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测量平均速度 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测量平均速度 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word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8-31 11:4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测量平均速度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小丽元旦去千佛山游玩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挂坠,她回学校问同学“这是什么金属做的呢?”小娟说“可能是铁的吧。”小明说:“拿一块磁铁(俗称吸铁石)吸一下就知道了。”小丽的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假设
C.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D.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2.关于平均速度,以下几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平均速度表示的是物体在每时每刻的速度
C.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D.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3.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A.10cm/s
B.9cm/s
C.8cm/s
D.7cm/s
4.汽车在公路上以10m/s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驾驶员发现前方路口灯号转为红灯,经0.5s的反应时间后,开始踩刹车,汽车车速v随时间t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0.5s的反应时间内,车子前进了10m
B.在0.5s的反应时间内,车子沿直线做匀速运动
C.从开始刹车后1s,车速为5m/s
D.从灯号转为红灯起到汽车完全静止,车子共前进了15m
5.甲、乙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经过6秒甲、乙相距2米。P、Q间的距离为(  )
A.一定是10米
B.一定是6米
C.可能是6米
D.可能是16米
6.如图所示甲、乙微型小车的运动记录,两小车均由左向右运动。现利用频闪照相记录两小车的位置,频闪相机每隔
0.02s
拍一次照,用字母
A、B、C、D、E
标记小车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做减速运动,乙做匀速运动
B.从A位置运动至E位置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C.乙运动至D位置时速度为
1m/s
D.从D位置运动至E位置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7.甲车从M点、乙车从N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当甲、乙相遇时,乙车距M点12米。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M、N间的距离为s,则(  )
A.v甲<v乙,s=12米
B.v甲<v乙,s=36米
C.v甲>v乙,s=18米
D.v甲>v乙,s=36米
8.、是同一直线上相距米的两点,甲从点、乙从点同时沿直线相向而行,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A.乙到达点时,甲离点米
B.经过秒,甲、乙相距米
C.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甲到达点时,乙离点米
二、填空题
9.如图所示,记录了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况,该小汽车做的是______直线运动,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10.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质的运动。如图,记录了小球每隔0.01s的不同位置,小球由左运动到右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11.如图,
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
s-t图象,
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
则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图______;
在第
3s
时,小车甲的速度______小车乙的速度
(选填“大于”、
“小于”
或“等于”);
小车乙在
6s
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m。
12.如所元,记录了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的运动情况。图甲中汽车做______运动,其速度为______m/s;图乙中汽车10s末、20s末、30s末、40s末的速度分别为10
m/s、20m/s、30
m/s、40
m/s,通过研究发现:汽车的速度越来越大,且速度以某一规律变化。如果我们把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用a来表示,则图乙中汽车运动时a=______。
13.从汉口开往北京的列车,晚上21:11开车,第二天早上7:21到达北京,两地间铁路线长1220Km,列车全程运行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Km/h。为庆祝这次提速,某乘务员买了一只绣球挂在正常行驶的车厢顶棚上,一乘客看见绣球突然向前方摆动,说明列车正在__________________;若绣球突然向右侧摆动,说明列车正在________________;高速列车设计成子弹头形,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4.光电门是物理实验中用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常用设备,如图甲所示,S是光源,K是光接收器,当有不透明物体通过光电门时,物体会遮住光源,接收器K接收不到光信号,计时器便开始计时,当物体通过后,接收器K重新接收光信号,计时结束,即可记录物体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某同学用光电门测量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的速度,小车上安装有遮光板,A、B是安装在斜面上不同位置的两个光电门。
(1)若小车上的遮光板宽度为d,小车通过光电门时,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为t,则小车通过光电门的速度v=______;
(2)若已知遮光板宽度d=1cm。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以一定的初速度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两光电门计时器记录的时间分别为tA=0.01s,tB=0.005s,则小车通过A、B两位置的速度分别为vA=______m/s,vB=______m/s;
(3)由实验可知:小车沿斜面向下做
______(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
1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分别是:A(15:35:20)、B(15:35:20)、C(15:35:22)(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2)实验中斜面的坡度不能过大的原因是______;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段的平均速度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4)小明通过计算得出小车在段的平均速度______;整个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
四、计算题
16.金象站到园博园北门快速公交“BRT”,全长约24km,根据测算,它全程平均速度约为
30km/h,车辆配备了智能化的车辆调度和信息服务中心,通过GPS全球定位功能全程跟踪记录并实时传递每台运营车辆的各种信息。
(1)“BRT”从起点金象站至终点园博园北门站需要多长时间?
