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古代埃及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古代埃及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30 20:4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 古代埃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尼罗河是古埃及文明的摇篮;知道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知道古埃及象形文字、太阳历等成就;认识金字塔;了解法老的统治。培养学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观察古埃及地图,了解古埃及的地理位置以及尼罗河对古埃及农业和文明等方面的影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关于金字塔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重点:古埃及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尼罗河在古埃及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示意图》。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自西向东分别是: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埃及文明。
二、探究新知
(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课件出示《古代埃及示意图》,请学生仔细地观察地图,并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气候、河流等方面分析古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
提示:古埃及地处非洲北部,北临地中海;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
2.诗歌展示:
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让我们歌唱!你滋润了太阳神赋予的土地,养育着所有的人民,让我们在干涸的沙漠里畅饮!你慷慨无私地给予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
结合歌词及前面所学知识,说说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或人们为什么要赞美尼罗河?)
提示:古埃及人之所以可以在这片沙漠上建立灿烂的农业文明,要归功于尼罗河纵贯古埃及南北,两岸形成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宽的狭长河谷。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二段内容,指导学生在年代尺上梳理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
师生归纳:
①出现: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
②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
③强盛: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
④没落: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正文第二段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古埃及科学文化成就。
师生归纳:古埃及文明体现在天文学(太阳历)、数学、医学(木乃伊)、文字(象形文字)等方面。
教师提问:尼罗河与古埃及科学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提示:根据尼罗河涨水规律,古埃及人制定了太阳历;根据测量尼罗河水位,发展了数学等。
(二)金字塔
1.播放视频《金字塔》。
教师提问:刚刚同学们在视频中看到的就是被誉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那么,你们知道金字塔这一美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它建造的用途是什么?
提示: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呈角锥体状,下底为正方形,每个侧面都形似汉字“金”,故被中国人称为“金字塔”。
2.材料展示:
(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分为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要工作3个月……金字塔本身的建造用了20年……金字塔是用磨光的石块,极其精确地砌筑而成的。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上述材料对金字塔作出评价。
师生归纳:①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②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③金字塔也是奴隶主压迫奴隶的历史见证。
(三)法老的统治
1.课件出示古埃及法老的图片,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法老的统治”第一段,说出法老的地位。
提示: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埃及法老们为什么要给自己修筑金字塔?
教师总结: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修筑豪华的陵墓,以备在冥世继续生活,同时也是为了宣扬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和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力。
3.教师提问:为什么说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法老地位的兴衰?
提示: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教学形式尽量多样化,采用了视频、图片、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学着自主合作梳理信息,获得新知。不足之处是教学设计还相对比较传统,创新性不够强,板块的设计不够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