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五三测】初中数学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五三测】初中数学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30 18:03:18

文档简介

【五三测】初中数学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0·呼和浩特)下面四幅图是我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中的几个经典图案,其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轴对称图形
【解析】【解答】解:A、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不合题意;
B、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不合题意;
C、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可得答案.
2.如图,Rt△ABC中,∠ABC=90°,BD⊥AC于点D,DE⊥BC于点E,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E是△ACE的高 B.BD是△ADE的高
C.AB是△BCD的高 D.DE是△BCD的高
【答案】D
【知识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解析】【解答】由题图可知DE是△BCD的高,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三角形高的定义,逐项判断即可。
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5,8,a,那么a的值可能是(  )
A.2 B.9 C.13 D.15
【答案】B
【知识点】三角形三边关系
【解析】【解答】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3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求出a的取值范围,再逐项判断即可。
4.如图,将正方形沿其中一条对角线对折后,再沿原正方形的另一条对角线对折,最后将得到的三角形剪去一个图案后展开,得到的图形为(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解析】【解答】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知A符合题意.
【分析】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及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逐项判断即可。
5.(2020·青海模拟)将一副直角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摆放在一起,其中 , , ,点 在边 上, , 分别交 于点 , .若 ,则 的度数为(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对顶角及其性质
【解析】【解答】解:∵ , ,
∴∠C=45°,
∵BC∥EF,
∴∠GHC=∠E=60°,
∴∠CGH=180°-∠C-∠GHC=75°,
∵∠AGD=∠CGH,
∴∠AGD=75°,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C=45°,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GHC=∠E=60°,再次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CGH=75°,由对顶角相等即得∠AGD=∠CGH=75°.
6.下列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的是(  )
A.有一个内角是60°的锐角三角形
B.有一个内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
C.顶角和底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D.腰长和底边长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答案】A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解析】【解答】∵有一个内角是60°的锐角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逐项判断即可。
7.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a、b、c分别为∠A、∠B、∠C所对的边)为直角三角形的是(  )
A.a2=1,b2=2,c2=3 B.a:b:c=3:4:5
C.∠A+∠B=∠C D.∠A:∠B:∠C=3:4:5
【答案】D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解答】A.当a2=1,b2=2,c2=3时,a2+b2=c2 ,
∴△ABC是直角三角形,A不符合题意;
B.当a:b:c=3:4: 5时,设a=3x,b=4x,c=5x,x>0,
则a2+b2 =(3x)2+(4x)2=(5x)2=c2 ,
∴△ABC是直角三角形,B不符合题意;
C.当∠A+∠B=∠C时,∠C=90° ,
∴△ABC是直角三角形,C不符合题意;
D.当∠A:∠B:∠C=3:4: 5时,∠C= 180°× = 75°,
△ABC不是直角三角形,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逐项判断即可。
8.在测量如图所示的容器的壁厚时,小明用“X型转动钳”按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其中OA=OD,OB=OC,测得AB=a,EF=b,则该容器的壁厚是(  )
A.a B.b C.b-a D. (b-a)
【答案】D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解答】如图,连接 AB ,CD.
在△AOB和△DOC中,
∴△AOB≌△DOC,∴AB= CD=a,
又∵EF'=b,
∴该容器的壁厚是 (b-a),
故答案为:D.
【分析】连接 AB ,CD.证明△AOB≌△DOC,可得出AB= CD,即可解决问题。
9.如图,圆柱的底面周长为16,BC=12,动点P从A点出发,沿着圆柱的侧面移动到BC的中点S,则移动的最短距离为(  )
A.10 B.12 C.14 D.20
【答案】A
【知识点】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
【解析】【解答】如图所示,连接AS,
在Rt△ABS中,AB=8,BC= 12,
∵S是BC的中点.∴BS= BC=6,
∴AS2=82+62=10.∴AS= 10.
故答案为:A.
【分析】先将圆柱侧面展开,再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10.如图,直线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点C在直线l外,且与点A在直线l的同侧,点P是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连接AP,BC,CP,则BC与AP+PC的大小关系是(  )
A.BC>AP+PC B.BC【答案】D
【知识点】三角形三边关系;轴对称的性质
【解析】【解答】连接BP,
∵直线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AP=BP,
∴AP+PC= BP+PC,
当点P在BC与l的交点处时,AP+PC= BP+PC= BC,
当点P不在BC与l的交点处时,AP+PC= BP+PC>BC,
∴BC≤AP+PC,
故答案为:D.
【分析】连接BP,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P=BP,AP+PC= BP+PC,进而可得再根据P点位置确定结论即可。
11.如图,在△ABC中,AC=BC,∠C=36°,AD平分∠BAC,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答案】C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解析】【解答】∵AC=BC,∠C=36°,
∴△ABC是等腰三角形,∠BAC=∠ABC=72°, .