(2)若“BRT”在某一路段运行时,先以60
km/h的速度运行60s,停车12s,再以50km/h的速度运行36s,求“BRT”在这一路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17.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长为2km的模拟公路上行驶了100s。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的平均速度。
(3)该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18.高速公路已广泛应用的ETC收费系统,对过往车辆无需停车即能实现收费,现有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以如图甲所示的速度行驶30km后到达某收费站ETC通道口(如图乙),在进入距收费站的ETC通道口开始减速,经后运动至收费站左边界,然后再经过通过了长的收费站,不计车长。
(1)若忽略一些次要因素,汽车在高速路上以图甲中显示的速度行驶30km路程的过程,在物理学中可构建一个什么运动的模型?
(3)汽车到达收费站前以图甲中显示的速度行驶30km所用的时间为多少?
(3)汽车从开始减速到离开收费站全过程平均速度为多少?
五、综合题
19.如图所示,是一款运动APP记录的某次跑步者的路线和数据.
(1)请利用图中信息写出计算“步幅”公式的文字表达式。
(2)求该跑步者全程的平均速度。
(3)若跑步者的“配速”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请判断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哪个时刻运动得最快,并说明理由。
20.如图甲所示,小明在“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发现气泡运动得较快,测量时间的误差较大。如何使气泡运动得慢一些?气泡的运动快慢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明做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跟气泡的大小有关;
猜想二:跟玻璃管与水平面的坡角∠α有关;
于是小明课后找了几位同学一起探究“气泡运动的快慢与气泡的大小、坡角有什么关系”。得到的数据如下(玻璃管内径8mm,气泡通过路程为80cm,玻璃管内液体为水):
表一
表二
表三
气泡大小1cm
坡角/°
时间/s
速度/cm·s-1
气泡大小2cm
坡角/°
时间/s
速度/cm·s-1
气泡大小4cm
坡角/°
时间/s
速度/cm·s-1
实验序号
1
15
14.80
5.41
实验序号
6
15
22.47
3.56
实验序号
11
15
18.20
4.40
2
30
13.10
6.11
7
30
14.84
5.39
12
30
13.40
5.97
3
45
14.70
5.44
8
45
12.16
6.58
13
45
12.50
6.40
4
60
17.70
4.52
9
60
13.77
5.81
14
60
13.50
5.93
5
90
32.40
2.47
10
90
19.95
4.01
15
90
19.10
4.19
(1)
实验中,小明将标有刻度的玻璃管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另一端抬高,如图甲所示。为了完成实验,他还需要的器材有刻度尺、秒表、滴管、棉线和_______;
(2)
计时的起点“0”刻度线没有设定在玻璃管的底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表一(或表二、表三)的数据,可以发现气泡运动的快慢随坡角的变化关系是:_______;
(4)分析表中第____________(填表中实验序号)次实验数据可知,气泡运动的快慢与气泡的大小有关。在分析过程中,小明他们运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选填“类比法”、“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
(5)
要使气泡运动得慢一些,小明他们选择的气泡大小为
2cm,坡角大小应为_______(选填“5°”、“45°”或“90°”);请你猜想气泡运动的快慢还可能与_______有关。
参考答案
1.A
解析:小丽询问挂坠氏什么金属做的,属于提出问题,故选A。
2.C
解析:ACD.平均速度等于一个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不是多个物体,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故AD错误,C正确;
B.平均速度不是物体经过某瞬间的速度,故B错误。
故选C。
3.B
解析: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我们要找到这段时间内通的路程:s=45cm
,时间
t=14h35min05s-14h35min=5s
平均速度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解析:A.由可得,在
0.5s
的反应时间内车子前进的距离为
s=vt=10m/s×0.5s=5m
