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30 17:5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问题: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什么都一致面朝东方呢?
1

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末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时空坐标
秦朝:一个伟大而又短命的王朝!

秦的统一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目录

秦朝的暴政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秦的统一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变法图强
群雄兼并
春秋
战国
(一)统一背景
【探究一】阅读教材14页并结合材料思考:秦国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的统一?
诸侯间兼并战争造成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的大小诸侯国多达140多个,其中较大的有13个。经过春秋时期200多年的兼并战争,诸侯只剩下约30多个。——《历史地图册·第二分册》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
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一)统一背景
秦国地形图
秦国的地理位置优越,据山势之险,易守难攻
(秦之)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荀子?强国篇》
萧关
大散关
函谷关
潼关
武关
(一)统一背景
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萃并诸侯。——《史记·河渠书》
当他广泛地招揽人才择贤选能时,当他具有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后,机遇必然地降临到他的身上,让他担负起沉甸甸的历史使命。
——厚夫《漫步秦直道》
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一)统一背景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物权》
战国后期思想家韩非主张把法\术\势结合起来,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法家思想提供了治国的理论基础
(一)统一背景
商鞅变法后,
秦国物质基础雄厚,国力强盛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史记》
(一)统一背景
各地经济的发展要求统一
军事:秦国军事力量强大,名将辈出,军事策略得当(“远交近攻”)
(一)统一背景
白起
王翦
司马错
王龁
王贲
蒙骜
蒙恬
李信
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经济
政治
地理
军事
思想
社会
小结
?商鞅变法后,秦国物质基础雄厚,国力强盛;
?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统一。
秦王励精图治,广纳人才,吏治清明。
秦国的地理位置优越,据山势之险,易守难攻。
秦国军事力量强大,名将辈出。
法家思想提供了治国的理论基础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诸侯间兼并战争造成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咸阳

前230年灭韩
前221年灭齐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2.统一的过程
前221年建立秦朝
定都咸阳
前230年—前221年,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二)统一过程(BC230年——BC221年)
开辟“五尺道”,任免官吏
北击匈奴,收回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征服南越,修灵渠,置郡县
(1)东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建秦朝
(2)北击匈奴,收河套,修长城,筑直道
(3)南征南越、凿灵渠、置三郡
(4)在“西南夷”辟“五尺道”
喊赵薇去演戏
(三)疆域拓展
东到大海
北至长城
南到南海
西到陇西
人口达2500万(公元前213年)
面对空前广阔的疆域,秦始皇该如何巩固统治呢?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
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直道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社会风俗
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四)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阅读教材P15,完成下列表格
秦朝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
王室衰微
应加强中央权力
诸侯争霸
应限制地方权力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与民主政体相对,主要的特征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主要矛盾表现为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绝对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冲突。
4.巩固统一的措施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装饰为皇帝独有,显示其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势。秦以前,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史料探究:史料中反映出皇帝制度有哪些基本特征?本质是什么?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郡县制
制度核心——皇帝制度
本质:
君主专制——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周天子
世袭统治
定期朝贡
提供赋税
各封国诸侯
世袭贵族统治
三公九卿,
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保证皇权。
皇帝任免的官僚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
周朝与秦朝政治制度对比图
思考:根据示意图,概括出秦朝中央官制有何特点?
君主专制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治理方式的选择
丞相绾[wǎn]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关于秦朝建国初的国家治理问题,群臣展开了激烈辩论:
思考: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皇帝嬴政又是怎样的态度?
中央集权

郡守
(行政)
(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尉
(军事)
监御史
(监察)

县令/长
(地方最高长官)
县丞
(行政、刑狱)
县尉
(军事、治安)

三老(教化)
有秩(司法)
游徼(治安)
啬夫(赋税)


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
分封制
郡县制

目的:
性质:
影响: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

时代
奴隶社会
官员产生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爵位、土地管理权
只有俸禄,无封地、无土地管理权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
(地方分权)
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
政治体制
贵族政治
影响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封建社会
血缘世袭(世卿世禄)
官僚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皇帝任免
◆实行郡县制的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实现了中央
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统一钱币
●小篆
统一文字
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轨
修驰道、直道
2、经济上: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直道
度(长度)量(容积)衡(重量)
◆作用: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车子两轮间距离统一为6尺(约今138.6CM)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
修直道、驰道
咸阳
●秦小篆
3、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作用: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有利于政令的上传下达,巩固了国家统一。
◆影响: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严重损失。
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里名。户人,户主。士五,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女性。大、小,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湖南里耶秦简户籍薄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史称“明发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秦律》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
4、社会风俗上: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联系今天的户籍管理制度,思考与秦朝户籍制度的区别,并分析其作用。
◆作用:加强政府对民众的管理,成为征税的依据。
材料二
“百代行秦制,中国两千年历史,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秦制。从秦以后,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隋其实也是秦的翻版,没有长时间的四分五裂、漫长的战争,我们才能文明生生不息。”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材料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延续,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促进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①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②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
③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④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五)秦统一的意义
【探究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秦朝的暴政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秦始皇陵
阿房宫
秦朝肉刑
修长城



