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两河流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掌握古巴比伦王国的相关内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培养学生从多种历史资料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地位及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图片巴比伦空中花园,指出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千百年来,关于“空中花园”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巴比伦国王娶了一位美丽的王后,王后深得国王的宠爱。不久,王后愁容渐生,原来她害了思乡病。于是,国王就修建了高高的“空中花园”,让王后在欣赏美景的时候,可以眺望家乡。今天让我们去故事的发源地——两河流域去看看吧。
二、探究新知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课件出示《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请学生仔细地观察地图,并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指出“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气候、河流等方面分析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
提示:两河流域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所以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泛滥后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内容,分析两河流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提示:①国家的出现: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小国之间混战不止。②国家统一: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此后,两河流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3.课件出示《楔形文字》图片。
教师讲解: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它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相关史事”内容,了解这一时期两河流域还取得了哪些科技成就。
提示:苏美尔人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制定了阴历,一年354天,并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天数差距。计数法中的60进位制等。
(二)古巴比伦王国
课件出示下列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古巴比伦王国”内容,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巴比伦王国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曾一度向北方的亚述称臣,后利用其地理条件的优势,逐渐发展壮大,但直到汉谟拉比继位之后,古巴比伦才成为一个强国。
材料二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十分勤政,他兴修水利,奖励商业,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他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征服计划,并以百分之百的信心和决心使蓝图变成现实。从公元前1787年起,汉谟拉比开始了统一两河流域之路。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后征服了伊新、乌鲁克、拉尔沙等国,并占据亚述南部,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提示: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汉谟拉比法典》”内容,归纳《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
师生归纳:①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②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③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2.引导学生欣赏教材第8页中《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及石柱局部图。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够通过观察这幅浮雕,看看它说明了什么吗?
(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古人对于现实中无法抗争和了解的内容都会产生恐惧,才会产生原始宗教和神话,汉谟拉比为了表明法律的合法性,就用这幅图说明法典的法理依据是君权神授,这样会让法典更具权威性,让人们更乐于遵守。
3.材料展示:
第十六条,自由民藏匿宫廷或穆什钦努(指被征服地区的人)之逃奴于其家,而拒不交出者,此家家主应被处死。
第二二六条,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
第二八二条,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
——《汉谟拉比法典》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第8页的“相关史事”内容,谈谈你对《汉谟拉比法典》的看法。
(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作为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制定这一法典的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和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这些我们可以从上面的图片和条文中看出。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谟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说明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感知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并按照时间顺序,引导学生探究两河流域的重大事件,并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条文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本质所在,学会正确地评价《汉谟拉比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