∵AD平分CBAC,
∴∠CAD=∠BAD= 36°,
∴∠CAD=∠C,
∴△CAD为等腰三角形,∠ADC= 108°,
∴∠BDA= 72°,
∴∠BDA=∠B,
∴△BAD为等腰三角形,
△题图中等腰三 角形的个数是3.
故答案为:C.
【分析】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图中所有角的度数,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逐项判断即可。
12.如图,AD是∠BAC的平分线,DE⊥AB于点E,S△ABC=24,DE=4,AB=7,则AC=(  )
A.3 B.4 C.6 D.5
【答案】D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角平分线的性质
【解析】【解答】过点D作DF⊥AC于F,如图,
∵AD是∠BAC的平分线,DE⊥AB,DF⊥AC,
∴ DE=DF=4,
∵S△ADB+S△ADC=S△ABC,
∴ ×4×7+ ×4AC=24,
∴AC=5,
故答案为:D.
【分析】过点D作DF⊥AC于F,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得到:DE=DF=4,再利用S△ADB+S△ADC=S△ABC,代入计算即可。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 每小题3分,共24分)
13.芜湖长江三桥采用耐久型平行钢丝斜拉索技术,这是利用了三角形的   
【答案】稳定性
【知识点】三角形的稳定性
【解析】【分析】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求解即可。
14.如图,在△ABC中,∠BAC=100°,AD⊥BC于D点,AE平分∠BAC交BC于点E.若∠C=26° ,则∠DAE的度数为   
【答案】14°
【知识点】角的运算;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
【解析】【解答】解: ∵AD⊥BC,
∴∠ADC=90°,
∴∠CAD= 180°-∠ADC-∠C= 180°-90°-26°=64°,
∵AE平分∠BAC,
∴CAE= ∠BAC= ×100°= 50°,
∴∠DAE=∠CAD-∠CAE=64°- 50°= 14°.
故答案为14°.
【分析】先利用垂直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出∠CAD=64°,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角∠CAE=50°,最后利用角的运算求解即可。
15.如图,“扬帆"号轮船从海岛A处出发,向正北方向航行8海里到达海岛B处.从C灯塔望海岛A,A在C的南偏东42°方向上;从B望灯塔C,C在B的北偏西84°方向上,则海岛B到灯塔C的距离是   海里.
【答案】8
【知识点】钟面角、方位角;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如图,∵AB∥CD,
∴∠A=∠ACD=42°,
∵∠NBC= 180°-∠ABC=∠A+∠ACB ,
∴∠ACB= 84°-42°=42°,
∴∠ACB=∠A,
∴BC=BA=8,
即海岛B到灯塔C的距离是8海里,
故答案为8.
【分析】先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ACD=42°,再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可求出∠ACB= 84°-42°=42°,得到∠ACB=∠A,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得到BC=BA=8。
16.如图,已知∠B=∠C=∠D=∠E=90°,且AB=CD=3,BC=4,DE=EF=2,则AF的长是   
【答案】10
【知识点】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解:过F作FM⊥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M,
则AM=AB+DC+EF=8,FM=BC+DE=6,
在Rt△AMF中,AF2=AM2+FM2,
∴AF= 10.
故答案为10.
【分析】过F作FM⊥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M,则AM=AB+DC+EF=8,FM=BC+DE=6,再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17.如图,分别以线段BC的两个端点为圆心,大于 BC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分别相交于D、E两点,直线DE交BC于点F,点A是直线DE上的一点,连接AB、AC,若AB=12 cm,∠C=60°,则CF=    cm.
【答案】6
【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由作图可知,AE垂直平分线段BC,
∴AB=AC,BF=CF,又∵∠C=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BC=AB=12cm,
∴CF= AB=6 cm.
故答案为6.
【分析】由作图可知,AE垂直平分线段BC,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再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即可。
18.(2019九上·平遥月考)如图,四边形ACDF是正方形,∠CEA和∠ABF都是直角且点E,A,B三点共线,AB=4,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答案】8
【知识点】正方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四边形ACDF是正方形
∴AC=AE,∠CAE=90°
∴∠EAC+∠BAF=180°-∠CAE=90°
∵∠CEA=90°
∴∠EAC+∠ACE=90°
∴∠BAF=∠ACE
又∵∠CEA=∠ABF=90°
∴△AEC≌△FBA
∴CE=AB=4
∴S△ABC=AB·CE=×4×4=8.
