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30 17:5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郑庄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坑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旅游
战线
最美旅游地点,大家向往的地方,你愿与我在这里相遇,我定给你一生难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公元前771,申国联合犬戎攻破镐京
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
西周变东周
两周之变,是否仅限于国都变化?

族变:华夏与四夷
中华为一家



思变:大国以何治
百家齐争鸣

制变:大家变小家
富国又强兵

力变:铁犁与牛耕
土地为家私
族变:华夏与四夷
中华为一家

时间:BC770-BC476
春秋—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
起止:平王东迁-周敬王卒
春秋五霸-相继
族变:华夏与四夷
中华为一家
1.春秋时期,诸侯相继称霸
前770
平王东迁
680
齐桓霸业
546
弭兵之会
510
吴越争霸
476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春秋五霸
结合教材p9“周郑交恶”的故事,指出春秋的政治特点。
宋国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族变:华夏与四夷
中华为一家
时间:BC475-BC221
战国七雄-并存
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战国—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族变:华夏与四夷
中华为一家
2.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不断
前475
422
李悝变法
221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论语·季氏》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403
三家分晋
379
田氏代齐
379
吴起变法
356
商鞅变法
各国称王
318
合纵攻秦
256
秦灭东周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和战国七雄
族变:华夏与四夷
中华为一家
秦,地处今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地区。秦在与西戎诸部斗争中不断增强了实力,从而获得迅速发展。尔后,又并灭一些西周残存的华夏族同姓诸候小国,国土扩大,国力渐强。秦穆公时,制定西向征伐戎、狄计策,先后又把个陕西西部、甘肃境内诸戎及其所建之国,如犬戎、缩诸、翟原、冀、邦、白狄的一部分,以及个河南、陕西交界的一些成族部落,合并于秦。于是,秦便一跃而成为春秋时诸侯大国中举足轻重的力量,称霸于诸侯。
晋,地处今山西及附近地区,是中原华夏族与戎、狄之族杂居之地。…在二百四十余年的春秋时期内,晋先后合并了华夏族诸侯小国和北方戎、狄所建立的二十余国。此后,戎、狄诸族中同晋国华夏族长期杂居的部分,已同华夏族融合为一。
楚,地处江、汉流域,境内居民多数为蛮、夷等族。春秋时,楚国势力崛起,与晋国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争霸斗争,先后屈服了华夏族的一部分和南方蛮、夷之族及其所建立的五十多个小国,并向中原地区开拓疆土。其疆域西北至武关,东南到昭关,北至今河南南阳一带,南至洞庭湖以南,为春秋时争霸大国中势力很强大的诸侯。
——杜国林《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族变:华夏与四夷
中华为一家
楚以凤为图腾
巴蜀以白虎为图腾
中华图腾
——龙
族变:华夏与四夷
中华为一家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春秋时期四夷与华夏的区别主要在文化方面,他们的服饰、语言、经济生活、风俗习惯都与华夏明显不同。……通过春秋时期的华夷之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族变:华夏与四夷
中华为一家
3.华夏认同,民族大融合
力变:铁犁与牛耕
土地为家私

◎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1.农业:
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春秋战国冶铁场景构想图
力变:铁犁与牛耕
土地为家私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铁犁
牛耕
农业
进步
井田制瓦解
佃农自耕农
小农经济初现
新兴地主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力变:铁犁与牛耕
土地为家私
随着私有观念的深入人心和铁农具的出现,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向个体生产方式转变。铁农具的广泛应用,促使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了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
1.农业:
②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
◎都江堰及其工程示意图
◎李冰父子
……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华阳国志·蜀志》
力变:铁犁与牛耕
土地为家私
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力变:铁犁与牛耕
土地为家私
齐国临淄城平面图
制变:大家变小家
富国又强兵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制变:大家变小家
富国又强兵
1.变法之因
2.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制变:大家变小家
富国又强兵
3.商鞅变法
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
重农抑商
废井田,开阡陌
推行县制
仕伍连坐
拆家为户




