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右图是河南禹县宋墓中发现的一幅壁画,名为《夫妇对坐宴饮图》,这幅图反映了墓主人身前家居生活的场景。画面上方砖雕卷帘并绘以幔帐,幔帐下方的正中位置砖雕桌案、注壶和两个茶盏,夫妻二人对坐,侧身观看乐舞表演,墓主人身后分别侍立着手捧圆盒、唾壶盒果盘的男女侍者。
《夫妇对坐宴饮图》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三.经济重心南移
四.社会的变化
【课程标准】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学习内容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材料一:唐宋时期,南方的轮作复种制有了蓬勃的发展,一年两熟制和两年三熟制面积日趋扩大。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得到大面积推广;福州等地“濒海之稻岁两获“。江南水田的“绿色革命”,使我国的传统农业达于成熟。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材料二:宋代以后,棉花(吉贝、木棉)的栽培区逐渐向北扩张。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出现了茶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主要从事商品生产。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对于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1)耕种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1.农业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3)棉花种植和推广:元朝时棉花种植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现藏于宁夏博物馆的西夏“鎏金铜牛”
(4)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农业显著进步。
(1)制瓷业:
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定、哥、钧
(谐音记忆:你哥一定当军官)
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元代新型彩绘瓷器的特征是釉下彩绘。青花瓷的青蓝色来自釉药中的氧化钴,釉里红的红色来自氧化铜。要想获得理想的颜色,就必须严格掌握火焰性质、火候以及釉药配置的准确度,难度很大。
青花瓷
釉里红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手工业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手工业
①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据美国学者郝若贝推算,北宋元丰元年(1078)全国铁产量在7.5~
15万吨之间,相当于1640年英国的两倍半到五倍,可与18世纪初整个欧洲的铁产量14.5~
18万吨相比拟。
(3)印刷业: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
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2)矿冶业: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发展
(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发展
(3)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北宋的交子与南宋的会子
元代中统元宝交钞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2.海外贸易
宋代海上交通路线图
南海一号
广东阳江海域的宋代商船,30米长10米宽,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已打捞出文物4000余件,而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万至8万件。
(1)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东市
西市
北宋东京城市功能示意图
唐代长安城市功能示意图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3.城市繁荣
探究一:宋代城市又比唐代城市多了哪些变化?反映出的城市发展趋势是什么?
宋以前的市
宋及宋以后的市
时间
有时间限制
打破时间限制,出现夜市
地点
市坊分开
打破空间限制,城郊和乡村“草市”更加普遍
管理
市令或市长管理
不再受官府直接监控
中国古代的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坊市界限被彻底打破,商店可以随时开设。
市的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3.城市繁荣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北宋娱乐场所——瓦子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3.城市繁荣
三、经济重心南移
1.过程
朝代
表现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一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二是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方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靖康之变)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元朝以后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①重开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航程。
②开辟长途海运路线。
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三、经济重心南移
2.原因
(1)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
(3)自然因素:南方气候条件适宜,更适宜农业发展。
(4)人文因素: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探究二:造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有哪些?
三、经济重心南移
3.影响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岳麓书院
探究三:小组合作,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有哪些?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促进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三、经济重心南移
3.影响
四、社会的变化
材料: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
五季为极。
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
陈邦彦—《宋史纪事本末》
探究四:宋朝社会的变化有哪些?
材料一:宋代科举更为完善。由唐朝的“工商不得入仕”到宋代的“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基本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强调公平竞争,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材料二:“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宋蔡襄
材料三:“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与世官,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
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
四、社会的变化
1.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
材料四:“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世袭人身占有)
——《唐律疏议》
材料五:“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六:“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契约关系,人身束缚较强
趋于平等
四、社会的变化
2.人身依附关系削弱,社会身份趋于平等。
四、社会的变化
宋朝土地买卖契约残片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材料七:自今人家佣赁,当明设要契。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户口考》
材料八: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本课总结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经济中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
农业
耕种制度
经济结构
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宋:五大名窑
元:青花瓷、釉里红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制瓷业
矿冶业——煤
印刷业
手工业
商业发展
海外贸易
城市繁荣
宋元时期的南移进程
经济中心南移的影响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
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国家对社会控制松弛
小试牛刀
1.(2020·全国Ⅰ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2.(2020.1·浙江卷·5)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A
B
小试牛刀
3.(2020·山东省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对陆路贸易的补充。这种情況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宋代海路主要包括:从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从明州、杭州、登州等港口出发,通往目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ロ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摘编自《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1)依据材料及所学,指出导致“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的原因。
(2)依据材料及所学,简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谢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