【分析】先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AC=AE,∠CAE=90°,然后利用平角的定义得∠EAC+∠BAF=180°-∠CAE=90°,再利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得∠EAC+∠ACE=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证得∠BAF=∠ACE,又加上已知条件∠CEA=∠ABF=90°,从而证得△AEC≌△FBA,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得性质CE=AB=4,则阴影部分即为△ABC的面积,从而可求。
19.若正整数a,n满足a2+n2=(n+1)2,这样的三个整数a,n,n+1(如:3,4,5或5,12,13)我们称它们为一组“完美勾股数”.当n<150时,共有   组这样的“完美勾股数”,
【答案】8
【知识点】勾股数
【解析】【解答】解:∵a2+n2=(n+1)2,∴a2=(n+1)2-n2=2n+1,
∵a,n为正整数,且n<150,∴2n+1<301,且2n+1为奇数,即a2<301,且a2为奇数,满足题意的a2的值为9,25,49,81,121, 169,225 ,289,一共8个,
∴共有8组这样的“完美勾股数"。
故答案为8.
【分析】由于 n<150 ,满足题意的a2的值为9,25,49,81,121, 169,225 ,289,一共8个,可得出 共有8组 这样的“完美勾股数”。
20.如图,∠AOB=60°,OC平分∠AOB,P为射线OC上一点,如果射线OA上的点D满足△OPD是等腰三角形,那么∠ODP的度数为   
【答案】120°或75°或30°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AOB=60° ,OC平分∠AOB,∴∠AOC= 30°,
①当D在D1处时,OD=PD,
∴∠AOP=∠OPD= 30° ,
∴∠ODP= 180°-30°-30°= 120°;
②当D在D2处时,OP=OD,
则∠OPD=∠ODP= ×(180°-30°)= 75°;
③当D在D3处时,OP=DP,
则∠ODP=∠AOP= 30°.
综上,当△OPD是等腰三角形时,C ODP的度数为120°或75°或30°.
【分析】求出∠AOC,根据等腰得出三种情况:OD=PD,OP=OD,OP=DP,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60分)
21.尺规作图:已知:线段a,b.
求作:
⑴△ABC,使AB=AC=a,BC=b;
⑵作△ABC的对称轴.要求:不写作法,只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解:(1)如图,△ABC即为所求.
(2)如图所示,直线AD即为所求.
【知识点】作图﹣轴对称
【解析】【分析】(1)先作线段BC=b,在分别以B、C两点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A,在连接AB、AC,则三角形ABC满足条件即可;
(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其对称轴即可。
22.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ABC的顶点均在格点上,试判断△ABC是不是直角三角形,为什么?
【答案】解:△ABC 是直角三角形
理由:∵AC2=22+12=5,BC2=42+22=20,AB2=32+42=25,
∴AC2+BC2 =AB2,
∴△ABC是直角三角形.
【知识点】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分析】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 AC2 、 BC2 、 AB2 再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判断即可。
23.如图,点P是∠AOB外一点,点M、N分别是∠AOB两边上的点,点P关于直线OA的对称点Q恰好落在线段MN上,点P关于直线OB的对称点R恰好落在线段MN的延长线上.若PM=2.5cm,PN=3cm,MN=4cm,则线段QR的长为多少?
【答案】解:∵点P关于直线OA的对称点Q恰好落在线段MN上,点P关于直线OB的对称点R恰好落在线段MN的延长线上,
∴PM= MO.PN= NR.
∵PM=2.5 cm,PN=3 cm,
∴MQ=2.5 cm,RN=3 cm,∴NQ=MN-MQ=4- 2.5= 1.5( cm).
∴QR= RN+NQ=3+1.5=4.5( cm).
故线段QR的长为4.5 cm.
【知识点】轴对称的性质;线段的计算
【解析】【分析】利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得出 PM= MO.PN= NR. 进而利用 MN=4cm, 得出NQ的长,即可得出QR的长。
24.如图,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EA∥FB,EA=FB ,AB=CD.
(1)求证:∠E=∠F;
(2)若∠A=40°,∠D=80°,求∠E的度数.
【答案】(1)证明:∵ EA∥FB,
∴∠A=∠FBD,
∵AB=CD,
∴AB+BC=CD+BC,即AC=BD,
在△EAC与△FBD中,
∴△EAC≌△FBD(SAS) ,
∴∠E=∠F.
(2)解:由(1)知△EAC≌△FBD,
∴∠ECA=∠D=80°,
∵∠A=40°,
∴∠E= 180°-40°-80°= 60°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分析】(1)先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FBD, 再利用线段的计算得到AC=BD,最后利用“SAS”证明△EAC≌△FBD,即可得到结论;
(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求解即可。
25.如图,在笔直的高速路旁边有A、B两个村庄,A村庄到公路的距离AC=8km,B村庄到公路的距离BD=14km,测得C、D两村庄间的距离为20 km,现要在C、D之间建一个服务区E,使得A、B两村庄到E服务区的距离相等,求CE的长.
