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七单元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和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22课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专制统治
2.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政治
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二次北伐: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因“济南惨案”,蒋介石部队绕道开进。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回东北,因其不能满足日本侵略的要求,日本策划皇姑屯事件将其炸死。
东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经济
除原有的纺织和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聚敛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强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第22课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专制统治
2.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与八七会议
事件
时间
经过(内容)
意义
南昌
起义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领导起义军占领南昌城,后南下广东,遭敌人围攻而失败。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八七会议会场
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总方针
第22课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专制统治
2.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与八七会议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事件
时间
经过(内容)
意义
南昌
起义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领导起义军占领南昌城,后南下广东,遭敌人围攻而失败。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秋收
起义
1927.9.9
毛泽东等领导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山区进军。
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文家市决策:
放弃攻打长沙,退守薄弱农村,寻找落脚点。
三湾改编:
连上建党支部,官兵平等,党领导军队。
油画《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保存发展革命力量
第22课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专制统治
2.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与八七会议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3.工农武装割据的开辟
事件
时间
经过(内容)
意义
南昌
起义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领导起义军占领南昌城,后南下广东,遭敌人围攻而失败。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秋收
起义
1927.9.9
毛泽东等领导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山区进军。
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失败,
表明“城市中心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走不通。
到1930年夏,中共开辟了大小十几块根据地,分布十多省,武装10万多人。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当城市革命受挫后
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在农村得以发展?
注释:陈诚,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曾参与针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第五次“围剿”。
(为什么共产党政权能在赣南立足)第一因为地理环境关系,赣南位于赣江上游,地势高峻,山岭重叠,交通极为不便,这是打出没无定的游击战最理想的地带。……而且赣南的经济条件也很优越,出产的种类数量,都很丰富,维持一个经济生活自给自足的局面,是可能的。
第二因为政治环境关系。……北伐成功后,人民对于改善政治环境的要求很高,希望非常之大。不想当时国家统一徒俱虚名,军阀割据,内乱迭起,政府对于改善地方政治,有心无力。
第三因为人口稀少……共党拥有庞大的军队,最为困难的问题就是补给。……刚好这时有一个富而不庶的赣南,为政府注意力之所不及。
——陈诚《陈诚先生回忆录——国共战争》
1928年10月
1928年11月
1930年1月
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在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红色政权的长期的存在并且发展,除了上述条件之外,还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第一,农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军阀间长期的分裂和战争。
第三,良好的群众条件。
第四,存在相当力量的红军。
第五,共产党组织力量和正确的政策。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在农村得以发展?
毛泽东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特点,从理论上系统阐述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第一,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占优势,农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不完全依赖城市而存在,这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而白色政权间长期的分裂和战争,又使革命力量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空隙长期存在和发展。第二,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存在的地方,有着大革命播下的种子,为建立红色政权准备了良好的群众条件。第三,引起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红色政权必然能长期存在和发展。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五,共产党组织力量和正确的政策,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主观条件。
——《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武装斗
争
土
地革
命
根据地建设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要党不用主要的力量与城市无产阶级联系,而把主要力量放在农村,这是史无前例的。共产国际的一切文献,一讲到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就是同工人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国际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是以巴黎为中心城市起义取得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也是首先从城市工人和士兵的武装起义开始的。历史上古今中外都找不到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
——《周恩来选集(上)》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
时间
国共兵力对比(万人)
红军指挥
第一次
1930.10
10:4
毛泽东
朱德
——据王桧林《中国现代史》整理
第一次反“围剿”情况简表
国民党:
长驱直入,外线作战,分进合击,猛进猛打
共产党:
撒开两手,诱敌深入
时间
国共兵力对比(万人)
红军指挥
第一次
1930.10
10:4
毛泽东
朱德
第二次
1931.2
20:3
毛泽东
朱德
第三次
1931.7
30:3
毛泽东
朱德
——据王桧林《中国现代史》整理
历次反“围剿”情况简表
(蒋介石在日记中叹道)剿匪之难甚于大战。彼利用地形熟识与民众协从,故避实击虚,随其所欲,而我官兵则来往追逐,疲于奔命。故欲剿灭赤匪,决非一朝一夕之故。
——《蒋介石日记》1931年8月12日
一、二、三次反“围剿”,是中国很好的革命战争经验,主要一点是在于依靠群众。三次反“围剿”,我们都是为了群众,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当时我们只有五万人,三万支枪,粉碎了几十万敌人的三次“围剿”。蒋介石、外国人,都不知道我们究竟有多少人,连党中央也不相信我们只有那么多人。
——《朱德选集》
第22课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专制统治
2.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与八七会议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3.工农武装割据的开辟
三、红军长征
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时间
国共兵力对比(万人)
红军指挥
第一次
1930.10
10:4
毛泽东
朱德
第二次
1931.2
20:3
毛泽东
朱德
第三次
1931.7
30:3
毛泽东
朱德
第四次
1932.7
30:7
周恩来
朱德
第五次
1933.10
50:8
博古
李德
——据王桧林《中国现代史》整理
历次反“围剿”情况简表
国民党:
经济严密封锁,
军事上采取持久战、堡垒战的新战略。
共产党:
“御敌于国门之外”
阵地战、堡垒战,同敌人拼消耗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示意图
第22课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专制统治
2.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与八七会议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3.工农武装割据的开辟
三、红军长征
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遵义会议与长征胜利
血战湘江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过草地
翻雪山
遵义会议
封锁线
损失兵力
第一道
3700
第二道
9700
第三道
8600
第四道
38000
指出博古、李德的错误,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行军368天,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份;途中总共翻越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茫茫沼泽地(沼泽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占领过62座城市;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突破10个地方军阀的包围堵截。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军队要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堪称奇迹。
——摘编自[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血战湘江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过草地
翻雪山
遵义会议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长征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22课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专制统治
2.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与八七会议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3.工农武装割据的开辟
三、红军长征
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遵义会议与长征胜利
小结
1927.
08.01
南昌起义
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1927.
08.07
1927.
09.09
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
1927.
10
1927.
12.11
广州起义
1930.
10
1931.
11
反”围剿“战争
1934.
10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5.
1
红军开始长征
1936.
10
遵义会议
长征结束
中国共产党能从大革命失败后的低潮到成功开辟革命新道路,能从经历严重挫折到走向新局面,其中的关键因素(启示)是什么?
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
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第22课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专制统治
2.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与八七会议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3.工农武装割据的开辟
三、红军长征
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遵义会议与长征胜利
小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