秦长城遗址
秦直道
阿房宫仅前殿就有相当于三分二的故宫总面积!
秦朝暴政表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P16—17,概括秦朝暴政的表现?
求仙问药
泰山封禅
秦朝肉刑
繁重的徭役
沉重的赋税
严苛的刑罚
文化的专制
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农民起义爆发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P16—17,概括秦朝暴政的表现?
秦朝暴政表现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大泽乡
起义领导者——陈胜、吴广
起义经过——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天下云集响应,迅速蔓延,但不久失败。
BC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一)陈胜吴广起义(
BC209)
(二)楚汉之争(
BC206-BC202)
BC207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霸上。秦王子婴仅当了46天的秦王便素车白马,以绳系颈,捧着御玺符节,向刘邦投降,秦朝自此灭亡。
BC206年—BC202年,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中,刘邦获胜。BC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分封失当,众叛亲离,缺乏稳固根据地,实力削弱
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势力壮大
放纵部下烧杀抢掠,失民心
秋毫无犯,废秦苛法,
“约法三章”,得民心
项羽
刘邦
(刘邦进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荀悦《汉纪》
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
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请结合刘邦、项羽入咸阳后的做法谈谈你的认识?
(二)楚汉之争
材料一: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翻译:谁料陈涉一人起来发难,秦朝的社稷就毁灭了,国君死在别人的手里,被天下人嘲笑,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意思是,楚国即使只剩下三大氏族屈、景、昭,也还是一定要灭亡秦国。楚的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户)。并非后世所指的只是几户人家,几个人。
材料三:“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忠、孝、节、义的教育深入人心,故而在大多数封建皇朝灭亡的时候,总有一些臣子为这个皇朝殉节。只有秦朝灭亡的时候找不到一个殉节的君王和臣子,原因就在于秦国和秦朝长期推行法家文化,过分强调以利益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忽视道德教化,尤其是节操教育。秦文化这种缺陷直接导致了秦上层的道德堕落,并成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孟祥才《忽视道德教化:秦王朝灭亡原因的文化视角》
【探究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秦朝(BC221-BC207)为何短命而亡?
(三)秦朝(BC221-BC207)短命而亡的原因
秦朝的暴政招致人民的反抗。
反秦势力强大,国家认同感的缺失。
法家理论(治国思想)的弊端。
主观:缺乏治理大一统帝国的经验。
评价角度涉及下列几个方面:
(1)统一中国:
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新纪元。
(2)制度创新: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影响深远。
(3)推动民族交流交融。
(4)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5)焚书坑儒、严刑峻法、滥用民力,专制暴虐。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①整体: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②一分为二:积极+消极
【探究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讨论,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
请大家结合课前搜集的关于秦始皇评价的材料,从功与过两个方面进行展示。
(四)评价秦始皇
功绩
(1)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2)他还统一了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筑长城,修灵渠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过失
(1)秦始皇以“焚书坑儒”的方式巩固政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赋税沉重、徭役繁重、刑罚严苛等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探究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
(四)评价秦始皇
秦朝的统一
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的速亡
统一的背景
统一的过程
BC230年——BC221年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直道;统一文字
制定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原因:暴政
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
统一的意义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本课小结
本课小结
1.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可以说明(
)
A.法家思想成为社会主要思想
B.人民渴望统一安定的历史诉求
C.诸子百家思想走向相互融合
D.中央集权体制确立的历史必然
答案:B
解析:
法家思想成为社会主要思想和中央集权制度确立都是在秦统一之后,由此排除A项和D项。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由此排除。
材料认为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统一就成为人民当时的共识,故选B项。
「巩固、提升」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指出: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D.世袭制兴,禅让制灭
答案:B
解析: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即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故A项错误,B项正确;
C项是分封制的特点,D项开创于夏朝,不是“新制度”的突出特点。
「巩固、提升」
3.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A.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
B.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
C.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
D.皇权空前加强,实行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中央集权”的含义是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
故选B.
「巩固、提升」
4.《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材料中的“秦制”是指(
)
A.三公九卿制
B.皇帝制度
C.郡县制
D.分封制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机构和基层社会管理组织,因此材料中的“秦制”应指秦朝地方行政制度,据此分析,本题选C项。
「巩固、提升」
5.在中国历史上,全国各级政府之间是一种严格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这种自上而下的垂直线型政府权力运作体系一直是我国行政管理系统的核心。其历史源头应当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自上而下的垂直线型政府权力运作体系”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其历史源头应当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是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C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
D项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巩固、提升」
6.图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据此推断,这一政治体制是(
)
A.中央集权制
B.郡县制度
C.皇帝制度
D.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B项和C项只反映了图表中的一部分。
D项是隋唐时期的制度,不符合材料的时间。
「巩固、提升」
7.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
)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B.实现了秦在全国的长久治安
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违背人民的意愿,加速秦的灭亡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可知,秦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故选C项;
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A项错误;
秦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项错误;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并未加速秦朝的灭亡,D项错误。
「巩固、提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