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6.1 认识图形_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6.1 认识图形_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30 17:0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是重点;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是难点。
【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
【教学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物品,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卡纸、圆形磁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有几个陌生的老师来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不要紧张,这些老师给我们带了很多好东西,看一看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了什么东西吗?
学生齐答:想。
教师展示箱子里面的物品,并让学生一起说出物品的名字。
二、新授互动
师:你们能把这些物品按照他们的形状进行分类吗?同桌和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好,现在我请两位同学上来分一分!那么大家认真看看他们是怎么分的?
师:他们把长长方方的分成一类,把正正方方的分成一类,直筒筒、两头圆圆的分成一类,还有就是把圆圆的球分成一类。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四类形状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齐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认识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那么大家来说一说这四种图形有什么特点呢?拿出你们带来的物品观察一下。
每一名学生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品观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好,我现在请同学来说一说。
小组汇报,学生边发表意见边演示课桌上的物品。
第一小组汇报: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六个面,相对的面是相同的。
第二小组汇报: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六个面一样大。
第三小组汇报:圆柱是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
第四小组汇报:球是圆圆的,能滚动。
师: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生: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六个面一样大,长方体六个面不一样大。
师:非常棒,大家一起来齐读。学生齐读。
三、猜谜游戏
教师板书问题:(指名学生回答,看谁说得又准又快)
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圆)
正正方方6张脸,平平滑滑都一样。(正方体)
上上下下一样粗,放倒一推就滚动。(圆柱)
长长方方一物体,平平稳稳随处见。(长方体)
四、实践活动
第1题:找朋友(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全班点评)
第2题: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全班点评)
第3题:搭一撘——小小建筑师
指导学生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挑选一些拿到讲台上展示,并且告诉大家里面都用了哪些图形。
五、小结
大家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找一找生活中是这些形状的物品,并与同伴说一说,或
把它们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
【作业布置】
用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案。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行为,成功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时,我把复习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猜一猜”
从箱子中依次拿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课件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一年级孩子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主要,注意时间不长。而数学知识一般较抽象,生硬。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活动,如摸一摸、认一认、猜一猜、摆一摆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
3.感受数学之美。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学生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PAGE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