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多以自由水形式存在,种子晾晒过程损失的水是自由水,烘干灼烧而损失的水是结合水最终剩下的成分主要是无机盐。细胞中的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也可形成化合物。
3.【答案】A
【知识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解析】【解答】该蛋白质含有2条肽链,共含有氨基酸21+35=56个,所以肽键数=56-2=54个;丙氨酸含2个氧原子,丝氨酸由于R基含1个氧原子,所以含3个氧原子,形成某蛋白质过程中共失去了54个水分子(54个氧原子),所以该蛋白质含氧原子个数=(21×2)+(35×3)-54=93个。所以B、C、D都错误,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①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 — 肽链数=水解需水数;
②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③游离氨基或羧基数目=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
④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去水分子数×18.
4.【答案】C
【知识点】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解析】【解答】植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动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因此,家兔的肌肉细胞和菠菜的叶肉细胞共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膜、核糖体。
故答案为:C。
【分析】动植物细胞结构:
5.【答案】C
【知识点】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
【解析】【解答】A、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A正确;
B、细胞核内有染色质,染色质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B正确;
C、核膜是双层膜,把核内物质和细胞质分开,C错误;
D、RNA等大分子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常见双层膜结构:核膜、线粒体膜、叶绿体膜。
6.【答案】B
【知识点】质壁分离和复原
【解析】【解答】A、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大,A正确;
B、在质壁分离过程中,因不断失水导致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升高,吸水能力增加,B错误;
C、水通过自由扩散通过原生质层,在实验过程中水能够自由通过叶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C正确;
D、若把蔗糖溶液换成同浓度的KNO3溶液,发生质壁分离后,由于K+和NO3-被吸收进细胞,使细胞液的浓度在发生质壁分离后不断地增加,从而使细胞吸水,会自动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一定范围内细胞液浓度越高吸水能力越强。质壁分离过程中,因不断失水导致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升高,吸水能力增加,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与之相反。
7.【答案】C
【知识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解答】A、分析题图可知,乙酶在pH为4~9之间酶的活力不随pH变化而变化,是最适宜pH范围,但是在其他pH条件下,酶的活力可能会受影响,A错误;
B、分析题图曲线可知,甲酶的最适宜pH在8左右,pH为2时酶会失去活性,因此pH由2升至8,丙酶的活力不能恢复,B错误;
C、酶的活力是指酶催化相关化学反应的能力,可以用单位时间内产物的增加量或底物消耗量表示,C正确;
D、分析题图曲线可知,乙酶最适宜pH为4~9,最适宜pH范围较甲和丙宽,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酶活性主要影响因素:温度、pH。强酸、强碱或高温条件对酶结构产生破坏,酶活性在pH发生变化时也不能恢复。
8.【答案】D
【知识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解析】【解答】A、①过程中远离腺苷的特殊化学键(高能磷酸键)断裂,A错误;
B、②过程与细胞中的放能反应相联系,B错误;
C、此反应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C错误;
D、ATP活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但ATP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所以相互转化迅速,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能量代谢过程中,ATP的合成往往和放能反应相联系,ATP水解往往和吸能反应相联系,ATP与ADP的转化在活细胞中时刻进行且反应迅速。
9.【答案】C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①过程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C、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③④过程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没有ATP生成,B错误、C正确;
D、④是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的过程,动物细胞中不能发生④过程,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物质变化是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和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与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是还原氢与氧气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丙酮酸反应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只生成酒精,不释放能量。
10.【答案】B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解析】【解答】A、aB、据图可知,当O2浓度为b时,有氧呼吸吸收氧气6mol,据方程式可知,有氧呼吸CO2的产生量为6mol,分解葡萄糖1mol;则无氧呼吸CO2的产生量为10-6=4mol,据方程式可知,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2mol。故有1/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B错误;
