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呼兰河传》课件+教案(2份)(苏教版九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呼兰河传》课件+教案(2份)(苏教版九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6 07:56:38

文档简介

《呼兰河传》(节选)
学习目标:
1.品味作品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2.反复诵读有关片段,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3.在质疑中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2.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童年》,当你们回忆童年的时候,记忆里或许更多的是老师、粉笔、作业和考试,榕树上的知了总在远远的池塘边呼唤着你,蝴蝶只停在上课时的秋千上引诱着你……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童年却与你们截然不同,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萧红笔下的大花园,去感受什么才是童年的天真烂漫。 聆听歌曲和老师的讲述,进入课本。
2 用投影介绍作者萧红,了解她的坎坷经历,做到知人论文。 诵读投影内容,并作必要的 记录。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带着问题浏览课文,问题设计如下:1.文章回忆了哪些人和物?他们分别有些什么特点?2.作者是用怎样的感情去回忆和描写这些人和物的?3.读完文章唤起了你哪些联想?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2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人物:“我”和爷爷(特点:“我”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爷爷勤劳、慈爱、通达。)事物:大花园里的蜂子、蝴蝶、蚂蚱花、果、树……(特点:自由而充满活力,充满童趣,洋溢着诗意。)2.作者感情:喜爱、怀念、向往。3.羡慕?向往? 讨论、交流
三、反复诵读,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入:大家都还没有忘记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吧!作者把它描绘得如此令人神往,可很多人到了真正的百草园却很失望,觉得事实上百草园没有那么诱人,是鲁迅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同样的,平常的大花园在萧红笔下的也充满生机与活力,请同学选择自己喜爱的片段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语言艺术的独特之处。 在老师引导下反复诵读相关片段,揣摩语言特色。例:第27、28节,1.文字充满对自由的向往。2.文字充满生命的活力。3.文字里有儿童对生命的敬畏4.文字里充满着诗意。
2 教师小结:本文语言清新活泼,充满灵气,很好地体现了天真烂漫的童趣。
课后学习:
模仿作者的语言特色,描绘一下你儿时生活过的园子或到过的菜地,来表现你的童趣。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深入探究分析,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1.请2-3位同学朗读自己的文字,让同学当评委,看看有没有与作者相似的语言风格。 听同学的朗读,并能恰当地评价同学的语言特色。
2 2.引导思考:同学们能把童年生活写得这么好,是因为你们离开童年并不遥远,可作者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已经成年,为什么她对这童年生活记忆如此深刻,又这般的怀念呢?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联系鲁迅写《百草园》,思考,交流
3 交流明确:童年属于每个人的自由天地,童年没有奢望,没有责任,无拘无束,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恼,无忧无虑,而成人不得不为生计操劳奔波,所以往往会怀想童年。萧红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情绪波澜起伏,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故乡又沦丧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因而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 明确作者的情感根源。
二、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导:在那样的年代,作者回忆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仅仅是为了表示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吗?揣摩一下作者是否有别的用意?你还能从文章中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或疑问吗?把它拿出来,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 研读课文,寻找自己独特的发现或疑问。
