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民以食为天”,碗作为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相信大家对它并不陌生。课文中的这个“粗瓷大碗”是谁的?有什么特殊意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个粗瓷大碗”背后的故事吧。
课文导入
27
一个粗瓷大碗
RJ
三年级上
学习目标
1.
认识“陈、曼”等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带着问题去理解课文的意思。
第1课时
赵一曼
(1905—1936)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市白花镇人。中国共
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率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1936年8
月英勇就义。留有著名诗篇《滨江述怀》等。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人物介绍
陈列
轻歌曼舞
联想
水缸
归还
高粱
停顿
侦查
chén
lián
màn
gāng
liáng
huán
字词学习
dùn
zhēn
还
送还
还是
从图书馆借的书已经快要到期了,你还(hái)是早点还(huán)回去吧。
huán
hái
盛饭
盛开
他摘下一枝盛(shèng)开的花朵,放入
盛(chéng)满清水的花瓶中。
chéng
shèng
盛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造句:博物馆里陈列着各个时代的艺术珍品。
【仅仅】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意思跟“只”相同而更强调。造句:这座大桥仅仅半年就完工了。
【连忙】赶紧;急忙。
【为难】感到难以应付。
【病号】病人(多指部队、学校、机关等集体中的)。
【艰苦】艰难困苦。造句: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充饥】解饿。
【架不住】禁不住;受不住。
【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造句:为了侦察敌情,他化装成商人进城去了。
结束——开始
容易——困难
艰苦——安逸
·一场激烈的篮球赛结束后,令人期待的足球赛又开始了。
·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安逸的环境会消磨人的意志。
容易——轻易
连忙——赶忙
艰苦——艰难
同学们边朗读课文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
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赵一曼用过的一个粗瓷大碗。
写赵一曼与这个粗瓷大碗的故事。
第二部分(2—11):
默读课文,说说本文围绕“粗瓷大碗”写了哪几件事。
本文围绕“粗瓷大碗”写了“送碗”“用碗”“‘丢’碗”三件事。
课文读完了,你能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吗?
《一个粗瓷大碗》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
)。
叙述顺序是(
):先讲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
)用过的一个粗瓷大碗,再围绕这个粗瓷大碗详细讲述了(
)的动人故事。
赵一曼
倒叙
赵一曼
赵一曼
再仔细读课文,体会赵一曼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高尚品质。有不懂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解决。
课文解读
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一直”“好不容易”“连忙”写出了通讯员送碗的急切心情,突出了战士们对赵一曼的爱戴,也说明赵一曼已经很久没有碗用了。
小通讯员为什么给赵一曼送来一个粗瓷大碗?
由此可以体会到什么?
因为赵一曼把自己吃饭用的搪瓷缸子送给了一个新战士,她没有吃饭的碗了。从中可以体会到赵一曼对战士的关心和爱护。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
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该”说明赵一曼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吃过饱饭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浸透着战士对赵一曼的爱戴。
小通讯员为什么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因为当时的日子非常艰苦,赵一曼已经很久没有吃过粮食了。从中可以体会到赵一曼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赵一曼一看,就知道是从病号灶盛来的。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
“冒着危险”表现了乡亲们对抗联部队战士们的爱戴。
一个“沾”字,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日子非常艰苦”,表现了团长、政委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一“倒”一“盛”,“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与“半碗野菜粥”,鲜明的对比,
生动地表现出赵一曼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从赵一曼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炊事员老李“没吭声”,是因为他知道赵一曼不想让别人,特别是小通讯员发现而着急,“眼里却含着泪花”是因为他被赵一曼关心伤病战士,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啊!
”
这句话与第2自然段中的“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这句话相照应,说明赵一曼又把碗送给战士了,表现了赵一曼对战士的关心。
“丢”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人人都有了碗,赵一曼的碗才不会丢,再次表现了赵一曼心中只有他人的高贵品质。
怎样理解赵一曼的话?
本文通过一个粗瓷大碗的来历,讲述了赵一曼在艰苦的革命生活中时时关心战士,和他们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故事,歌颂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
主题归纳
思维导图
1.
在括号里填写词语。
(
)的故事
(
)的挂包
(
)的日子
看得(
)
清楚
鼓鼓
艰苦
令人感动
随堂练习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陈列(chén
zhèn)
轻歌曼舞(màn
wàn)
水缸(gān
gāng)
归还(hái
huán)
高粱(liáng
niáng)
侦查(zēn
zhēn)
·
·
·
·
·
·
√
√
√
√
√
√
拓展空间
赵一曼的诗歌
滨江述怀
誓志为人不为家,
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岂是全都好,
女子缘何分外差?
未惜头颅新故国,
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
笑看旌旗红似花。
诗意:立下为国不为家的志愿,为了国家在祖国大地上过江渡海地奔走。男儿不一定都是好的,女子难道就一定都是差的吗?
我不曾吝惜自己的性命,愿意将它献给新的祖国。我甘心用自己的热血浸染中华的土地,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我愿意在白山黑水(比喻恶劣的环境)中颠簸,只为除掉那罪恶的敌人强盗,然后笑看像红花般插满祖国大地的胜利的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