故A错误;
B.由图像可知,在0.5s的反应时间内,车子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车子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
C.由图像可知,从开始刹车后1s即1.5s时,汽车的速度为0,故C错误;
D.由v-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路程可知,从灯变红开始到汽车完全静止时车子前进的距离为
故D错误。
故选B。
5.C
解析:由图像可知:6s时甲运动的路程为4m,乙运动的路程为12m,经过6秒甲、乙相距2米,因为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故开始运动时甲在前乙在后,二者相距可能为10m,6s时甲在前;二者相距也可能为6m,6s时乙在前;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解析:A.甲车频闪照片中两点间距越来越大,做的是加速运动,乙车频闪照片中两点间距一直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从A位置运动至E位置,甲乙两车所用时间相等,但是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所以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
C.根据可得,乙运动至D位置时速度为
故C正确;
D.从D位置运动至E位置,甲乙所用时间相等,由图可知,甲通过的的路程大于乙的路程,所以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故D错误。
故选C。
7.C
解析:由s-t图像可知,距离与时间成正比,且过原点,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

v甲>v乙
当甲、乙相遇时,乙车距M点12米,则
联立可得
可解得
故选C。
8.A
解析:A、由图象知,乙到达P点时,用时6s,甲行走的路程为s
甲=v
甲t=3m/s×6s=18m,甲离Q点距离s=s甲-s0=18m-12m=6m,故A正确;
B、3s后,甲乙通过的路程分别为:s甲=v
甲t=3m/s×3s=9m;s乙=v乙t=2m/s×3s=6m;3秒后甲、乙的距离为s=s甲+s乙-s0=9m+6m-12m=3m,故B错误;
C、在图甲的图象中可看出,当时间为4s时,路程为12m;速度v甲=

在图乙的图象中可看出,当时间为6s时,路程为12m;速度
,故C错误。
D、由图象知,甲到达Q点时,用时4s,乙行走的路程为s
乙=v
乙t=2m/s×4s=8m,乙离P点距离s=s0-s乙=12m-8m=4m,故D错误.
9.变速
13.5
解析:[1]分析图可知,小车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不同,速度,所以整个过程小车运动的速度不同,整个过程小车做变速运动。
[2]
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10.0.8
解析:从由左运动到右的距离为4.00cm,而时间为0.05s,故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故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11.甲和乙
等于
12
解析:[1]甲图是s-t图象,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甲是匀速运动,而乙是v-t图象,随着时间的变化,速度不变,故乙是匀速运动,故甲、乙都是匀速运动。
[2]小车甲的速度
而乙车的速度也为2m/s,故填等于。
[3]小车乙在
6s
内通过的路程是
故小车乙在
6s
内通过的路程是。
12.匀速直线
30
1m/s2
分析:分析甲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关系得出甲车的运动状态;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甲车的速度;分析乙车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再根据a的定义进行计算。
解析:[1]由图甲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相同,因此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2]0?30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为s甲=900m,所用时间t甲=30s,所以甲车的速度
[3]由图乙可知,在0?40s内乙车的速度变化量为40m/s,则图乙中汽车运动时
13.
120
减速(或刹车)
向左拐弯
减小空气阻力
解析:列车的运行时间
全程的平均速度
原来绣球随车一起匀速运动,由于惯性绣球的运动速度和方向不会变化,突然向前摆动说明了绣球相对于车厢向前运动,可见车厢在做减速运动;突然向右侧摆动说明了绣球相对于车厢向右运动,可见车厢在向左转弯。
高速列车设计成子弹头形状,可以减小迎风面积,从而减小空气阻力。
14.
