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陈)

文档属性

名称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6-15 21:25:20

文档简介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说课过程。
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是教学的主旨,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中,课标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并能认识降水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它倡导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尝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使学生能够联系本地实际讨论分析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
本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主要讲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三个方面内容。本教材是对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为学习下一节气候做铺垫,因此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他们对所不知的信息很感兴趣,并且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表现自己,因此,进一步培养,巩固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是至关重要的,但在降水季节变化上,认识水平不足,加上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方式、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存在。
教学目标
在课程的整体框架之下,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初步学会对某一地区降水量的测量与计算方法
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个别讨论过程--------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小组探究过程--------据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合作探究过程---------根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变学习为乐趣,让思维更活跃,这是教学的关键,新课程理念指出:根据新课标确定重点,根据学情确定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绘图、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与现实生活联系,主动探求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本课时注意引入:实验教学法、分组作图法、小组竞赛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1、学会观察、思考;2、学会合作、交流;3、学会探究、归纳。
设计思路
依据“兴趣为主,力求创新,重在合作,赏识鼓励,加强巩固的地理教育理念,本课总的教学思路是” :
本节课主要了解降水与生活的关系,知道降水的季节变化,学会绘制降水柱状图,会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尽量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耳、脑、手动起来,把静态的课堂动态化,充分运用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多媒体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具有动手实验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习惯,具备有效使用绘制地理第二语言“地图”的能力。
教学流程
实验导入,活跃课堂
老师模拟降水形成过程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形成降水的原理,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把遥远的感知变为亲眼所见,化难为易,让学生亲身感受我们身边的地理,喜爱地理。
直观启示,经验再现
运用多媒体,直观启示不同形式的降水和不同等级的降雨形成的景观,并完成课本活动,举例说明各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简介雨量器:图片展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运用学生的经验储备来落实,“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这一目标,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关注,根据不同的降水状况,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合理安排日常生产和个人生活,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三)、小组探究,激活课堂
[活动要求:教师加强指导,竞赛时学生,“动而不乱”评价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各小组合作探究出这几个城市的降水季节变化特点(合作期间,用已学过的看等温线图方法,提示指导)。
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各小组的结论,师生共同评价,教师适时点拨读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评选出优胜组。
师生小结: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可以用降水柱状图来表示,大致的降水情况可分为“夏季多雨型、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等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析图、归纳综合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集体荣誉感,推动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养成,初步掌握了根据降水量柱状图总结降水季节变化特点的能力。
(四)、作图竞赛,高效课堂
1、示范绘图步骤
2、学生分组绘图,采用任务式教学,把事先准备好的罗马降水量的数据发给学生,让学生画出该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然后用投影仪进行展示,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巩固绘图技能。
设计意图:绘图时播放音乐,创设轻松课堂氛围,并且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学习,绘图展示评点,重点巩固了降水量柱状图的作图方法。
(五)、共同探究、掌握规律
1、师生共同研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指导学生读图方法,在图中选出三组定点:第一组位于赤道,极地地区;第二组位于回归线附近的东西两岸;第三组位于中纬度沿海、内陆地区。学生合作探究,从三组定点总结出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2、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地形雨”的成因,让学生合作探究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的原因。
3、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探寻世界降水颁布的规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看图、绘图、用图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倾听”地理第二“语言”—地图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知识回顾
(1
设计意图:利用板书,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学生认知系统,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七)学海归航,教海拾贝
每一个贝壳里有一个充满趣味,考察学生能力的题目,小组间展开竞赛,本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意识,让学生养成勇于挑战的精神。
创新之处:
1、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
学生欠缺绘图、析图、分析综合的能力。本节课大胆采用实验问题引领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小组交流,互相促进,开阔了思维,同时,教给学生作图的方法,老师边讲边画边评,即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提高了学生作图技能。
2、以“绘”为主导,组织教学
本课每一环节都贯穿着学生动手,动脑练习,主要目的是巩固、落实,同时在“绘”的基础上,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
区地理基本功比赛说课稿
廿里铺中学:陈晓慧
降水
{
季节变化:
主要形式
{
降水
四多四少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物体影子的长短
我国著名教育家蒋南翔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材、教具是教育的三大基本建设,这肯定了教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地理教学中教师能否准确而及时地利用地理教学教具,是教师自身素养的体现,也是学生能否轻松地将知识转化为内知的关键所在,为了把遥远的感知变为亲眼所见,化难为易,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我们身边的地理,我在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气温日变化和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现象及温度带的产生。我细心钻研、多次探究。制作了这一地理教具|“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意在通过“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直观揭示这一枯燥地理现象。
下面我来阐述一下本教具的演示原理
第一个作用可以演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气温日变化现象
半圆代表一天中某地白昼时,太阳东升西落的运动轨迹,钉代表某地旗杆
下面我来演示一下,早中晚旗杆影子的变化情况
学生通过细心观察,答案便会一目了然
此款教具不仅可以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气温日变化还可以有一种作用。
