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芈八子曾随儿子作为人质被羁押于燕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宣太后。请观察下面形势图,指出她生活过的燕国和秦国是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2.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
期
( )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溃
C.兼并战争不断
D.注重兴修水利
3.成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历史。下列成语与中国古代战役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
A.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B.纸上谈兵—桂陵之战
C.卧薪尝胆—长平之战
D.围魏救赵—马陵之战
4.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中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 )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C.统一趋势增强
D.分封制彻底崩溃
5.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6.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那么在秦国商鞅变法中,下列哪些人可能会有“获得
感”
(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善于经商的人 ③在战场立功的人 ④顽固不化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0·巴彦淖尔临河二中期中]
改革是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它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8.右图是铜方量。其铭文中记载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该文物可实证
( )
A.商朝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B.商鞅废除井田制
C.商鞅维护贵族特权
D.商鞅统一度量衡
9.《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损害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损害大贵族利益的是
( )
A.确立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10.“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
( )
A.扩大地方的管辖权
B.保护世袭贵族的利益
C.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D.严明法度,保持公平
11.有人曾经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 )
A.商鞅变法成效巨大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大国争雄
12.郭沫若曾题词赞扬李冰:“掘离堆,凿盐井,不仅嘉惠蜀人,实为中国二千数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术专家。”“掘离堆”指兴建
( )
A.都江堰
B.四羊方尊
C.秦长城
D.黄帝陵
13.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 )
A.顺应自然
B.结构精巧
C.功能齐全
D.造福千秋
14.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岷江出现洪峰还是枯水,它都忠实地把农业所需要的水量,源源不断地送往成都平原,成就着天府之国的富庶。这段话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 )
A.为秦朝完成统一奠定基础
B.代表当时科技的最高成就
C.沟通了南北的交通与联系
D.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战国形势图
(1)请在战国形势图上标出战国七雄的名称。(7分)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2)根据材料二回答,“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分别指什么?“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4分)
材料三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这些措施对秦国起到的作用。(2分)
材料四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该水利工程的名称。该工程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案
1.B 2.C 3.A 4.C 5.B
6.A [解析]
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故选A。
7.C 8.D 9.D
10.D [解析]
根据材料“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材料反映出商鞅在变法过程中严明法度,保持公平。D符合题意。
11.A 12.A 13.D 14.D
15.(1)略。(诸侯国名称出现错别字不得分)
(2)“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统一度量衡。“决裂阡陌”: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或承认土地私有)。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都江堰。防洪、灌溉、水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