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从当下时政看经济社会变化对国家的影响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
习近平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要重视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要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
——新华社北京2020年8月24日电
时政播报
目录
繁荣发展
民生基础
人民幸福
农业之变
经济之变
社会之变
国家欣欣向荣
食为政首,稳住农业基本盘增添发展底气。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在考察时强调“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田间生长的是希望,粮仓充盈的是喜悦。近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今年全国夏粮生产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夏粮总产量达2856亿斤,比2019年增加了24.2亿斤,增长0.9%,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是百姓之盼。
——新华社北京2020年7月26日电
时政播报
壹
农业之变
民生基础
民生基础——农业之变
农业
耕作制度
经济结构
作物推广
边疆开发
耕作
制度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普及。提高了粮食产量。
民生基础——农业之变
材料一:北宋末靖康之乱后,南方种麦骤盛。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偏满。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南宋以后,南方一年稻麦两熟制基本确立。——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经济结构
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民生基础——农业之变
材料二:宋代主要经济作物有:桑、麻、棉、茶、甘蔗、果树、花卉、蔬菜等。种植经济作物所能带来的收益对众多农户有较大的吸引力,由此造就了一批农村专业户,如茶园户、花户、药户等,这些专业户除靠自己的家庭劳动力外,有不少采用雇工经营。——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作物推广
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民生基础——农业之变
材料三:宋元是中国植棉业和棉织业发展的转折期,在地域推广、发展和应用、普及方面都有显著变化。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布10匹。到了元贞二年(1296年)元政府正式改向人民征收棉花棉布的租税制度,每年征收定额提高到50万匹。——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边疆开发
辽宋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民生基础——农业之变
材料四:在辽夏金元北方游牧民族入局中原后,虽然在传统的中原农耕区内开辟了不少牧地,但同时由于受汉化的影响和生活上的需要,在原来的传统畜牧区内也开辟了零星农耕地,形成了塞外辽阔的农牧交错区,这是北方民族入居中原后出现的一种特殊景观。——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农业之变带来的影响
材料五:唐朝粮食的基本亩产量约在一石左右(合今每亩51.5公斤),高者二石。宋朝多在一石以上,长江流域达到二至三石,甚至有高至六、七石者,明清粮食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
粮食产量增加
材料六: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北宋初期全国户数只有650户,到北宋末年已增长到2088万。如以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即每户5口左右推算,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
人口过亿
材料七:经济作物种植和多种经营的发展以及为其提供市场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商品粮增多的基础上。
——《简明中国经济通史》郑学檬
带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中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稳住了实体经济,就稳住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就有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定不移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人民日报2020年8月24日
时政播报
贰
经济之变
繁荣发展
繁荣发展——经济之变
经济
手工业
商业
城市
重心南移
经济第一变——手工业
棉花的种植和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宋朝出现五大名窑;
元朝烧出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普遍使用煤作为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2
3
4
1
纺织业
制瓷业
矿冶业
印刷业
经济第二变——商业和城市
(一)
商业的发展
宋朝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密切,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发行纸币。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
《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东京街市
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
经济第二变——商业和城市
(二)
海外贸易
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
外贸港口
材料八:南宋初年广州市舶司的“收课入倍于他路”。“大贾自占城、真腊、三佛齐、阇婆涉海而至,罗数十柁。凡西南群夷之珍,犀、香、象、珠、流离之属,禹不能名,禼不能计。”——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宋代对外贸易路线图
经济第二变——商业和城市
(三)
城市繁荣
北宋东京
南宋临安
元朝杭州
元朝大都
◎北宋娱乐场所——瓦子
◎元大都城复原平面图
经济第三变——经济重心南移
北方
南方
秦岭
淮
河
(一)南移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
2.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3.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
4.南宋时期经济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南移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
经济第三变——经济重心南移
(二)南粮北运
2.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
1.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3.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大都
通州
通惠河
临清
东平
会通河
杭州
刘家港
运河
直沽
海运
南移规律: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经济第三变——经济重心南移
(三)南方文化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材料九:根据张家驹的统计,北宋时期宰相属于北方各地的计有41人,南宋时则减至5人;属南方各地者有31人,南宋时增至57人。他认为,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全部南移,公卿将相,遂多江、浙、闽、蜀人选”。北宋南渡以后,我国文化重心的南移也宣告完成。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繁荣发展——经济之变
【总结】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哪些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繁荣发展——经济之变
探究: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政治因素
自然因素
政策因素
经济因素
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
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
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人类共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作出重要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人民日报2020年9月3日
时政播报
叁
社会之变
人民幸福
人民幸福——社会之变
平民社会到来
国家控制松懈
人身束缚松弛
社会之变
士族衰落
平民进政坛
婚姻择偶观
贱民阶层减少
雇佣服役
签订契约
官府不干预
限制松弛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取得重大成就,各项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加快构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等。
——人民日报2020年9月22日
时政播报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人民幸福
国家繁荣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民生基础——农业之变
手工业
商业和城市
经济重心南移
平民社会到来
人身束缚减弱
国家控制松懈
国家欣欣向荣
繁荣发展——经济之变
人民幸福——社会之变
耕作制度
经济结构
作物推广
边疆开发
小结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