C、O2浓度=c,CO2的产生量大于O2的消耗量,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产生丙酮酸;O2浓度为d时,CO2的产生量等于O2的消耗量,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产生丙酮酸。故葡萄糖分解的场所相同,C正确;
D、据图可知,当O2浓度为a时,有氧呼吸吸收氧气2mol,据方程式可知,有氧呼吸CO2的产生量为2mol,分解葡萄糖1/3mol;则无氧呼吸CO2的产生量为15-2=13mol,据方程式可知,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6.5mol。故此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于无氧呼吸,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有氧呼吸反应方程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大量能量;无氧呼吸反应方程式:C6H12O62CO2+2C2H5OH+少量能量,按照方程式系数进行计算即可根据O2与CO2的量分析酵母菌呼吸方式。
11.【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图1膜为叶绿体类囊体膜,图2膜为线粒体内膜,两种膜除产生上述物质外,还均可产生ATP,A正确;
BC、图1膜上的反应是H2O→H++O2可以推断图1叶绿体类囊体膜,图2膜上的反应是H++O2→H2O可以推断图2膜为线粒体内膜,BC错误;
D、甲产生的[H]是NADPH,乙产生[H]是NADH,二者不相同,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依据题干可知,图中是叶肉细胞内的结构及其上发生的生化反应,图1中有色素分子,可知在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是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图2中是[H]和O2结合生成水,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大量的能量,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12.【答案】C
【知识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解析】【解答】A、色素可溶于有机溶剂中,一般用无水乙醇做提取液提取色素,A错误;
B、研钵中加CaCO3是为了防止色素被破坏,B错误;
C、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大,在滤纸上的扩散速率越大,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C正确;
D、黄化叶片中含有类胡萝卜素,不会没有色素带,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过程:
13.【答案】C
【知识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解析】【解答】A、据分析可知,甲是阳生植物,乙是阴生植物,乙植物更适合在阴暗环境中生长,A错误;
B、P点时,甲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且其差值(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B错误;
C、b点时,甲、乙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甲、乙的呼吸速率可能不相等,所以(总)光合速率不一定相等,C正确;
D、c点后,乙植物的光合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加,限制乙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可能是CO2浓度,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的关键是解读出图中的点所代表的含义,a是甲的光补偿点,此点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乙的光补偿点在甲的左边,说明乙是阴生植物,c点是甲的光的饱和点,此时光合作用作用速率最大,据以上分析解答。
14.【答案】A
【知识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的过程、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前期和后期细胞内都存在两个中心体,A正确;
B、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是前期染色体数目的两倍,B错误;
C、前期含有染色单体,后期不含有染色单体,C错误;
D、前期染色体散乱的分布,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1)分裂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
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体形成。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①纺锤体解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新形成③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15.【答案】D
【知识点】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解析】【解答】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主要发生在前期和末期:
(1)前期纺锤体的形成过程不同∶动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植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
(2 )末期细胞质的分开方式不同︰动物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子细胞。
故答案为:D。
【分析】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不同点 相同点
纺锤体的形成不同(前期) 细胞分裂方式不同(末期) 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植物细胞 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形成细胞壁
动物细胞 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为两个子细胞
16.【答案】C