制变:大家变小家
富国又强兵
在商鞅变法中,涌现出的新生力量就是贫民和农民。商鞅通过变法改革为贫民和农民打开了晋升之阶,让新法与贫民、农民的利益形成了拥绑,因此得到了底层民众的极大拥护。农民交租之外剩余的全归自己,可以获得比以前更多的粮食收成,形成了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贫民也可以凭借自已的战功加官封爵,进人军队和政府。商鞅通过突破现有的体制,为改革培育了大批新生力量,这些新生力量与其说对新法本能的拥护不如说是对自身利益的坚定维护,由此构成了改革的强大推力。纵观历史,改革的成败往往直接取决于能否为改革培育大批新生力量。以改革的新生力量作为抗衡守旧派的生力军,依靠这些新生力量的崛起,不断推进改革,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
——张艺博《商鞅变法的现代启示》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商鞅变法对今天何有意义?
历史走进现实,商鞅变法的现代意义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商鞅变法对今天何有意义?
秦国围绕到底要不要变法,在变法之前商鞅和守旧派大臣在秦孝公面前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作为保守的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纷纷起来反对变法。甘龙直接旗帜鲜明地反对“知者不变法而治”,杜挚更扬言说:“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这是古今中外所有既得利益者守护特权的共同口实。商鞅以“治世不一一道,变国不法古”针锋相对,虽得到秦孝公倾力支持,但朝野上下依然充满着非议与怀疑。对于改革的公信力,最重要的还是看改革的成效。商鞅完成第一轮变法之后就率领秦国与魏国一战雪耻,既为秦国拉开了收复河西之地的序幕,又用战功显示出了变法的成效,一举确立了改革的公信力。
——张艺博《商鞅变法的现代启示》
历史走进现实,商鞅变法的现代意义
思变:大国以何治
百家齐争鸣

凡朱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侯。
——《汉书·艺文志》
自春秋末年以来,中国的思想得到一个极大的开放,呈现出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
——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1)思想核心:
思变:大国以何治
百家齐争鸣
(2)政治思想: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3)教育思想:
孔子最大的抱负虽在政治,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是好几方面的开拓者。第一,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第二,孔子以个人在野的力量,造就或召聚一大帮的人才。他的门下成了至少鲁国人才的总汇。他的大弟子名氏可考的已有七十七人,第三,孔子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他以系统的道德学说和缜密的人生理想教训生徒。其中《礼》和《诗》是孔子所常讲,弟子所必修的。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思变:大国以何治
百家齐争鸣
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上均摘自《道德经》
思变:大国以何治
百家齐争鸣
用思维导图整理百家争鸣的知识结构图
课堂实践
思变:大国以何治
百家齐争鸣
3.思想齐争鸣
战国时期
法家
“百家争鸣”
荀子
人性本恶;“隆礼重法”
儒家
孟子
人性本善;“仁政”、民本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墨家
韩非子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中央集权思想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邹衍
阴阳五行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
阴阳家
兵家
孙子
《孙子兵法》,提出战略思想
各家针对社会现状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
……
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意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于凯《战国史》
思变:大国以何治
百家齐争鸣
4.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思变:大国以何治
百家齐争鸣
5.百家争鸣的影响
先秦儒学的特质——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第一,不是宗教胜似宗教。孔子把“仁”融入这个自然和神圣的“天”中建立了“天道”思想和天人关系学说。儒学不追求人离开尘世进入神的世界,而是要在人世间修养成为君子、贤人、圣人,这是儒学不是宗教胜似宗教的根本理据,也是儒学再中国两千年中文化理念的基本走向。
第二,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君主应该是德性崇高的人,君的行为决定了一国人的风气,君是民的榜样。
第三,以民本与君权至上。儒家的民本思想是为君王治天下设计的一种治国理念。以民为本的实质是君权至上,君权只受劝喻、谏诤的约束但权力从来不受民众的限制。
——邵龙宝《先秦儒学的基本特质》
思维深一度,与名家对话
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得来,而是导源于西周的官学,建构在一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战国后期,政治格局渐趋明朗,统一势在必行。此时诸子学说整体表现出一种务实倾向,力求可以切实地在当时的政治中运作……诸子之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准则各异,方法不同罢了。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
思维深一度,与名家对话
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尚操守,重然诺,抗强权,守气节,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高尚的人格情操和道德风范。他们大都有一种超越物外的理想追求;不注重物质财富的“寡欲”;不贪图名誉利禄的“戒满”;天下相爱互利的“兼相爱,交相利”;远离束缚的“曳尾于途中”;坚定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重义轻利、扶危济困、廉洁守法、克己奉公、洁身自爱、严格自律等美德,都对后世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智慧中所蕴藏的精神操守和气节风骨,融化成了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世世代代人们崇奉的道德准则。
——南薰书房《春秋战国时期大放异彩的“士”阶层》
思维深一度,与名家对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