【答案】解:设CE=x km,则DE=(20-x)km,
所以在Rt△ACE中,AE2=AC2+CE2=82+x2,
在Rt△BDE中,BE2 =BD2+DE2=142+(20-x)2,
因为A、B两村庄到E服务区的距离相等,
所以82+x2=142+(20-x)2 ,解得x= 13.3.
所以CE的长为13.3 km.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解析】【分析】 设CE=x km,则DE=(20-x)km, 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 AE2=, 在Rt△BDE中, 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26.在△ABC中,DE垂直平分AB,分别交AB、BC于点D、E,MN垂直平分AC,分别交AC、BC于点M、N.
(1)如图①,若∠BAC=110°,求∠EAN的度数;
(2)如图②,若∠BAC=80°,求∠EAN的度数;
(3)若∠BAC=α(α≠90°),直接写出∠EAN的大小(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解:∵DE垂直平分AB,
∴AE=BE,∴∠BAE=∠B,
同理可得,C CAN=∠C,
∴∠EAN=∠BAC-∠BAE-∠CAN=∠BAC-(∠B+∠C),
在△ABC中,C B+∠C= 180°-∠BAC= 180°-110°= 70°,
∴∠EAN= 110°-70° = 40°.
(2)解:∵DE垂直平分AB,
∴AE=BE,∴∠BAE=∠B,
同理可得,∠CAN=∠C,
∴∠EAN=∠BAE+∠CAN-∠BAC=(∠B+∠C)-∠BAC,
在△ABC中,∠B+∠C= 180°-∠BAC= 180°-80° = 100°,
∴∠EAN= 100°-80°= 20°.
(3)解:当0°<α<90°时,∠EAN= 180°-2α;
当90°【知识点】角的运算;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两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可得 AE=BE, 再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 ∠BAE=∠B, 同理可得, ∠CAN=∠C,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C ,再根据 ∠EAN=∠BAC-∠BAE-∠CAN 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
(2)同(1)的思路,最后根据 ∠EAN=∠BAE+∠CAN-∠BAC 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
(3)根据前两问的求解思路,分 0°<α<90° , 90°27.如图①,点P、Q分别是边长为4cm的等边△ABC的边AB、BC上的动点,点P从顶点A,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且它们的速度都为1cm/s.
(1)连接AQ、CP,交于点M,则在P、Q运动的过程中,∠CMQ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它的度数;
(2)求何时△PBQ是直角三角形;
(3)如图②,若点P、Q在运动到终点后继续在射线AB、BC上向前运动,直线AQ、CP交于点M,则∠CMQ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它的度数.
【答案】(1)解:不会发生变化理由:∵△ABC为等边三角形,
∴AB=AC,∠B=∠PAC= 60°,
∵点P从顶点A,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且它们的速度都为1 cm/s,
∴AP= BQ,
在△APC和△BQA中,
∴△APC≌△BQA(SAS),
∴∠ACP=∠BAQ,
∵∠CAQ+∠ACP+∠AMC= 180° ,∠AMC+∠CMQ= 180°,
∴∠CMQ=∠CAQ+∠ACP=∠CAQ+∠BAQ=∠BAC=60°,
∴在P、Q运动的过程中,∠CMQ的度数不会发生变化,∠CMQ= 60°.
(2)解:设出发ts时,△PBQ是直角三角形,则AP= BQ=t cm,
∴PB=(4-t)cm.
当∠PQB=90°时,
∵∠B=60°,
∴PB=2BQ,
∴4-t=2t,解得t=
当∠BPQ= 90°时,
∵∠B=60°,
∴BQ= 2PB,
∴t=2(4-t) ,解得t=
∴当出发 s或 s时,△PBQ是直角三角形.
(3)解:不会发生变化
理由: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C=∠BCA=60° ,
∴∠PBC=∠QCA= 120° ,∵AP= BQ ,AB= BC,∴BP=CQ,
在△PBC和△QCA中,
∴△PBC≌OQCA( SAS),
∴∠BPC=∠MQC,
又∵∠PCB=∠MCQ,
∴∠CMQ=∠PBC= 120°,
∴∠CMQ的度数不会发生变化,∠CMQ= 120°.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三角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因为 点P从顶点A,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且它们的速度都为1cm/s ,得出 AP= BQ,AB=AC,∠B=∠PAC= 60°, 婴儿运用边角边定理可知 △APC≌△BQA ,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以及三角形的角间关系,三角形的外角定理可求得他的度数;
(2)设时间为t,则 AP= BQ=t cm,PB=(4-t)cm ,分别就 ∠PQB=90°时,∠BPQ= 90°时,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求得t的值;
(3)先利用边角边定理证得 △PBC≌QCA,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得出∠BPC=∠MQC, 在运用三角形间的关系求得 ∠CMQ 的度数。
1 / 1【五三测】初中数学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0·呼和浩特)下面四幅图是我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中的几个经典图案,其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2.如图,Rt△ABC中,∠ABC=90°,BD⊥AC于点D,DE⊥BC于点E,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E是△ACE的高 B.BD是△ADE的高
C.AB是△BCD的高 D.DE是△BCD的高
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5,8,a,那么a的值可能是(  )
A.2 B.9 C.13 D.15
4.如图,将正方形沿其中一条对角线对折后,再沿原正方形的另一条对角线对折,最后将得到的三角形剪去一个图案后展开,得到的图形为(  )