【知识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解析】【解答】A、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错误;
B、漂洗过程使用的是清水,B错误;
C、解离是剪取根尖2-3mm放入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C正确;
D、制片过程中,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按压载玻片,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过程:
17.【答案】D
【知识点】细胞分化及其意义;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的凋亡
【解析】【解答】A、细胞衰老时细胞内水分减少,A错误;
B、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B错误;
C、细胞死亡有细胞凋亡和坏死之分,C错误;
D、细胞分化能产生不同种类和功能的细胞,是多细胞个体发育的基础,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衰老存在于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生命过程,细胞凋亡是在基因的调控下,细胞主动死亡的现象,细胞坏死是在外界的条件下,如紫外线等,细胞损伤或死亡的一种被动死亡现象。
18.【答案】D
【知识点】孟德尔遗传实验-分离定律
【解析】【解答】A、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合子,且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A正确;
B、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用闭花传粉的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可靠且容易分析,B正确;
C、F1的高茎豌豆是杂合子,自交之后,子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C正确;
D、测交实验证明F1产生的雌雄配子都有D和d两种,但雌配子数量要远远少于雄配子数量,杂合子Dd产生的D配子和d配子的比例是1:1,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正确的选材是孟德尔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之一,豌豆在自然状态是纯种,有易于区分的多对相对性状等。
19.【答案】A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只有a基因的花粉与雌配子(A、a)结合,子代中酸果(Aa):甜果(aa)=1:1,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由题意可知,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花粉的配子中只有a基因。
20.【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性状,且亲本的基因型为Dd,子一代基因型及比例是DD:Dd:dd=1:2:1。让子一代中的高茎番茄(DD:Dd=1:2)自交,后代矮茎的比例=2/3×1/4=1/6,因此自交后代的表型比例为高茎矮茎=5:1。
【分析】由题目可知,高茎番茄自交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高茎对矮茎为显性,亲本的基因型为Dd,其自交后代中高茎(DD):高茎(Dd):矮茎(dd)=1:2:1,若让后代全部高茎进行自交,也就是当中只有DD:Dd=1:2进行自交,DD占1/3,Dd占2/3,其自交后代高茎:矮茎=(1/3+2/3×3/4):(2/3×1/4)=5:1。
21.【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F1的基因型全部为Bb,F2中的灰身果蝇有1/3BB、2/3Bb。F2中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则产生的B配子占2/3,b配子占1/3,所以F3中bb比例为1/9,Bb占4/9,BB占4/9。故灰身果蝇中纯合子BB占1/2,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依照题意可知,纯种的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杂交,F1全部为灰身,其基因型为Bb,灰身对黑身为显性,F1自由交配,F2中灰身:黑身=3:1,选出灰身让其自由交配,相当于剔除了黑身,F2中的灰身果蝇有1/3BB、2/3Bb,再由此作答。
22.【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子一代的基因型为双杂合子,才会导致后代出现9:3:4的性状分离比,其中9紫花种只有1份是纯合子,因此子二代紫花种纯合子的比例为1/9。
故答案为:B。
【分析】纯合的亲本杂交得到的子代全为紫花,可知紫色对白色为显性,又从F1自交,F2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花:3红花:4白花,是9:3:3:1的变形,可知控制花色的基因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23.【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A两对等位基因I/i(位于第9号染色体)和H/h(位于第19号染色体),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A型血基因型为IAIAHH、IAiHH、IAIAHh、IAiHh,B型血的基因型为IBIBHH、IBiHH、IBIBHh、IBiHh,各有4种,B正确;
C、若父亲或母亲的基因型为IAIBHh(AB型),他们的孩子可能是O型血(IA_hh或IB_hh),C正确;
D、若父亲或母亲的基因型为iiH_(O型血),母亲或父亲的基因型为IA_hh、IB_hh、IAIBhh(O型血),他们的孩子可能是A型血或B型血,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由题意可知,孟买血型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并从图中可以看出,基因为hh时,ABO血型都不能正常表达,表现都为O型,也就是hh基因的存在抑制了ABO血型的表达,基因为H__时,ABO血型能正常表达,也就是存在H时,基因能正常表达,由以上分析来解答。
24.【答案】A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由题干可知,绿皮个体的基因型为:ttrr。由分析可知亲本基因型为TtRr×TTRr,所以子代绿皮个体(ttrr)=0×(1/4)=0,B、C、D都错误,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由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的图示可知,TT:Tt=(1+2+1):(1+2+1)=1:1,得到亲本基因型为TT×Tt,又由图中可知,RR:Rr:rr=(1+1):(2+2):(1+1)=1:2:1,得到亲本基因型为Rr×Rr;由于R存在,基因T和t都不能表达,所以绿皮的基因型为ttrr,从图可知,无此基因型比例。
