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在1919年9-10月写的新诗。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描写,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同时大自然的形象尖锐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这是五四运动时代狂飈的象征的象征,是强烈影响旧世界、旧文化和旧传统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想通过这首诗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和人民的觉醒,终将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宏大,有着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感。
教学目标与教学难点
1、学习郭沫若爱国、思考未来的优秀品质。
2.
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
3.
培养学生新诗阅读、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欣赏与创作、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诗歌的意象。
2.探究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课前准备
1.对下句,猜人物
小时候就读于私塾,有一次和同学去庙里吃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究学生的责任,但无人承认。先生说只要对上他出的对子就可以不受惩罚。先生说:昨天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想了一会儿,说道:
_______。因为对句不凡,
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受惩罚。
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人物:郭沫若。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名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现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的奠基人之一。
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
1914年,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习医学,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郭沫若先学医学,后学文学,阅读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深受影响,创作丰富。主要作品有诗歌《天狗》《笔立山头展望》
《诗的宣言》
《凤凰涅槃》
《血肉的长城》
《炉中煤》
《春莺曲》
《莺之歌》
《太阳礼赞》
《天上的街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诗集《女神》等;历史剧《屈原》等;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风开创者之一。
(二)内容探究
1、在《女神》中,鲜明地表现出雄浑豪放风格的抒情短诗,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给你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
明确:《女神》是最具代表性的抒情短诗,风格鲜明,气势磅礴。这首诗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诗中雄伟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令人惊赞和钦佩,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鼓励人们全力创造、追求光明,获取力的艺术与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结合,作者称之为表达崇高之美的激情赞美诗。
2.这首诗以描写自然景观开始,它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呈现出壮丽雄伟的景色。诗的自然形象具有非凡的规模、面积、体积和威力,引起读者的惊奇和钦佩,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3、诗中的自然景观如何与诗人的情感相协调的?
明确:通过诗人的想象和情感的灌注,他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个格来创造艺术,自然的形象渗染和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在特定的环境中,这种强烈而丰富的典型感受象征特定的社会内容,清晰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展现出一种充满积极向上的崇高、乐观和进取精神的壮美。
(三)诗歌形象
这首诗将巨人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他站在地球的边上,站在一个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了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为欢呼怒涌的白云、雄伟的北冰洋、试图将地球推倒的太平洋以及来自太空四面八方的汹涌海浪欢呼。滔天洪水的洪涛将巨大的破坏力与巨大的创造力结合在一起,这取决于人们能否掌握和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不断努力前行,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
(四)诗歌主题
这首诗描述了“五四运动”所展现的中国光辉的未来。新兴生产力必然战胜落后生产力。中国这个“巨人”的伟大创造力,将建树崭新的科学民主的现代文明。
(五)写作艺术
1.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力。作家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巨人形象,通过对巨人站在地球边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描写,表明不断破坏、不断创造是发展的规律,一切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2.
使用多种修辞手法。
(1)
使用拟人化的修辞。
“无边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将太平洋拟人化。
(2)
使用排比的修辞。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描述了一种强大而优雅的“力”,表达了诗人对“力”的赞美。
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