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下第3课《废墟的召唤》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下第3课《废墟的召唤》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6 11:09:15

文档简介

废墟的召唤
【同步达纲练习】
一、基础题(6分)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轮廓(kuò) 干皱(zòu) 远瀛观(guàn)
B.雕镂(lòu) 海藻(zǎo) 绮辉(qǐ)
C.窸窣(sù) 嗫嚅(rú) 废墟(xū)
D.召唤(zhāo) 迤逦(lǐ) 停泊(bó)
2.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 )(2分)
(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 。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 。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 ,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 。
A.凄冷 广阔 呼啸 冷清 B.清冷 广阔 呼啸 凄清
C.凄冷 广阔 呼啸 清冷 D.清冷 开阔 呼啸 凄清
3.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 )(2分)
A.呈现 干皱 寂寞 奇耻大辱 B.遗迹 凝固 石碑 鲜嫩润择
C.楚词 艳丽 苍烟 瞬息万变 D.藤萝 花瓣 桔梗 满怀热眈
二、整体感悟(4分)
1.“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这句话中的“铺天的霞锦”指什么?(2分)
2.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2分)
三、课文阅读题(19分)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11~19段),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词语。(2分)
嗫嚅:
理直气壮:
2.选文第2段中“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本句话中的“尽责任”指什么?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觉得自己应尽的责任是什么?(4分)
3.选文第4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2分)
4.你如何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4分)
5.你如何看待青年人的话语,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3分)
6.作者写“我”与年轻人对话的目的何在?(4分)
四、类文阅读题(17分)
紫藤萝瀑布 宗璞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A(溅落、迸溅、溅起)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B(映衬、逗乐、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⑤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⑥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⑦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⑧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⑨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②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B”两处。(2分)
A处应填 B处应填
2“‘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是从原文抽出的一个段落,将其放回原处,应放在 段与 段之间。(1分)
这篇散文是围绕对 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1分)
4.文中写了不同时期的紫藤萝,不同的景色引发了作者不同的感慨。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概括回答:(4分)
(1)十多年前,曾看见家门外的紫藤萝 ,作者感觉到 。
(2)如今,重见紫藤萝,盛开的紫藤萝一派生机勃勃:
,作者的心情是 。
5.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者丰富的想象力)(4分)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6.如果说开始“我”是因紫藤萝的茂盛辉煌而“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那么后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 。(1分)
7.追求积极又含蓄的主题是宗璞写景散文的一贯风格。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并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4分)