2 引导学生在质疑后用讨论和交流的方法解决问题。 讨论、交流。
组织交流并明确
课后学习:1.阅读下面《童年的回忆》,体会成年人对于童年的特殊感情,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2.研读文章,设计5个问题,与同桌交流探讨并互相作解答。
附:
童年的回忆
走过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路的尽头就是我曾经生活的地方。小小的村子里留下了我儿时的梦想,留下了童真的回忆。甜甜的感觉现在还不时的涌上心头。
村子的东南有片草地,绿油油的小草儿茂盛的长在春天的怀抱里。有条小涧流着清澈的水,水里还有鱼儿。这里不仅是放养鸡鸭的好地方,更是我们几个小伙伴玩耍的好地方。我们每天都在这里尽情的嬉闹着,骑老牛,在草地上摔交,或是做着其他的游戏。
到了五,六月的时候,我们便在田里捉泥鳅或是在草地上抓蛤蟆。抓蛤蟆其实是件很有趣的事儿。折根青竹,用线吊条蚯蚓在竹头,悄悄地走到正在草地边鸣叫的蛤蟆的身边,轻轻的在它的后面一点一点的抖着竹子,线头上的蚯蚓就在草上或是地面上一跳一跳的。蛤蟆一看,以为有口福了,一口咬住就不放,任由我们就这样吊着它四处乱跑。不过,对它来说,我们几个还不算坏了。因为,一般我们都不会把它折腾到半死就会放了它的。
到了真正盛夏的时候,蟋蟀儿的叫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我,兔子,皮蛋,二丫头便会提着早就扎好了的笼子,欣然前往了。村的山脚下长满了青草,就在那石头缝隙里,它们欢快的叫着。有点黑色的是将军,有点绿的是豆蟋蟀,还有其他的名字呢,都是我们起的。抓蟋蟀还要有点方法的,听着它们声音的源头来处,屏住呼吸不要大口的喘气。悄悄的猫着腰,找准它在的地方,用手握成空拳,然后一把罩去。这样就可以十拿九稳到手了,要是一下没有抓住它而让它钻进了石头的缝隙里就不好抓了。那样的话,就要折根小树枝从缝隙里去挑它了。一般不久就可以把它挑出来的,要是还没有出来,那只有水浇了。这样它就更呆不住了,等它一跳出来就要赶快扑住。我们最喜欢抓到的就是有点黑色的将军了,因为它比其他的更厉害多了,斗起来的时候赢的次数要更多些。
村北有条小河,水并太深,最深处也只有一人高。水里的小鱼儿到是蛮多的,只是都不很大。下午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到这条小河里游泳,捞鱼儿。皮蛋的点子最多了,每次他都会找个水面较狭窄的地方把水堵住,只在中间留出一个碗口大的孔,并用竹篮对准这个孔,让水从竹篮的缝隙间流过。然后,我们几个就到水的上游往下赶鱼。过了一会儿,他就将竹篮提起来,那鱼啊!便在竹篮里面“扑通,扑通”的跳着。望着半篮子小鱼,我们都会心奋得直跳起来。迫不及待把鱼倒出来,在空地上用树条穿鱼串做着烧烤。大口大口吃着自己烧烤的鱼串,那滋味就别提有多美了。
当碧绿的庄稼开始染上金黄色的时候,夏天就已经要悄悄地离开我们了。河水也变得凉了,捞鱼是不可以的事了。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是玩“跳蛤蟆”。其实,并不是真的抓个蛤蟆来让它跳的。那是用纸折成蛤蟆的样子,放在地上排成对,然后轻轻的在半蹲着的“蛤蟆”屁股上按一下,要赶快松开手。这样,它就可以跳起来了。如果是折得好,力道用的巧的话,“蛤蟆”就可以跳得老高老高。也许是因为兔子太笨的缘故吧,几乎每次都是她输似的;而大多数是我赢。输了到好了,因为我们早就约定好了,谁的“蛤蟆”跳的最高最远的人就要给输了的人当“蛤蟆”骑。没有办法,只好让让她了。呵呵!不过每次我都不会让她太高兴的,我一装摔到就可以把她摔到地上。然后,我们就欢笑着,打闹着在田间追逐。
秋天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等着第一场雪的到来。
雪,白皑皑的雪,均匀地洒落在村子的每个地方,没有南飞的鸟儿再也无处可藏,更难找得到食物。我们的新游戏就可以开始了。就在院子里一处新扫过的地方撒下些稻谷什么的,一个被木棍支着的大筐斜罩着下面的稻谷,木棍的下端系着一条长长的被拉紧的绳,一直通到我们藏身的地方。树上的鸟儿真傻啊!眼看着我们设制陷阱却偏偏要来自讨苦吃。它们呼啦啦的飞过来,胆大的就进了陷阱里。时机一到,我就使劲一拉绳,“扑”的一声大筐罩下来。我们就忽的一下子将筐围了起来。每次,我们都要大声的猜着筐里有几个鸟儿。皮蛋叫的最大声,叫嚷着有十只;兔子就喜欢说只有一只;更可笑的就是二丫头了,她说一只都没有的时候最多了。等到掀起一看,有时也真的最多只有两三只而已。鸟儿现在成了我们的战利品了,有时候是养着玩;有时候是放了再抓,因为我们知道它的家人还在等着它回家呢。
离开村子已经有好多年了,童年时发生的事好象还在昨天似的。(共21张PPT)
呼兰河传
(节选)
萧红
现代小说家。呼兰县人。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萧红(1911~1942)
作者简介: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 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作品简介: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
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
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花园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祖父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我”又给你什么感受?