A. B. C. D.
5.(2020·青海模拟)将一副直角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摆放在一起,其中 , , ,点 在边 上, , 分别交 于点 , .若 ,则 的度数为(  )
A. B. C. D.
6.下列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的是(  )
A.有一个内角是60°的锐角三角形
B.有一个内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
C.顶角和底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D.腰长和底边长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7.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a、b、c分别为∠A、∠B、∠C所对的边)为直角三角形的是(  )
A.a2=1,b2=2,c2=3 B.a:b:c=3:4:5
C.∠A+∠B=∠C D.∠A:∠B:∠C=3:4:5
8.在测量如图所示的容器的壁厚时,小明用“X型转动钳”按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其中OA=OD,OB=OC,测得AB=a,EF=b,则该容器的壁厚是(  )
A.a B.b C.b-a D. (b-a)
9.如图,圆柱的底面周长为16,BC=12,动点P从A点出发,沿着圆柱的侧面移动到BC的中点S,则移动的最短距离为(  )
A.10 B.12 C.14 D.20
10.如图,直线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点C在直线l外,且与点A在直线l的同侧,点P是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连接AP,BC,CP,则BC与AP+PC的大小关系是(  )
A.BC>AP+PC B.BC11.如图,在△ABC中,AC=BC,∠C=36°,AD平分∠BAC,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12.如图,AD是∠BAC的平分线,DE⊥AB于点E,S△ABC=24,DE=4,AB=7,则AC=(  )
A.3 B.4 C.6 D.5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 每小题3分,共24分)
13.芜湖长江三桥采用耐久型平行钢丝斜拉索技术,这是利用了三角形的   
14.如图,在△ABC中,∠BAC=100°,AD⊥BC于D点,AE平分∠BAC交BC于点E.若∠C=26° ,则∠DAE的度数为   
15.如图,“扬帆"号轮船从海岛A处出发,向正北方向航行8海里到达海岛B处.从C灯塔望海岛A,A在C的南偏东42°方向上;从B望灯塔C,C在B的北偏西84°方向上,则海岛B到灯塔C的距离是   海里.
16.如图,已知∠B=∠C=∠D=∠E=90°,且AB=CD=3,BC=4,DE=EF=2,则AF的长是   
17.如图,分别以线段BC的两个端点为圆心,大于 BC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分别相交于D、E两点,直线DE交BC于点F,点A是直线DE上的一点,连接AB、AC,若AB=12 cm,∠C=60°,则CF=    cm.
18.(2019九上·平遥月考)如图,四边形ACDF是正方形,∠CEA和∠ABF都是直角且点E,A,B三点共线,AB=4,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19.若正整数a,n满足a2+n2=(n+1)2,这样的三个整数a,n,n+1(如:3,4,5或5,12,13)我们称它们为一组“完美勾股数”.当n<150时,共有   组这样的“完美勾股数”,
20.如图,∠AOB=60°,OC平分∠AOB,P为射线OC上一点,如果射线OA上的点D满足△OPD是等腰三角形,那么∠ODP的度数为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60分)
21.尺规作图:已知:线段a,b.
求作:
⑴△ABC,使AB=AC=a,BC=b;
⑵作△ABC的对称轴.要求:不写作法,只保留作图痕迹.
22.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ABC的顶点均在格点上,试判断△ABC是不是直角三角形,为什么?
23.如图,点P是∠AOB外一点,点M、N分别是∠AOB两边上的点,点P关于直线OA的对称点Q恰好落在线段MN上,点P关于直线OB的对称点R恰好落在线段MN的延长线上.若PM=2.5cm,PN=3cm,MN=4cm,则线段QR的长为多少?
24.如图,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EA∥FB,EA=FB ,AB=CD.
(1)求证:∠E=∠F;
(2)若∠A=40°,∠D=80°,求∠E的度数.
25.如图,在笔直的高速路旁边有A、B两个村庄,A村庄到公路的距离AC=8km,B村庄到公路的距离BD=14km,测得C、D两村庄间的距离为20 km,现要在C、D之间建一个服务区E,使得A、B两村庄到E服务区的距离相等,求CE的长.
26.在△ABC中,DE垂直平分AB,分别交AB、BC于点D、E,MN垂直平分AC,分别交AC、BC于点M、N.
