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四首
一、教学目标
1.诵读古代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欣赏诗歌,培养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诗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比较不同诗人传达的不同情感。
观沧海
课堂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诗歌四首,首先来看曹操的《观沧海》,提起曹操同学们会想到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好像关于曹操没有什么正面“新闻”,就算他曾与孙刘三分天下,也被叫做“奸雄”,那么同学们历史上能够与刘备孙权逐鹿中原的他仅仅如此吗?我们来看一下不一样的曹操!
知人论世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
解题
诗歌的题目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诗歌的题目有两种来源:一种是诗人本身已经拟好,一种是后人代拟。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呈现方式,题目都是诗歌的眼睛、灵魂,是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因而关注诗歌的题目对于确定诗歌的主旨,品味诗歌的语言以及判断诗歌的表达技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诗歌的题目与诗歌的内容之间究竟有哪些关系呢?
第一,明确了诗歌地点、时令。如《山行》,《出塞》《黄鹤楼》等都很鲜明地提出了该诗所作地点方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主题内容。《十五夜望月》,《秋思》,《春夜洛城闻笛》《枫桥夜泊》也都从不同角度点明了时令、季节,确定了诗歌的大致内容。
这类题目首先就要明确诗歌所描绘的具体地点、具体时令,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明确大致时间的所蕴含的不同内涵,不同主题。如以山为地点的大多表达那种对田园生活、归隐生活的热爱,书写自己的坚定志向以及表达那种追慕贤哲的执着;以十五为时间大多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第二,确定了诗歌书写的对象。这类诗歌一般采用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来体现诗人的写作意图,手法上也大多采用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等间接的传情达意的方式。
如《咏梅》,《咏柳》,在领悟这类诗歌词我们应该首先把握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如菊象征着隐逸高洁脱俗;梅象征着坚强不屈不挠;兰象征着高洁;牡丹象征着富贵美好;草象征着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和希望;松柏象征着坚挺傲岸坚强;竹象征着气节积极向上;梧桐象征的凄苦;柳象征着送别留恋
第三,表明诗歌的主旨,这类诗歌的主题在题目中已经体现。只要将诗歌的具体内容和题目结合起来就很容易得出诗歌主旨。如《旅夜书怀》、《悯农》、《赠汪伦》等。
第四,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有些诗歌在内容上看起来很深奥,但是题目很浅显,尤其是那些后人补拟的题目,更是明白如画。如《长恨歌》、《白头吟》、《秋怨》等等,“哀”“恨”“乐”“伤”“愁”“怨”等都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1.《观沧海》点明了诗歌的对象“沧海”,“观”:“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由此可知这首诗是曹操远望沧海的所思所想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点明了诗歌的事件,主旨,“闻”听说,“左迁”降职,诗人听说王昌龄被贬至龙标的消息,写下此诗,遥寄给他。我们知道李白跟王昌龄是好友,可推知诗歌是对友人的安慰,牵挂
3.《次北固山下》点明了地点,“北固山”在今江苏镇,作者王湾家乡在洛阳,今河南,“次”是停宿,可推知是游子思乡或是思亲。
4.《天净沙·秋思》点明时令,是指秋天里的思绪。
四,初读感知
大声朗读诗歌,朗读《观沧海》这首诗应注意节奏的划分
明确: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诗人登山所“观”之景如何?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
明确:波澜壮阔,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4.诗中意象都是诗人所“观”之景吗?
明确: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虚景:日月,星汉
诗中用到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5.请同学们再读全诗,并思考那么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描写所“观”之景(实景)
第三层:由所“观”之景引发的奇特的想象。(虚景)
文本细读
同学们再次大声朗读全诗,借助翻译与工具书,尝试进行翻译
明确:(1)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注释:①临:到达,登上
②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③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2)原文: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水何澹澹:①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
②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③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3)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注释:①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4)原文: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①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②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5)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注释:①若:好像。②其:代词,代大海。③星汉:银河。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6)原文: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①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②以:用来③咏:歌唱,用诗歌来抒发
译文: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实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标志是两个“若”字。(虚写)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知人论世
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龙校尉至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初读感知
大声朗读全诗,注意节奏的把握,并找出诗中的关键意象有哪些?
明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杨花,子规,明月
三,文本细读
1.这三个都是很典型的意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意象的含义首先来看“杨花落尽子规啼”
明确:(1)杨花:柳絮
古文中“杨柳”指的不是杨树和柳树,而是专指柳树,所以杨花指的就是柳絮。象征着漂泊不定,如友人的遭遇;
(2)子规:杜鹃
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象征着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2.
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记笔记)
明确:(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
好再来看,如此环境之下发生了什么事?闻道:听说。龙标:指王昌龄。注意文中两个龙标意思不同。哪位同学来尝试翻译一下?
明确: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我听说你被贬为龙校尉的消息时你已过五溪。
听说王昌龄要经过五溪,李白要把这颗愁心寄给谁?