课文给你的总的感受是什么
花园:美丽,充满阳光,充满生机。
祖父:勤劳慈爱。
“我”: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总体感受:一幅生机盎然的花园中的天伦之乐图。在美丽、充满阳光、生机盎然的园里,勤劳慈爱的祖父正在悠然地劳动,小孙女则在旁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玩耍,有痛苦,没有忧愁,没有烦扰,大花园里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语言特色: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都不结,一朵花都不开,也没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环境描写:
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充满了童趣,试举例体会。
美、健康、自由
如:“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 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类似的句子很多,可引导学生自己细心体会。
这些景物描写平实贴切,用儿童的口吻,以儿童的眼光来观察,倾注着子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在一个小孩子的眼里,一切自然景物都是有生命的东西:在孩子的眼里,自己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身的一切也都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用儿童的口吻来描写景物,就充满了孩子的欢和真挚。
讨论探究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自认为是正确的,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祖父 也就不那么亲近了,很容易受情绪影响。“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委屈”,一下子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可以从以下语句体会祖父的形象:“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
摘黄瓜、追蜻蜓
采花心、绑蚂蚱腿
种小白菜
铲地(认错谷子)
浇菜
瞎闹,帮倒忙
分心,三心二意
小猫钓鱼
人物活动:
“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
“龌龊了袜子!”
“爸爸,瞻瞻也会裁了!”
“哼”
耍弄长锋羊毫
无情的夺
“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显示终于要暴露的”,面对同样的黄金时代,你感到哪个孩子更幸福,为什么?(“我”的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我”的童年生活有何影响?)
祖父形象:
勤劳、慈爱、有耐心、豁达、通达
-----丰子恺 《给我的孩子们》
写作主旨:
童年生活
环境:大花园
动物:蜂子、蝴蝶、蚂蚱……
颜色:白、黄、金、绿……
植物:榆树、谷子、黄瓜……
人物:祖父和我
摘黄瓜、追蜻蜓
采花心、绑蚂蚱腿
种小白菜
铲地(认错谷子)
浇菜
自 由
今天,我们 学习了萧红所描写的童年生活,还比较了丰子恺作品中瞻瞻、阿宝、软软的童年生活,现在不知大家是否也回忆起自己童年中的趣事来?说说看,让大家一起分享。
课外延伸:呼兰河传(节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简要介绍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课时。
教学设计(A)
一、导入新课。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难忘的记忆。许多作家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
是感慨良多,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
年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指导自读。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 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利’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
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 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二)指名朗读课文,布置学生思考: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充满了童趣,试举例体会。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四)检查自读效果。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提示: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
我就拔草。”
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
我就栽花;祖父拔草,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
自认为是正确的,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祖父 也就不那么亲近了,很容易受情绪影响。 ,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抬头看见
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
“委屈”,一下子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可以从以下语句体会祖父的形象: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
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
3.体会课文中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
提示:如:“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 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类似的句子很多,可引导学生自己细心体会。
三、布置作业。
写一段回忆童年的文字,要注意用儿童的口吻表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