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从康乾盛世到嘉道中落
沿着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
放马爱的中原爱的北国和江南
面对冰刀雪剑风雨多情的陪伴
珍惜苍天赐给我的金色的华年
做人一地肝胆做人何惧艰险
豪情不变年复一年
做人有苦有甜善恶分开两边
都为梦中的明天
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
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
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向天再借五百年
爱新觉罗·弘历
(1735-1795)
爱新觉罗·玄烨
(1651-1722)
爱新觉罗·胤禛
(1722-1735)
康熙、雍正、乾隆三人在位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国家统一,疆域开拓并巩固,经济繁荣,政局稳定,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
又称“康雍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
一、帝国的荣光—传统社会的积变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盛世滋生图》
二、家法—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奏折制度
2.军机处的设立
3.文字狱
材料一:
密折是臣下秘密直接达于皇帝的奏章。雍正元年,雍正赋予全体封疆大吏密折权,下令各省总督巡抚密上奏折,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时务,皆许据实敷陈。后来雍正又给提督、总兵官、布政使、按察使及学政全体官员密折权,甚至特许一些“品级卑微”、“无奏对之分”、如道府同知副将之类的小臣径上密折之权。密折可随时随事奏闻,“一切地方之利弊,通省吏治之勤惰,上司孰公孰私,属员某优某劣,营伍是否整饬,百姓之生计若何,风俗之淳浇奚似,即邻近远省以及都门内外,凡有骇人听闻之事,不必待真知灼见,悉可以风闻入告也。”
对比明代奏事过程,分析康雍乾时期形成的奏折制度特点及作用。
明代奏事过程示意图
皇帝
呈送
密封
批红
返回
官员
1.
奏折制度
作用:
①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②
提高了决策效率;
③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特点:迅速、机密
清代皇帝朱批奏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知道了”。以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所藏的曹雪芹祖父曹寅写给康熙帝的奏折为例,31
份奏折中批“知道了”三字的就有
15
份。
“知道了”三字,虽是最通俗的大白话,但却是最能体现天威莫测、圣意难揣的汉字组合。
为什么?
养心殿
军机处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中华书局,第1页。
2、军机处
军机处内景
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承旨诸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赵翼《檐曝杂记》
中枢秘书机构
养心殿
军机处
原因:处理西北军务
加强皇权
特点:简、速、密
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影响: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军机处
中枢秘书机构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清)徐骏《无题》
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
——(清)胡中藻《坚磨生诗钞》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焚书坑儒
3.文字狱
材料一
文字狱发展到清代,言辞犯罪从一种针对皇帝的个别行为演变成触犯整个社会的犯罪,突出了犯罪的危害性,正如“把个别提炼成一般,把对象锻炼成离经叛道,非圣无法的罪犯;同时也争取了群众,使忠顺的奴隶觉得这不只是冒犯了皇帝,其实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于是理所当然地激起了‘义愤’,认为确是人人共诛、天下共讨的了。没有这一手,文字狱的意义就要大大降低,只是皇帝与罪人个人之见的纠纷、争论,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黄裳《笔祸史谈丛》
材料二
文字狱,既是法律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在人治的社会,法律问题往往政治化处理;在法治的社会,政治问题往往法律化处理。
——胡震《“谋大逆”与清代文字狱研究》
结合两则材料,说一说你认为清朝的文化统治政策有什么影响?
如: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小结:家法—君主专制
1.奏折制度
2.军机处
3.文字狱
皇帝控制臣僚
皇帝秘书机构
控制思想文化
君主专制加强
康乾盛世
三、开盛世—疆域的奠定和人口的增长
疆域更辽阔
治理更稳固
明朝中后期实际控制范围
(一)疆域的奠定
东南
西北
西南
东北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东南——治理台湾
赤尾屿
钓鱼岛
澎湖列岛
清福建省全图
施琅雕像
平台千古,
复台千古;
郑氏一人,
施氏一人。
民族英雄
谒郑成功祠
张学良
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
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历史上的台湾问题
①公元230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等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
②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③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统治38年(1624-1662)。
④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
⑤1683年,清军进军台湾。
⑥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⑦1885年,鉴于海防上的重要性,清政府设立台湾行省。
⑧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
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政府收回台湾。
⑩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致使海峡两岸再次分隔,祖国至今未统一。
知识拓展
结论: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雅克萨之战清军获胜
1689年中俄签订
《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东北——反击沙俄
1757年清朝击败蒙古准噶尔部
武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制度
1762年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3)西北——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呼尔满大捷
册封“达赖喇嘛”
和“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设立理藩院
“改土归流”
(4)西南——共治西藏
掣签所用金瓶
改土归流
背景:元代开始在西南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是由封建王朝中央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世官、世土、世民”是其重要特点,即世袭的政治统治权。
明代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雍正年间,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的统治。
西跨葱岭
西北:
巴勒喀什池
北接
西伯利亚
东北:
外兴安岭
和库页岛
东:太平洋
东南: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南:南海诸岛
西南:
喜马拉雅山脉
维吾尔族
柯尔克孜族
哈萨克族
蒙古族
藏族
满族
赫哲族
鄂伦春族
苗族
瑶族
壮族
黎族
高山族
彝族
白族
傣族
门巴族
回族
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基础
内地—省
办事大臣
将军
清朝对国土的治理具有哪些特点?