演示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四季变化现象及温度带的产生
大家所看到的五颗钉分别代表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上的旗杆,半圆上的刻度代表太阳光直射点的运动轨迹。
下面我来演示一下,公转所产生的四季变化现象
再来演示一下地球上温度带的产生
通过演示学生可以很直观的可以看出,自转产生气温日变化和公转产生四季变化及温度带的划分。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教具的制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由于地理学科具有抽象性、空间性,初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及生活、阅历、受到极大制约,孩子们单靠静听,只能知道知识,领会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们就会深刻感受到知识的实际意义,因此,我在教授他们知识的同时,还教授他们怎样动手制作。
使学生变静听为动学,让他们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动手演示”,亲手制作等活动,来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此教具制作材料简单,取材容易,一块五合板、几个螺丝钉、外加一个我校破旧不能使用的地球仪刻度表,造价也就三元钱,此教具不受电源、场地的限制,操作简单,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变废为宝、再现地理魅。、
通过每次制作教具,使我深刻感受到,“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以上是我对此次教具制作的拙见,可能仍有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广大同仁们交流指正。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物体影子的长短
廿里铺中学
陈晓慧(共23张PPT)
廿里铺中学:陈晓慧
山东教育出版社
课标与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程序
教学创新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是教学的主旨,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中,课标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并能认识降水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它倡导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尝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使学生能够联系本地实际讨论分析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
本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 --降水,主要讲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三个方面内容。本教材是对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为学习下一节气候做铺垫,因此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对他们所不知的信息很感兴趣,并且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表现自己,因此,进一步培养,巩固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是至关重要的,但在降水季节变化上,认识水平不足,加上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方式、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存在。
三、教学目标
在课程的整体框架之下,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对某一地区降水量的测量与计算方法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个别探究过程--------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小组探究过程--------据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合作探究过程---------根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变学习为乐趣,让思维更活跃,这是教学的关键,新课程理念指出:根据新课标确定重点,根据学情确定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绘图、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与现实生活联系,主动探求科学知识。
五、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本课时注意引入:实验教学法、分组作图法、小组竞赛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1、学会观察、思考;2、学会合作、交流;3、学会探究、归纳
六、设计思路
依据“兴趣为主,力求创新,重在合作,赏识鼓励,加强巩固”的地理教育理念,本课总的教学思路是:
本节课主要了解降水与生活的关系,知道降水的季节变化,学会绘制降水量柱状图,会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尽量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耳、脑、手动起来,把静态的课堂动态化,充分运用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多媒体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具有动手实验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习惯,具备有效使用绘制地理第二语言——“地图”的能力。
七、教学流程
一、实验导入,活跃课堂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把遥远的感知变为亲眼所见,化难为易,让学生亲身感受我们身边的地理,喜爱地理。
二、直观启示、经验再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运用学生的经验储备来落实,“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这一目标,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关注,根据不同的降水状况,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合理安排日常生产和个人生活,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三、小组探究、激活课堂
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也不同。
降水类型 城市名称
全年多雨型
全年少雨型
夏季多雨型
冬季多雨型
全年湿润型
新加坡
比尔马
北京
雅典
伦敦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析图、归纳综合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集体荣誉感,推动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养成,初步掌握了根据降水量柱状图总结降水季节变化特点的能力。
月份(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mm) 9 14 22 28 49 68 158 176 86 36 18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绘出横坐标和纵坐标,
横坐标轴表示月份,
纵坐标轴表示降水量的多少。
175
150
125
100
75
50
25
0
180
2、把横坐标轴平分成12段,逐段标上月份。
在纵坐标轴上,按相等的差值标上降水量刻度。
3、按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标出相应的高度,画出柱状表示降水量。
4、在图上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降水量
(mm)
(月)
四、作图竞赛、高效课堂
设计意图:绘图时播放音乐,创设轻松课堂氛围,并且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学习,绘图展示评点,重点巩固了降水量柱状图的作图方法。
五、共同探究、掌握规律
(1)赤道附近的年降水量大多在 毫米以上,
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 毫米以下。
2000
200
新加坡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
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 。



纬度因素
减少
(1)青岛、乌鲁木齐两地都地处 (寒/温/热带)地区。
乌鲁木齐
青岛
温带
青岛
乌鲁木齐
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 ,大陆内部降水 。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


青岛
乌鲁木齐
(2)青岛位于 (沿海或内陆),降水较 ;
乌鲁木齐位于 (沿海或内陆),降水较 。
沿海

内陆

海陆因素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
暖湿气流
地形雨
迎风坡多雨
背风坡少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探寻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看图分析综合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倾听”地理第二“语言”—地图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知识回顾
降水
{
主要形式
季节变化:
分布规律
{
四多四少
影响因素
设计意图:利用板书,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构建认知系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七)学海归航,教海拾贝
每一个贝壳里有一个充满趣味,考察学生能力的题目,小组间展开竞赛,本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意识,让学生养成勇于挑战的精神。
创新之处:
1、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
学生欠缺绘图、析图、分析综合的能力。本节课大胆采用实验问题引领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小组交流,互相促进,开阔了思维,同时,还教给学生作图的方法,边讲边画边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作图技能。
2、以“绘”为主导,组织教学
本课每一环节都贯穿着学生动手,动脑练习,主要目的是巩固、落实,同时在“绘”的基础上,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