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任务群:16《赤壁赋》《登泰山记》课件(19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任务群:16《赤壁赋》《登泰山记》课件(19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30 20:5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赤壁赋》《登泰山记》
任务群教学:心灵的远游
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
1.感受“乐山”“乐水”之趣;
2.涵泳诵读,领略声韵之美;
3.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
4.赋体游记,各臻其妙;
5.登上临水,心灵远游。
学习任务:
1.熟读《赤壁赋》《登泰山记》;
2.简要搜索有关作者的知识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3.概括每篇文章的内容要点;
4.勾画出文章中重要的和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
课前准备:
感受美景: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富有层次地写了赤壁所见、历史之中、和哲理感悟的江水,从文中找出重点语句完成下表:
《赤壁赋》
赤壁水月
历史水月
哲理水月








空阔
瑰丽
柔和之美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光洁依旧
奔流不息
苍凉之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长流常在
圆缺无碍
感受美景: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登泰山记》按时间顺序写登泰山全程,先写登临景象,后写日出奇观,之后写沿途风景,从文中找出重点语句完成下表:
《登泰山记》
登泰山经过
观日出景象
沿途自然人文景观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奇异,五彩斑斓
红彤彤,
如梦如画
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山石、树木、冰雪
远古刻尽漫失。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雪与人膝齐。
山水之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赤壁赋》:凡是记游的诗文,首先要求写景叙事生动有味,更需要在写景叙事中注人浓郁的主观感情,才能神情飞动,诗趣盎然;倘若景与情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即主客观的契合之间生发出哲理的意蕴,那便是上乘之作了。本文作者游览时触景生情,借游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宇宙的感悟。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运用自如。写景时,景物清爽开阔,令人神往;抒情时,情思幽渺畅达,淋漓尽致;说理时,景随性生发,寓理趣于景物描写之中,将抽象道理赋予具体形象,说理变得生动自然。
《登泰山记》: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全文记述了作者携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善于取舍,叙事简洁明快。全文不足是五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全文景物描写的成分不多,但都是作者抓住了典型细节并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来写泰山的景象,使人读来如身临其境。
感受音韵之美:涵泳诵读,各得其趣
《赤壁赋》有一种“纯净出尘”的美感,极富声韵之美,情感因之而起伏变化,根据课文完成下表:
《赤壁赋》
《赤壁赋》押韵的字
用韵换韵情况
表达的情感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鹿





第四段










第五段



押an韵
由ang韵变为u韵
这一段韵脚变化多端,分别为:ei
ang
ong
u
ong。
由ang到un再到ue,最后是i
本节不押韵
游玩之乐
闻乐而悲
人生浩叹
随缘自适
转悲为喜
感受音韵之美:涵泳诵读,各得其趣
《登泰山记》第3段写了五幅画面,有层次地写泰山日出,请从以下角度赏读。
登泰山记
画面
远望与俯视
动态与静态
全景与特写
自选角度
待日出
坐待日出图
浓笔泼墨写日出:将出时“云一线异色”
,正出时“须臾成五彩”,已出时“日上,正赤如丹”。作者却能穷形尽相地正面描摹旭日升腾时灿烂的光彩和跳跃的欢态,而且还把长天、云彩、大海作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日出的壮观。寥寥数语,气势磅礴的日出就宛然在目。
稍见
云雾弥漫图
须臾
云天一线图
日上
壮观日出图
回视
诸峰回视图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语言艺术赏析:
《赤壁赋》为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仿照示例,从文中选精要传神文字加以品评。
示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点评:写出自身融于自然之中的超然之感,仿佛遗世独立,与万物化为一体。从中可以感受到“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快乐、适意,还有在广阔天地之间超脱世俗羁绊的自由、从容。
语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点评:
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语言艺术赏析:
《登泰山记》用笔俭省,精练雅洁,描写景物富有特色。仿照示例,从文中选精要传神文字加以品评。
示例:“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点评:写出初至山头一刹那的感受。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冰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感,一个“负”字,赋予“苍山”以生命,使之人性化,新颖传神,境界全出;而苍山上的雪反照的日光照亮着天南,形象生动地写出积雪的光彩。
语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颠”。
点评: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颠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
文体比较:赋体游记,各臻其妙
《赤壁赋》:主客问答,儒道对话
“主客问答”是赋体文章的特色,在本文中也是儒道的对话,是苏轼内心两个自我的辩论。仿照示例,各找一处体现儒与道思想的语句,并体会苏轼的复杂情思。
《赤壁赋》
语句
情思
儒家思想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以美人比君,可见忠君之殷切;情怀悠远,思为世用,建功立业,成就人生。
道家思想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等仙。
渴望凭虚御风,超尘出世,顺乎自然,获得精神的超脱。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借曹操之诗句,表达其志向,可见其心怀天下,志在中原。苏轼写此诗句,心肠何等热辣!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文体比较:赋体游记,各臻其妙
《登泰山记》:学者游记,丰赡博雅
姚鼐在《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中说:“以考证累其文,则是弊耳;以考证助文之境,正有佳处。”桐城派的文章有“重学问和考据”的特色,这这是一篇学者游记,请找出文中的考证文字并说明其作用。
余尝病天下地志谬误,非特妄引古记,至纪今时山川道里,远近方向,率与实舛,令人愤叹。设每邑有笃学好古能游览者,各考纪其地土之实据,以参相校订,则天下地志何患不善?
——姚鼐《泰山道里记·序》
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姚鼐“考据”的创作意图?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引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作注解,以古人之著来结合自身实地考察。
在《登泰山记》中,姚鼐表述自泰山南麓登山的历程,介绍登山路径,交代地名;结尾处涉及了古代遗迹等,不露痕迹地随文加入考据。这些文字都是他的观点、精神的反映。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心构思,都涉及切实的调查研究。
文体比较:赋体游记,各臻其妙
作用:1、表现作者对地理知识、地理勘察的浓厚兴趣;
2、对泰山地理深入研究、考证并形成独到的见解,增强了描述的准
确性和科学性。
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有云:“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游览胜迹,总能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从而催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登山临水,是心灵的远游,这些在山水中获得灵魂诗意和精神超越的篇章组成了中国文学的灿烂一页。
山上之趣:登山临水,心灵远游
查阅《赤壁赋》和《登泰山记》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文中的人生感悟。
山上之趣:自然山水,观照人生
人生简历: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查阅《赤壁赋》和《登泰山记》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文中的人生感悟。
山上之趣:自然山水,观照人生
人生简历:姚鼐(1731—1815),是清朝著名的古文家,桐城派重要首领之一。他发展了方苞、刘大櫆 的“义法”说,使得他们的文论才成为体系。他们又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他们这一文学流派为桐城派。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体现桐城派“义法”(言有物曰义,言有序曰法)的代表作之一。 
查阅《赤壁赋》和《登泰山记》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文中的人生感悟。
山上之趣:自然山水,观照人生
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苏轼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
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他参修的《四库全书》告成。此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同上泰山。泰山气势雄伟,风景壮丽,历代文人骚客多在春秋佳日登山,吟哦题咏,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篇章。
查阅《赤壁赋》和《登泰山记》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文中的人生感悟。
山上之趣:自然山水,观照人生
人生感悟: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生感悟:冬天登山已不多见,姚鼐选择岁除之日观日出则更加少见。在万家团聚共度良时之日,于泰山之巅皑皑白雪之中翘首迎接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男儿自负乔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
谢谢观摩,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