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厘 米
内容简析
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
创意说明
本文是刻画伟大母爱的好文章。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小说的学习一直讲究体会和个人感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置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以便学生在日后的小说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进而拓展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活动时间
1课时
课前学习
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毕淑敏及其主要作品。
活动过程
初读 感知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生命和尊严哪一个更重要?
(只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给予评价。) 各抒己见。
2 【点拨】人的尊严与生俱来,如同生命一样宝贵。词典上对尊严解释是:“尊贵而庄严的身份和地位”,其实,真正的尊严决不取决于身份和地位。尊严是高尚的人的一种价值观,一种自立奋斗的精神。《一厘米》讲的就是一个关于尊严的故事。 聆听、感悟。
3 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分小节概括故事情节。 阅读,思考。
4 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精读 理解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剧中的妈妈陶影为了1厘米而斤斤计较,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 思考,讨论。
2 组织辩论。 分组,辩论。
3 主持、参与、评价。 自评、小组互评。
4 本剧要表现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思考,讨论。
5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品读 探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妈妈陶影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剧中的台词加以概括。 思考,小组讨论。
2 组织交流、评价。 各抒己见。
赏读 延展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有人认为:陶影为了这“一厘米”费了这么大的周折,根本没有必要,她完全还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解决问题。你能替陶影出些什么主意呢?
【提示】她可以直接找公园领导说理;如果认为公园红线有问题,她可以用尺子量出红线的高度,用铁的事实说话…… 思考,小组讨论。
2 请看下面的报道,然后从“尊严”这一角度出发,对此事发表你的看法。
某建筑工地上一民工班的班长,65岁的陈××,因工头欠下民工的班81510元工钱不给,爬到吊塔顶上准备跳下来自杀。工友们苦劝,他不下来;儿子赶过来苦劝,他仍不下来;3个多小时之后,工程项目部来人,在工头保证发给他工钱时,陈××才走下吊塔。刚下来陈××就朝在场的工人们扑通一跪,颤抖着说:“给各位添麻烦了。”
【提示】有人认为,一位65岁的老人,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一点血汗钱,却因自己的“寻死”麻烦了工友而给他们下跪,为了钱居然不要自己的尊严!真可悲。(你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 各抒己见。
板书设计
一厘米
高潮 结局
送票 —— “逃票” —— 投书报社 —— 矛盾解决
开端 发展
备课资料
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共21张PPT)
一 厘 米
毕淑敏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
作家简介:
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现在,毕氏为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小说三要素:
情节
人物
环境
一:进行正确的排列,组成一段文字
(1)、然后是广播,她想那些声音甜美庄重的广播员,也许会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一字不差地把自己写的那封信念出来。
(2)、其后,是漫长的等待。
(3)、最后是到收发室去看信,她想也许寺院管理部门会给她回一封道歉信……
(4)、 陶影每天都极其认真地看报纸,连报纸中缝录像机的广告都不放过。
排列: 2 4 1 3
二:本文是一篇关于____的小说,围绕______来展开故事情节,而它的关键是___,“一厘米”关系一个孩子________,同时又关系一个母亲_______。
买票
该不该买票
一厘米
小小男子汉的尊严
的形象是否完美而无可挑剔
三: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 谁 怎么样?
陶影为了满足儿子“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替本不应买票的儿子买车票,后来在参观寺庙时因没买票与红衣青年产生矛盾,致使儿子误会了她,为了解除儿子心中的误会,她写信给红衣青年的领导,终于讨回公道,并让儿子知道“妈妈没有错”.
表演(情节)
《国际米尺》
谈谈自己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要求能够根据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相应段落、语句: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陶影的形象意义
(2)执著、认真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1、分角色朗读(118—144)
人物主要有:
陶影、小也、
公园书记、主任、
小也对妈妈说
(不超过60字)
妈妈啊,妈妈
(抒情)
“一厘米”量出了什么?
3、学习品味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
2、情节曲折
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再见
动弹
窘迫
迷惘
瞅
愣
忐忑
矜持
侃侃而谈
执拗
恬淡
借花献佛
(jiǒng)
(wǎng)
(kǎn)
(tián)
(chǒu)
(tǎn tè)
(dòng tan)
(jīn)
(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拘谨,拘束。
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
看
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
心神不定。
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忧郁(yù):忧伤,愁闷。
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
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喘气很急。
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4 一厘米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本剧的主题,学习借一件小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2.能概括曲折的情节,体会烘托、对比等写作手法的作用。
3.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体谅父母,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
4.能从不同文体学习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
概括小说主题;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分析不同文体的文章,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能根据文本语言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能鉴赏主旨深刻的台词,小组合作概括出剧本的主题。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
检查预习
1.请你向我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毕淑敏。
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2.检查学生的字词学习
(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6)矜(jīn)持:拘谨,拘束。
(7)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8)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9)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0)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1)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
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灵活地运用速读、默读、朗读或者同学小组分角色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说说剧本基本情节及戏剧有哪些冲突,哪一个是主要冲突。
基本情节略
冲突主要有3个:一是陶影和公园门口卖票的“红衣青年”的冲突;二是陶影和儿子小也的冲突;三是陶影和丈夫的冲突。陶影和儿子小也的冲突应是戏剧的主要冲突,主题在这一对冲突解决中得到了体现。
分析人物
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相应段落、语句: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执著、认真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台词鉴赏
仿照示例,鉴赏台词
示例:
陶影: 总算到家了。小也,今天的事情是这样的,你不够高……
小也: 哼!我才不信你!人家都说我够高了,就你说我不够。我早就知道你的坏心眼了,你就是想不买票
赏析:陶影的话表现她在和红衣青年冲突以后始终想和小也澄清真相,小也则在让街上老奶奶量过身高以后对妈妈彻底失去了信任。这一段对白表现了母子之间的矛盾加剧,表现了陶影内心的痛苦和小也对妈妈“不诚实”的强烈不满。
主题探究
剧本围绕“一厘米”叙写曲折的情节,写这样的小事有何意义?
参考: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极具特色的写作手法;运用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迁移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设计
写法探究
1.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
2.找出剧本的几处对比,想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品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
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
3.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品为何反复渲染小也买票以及对妈妈不信任的行为及思想?
这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比较阅读
阅读毕淑敏的《爱的回音壁》,回答下列问题: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刻不容缓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受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是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地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会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才会举步如飞。
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要遭天谴的。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
1.被爱是一种幸福,当作者问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觉到这种莫大幸福时,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没觉得谁爱我们”。其中“漠然”是什么意思?它给了你怎样的触动?
2.谈谈你对以下两句的理解。
(1)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
(2)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3.文中有很多对爱进行诠释的比喻句,试从文中找出两句,并以“爱”为主题,仿写一个比喻句。
4.读完此文,你觉得这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担忧?
5.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生活中,你对爱有哪些独特的体验?
6.试将本文与《一厘米》比较,说说两文在表现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