1
2
加速
解析:(1)[1]小车上的遮光板宽度为d,小车通过光电门时,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为t,由可知小车通过光电门的速度
(2)[2][3]小车通过A、B两光电门的速度分别为
(3)[4]因为小车通过B光电门的速度大于通过A光电门的速度,说明小车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即小车沿斜面向下做加速运动。
15.
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偏大
0.5
0.3
解析:(1)[1]实验需要测出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计算出速度,所以该实验的原理是。
(2)[2]斜面的坡度不能过大,因为坡度过大时,小车下滑的时间过短,不便于测量时间。
(3)[3]
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那么测量的时间偏小,在路程一定时,速度偏大。
(4)[4]小车在段的平均速度
[5]整个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16.(1)0.8h;(2)13.89m/s
解析:解:(1)由速度公式
得,“BRT”从起点金象站至终点园博园北门站需要的时间
(2)先以60
km/h的速度运行60
s,走过的路程
再以50
km/h的速度运行36s,走过的路程
“BRT”在这一路段的平均速度是
答:(1)“BRT”从起点金象站至终点园博园北门站需要0.8h;
(2)“BRT”在这一路段的平均速度约13.89m/s。
17.(1)4000
m;(2)20m/s;(3)10
m/s
解析:(1)由知道,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s1=?1t1=8
m/s×500
s=4000
m
(2)汽车在模拟公路上的平均速度
(3)汽车通过的总路程
s=s1+s2=4000m+2000m=6000m
总时间
t=t1+t2=500s+100s=600s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答:(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4000m;
(2)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的平均速度20m/s;
(3)该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10m/s。
18.(1)匀速直线;(2)20min;(3)8.6m/s
解析:解:(1)若忽略一些次要因素,汽车在高速路上以图甲中显示的速度行驶30km路程的过程可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2)由图甲可知,汽车行驶的速度,由可得,汽车到达收费站前所用的时间
(3)汽车从开始减速到离开收费站所用的时间
汽车从开始减速到离开收费站所通过的路程
汽车从开始减速到离开收费站全过程平均速度
答:(1)忽略次要因素,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可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2)汽车到达收费站前所用的时间是;
(3)汽车从开始减速到离开收费站全过程平均速度是。
19.(1);(2)2.5m/s;(3)见解析
分析:利用图表信息求平均速度
解析:(1)“步幅”公式的文字表达式为:。
(2)由图中数据可知,路程为6.55km,时间为43min33s,全程平均速度为
(3)t2时运动得最快;因为三个时刻中t2时配速最小,从配速单位可知是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所以配速越小,速度越快,故t2时运动得最快。
20.量角器
刚开始时气泡不是匀速运动
气泡大小一定,随着坡角增大,气泡运动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1、6、11(或2、7、12或3、8、13或4、9、14或5、10、15)
控制变量法

液体种类(或者玻璃管粗细)
解析:(1)[1]因要研究气泡的运动快慢跟玻璃管与水平面的坡角∠α的关系,故要用到量角器。
(2)[2]气泡由玻璃管的底端由静止开始运动,因刚开始时气泡不是匀速运动,计时的起点“0”刻度线没有设定在玻璃管的底端。
(3)[3]分析表一(或表二、表三)的数据,大小一定的气泡,随着坡角增大,气泡运动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4)[4][5]研究气泡运动的快慢与气泡的大小有关要控制坡角大小不变,只改变气泡大小,故分析表中第1、6、11(或2、7、12或3、8、13或4、9、14或5、10、15)次实验数据可知,气泡运动的快慢与气泡的大小有关。在分析过程中,小明他们运用的科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5)[6][7]要使气泡运动得慢一些,小明他们选择的气泡大小为2cm,由表二数据可知,坡角大小应为5°;你猜想气泡运动的快慢还可能与液体种类(或者玻璃管粗细)有关。
试卷第2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