赏析:《紫藤萝瀑布》从花的颜色、数量、形状和芳香几个方面生动描写了紫藤萝花,突出了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抒发了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废墟的召唤》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之中,并通过画面蕴含的意象,发出了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这两篇文章都是女作家宗璞的散文,两篇文章都是借物抒情的散文,但《紫藤萝瀑布》侧重于对生命力的顽强的赞美和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废墟的召唤》侧重于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号召人们,特别是青年担负起改革的重任。
五、中考题(14分)
碣石山草
调石山草是我登碣石山时从山上采来的,因为没有人知道它叫什么,因而取名碣石山草。
山里人几乎家家养花、卖花,但清一色是外地花卉,南方的柠檬在这里养得又肥又大。“没有山上的花草吗?”我问。“没有。”山里人诧异地回答。于是,我从一块巨石下挖起这株很不起眼的碣石山草。
回家栽在花盆里。从此,它的生命线系上了我的感情线。
开始时,由于路上的蹂躏,它仅有的几片嫩叶全蔫了,在花盆里东倒西歪,抬不起头来。但我仍抱有极大的希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是会让人吃惊的。可连续几天,它不但没有生出新芽,反而叶子渐渐变黑变干,一派死气。我不禁悲伤起来,为无意间摧折了一个好端端的生命追悔莫及。于是,我把它从花盆里撤出来,埋在庭院里。每天,我都在埋有碣石山草的空地前默默伫立一会,一是祭奠它,二是幻想绝处逢生,出现奇迹。终于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地上冒出一个新芽,毛茸茸娇嫩的一团,活像一个新生婴儿。我惊喜地叫出声来,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随即雀跃着告诉了认识的每一个人。这之后,我对它进行了精心的培育:浇水、施肥、松土、舒茎……慢慢地,碣石山草长势喜人了,芽展成叶,叶抽出茎,葱茏成丛,一个月后,它长成一片独特的风景:
葱茏、鲜润的青草,舒展、开放的翠叶;一簇像孔雀开屏时魅力四射的尾翎,又像崇尚率真的靓女的冲天美发;一片像苍翠欲滴的淡绿春山,阵阵风儿吹过,又像绿的海洋,漾起层层追逐的波浪。既带有野草的狂放,又带有青草的清新;既有大山的清幽,又有大山的质朴。
“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观赏它不禁让人想起革命前辈李大钊赞美碣石美景的名句。因此,它引来人人赞美。
一位友人观看到碣石山草,称赞一番,对我说:“你建一个苗圃吧,专门培养自然花草。”
我听了心一动,作为教师,我从事的工作与这多么相似啊!原来如同碣石山草的学生,被老师移植在教室的花盆中,用美德的光辉映照,用真情的细雨浇灌,用知识的土壤培育,用智慧的气息熏陶,他们成为一盆盆亮丽的风景,去奉献社会,美化社会;甚至被人遗弃的很不起眼的差生,多施些感情的雨露,也会长成片片惊喜。“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是很有道理吗?然而,曾几何时,我们教育的花盆塑成应试的形状,束缚了盆中的花草自由成长,使其长成畸形,生成病态,甚至夭折——我们为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过,如今我们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摔碎应试教育的花盆,把花草栽在肥沃的土地上,还花草以本性,使其健康成长,回归自然美。
对,我要听从友人的劝告,建一座移栽自然花草、培养自然美的苗圃。
1.文章中说,碣石山草的“生命线系上了我的感情线”。那么“我”的感情线的脉络是怎样一步步地向前发展的呢?请在下列方格号里填上最适当的词语以示“感情线”的发展。(4分)
2.画线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2分)
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分析。(2分)
4.本文引用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和李大钊“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的名句,均十分恰当,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4分)
5.友人是如何对待“我”栽碣石山草的?“我”是怎么做的?(2分)
六、创新片段作文题(20分)
优美的风景、名人的名言,都会引起你对周围生活的思考。请你拿起笔,把你的想法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Ⅵ.合作探究题
永恒的主题(节选) 江波
我无心留恋那诱人的秋光,便直奔“西洋楼”景区。在整个占地五千二百余亩的园中,那儿只是很小的一个角落。那里当年曾从西洋“引进”的一组西式建筑,包括“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从图片上看,颇为壮观。186O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同整个园林一起,被西洋人洗劫之余,一把火烧个精光。如今只有断缺的石柱立在蓝天下,雕花的残破石碑卧在荒草中。虽然这景象自幼便镂刻在心上,一旦真的展现在面前,我的两腿竟如钉在地上,觉得心在微微地战栗,思维也仿佛停止了。
当我从沉思中醒来时,眼前又是熙来攘往的人群。有些盛装艳抹的男女,在轻歌嬉笑中,挤到断柱下频频拍照,我便忽然想到鲁迅小说中刑场上的看客那麻木的心。一丝淡淡的悲哀袭来,便转身离开。
当天夜里醒来,仍觉眼前杂陈着断石残碑。
1.为什么“我的两腿竟如钉在地上”?
2.为什么作者会感觉到“一丝淡淡的悲哀袭来”?
3.面对圆明园残破的景象,你想到了什么?联系《废墟的召唤》,写一下自己的感受,不少于100字。
小幽默
谁付给谁
萧伯纳患了严重的脊椎病,需要从脚后跟截一块骨头来修补。手术做完后,医生想敲他一笔钱,说:“萧伯纳先生,你可是我从未做过的新手术啊!”