25.【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连锁和互换定律
【解析】【解答】A、据甲组和乙组分析可知,该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为MmNnRr,A正确;
B、M/m和N/n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三组杂交所得F1中绿色叶植株的基因型共有8种,C正确;
D、若该紫色叶植株自交一代,即双杂合子自交,理论上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色叶:绿色叶=9:7,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出亲本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再由此作答。由甲乙两组分析,F1中紫色叶植株都占25%,可知紫叶的基因型是MmNnRr;再由丙组可知,F1中紫色叶植株占50%,M/m和N/n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基因,是连锁遗传。
26.【答案】(1)高等植物;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且无中心体
(2)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功能
(3)②;高尔基体;细胞壁
(4)②③⑩
【知识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壁
【解析】【解答】(1)此图中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且无中心体,属于植物细胞;
(2)结构①是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胞壁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功能;
(3)结构②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都存在,但功能不同,其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4)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和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无膜结构,参与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运输的具膜细胞器有②是高尔基体、⑧是线粒体、⑩是内质网。
【分析】从图中可知,此细胞亚显微结构中,有液泡,叶绿体和细胞壁,因而是高等植物细胞;植物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高等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和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高尔基体参与分泌物的“包装和加工”;分泌蛋白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粗加工的场所是内质网,进一步加和转运形成成熟蛋白的场所是高尔基体,整合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转运都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7.【答案】(1)主动运输、自由扩散(或被动运输)
(2)①;氨基酸;消耗能量、能运输大分子物质、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
(3)不一定;图甲a方式为主动运输,葡萄糖进人细胞的方式可能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知识点】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解析】【解答】(1)经推断a、b两种运输方式分别为主动运输、自由扩散。
(2)图乙中①曲线代表自由扩散,与图甲b运输方式相同;氨基酸通过主动运输进出细胞,对应图甲a方式;图丙为胞吐,特点是运输过程中要借助膜的流动性形成囊泡,能运输大分子物质,需要消耗能量等。
(3)葡萄糖一般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分析】根据图像分析,图甲a的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有载体和能量的参与,是主动运输,b是顺浓度梯度进行,没有载体和能量的参与是被动运输;图乙①随着被转运分子的浓度的增加,转运速率增加,是自由扩散,②随着被转运分子的浓度的增加,并达到一定数值时,转运速率不再增加,可以看出受到运载体数量的限制,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图丙中看到囊泡和细胞膜融合,将物质排到细胞外,可知是胞吐作用。
28.【答案】(1)叶绿体、线粒体;无氧呼吸(第二阶段);酒精(或乙醇、C2H5OH)
(2)a、c、e;类囊体薄膜
(3)CO2浓度;右;下
【知识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解析】【解答】(1)图1中,甲、乙细胞器的名称分别是叶绿体、线粒体,分别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d过程是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物质⑤是酒精。
(2)图1植物叶肉细胞中生成ATP的代谢过程有a、c、e,细胞器甲中的ADP一般从叶绿体基质转移到类囊体薄膜被利用合成ATP。
(3)当叶肉细胞处于图2中M点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由题干知图2为25℃(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的曲线,所以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最可能是CO2浓度。假设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若将温度升高到30℃,呼吸作用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强度降低,所以图中P点向右移动,M点向下移动。
【分析】据图1分析,甲细胞器可以吸收光能,可知是叶绿体,①物质在光下分解,①是水,a为光反应阶段,利用a产生的氢和ATP在b过程将②固定到④中,②是二氧化碳,④是葡萄糖,b是暗反应;④在细胞质中经过c生成丙酮酸,可知c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丙酮酸经过d,产生②⑤,有二氧化碳生成,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是酒精途径,⑤是酒精,d过程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乙中,可知乙是线粒体,e进行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