(1)如图①,若∠BAC=110°,求∠EAN的度数;
(2)如图②,若∠BAC=80°,求∠EAN的度数;
(3)若∠BAC=α(α≠90°),直接写出∠EAN的大小(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
27.如图①,点P、Q分别是边长为4cm的等边△ABC的边AB、BC上的动点,点P从顶点A,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且它们的速度都为1cm/s.
(1)连接AQ、CP,交于点M,则在P、Q运动的过程中,∠CMQ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它的度数;
(2)求何时△PBQ是直角三角形;
(3)如图②,若点P、Q在运动到终点后继续在射线AB、BC上向前运动,直线AQ、CP交于点M,则∠CMQ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它的度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轴对称图形
【解析】【解答】解:A、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不合题意;
B、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不合题意;
C、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可得答案.
2.【答案】D
【知识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解析】【解答】由题图可知DE是△BCD的高,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三角形高的定义,逐项判断即可。
3.【答案】B
【知识点】三角形三边关系
【解析】【解答】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3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求出a的取值范围,再逐项判断即可。
4.【答案】A
【知识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解析】【解答】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知A符合题意.
【分析】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及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逐项判断即可。
5.【答案】D
【知识点】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对顶角及其性质
【解析】【解答】解:∵ , ,
∴∠C=45°,
∵BC∥EF,
∴∠GHC=∠E=60°,
∴∠CGH=180°-∠C-∠GHC=75°,
∵∠AGD=∠CGH,
∴∠AGD=75°,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C=45°,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GHC=∠E=60°,再次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CGH=75°,由对顶角相等即得∠AGD=∠CGH=75°.
6.【答案】A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解析】【解答】∵有一个内角是60°的锐角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逐项判断即可。
7.【答案】D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解答】A.当a2=1,b2=2,c2=3时,a2+b2=c2 ,
∴△ABC是直角三角形,A不符合题意;
B.当a:b:c=3:4: 5时,设a=3x,b=4x,c=5x,x>0,
则a2+b2 =(3x)2+(4x)2=(5x)2=c2 ,
∴△ABC是直角三角形,B不符合题意;
C.当∠A+∠B=∠C时,∠C=90° ,
∴△ABC是直角三角形,C不符合题意;
D.当∠A:∠B:∠C=3:4: 5时,∠C= 180°× = 75°,
△ABC不是直角三角形,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逐项判断即可。
8.【答案】D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解答】如图,连接 AB ,CD.
在△AOB和△DOC中,
∴△AOB≌△DOC,∴AB= CD=a,
又∵EF'=b,
∴该容器的壁厚是 (b-a),
故答案为:D.
【分析】连接 AB ,CD.证明△AOB≌△DOC,可得出AB= CD,即可解决问题。
9.【答案】A
【知识点】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
【解析】【解答】如图所示,连接AS,
在Rt△ABS中,AB=8,BC= 12,
∵S是BC的中点.∴BS= BC=6,
∴AS2=82+62=10.∴AS= 10.
故答案为:A.
【分析】先将圆柱侧面展开,再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10.【答案】D
【知识点】三角形三边关系;轴对称的性质
【解析】【解答】连接BP,
∵直线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AP=BP,
∴AP+PC= BP+PC,
当点P在BC与l的交点处时,AP+PC= BP+PC= BC,
当点P不在BC与l的交点处时,AP+PC= BP+PC>BC,
∴BC≤AP+PC,
故答案为:D.
【分析】连接BP,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P=BP,AP+PC= BP+PC,进而可得再根据P点位置确定结论即可。
11.【答案】C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解析】【解答】∵AC=BC,∠C=36°,
∴△ABC是等腰三角形,∠BAC=∠ABC=72°, .
∵AD平分CBAC,
∴∠CAD=∠BAD= 36°,
∴∠CAD=∠C,
∴△CAD为等腰三角形,∠ADC= 108°,
∴∠BDA= 72°,
∴∠BDA=∠B,
∴△BAD为等腰三角形,
△题图中等腰三 角形的个数是3.
故答案为:C.
【分析】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图中所有角的度数,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逐项判断即可。
12.【答案】D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角平分线的性质
【解析】【解答】过点D作DF⊥AC于F,如图,
∵AD是∠BAC的平分线,DE⊥AB,DF⊥AC,
∴ DE=DF=4,
∵S△ADB+S△ADC=S△ABC,
∴ ×4×7+ ×4AC=24,
∴AC=5,
故答案为:D.
【分析】过点D作DF⊥AC于F,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得到:DE=DF=4,再利用S△ADB+S△ADC=S△ABC,代入计算即可。
13.【答案】稳定性
【知识点】三角形的稳定性
【解析】【分析】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求解即可。
14.【答案】14°
【知识点】角的运算;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
【解析】【解答】解: ∵AD⊥BC,
∴∠ADC=90°,
∴∠CAD= 180°-∠ADC-∠C= 180°-90°-26°=64°,
∵AE平分∠BAC,
∴CAE= ∠BAC= ×100°= 50°,
∴∠DAE=∠CAD-∠CAE=64°- 50°= 14°.