萧伯纳笑着说:“那么,你打算付给我多少新手术实验费呢?”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废墟的召唤
Ⅱ.三、1.因为废墟的残破不堪,给人以凄凉之感,它与时代进程相距甚远,多年来丝毫没有变化。点拨:从它的无变化思考。
2.一方面是凭吊历史遗迹,发古人之幽思,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抒发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点拨:从本文的写作年代,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思考。
3.拟人 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点拨: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
4.一种渴望改革的精神。
Ⅲ.一、1.寂寞 空荡荡 无依无靠
2.女 冯钟璞 《弦上的梦》 《三生石》 《宗璞小说散文选》 《丁香结》 《总鳍鱼的故事》
二、(二)1.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2.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3.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到转向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点拨:从场景的转换思考。
4.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Ⅳ.1.(1)描写 (2)议论
2.niè rú yǐ lǐ guàn qǐ 点拨:注音时“y”不要写成“y”,“i”不要写成“i”。
Ⅴ.一、1.B 点拨:“皱”读音为“zhòu”,“窣”读音为sū,“召”读音为“zhào”。
2.C 3.A 点拨:“润择”应为“润泽”,“楚词”应为“楚辞”,“满怀热眈”应为“满怀热忱”。
二、1.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景。
点拨:从“霞锦”是美丽的、令人充满向往的角度进行思考。
2.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起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点拨:从作者描绘废墟的词语“寂寞”、“空荡荡”、“悠闲”、“若无其事”,以及“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思考。
三、1.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2.“尽责任”指如何为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个中学生,首先应该学好文化知识,掌握好为祖国做贡献的本领。(意思符合要求即可)
点拨:“尽”在这里是“全部用出”的意思。应联系本文的写作主旨来回答。
3.描写 点拨:本段主要是描绘夕照下圆明园的景象。
4.这些词语写出了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出废墟的荒芜和清冷。这里,不仅是逼真形象的描绘,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点拨:从景物描写的特点以及本文的中心考虑。
5.符合题意即可。 点拨:可从青年人的特点、青年人应肩负起的责任谈起。
6.作者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希望他们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 点拨:从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考虑。
四、1.迸溅 挑逗 点拨:“迸溅”富于动感,“挑逗”表现了紫藤萝中紫花的可爱。
2.③ ④ 点拨:此类题应从文中与所填句有关的词语考虑。
3.紫藤萝(或紫藤萝花)
4.(1)稀落伶仃(衰颓零落等) 遗憾(失落、失望等) 点拨:此类题只要抓住有关段落的主要词语即可。(2)整树的花儿一片辉煌,像瀑布,又繁又茂,生趣盎然;每一穗的花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上浅下深,炫人眼目;每一朵盛开的花像帆又像笑容要绽开,美丽娇媚。 宁静喜悦 点拨:从“生机勃勃”可以看出作者的喜悦之情,联系第⑤段思考。
5.(1)将花比喻为“瀑布”,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点拨:抓住比喻句中的喻体进行分析。
(2)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 点拨:从拟人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
6.作者被紫藤萝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所鼓舞(意思对即可)。 点拨:从第⑧段和全文的主旨思考。
7.文章通过描写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点明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个人生哲理。(意思对即可)
点拨:此类题的要点是必须答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独到见解。
五、1.希望 悲伤 惊喜 赞美 点拨:从第3自然段中“我”对于碣石山草的感情思考,找出能够包含我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即可。
2.比喻。十分形象地勾勒出碣石山草的自然美。 点拨:从碣石山草的两种美思考。
3.表达了“我”对碣石山草的赞美。 点拨:作者的感情往往隐藏在对事物的描绘中。
4.前者强调小草有旺盛的生命力,后者既醒目地显示了碣石山草的自然特色,又对上文描写进行了概括,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点拨:抓住所引内容进行分析。
5.朋友对“我”加以赞美,鼓励“我”建一个苗圃,专门培养自然花草。“我”听从友人劝告,准备“建一座移栽自然花草、培养自然美的苗圃”。 点拨:从“我”和友人的思想角度思考。
六、作文思路:可以描写一段优美的风景,然后从中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也可以引用名人名言,然后阐述自己的理解。
例文: “围城”之我见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出自钱钟书的《围城》序言)。(点评:开篇引用名人名言,提出观点。)
我觉得用学校作例子再形象不过了。那些贫困失学的孩子们睁着大大的眼睛羡慕我们在学校学习,我们却不知不觉地滋长了厌学情绪,反而羡慕他们。有时我想,如果山区的孩子知道上学有多累,也许他们宁愿去放羊;如果我们知道贫困山区生活的单调,也许我们会更有耐力坐在教室里。(点评:联系学生实际发表观点。)
人总是这样,不会安于现状,总想走出去,然而多数人出去后又回来,用钱老的话说,回来的人就会长久安心地生活在城里,好奇也被泥灭了,久而久之,他们的思想顽固了起来。[]
想象中的互换角色毕竟不能代替真实的生活,所以,我们初三的学生还得背着沉重的书包,面对着如山的作业去苦读。与其整日埋怨,何如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呢。走过去,前面有个天!(点评:以积极心态面对现实)
