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在写“父亲”的过程中增添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感怀自己的父亲。
教学重点: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写自己父亲的一个侧面。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诱思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刘和刚的歌曲《父亲》导入。
导语: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不仅有许多的歌曲赞美他们,还有许多的文学作品也赞美他们。当代小说家李森祥在一篇获奖小说《 台阶》中塑造了一位父亲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李森祥老师的小说《台阶》,一起感受一位农家父亲的内心世界。(2)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10)
三、合作探究。(21)
1. 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屏幕投影):(1+7)
⑴. 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⑵. 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品质?
⑶. 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2. 引导回答上列问题(屏幕投影):(11)
⑴. 明确:在家乡,“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我”家的台阶只有三级,容易进水,也表明在家乡没有地位,被人看不起。“父亲”渴望自己的家在乡里有地位,所以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性格:要强(有志气,有理想,有追求)。(3)
⑵. 明确:捡砖、拾瓦、砍柴、存角票、编草鞋、踏黄泥。
性格:勤劳(吃苦耐劳)(3)
⑶. 明确:他感到不自在,不对劲。
性格:谦卑(5)
3. 小结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一位很要强、勤劳而又谦卑的父亲。(2)
四、拓展延伸,实践演练。
过渡语:文中“父亲”是一位要强、勤劳而又谦卑的父亲,他和我们许许多多的父亲一样,向着美好的生活不断的追求着,他坚韧顽强的品质怎能不让我们感动?他怎能不使我们想起家里的父亲?现在就让我们提起笔来,也来写写我们自己的父亲吧!
1.提示(屏幕投影):最难忘的是父亲???的时候,他 。面对父亲,我要说:“________________ 。”(6)
2.组织全班交流。(5)
五、小结:(1)
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他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教育着我们。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以至于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以至于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可在我们跌倒时,父亲教会我们怎样站立;在我们遇到困难时,鼓励我们勇敢的去面对。所以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去关注我们平凡的父亲,也关注那些与父亲一样平凡的人们。(共23张PPT)
《台阶》课件
看谁记的最牢!
好 棒
李森祥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情感目标: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认知阅读(一)
给划线的字注音:
凹凼 门槛 涎水
尴尬 黏性 唿嗒
揩汗水 撬石板
快速浏览课文,试讲述故事情节。
认知阅读(二)
要求讲清楚: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
2、父亲是怎样造起有高台阶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1、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 “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理解阅读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
是多么大,后面写造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
后形成了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是年幼,而新
屋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
后用了一二十年。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了父亲终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说说你对这位父亲形象的认识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说说你对父亲形象的看法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说说你对这位父亲形象的认识
说说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感情。
流露出对父亲的热爱,敬仰而又同情的感情。
这篇文章除了让我们了解父亲这个人物,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点击社会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谈谈你自己的父亲。
请以“台阶是父亲的--”来谈谈
台阶是父亲的理想
台阶是父亲的心灵沉重负担
台阶是父亲的催老剂
台阶是父亲的自尊
请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为话题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岁月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健康
以“父亲是一个---的人”为话题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下 课 啦《台阶》
学习目标:
阅读作品,了解中国农民勤俭坚韧的性格,和他们艰苦的生活。
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培养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感受中国典型的农民形象。
2.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感受父亲形象的特点与意义。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给自己的父亲造一个比喻句,来表达对父亲的情感。看来父亲在同学们眼里都是崇高而令人尊敬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著名作家李森祥笔下父亲的形象。 思考,造比喻句。
二、诵读感知,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请同学带着疑问朗读课文,问题设计: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有哪些表现?父亲主要是造新屋,为什么不叫《新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 请同学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学生讲述故事情节
3 引导同学把朗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做好记载,并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整理疑问,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三、探讨作品人物形象与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课件出示探讨题:1.课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他身上最感动你的是什么?2.文中处处流露出“我”对父亲怎样的感情?3.你认为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父亲形象有什么特殊用意? 研读课文,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必要时尝试着与同学展开讨论,以解决问题。
2 组织交流、评点,解决问题:1.父亲有着农民在温饱基础上而产生的获得地位、获得尊重的较高层次上的人性要求,并为之不辞辛劳地奋斗,他勤劳诚实、朴实厚道、勤俭坚韧。2.“我”对父亲充满了热爱、崇敬、同情、悲悯,因而全文基调是感伤的。3.父亲的形象启示我们:中国农民身上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景仰与赞叹的,然而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光靠父亲这样的奋斗是没用的,还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制度,提高农业生产力,让农民真正富起来。 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并作必要的记录。
课后学习: 1.收集自己学习或了解的农民形象,看看他们身上体现的性格特征,关注他们的命运和生存状态。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入:课文以《台阶》为题,以“造台阶”为全文的线索,在造台阶的过程中,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塑造父亲这个形象,体现他的性格的呢?(细节描写)请同学研读课文:1.找出文章关于父亲的细节描写,看看他们分别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2.思考一下这些细节与中心的关系。 研读文本,做好圈点批注。
2 请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讨论交流
3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和讨论后,再作一些必要的补充。重要细节如下:1.父亲背得起三百来斤重的石板。2.父亲总也洗不干净的脚。3.父亲往黑瓦罐里塞角票。4.父亲拣回一块砖一片瓦。5.父亲在深秋早上踩黄泥。6.父亲放鞭炮时“尴尬的笑”。7.父亲托石板时闪了腰。8.父亲坐台阶时不自在。9.父亲挑水时受了伤。10.父亲呆坐在新砌的台阶上……小结:小说紧紧围绕刻画“勤俭坚韧”的父亲形象这一个中心,选择了恰当的细节来组织材料。 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作必要的记录。
二、在比较中明确课文的主题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农民形象,比较他们与文中的“父亲”形象的异同,认识父亲这一典型形象的现实意义。例如:鲁迅笔下的闰土、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叶圣陶笔下的旧毡帽们…… 交流并比较:父亲除了具有中国农民身上的共同的传统美德外,他还是一个人性开始觉醒的农民形象。
三、质疑探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教师示疑:“学贵有疑”,老师在读这篇小说时,对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产生了疑惑,请同学们用文中的有关内容,给老师一个答案好吗?提示:解放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的今天? 学生寻找解疑的信息,并解答。
2 请同学翻开第一课时中记载的疑问,看一下是否都已经得到了解决,如尚有未解决的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回顾初读课文时的疑惑,对没有解决的疑惑拿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
四、结束新课,并布置作业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播放崔京浩演唱的《父亲》:“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要求:理解父辈的奋斗与艰辛,理解父辈的愿望与追求,以“我的父亲”为话题,写一点真挚感人的文字,聊以表达我们对父亲的感激与关心。 听音乐,感受父亲形象,课后写一点关于父亲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