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30 21:4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西晋统治集团腐朽,奢侈腐化。
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财力,西晋从此衰落。
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石崇斗奢,八王之乱、五胡内迁
永嘉之乱
北民南迁
北方进入混乱的十六国时期
东晋南朝时期
江南地区的开发
从西晋末年至南朝初期的170多年间,北方南迁人口在90万以上,约占当时全国在编人口的六分之一。
移民数量多
踏上迁徙路的
有哪些阶层?
316年
317年
西晋灭亡
东晋建立
国号
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史称东晋)
317年
司马睿
建康
(江苏南京)
316年
317年
西晋灭亡
东晋建立
“王与马,共天下”
“侨立郡县,安土定居,生息休养,遂创东晋南朝二百七十年偏安之局。”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乞活始末)》
东晋的政局
东晋初,朝廷注重协调北方与南方大族的关系。
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大力屯田,社会安定。
316年
317年
西晋灭亡
东晋建立
北伐
“闻鸡起舞”
“中流击楫(jí
短的船桨)”
未能恢复中原
祖逖(tì)
316年
317年
西晋灭亡
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北方:
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
东晋:
统治局面相对稳定
“荆扬晏(安定)安,户口殷实”


316年
317年
西晋灭亡
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420年
东晋灭亡
589年
479年
502年
557年




建立者:刘裕
建立者:
萧道成
建立者:
萧衍
建立者:
陈霸先
南朝(420年-589年)
316年
317年
西晋灭亡
东晋建立
383年
420年
东晋灭亡
479年
502年




刘裕
(363年-422年)
刘义隆
(407年-453年)

“元嘉之治”
自义熙十一年(415年)……至于元嘉(宋文帝年号)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
méng
外来的百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
指从外面关门的闩、钩等),盖东西之极盛也。
——沈约《宋书
·
卷五十四》
南朝

316年
317年
西晋灭亡
东晋建立
383年
420年
东晋灭亡
589年
479年
502年
557年





萧衍
(464年-549年)
”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317年
420年
589年
479年
502年
557年




东晋
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两种木材)之利,充仞(充满)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沈约《宋书
·
卷五十四》
南朝时的江南:发展、富裕
江南:
从地域上来说,主要是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农业
手工业、商业
南朝陶牛车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犁耕
精耕细作
选种育种
田间管理
施用粪肥
耕地增加
兴修水利
开垦荒地
技术进步
水稻
直接播种
育秧移栽
粮食作物:
双季稻
稻麦兼作
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
——
房玄龄等《晋书
·
食货志》
产量提高
①农业:
实现农业多种经营
(齐明帝永泰元年,沈瑀为建德令)教民一丁种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栗,女丁半之,人咸(都)欢悦,顷之成林。
——
姚察等《梁书
·
卷五三》
种桑养蚕
培植果树
种植药材
晋永嘉之后,北人南迁者,携其桑蚕技术,促使江南桑蚕缫丝事业的兴起...丝织业原本不发达的江南地区已发展为丝织品的重要产地。
——《中国经济史纲要》
纺织业发展
五代至宋,中国南方丝织产量全面超过北方。
——李仁溥《中国古代纺织史稿》
②手工业:
东晋南朝江南青瓷获得了大的发展,浙江与江苏地区建有四大窑区。南朝晚期,广州地区的青瓷数量也在增加。这样,在东晋以后,南方地区形成了以江浙为主要产地,地域范围广至岭南的南方瓷系。
制瓷业成熟
东晋青釉褐色点彩鸡首壶
南朝青瓷牛灯
“若二王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盖东晋南渡后难得北纸,又右军父子多在会稽故也。”
——(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翰墨真迹辨》
“皎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
——(南梁)萧绎《咏纸》
改进造纸业“以竹为纸”
“钢铁是杂炼生鍒作刀镰者。”
——(梁)陶弘景《名医别录》
将生铁与熟铁按比例配合,再经熟熔炼和渗碳而成钢,是相当进步的炼钢术。
——钱穆《中国经济史》
冶炼业的革新——灌钢法
“…至六朝(三国吴、东晋与南朝时期)及宋,则多从南道浮海入贡及通互市之类,而不自北方。”
——
马端临《文献通考·四裔考》
“《宋书》与《南史》记载的樱使通聘,前后八次,皆往返于汉人文化中枢南朝都城的建康,目睹中国宫廷的庄严仪礼,汉人之华丽文化生活,必带回若干新的知识,使日本文化受到不少影响。”
——【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
城市
繁荣
海外贸易兴盛
③商业:
南朝时的江南:发展、富裕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沈约《宋书
·
卷五十四》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òu除草)
……无积聚而多贫。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西汉时的江南:荒凉、落后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北方人的南迁
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
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自然条件优越

统治者励精图治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南北人民的努力

社会比较安定

北方人的南迁
(劳动力、工具、技术)

自然条件优越

经济发展
秦汉
魏晋南北朝
北方
(经济重心)
表现
经济发达
遭受破坏
原因
国家统一
政策保证
科技进步
战乱频繁
社会动荡
南方
表现
生产落后
得到开发
原因
地广人稀、技术落后
北方人南迁
自然条件优越
社会安定
南北差距缩小,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