——明月,那么再来看诗中出现的下一个典型意象——明月。无疑,月亮是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意象,也正由于诗人的情感关照,使这一意象在诗词的意境构造上显得如此的特别,那么月亮究竟承载着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对时光流逝的深沉感慨。
月缺月圆,月升月落,月亮是周期性变化着的。随着月亮的周期性变化,时间和生命也在悄然飞逝。然而月缺了还有圆的时候,月落了还能再升起,而时间和生命呢却只能是一去不复返。面对这轮恒久的月亮是人们油然而生对岁月无情生命短暂的深沉感慨。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一种超越和洒脱,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一种自勉和激励。
对友人亲人的深切思念。
亲情、友情、爱情是现实人生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情感,可有时又挡不出他的离去,只好一个人默默的思念。因此怀人伤别成了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月亮也就成了诗人们表达情爱遥寄相思的理想选择。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对故国家园的深厚依恋。
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对土地的依赖衍生出对土地深厚的依恋性。而且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伦理思想既追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团圆,追求对故土家园的固守,已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因此历代文人也便表现出强烈的重土意识和回归意识。明月在形体色彩上给人以完整、圆满、皎洁、纯粹的完美感觉,成为诗人们离乡别国、渴望回归、渴望团圆的精神家园,于是月亮也就成了人们抒发思乡之情的媒介。如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白居易《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对羁旅迁谪的悠悠咏叹
在中国士大夫的人生历程中,羁旅和迁谪的体验是相当普遍的。当一个士子还没有功成名就时,他不得不告别心爱的父母或妻子,踏上漫漫的求官之路。当一个士子沉沦下僚时,他又不得不转徙各地,像蓬草一样听凭命运的拨弄。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对边塞征战的凄婉哀怨.
唐宋之前古人早就把关山与明月联系起来,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乐府古题要解》里说:“《关山月》,伤离别也”。高悬夜空的明月能够跨越时空距离,无论是戍守边疆的征夫,还是苦待闺中的思妇,他们在相思相忆却难相见时,只能把满腹的离愁幽怨寄托在千里相共的明月身上。所以明月意象又蕴含着边塞征战的凄婉哀怨,尤其在唐诗的创作中有着更为丰富的表达。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高适《从军行七首》“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明月照长城”。
5.在这里老师不禁要问了,为何李白要把这份思念寄托给明月,不寄托给山川、大海、白云?
明确:明月象征着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寄托着作者对友人的牵挂
爱月的李白懂得借月传情,以愁表心,知心的昌龄定会读月明心,沐风会神,两颗心,远隔万水千山,就这样融汇在朗朗明月、习习清风之中,天地间还有什么比这种相知相会的神交更令人感动的呢?李白在朋友落难时,没有来得及问候一声,更没有亲自相送一程,他只是送给昌龄一轮明月,一颗愁心,却给置身蛮荒的朋友带来了永远的希望。
6.哪位同学尝试翻译一下这一句?
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明确: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让它随着朋友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你的身边。
这首诗诗人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以达到抒情的目的,由此我们知道这首诗用到的抒情方式是——情景结合,从而表达了诗人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和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作业布置
李白一生都与月亮有解不开的情缘。请回想搜集一下李白写的与月亮相关的诗句。并预习《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并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
次北固山下
一,课堂导入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很难定期回家,自然会不时产生羁旅之愁与故园之思。
二,知人论世
王湾,号德,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尝试划分节奏
客路\
青山\
外,
行舟\
绿水\
前。
潮平\
两岸
\阔,
风正\
一帆\
悬。
海日
\生\
残夜,
江春\
入\
旧年。
乡书
\何处\
达,
归雁\
洛阳\
边。
2.请同学们分别品读《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放飞想象的翅膀,用文学的语言,第一人称的角度解读作者笔下的景色。
明确:《次北固山下》:远远望去,漫漫长路在重重青山外边,低头看水波粼粼,弯弯的小船缓缓向前。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那北归的雁儿啊,可否托你带去家书一封,顺便将我思乡的心儿也一同带去洛阳。我们可以概括为潮平岸阔,残夜归雁之图
深秋的黄昏,风尘仆仆的我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我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我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太阳快要落山了,我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漫漫长夜啊,你让我肝肠寸断!我们可以概括为深秋晚景,羁旅荒郊之图。
3.请同学们比较《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汇报。
(1)
诗歌中有哪些景物?作者赋予这些景物什么特点?
(2)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吗?
(3)
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
明确:
(1)《次北固山下》青山、绿水、平潮、阔岸、悬帆、海日、残夜、归雁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
这些景物的描绘都包含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2)相同点:都有思乡情结,
不同点:王湾比较乐观,景中含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离乡的愁绪中有对未来的遐想。而马致远沦落天涯,孤寂凄苦。
(3)诗人的经历不同,王湾曾中进士,游历于吴楚两地间。马致远一生不得志,一生漂泊无依。
4.我国像这样的乡愁诗还有很多,或是外出游历触景生情,或是因战事颠沛流离,或是因外派做官。读下面几首诗,感受更多不同的乡愁。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5.《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在艺术上卓有成就。我们再来做比较赏析,探究这首小令的意趣。元人盛如梓《老学丛谈》记载这首小令如下:瘦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此作可能是马致远的初作,也可能是传抄之误。试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做比较分析。学生诵读诗歌,比较分析两首小令的不同之处,小组内交流,推选代表展示。
明确:“瘦藤”与“枯藤”相比,“枯”更富有苍老衰败的特征,“瘦”字多用以形容人和动物,很少见于描述草木,而且此处用“瘦”字,与下文“瘦马”重复,显然不妥;“远山”与“小桥”相比,结合上句来看,枯藤、老树、昏鸦,是一组紧密连接的景物,小桥、流水、人家,也是一组相互依存的景物,而且既然可见小溪流水,则应是近景,“小桥”比“远山”更为恰当;“斜阳”与“夕阳”相比,“斜阳”又称日斜,“夕阳”是傍晚的太阳,用夕阳更加准确;“去天涯”与“在天涯”相比,“天涯”在这里作异乡讲,游客所处的环境本已是异乡,“在异乡”自然比“去异乡”更为真切。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他们创作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