总评:本文引用钱钟书《围城》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联系初三学生实际,提出了积极向上的观点。语句中肯,说服力强。
Ⅵ.1.因为看到眼前圆明园被残酷洗劫的景象,我的心一下子被震撼了,我的身体仿佛沉重得压上了大山,腿自然无法挪动,如被钉在地上。点拨:从作者的沉重心情考虑。
2.作者的悲哀来自于盛装艳抹的男女在废墟前的轻歌嬉笑,因为在这沉重的历史耻辱的圆明园废墟上,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有所思考,都应明了中华民族在此经受的奇耻大辱,从而肩负起民族富强的重任。而作者看到的景象容易让我们想起《鲁迅自传》中的场景,从而更加明白了鲁迅先生之所以弃医从文的必要。所以一丝悲哀袭来。(意思对即可)
点拨:联系《鲁迅自传》中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回答。
3.开放题,符合题意即可。 点拨:可先从想到历史的耻辱写起,然后写从耻辱中感到肩上的重任,作为青年人应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不要忘记历史等。(共21张PPT)
每一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们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可能折断我们性情中某些深深地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们内心变得清洁而明亮,丰富又宽敞,使我们面对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导入新课:
只要有自然,有生命,就有对 自然的感悟,就有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宗璞有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的历史,那大水法、观水法,那路旁的石龟,那方外观的白石乃至整个废墟都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见证,听到废墟“留—留—”的风声,作者深有感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
废墟的召唤
宗璞
宗璞,女,散文家、小说家。生于北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做编辑。著作有中篇小说《三生石》、童话集《风庐童话》、《宗璞散文选集》等。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孙犁评价她的散文说,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细节
只要有自然,有生命,就有对 自然的感悟,就有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宗璞有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的历史,那大水法、观水法,那路旁的石龟,那方外观的白石乃至整个废墟都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见证,听到废墟“留—留—”的风声,作者深有感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
圆明园是废墟,是历史的见证,凭吊它,怎能不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她感悟到了“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你从哪读到的
朗读课文,探讨以下问题:
思路与文章的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结构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是如何安排结构、组织材料的呢?读完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写作顺序,请理清文章的脉络,划分层次,归纳大意。
浏览课文,探讨以下问题:
题目入手
《废墟的召唤》
指的是哪?
写了什么
内容?
召唤了什么?
“废墟”——圆明园的景
“召唤”——改革,振兴
情融于景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
融情于景
废墟的召唤

主旨

主旨
1—3 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背景与景——寂寥,荒凉)
含蓄的表达出
4—10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滞”
景色的对比
直抒

主旨
11—19 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到转向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变的色彩鲜艳,漫天的霞锦
号召全社会的有志之士,尤其是青年人。
最后篇末点题,表明全文的主旨。
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要记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1—3段中的哪些句子含蓄的表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1
含蓄地表达出圆明园废墟与时代进程相去甚远。
2
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3
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1.阅读第一段,画出景色描述部分,指出其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2.找出(2-7段)中的比喻拟人句,说明其作用
(比喻句)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拟人句)依然寂寞地站着……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给人深刻的印象。
3.阅读文章第二、三部分,找出描绘夕照景色的段落,说说每段景色描写的特点,含义。
第9段写粉红的天空与寒鸦,写晚霞的艳丽、西山的娇红与天空中的寒意所形成的鲜明的对比。从景色中感受到作者的心情由阴——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齐读最后两段,讨论这两段的含义和作用。
作者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要记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小结:
散文主要写自已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先写眼前的所见,表达作者对历史的凭吊,然后借对风声的描绘引出聆听到废墟的召唤,即由实景实写到虚景虚写。最后又由废墟的召唤而引发深沉的思考,阐释改变废墟这一疑固历史所应承担的责任,从而点明主题。即全文的思路引子--凭吊――召唤――思考,思路清晰。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