与达赖、班禅
共同治藏
中央专设理藩院
掌管蒙藏民族事务
设巡抚、总督
国家重视边疆治理
管理方式多样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国家对边疆控制加强
借助少数民族上层实施管理
西南山区
改土归流
维吾尔族
蒙古族
藏族
盟旗
清朝前中期的版图是否完整维持到了近代?
根据下表,乾隆时期的人口具有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二)人口的增长
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80.73
3.75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22
3.73
756.21
2.03
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表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盛世景象
世界变化
中国农民日常饮食
粗粮、青菜
春荒之际,吃糠咽菜
18世纪英国汉普郡农场
普通雇工食谱
·早餐:牛奶、面包、咸猪肉
·午餐:面包、奶酪、啤酒、
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
·晚餐:面包、奶酪
·星期日:另加鲜猪肉
粮食人均占有量历代最低
秦汉:985斤
隋唐:988斤
宋:1457斤
明:1192斤
清乾隆年间:780斤
数据来源:吴宾
《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资料来源:陈宏达《饥饿的盛世》
川楚白莲教乱
1796年(嘉庆元年)
-1804年(嘉庆九年)
四、盛世危机——嘉(家)道中落
乾隆末、嘉庆初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可以看作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的一个标志。它的背景就是川、楚流民问题。人地比例失调,意味着下阶层人民数量的增加,这些人即所谓的闲民,康、雍年间时人忧心“古之闲民十之一,今之闲民十之六”。
闲民数量的增加,就成为社会动乱的潜在因子。雍正初年,福建省因人口滋长数倍于以往,无田可耕的农民迫于生计,“流为盗贼”;广东贫苦穷民也因无田可耕,无业可守,以致流为匪类。这些流为盗匪者,实时人所谓的“无田之闲民”、“无业之闲民”;在剧烈的生存竞争下,这些贫苦穷民既无田可耕又无业可就,不得不离乡背井,到处流移,乾隆末年,广东、广西、贵州、安徽、河南等省流入四川、湖北、
西交界处山区的流民,“以数百万计”。一旦遭遇灾荒、疾疫,连本的生活条件都无法维持时,“其不能束手以待毙也明矣,是又甚可虑者也”。
——陈轸《浅述清代人口压力和社会危机》
1、内部危机
天理教留下的箭头
天理教之乱
1813年(嘉庆十八年)
2、外部冲击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清军入关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尼布楚条约》
《权利法案》
设立军机处
“一口通商”
删销焚毁书籍
马嘎尔尼访华
出版《论法的精神》
发表《独立宣言》万能蒸汽机应用
法国大革命爆发华盛顿宣誓就职
1644
1640
1689
1729
1748
1757
1776
1789
1793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阿美士德使团访华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课后探究与拓展
“康乾盛世”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最后繁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但又是落日余晖。把“康乾盛世”放在历史的经纬网中,纵向看,其盛世规模只有量的积累而没有质的飞跃;横向看,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的政治、经济(1820年经济生产总量仍高于西方,但生产技术却相对落后)、思想文化、军事科技等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盛世出现在了全球化的年代,这是以往封建盛世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清朝统治者却依然任性“我天朝地大物博”,这种盲目乐观和短视只能故步自封,继续沉睡,也造成了清朝前中期的盛世危机。
总结:
启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反思清朝盛极而衰的历史,我们应更具开阔的世界眼光,敏锐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变化,只有顺应时代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
历史照进现实
谢谢观看,敬请批评指正
山海关一中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