据图2分析可知,P点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时,是光的补偿点,光照强度到达Z点时,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Z点就是光的饱和点。
29.【答案】(1)DNA复制;4;2
(2)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染色体数暂时加倍
(3)前期和中期;CD
【知识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的过程、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1)图甲中实线BC为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故DNA数目加倍。分析乙图可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故图甲中M的数值为2×4=8,图丙中2N=4,则N的数值为2。
(2)分析乙图可知,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染色体数暂时加倍。
(3)分析丙图可知,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对应图甲中的CD段。
【分析】图甲是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与DNA的变化曲线,技巧是:有斜线上升的BC是表示DNA,进行的是DNA复制,虚线表示的是染色体的变化曲线,D为上升阶段,表示着丝点分裂,是有丝分裂后期。
图乙中可看出存在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可知是有丝分裂后期。
图丙中分析可知,存在染色单体,染色体和DNA比是1:2,可知是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
30.【答案】(1)去雄、套袋;防止(自花和其他)花粉的干扰
(2)遵循;bb
(3)高茎亲本中既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
(4)3:1;让该高茎植株自交,看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杂交实验的一般步骤:对母本进行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去雄的目的是防止自花传粉;套袋是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
(2)甲乙组实中高茎与高茎交配,后代出现矮茎,高茎和矮茎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说明上述茎的高度遗传遵循分离定律。高茎对矮茎是显性,丙组矮茎植株的基因型是bb。
(3)甲组F1中没有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最可能是高茎亲本中既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
(4)乙组中的矮茎个体为隐性纯合子,因此F1中7高茎:1矮茎就代表了亲代中的所有高茎亲本所含显隐性基因的比为显性基因:隐性基因=7:1,如果设显性基因为B,杂合子Bb的比例为X,只有Bb才能产生1/2b,故1/2X=1/8,X=1/4,即BB:Bb=3:1。要判断乙组高茎亲本是否为纯合子,最简单的方法是让该高茎植株自交,看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高茎亲本为杂合子;若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高茎亲本为纯合子。
【分析】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可知:
甲组:亲本都是高茎,后代中出现矮茎,这是隐性性状,得出高茎对矮茎为显性,并且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后代的性状比例不为3:1,说明亲本中不全是纯合子。
乙组:由 F1中高茎:矮茎=7:1,可知亲本高茎中要含有b基因,其中只有Bb的基因型才能提供b基因。
31.【答案】(1)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或者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两对性状均可在子一代所结种子中表现出来,且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不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不会;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GGDd、ggdd;1/14
【知识点】孟德尔遗传实验-自由组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连锁和互换定律
【解析】【解答】(1)以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为材料进行杂交实验,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观察到F2中9:3:3:1的性状分离比,一是应选择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二是应选择F1种子能表现出来的性状(种皮除外,因为种皮是由母本体细胞发育而来的),因此,应选择子叶的颜色和种子的形状两对相对性状,在选择亲本组合时,既可选择双显性纯合子(黄色圆粒)与双隐性纯合子(绿色皱粒),也可选择两种单显性纯合子(黄色皱粒与绿色圆粒)。
(2)据表可知,控制高茎与矮茎和饱满与不饱满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Ⅳ)上,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F2不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
(3)由于该种豌豆的高茎基因纯合时,植株幼苗期不能存活,两种表现型的豌豆杂交所得F1只有两种表现型,因此,该种紫色高茎豌豆的基因型为GGDd,与白色矮茎(ggdd)杂交,F1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1/2GgDd和1/2Ggdd,F1自交时,1/2GgDd的后代中会有1/2×1/4(__DD)幼苗期死亡、1/2×1/4×1/4(白色矮茎ggdd)、1/2×1/4×1/2(白色高茎ggDd);1/2Ggdd自交后代不会死亡也不会出现白色高茎,因此,F2成熟植株(1-1/8=7/8)中白色高茎植株(1/16)所占比例为1/16÷7/8=1/14。
【分析】1、分析表格中可知,验证自由定律应选择在子代的种子中就能表现出来的易于区别的性状,并且在不同对的染色体上,可选子叶颜色和种子的形状;
2、豌豆的高茎基因纯合时,植株幼苗期不能存活,高茎的基因只能是Dd。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