故答案为14°.
【分析】先利用垂直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出∠CAD=64°,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角∠CAE=50°,最后利用角的运算求解即可。
15.【答案】8
【知识点】钟面角、方位角;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如图,∵AB∥CD,
∴∠A=∠ACD=42°,
∵∠NBC= 180°-∠ABC=∠A+∠ACB ,
∴∠ACB= 84°-42°=42°,
∴∠ACB=∠A,
∴BC=BA=8,
即海岛B到灯塔C的距离是8海里,
故答案为8.
【分析】先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ACD=42°,再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可求出∠ACB= 84°-42°=42°,得到∠ACB=∠A,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得到BC=BA=8。
16.【答案】10
【知识点】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解:过F作FM⊥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M,
则AM=AB+DC+EF=8,FM=BC+DE=6,
在Rt△AMF中,AF2=AM2+FM2,
∴AF= 10.
故答案为10.
【分析】过F作FM⊥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M,则AM=AB+DC+EF=8,FM=BC+DE=6,再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17.【答案】6
【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由作图可知,AE垂直平分线段BC,
∴AB=AC,BF=CF,又∵∠C=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BC=AB=12cm,
∴CF= AB=6 cm.
故答案为6.
【分析】由作图可知,AE垂直平分线段BC,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再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即可。
18.【答案】8
【知识点】正方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四边形ACDF是正方形
∴AC=AE,∠CAE=90°
∴∠EAC+∠BAF=180°-∠CAE=90°
∵∠CEA=90°
∴∠EAC+∠ACE=90°
∴∠BAF=∠ACE
又∵∠CEA=∠ABF=90°
∴△AEC≌△FBA
∴CE=AB=4
∴S△ABC=AB·CE=×4×4=8.
【分析】先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AC=AE,∠CAE=90°,然后利用平角的定义得∠EAC+∠BAF=180°-∠CAE=90°,再利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得∠EAC+∠ACE=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证得∠BAF=∠ACE,又加上已知条件∠CEA=∠ABF=90°,从而证得△AEC≌△FBA,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得性质CE=AB=4,则阴影部分即为△ABC的面积,从而可求。
19.【答案】8
【知识点】勾股数
【解析】【解答】解:∵a2+n2=(n+1)2,∴a2=(n+1)2-n2=2n+1,
∵a,n为正整数,且n<150,∴2n+1<301,且2n+1为奇数,即a2<301,且a2为奇数,满足题意的a2的值为9,25,49,81,121, 169,225 ,289,一共8个,
∴共有8组这样的“完美勾股数"。
故答案为8.
【分析】由于 n<150 ,满足题意的a2的值为9,25,49,81,121, 169,225 ,289,一共8个,可得出 共有8组 这样的“完美勾股数”。
20.【答案】120°或75°或30°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AOB=60° ,OC平分∠AOB,∴∠AOC= 30°,
①当D在D1处时,OD=PD,
∴∠AOP=∠OPD= 30° ,
∴∠ODP= 180°-30°-30°= 120°;
②当D在D2处时,OP=OD,
则∠OPD=∠ODP= ×(180°-30°)= 75°;
③当D在D3处时,OP=DP,
则∠ODP=∠AOP= 30°.
综上,当△OPD是等腰三角形时,C ODP的度数为120°或75°或30°.
【分析】求出∠AOC,根据等腰得出三种情况:OD=PD,OP=OD,OP=DP,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
21.【答案】解:(1)如图,△ABC即为所求.
(2)如图所示,直线AD即为所求.
【知识点】作图﹣轴对称
【解析】【分析】(1)先作线段BC=b,在分别以B、C两点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A,在连接AB、AC,则三角形ABC满足条件即可;
(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其对称轴即可。
22.【答案】解:△ABC 是直角三角形
理由:∵AC2=22+12=5,BC2=42+22=20,AB2=32+42=25,
∴AC2+BC2 =AB2,
∴△ABC是直角三角形.
【知识点】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分析】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 AC2 、 BC2 、 AB2 再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判断即可。
23.【答案】解:∵点P关于直线OA的对称点Q恰好落在线段MN上,点P关于直线OB的对称点R恰好落在线段MN的延长线上,
∴PM= MO.PN= NR.
∵PM=2.5 cm,PN=3 cm,
∴MQ=2.5 cm,RN=3 cm,∴NQ=MN-MQ=4- 2.5= 1.5( cm).
∴QR= RN+NQ=3+1.5=4.5( cm).
故线段QR的长为4.5 cm.
【知识点】轴对称的性质;线段的计算
【解析】【分析】利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得出 PM= MO.PN= NR. 进而利用 MN=4cm, 得出NQ的长,即可得出QR的长。
24.【答案】(1)证明:∵ EA∥FB,
∴∠A=∠FBD,
∵AB=CD,
∴AB+BC=CD+BC,即AC=BD,
在△EAC与△FBD中,
∴△EAC≌△FBD(SAS) ,
∴∠E=∠F.
(2)解:由(1)知△EAC≌△FBD,
∴∠ECA=∠D=80°,
∵∠A=40°,
∴∠E= 180°-40°-80°= 60°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分析】(1)先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FBD, 再利用线段的计算得到AC=BD,最后利用“SAS”证明△EAC≌△FBD,即可得到结论;
(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求解即可。
25.【答案】解:设CE=x km,则DE=(20-x)km,
所以在Rt△ACE中,AE2=AC2+CE2=82+x2,
在Rt△BDE中,BE2 =BD2+DE2=142+(20-x)2,
因为A、B两村庄到E服务区的距离相等,
所以82+x2=142+(20-x)2 ,解得x= 13.3.
所以CE的长为13.3 km.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解析】【分析】 设CE=x km,则DE=(20-x)km, 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 AE2=, 在Rt△BDE中, 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26.【答案】(1)解:∵DE垂直平分AB,
∴AE=BE,∴∠BAE=∠B,
同理可得,C CAN=∠C,
∴∠EAN=∠BAC-∠BAE-∠CAN=∠BAC-(∠B+∠C),
在△ABC中,C B+∠C= 180°-∠BAC= 180°-110°= 70°,
∴∠EAN= 110°-70° = 40°.
(2)解:∵DE垂直平分AB,
∴AE=BE,∴∠BAE=∠B,
同理可得,∠CAN=∠C,
∴∠EAN=∠BAE+∠CAN-∠BAC=(∠B+∠C)-∠BAC,
在△ABC中,∠B+∠C= 180°-∠BAC= 180°-80° = 100°,
∴∠EAN= 100°-80°= 20°.
(3)解:当0°<α<90°时,∠EAN= 180°-2α;
当90°【知识点】角的运算;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两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可得 AE=BE, 再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 ∠BAE=∠B, 同理可得, ∠CAN=∠C,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C ,再根据 ∠EAN=∠BAC-∠BAE-∠CAN 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
(2)同(1)的思路,最后根据 ∠EAN=∠BAE+∠CAN-∠BAC 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
(3)根据前两问的求解思路,分 0°<α<90° , 90°27.【答案】(1)解:不会发生变化理由:∵△ABC为等边三角形,
∴AB=AC,∠B=∠PAC= 60°,
∵点P从顶点A,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且它们的速度都为1 cm/s,
∴AP= BQ,
在△APC和△BQA中,
∴△APC≌△BQA(SAS),
∴∠ACP=∠BAQ,
∵∠CAQ+∠ACP+∠AMC= 180° ,∠AMC+∠CMQ= 180°,
∴∠CMQ=∠CAQ+∠ACP=∠CAQ+∠BAQ=∠BAC=60°,
∴在P、Q运动的过程中,∠CMQ的度数不会发生变化,∠CMQ= 60°.
(2)解:设出发ts时,△PBQ是直角三角形,则AP= BQ=t cm,
∴PB=(4-t)cm.
当∠PQB=90°时,
∵∠B=60°,
∴PB=2BQ,
∴4-t=2t,解得t=
当∠BPQ= 90°时,
∵∠B=60°,
∴BQ= 2PB,
∴t=2(4-t) ,解得t=
∴当出发 s或 s时,△PBQ是直角三角形.
(3)解:不会发生变化
理由: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C=∠BCA=60° ,
∴∠PBC=∠QCA= 120° ,∵AP= BQ ,AB= BC,∴BP=CQ,
在△PBC和△QCA中,
∴△PBC≌OQCA( SAS),
∴∠BPC=∠MQC,
又∵∠PCB=∠MCQ,
∴∠CMQ=∠PBC= 120°,
∴∠CMQ的度数不会发生变化,∠CMQ= 120°.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三角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因为 点P从顶点A,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且它们的速度都为1cm/s ,得出 AP= BQ,AB=AC,∠B=∠PAC= 60°, 婴儿运用边角边定理可知 △APC≌△BQA ,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以及三角形的角间关系,三角形的外角定理可求得他的度数;
(2)设时间为t,则 AP= BQ=t cm,PB=(4-t)cm ,分别就 ∠PQB=90°时,∠BPQ= 90°时,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求得t的值;
(3)先利用边角边定理证得 △PBC≌QCA,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得出∠BPC=∠MQC, 在运用三角形间的关系求得 ∠CMQ 的度数。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