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序和跋
【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袅(niǎo):细长柔弱。如:袅娜。 如:不屑一顾。
馨(xīn):散布得远的香气。如:馨香。 憩(qì):休息。如:小憩。
屑(xiè):1.碎末。如:木屑。2.琐碎。 如:屑屑。本文取此义。3.认为值得(做)。
曳(yè):拖;拉;牵引。如:曳光弹。
二、词语识记
琐屑:琐碎。休憩:休息。 多用于形容流浪异乡的人。
祝祷;祝愿祷告。 黯然失色:没有光彩,失去色泽。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冥想:深沉的思索和想象。 萦绕:萦回。
举目无亲:指人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预习效果反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作者把“家”比作“一只船”的前提是什么?
2.为什么“家”是“永远的岸”?
3.本文的体裁是 ,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是 。
4.作者把“家”比作了 、 和 。
【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 , 。
,是离人几行清泪。”家是游子 的永远的岸。
2.文学(文体)常识
(1)周国平, 作家。1998年以前作品结集为 (1~6卷),译有 、 。
(2)散文是同 、 、 并列的一种文体。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 ”。散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 、 与 。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
1.第1段:引子: 。
2.第2~6段:第一节: 。
3.第7~12段:第二节: 。
4.第13~16段:第三节: 。21世纪教育网
(三)写作特点
1.语言凝练,意蕴深长。
2.用了四个比喻句,使文章层层递进,思考深度逐层加深。
3.写作借鉴:本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简洁生动。如本文开篇先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由此生发出“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后三个比喻简洁生动地表达出了作者对“家”的哲学思考。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重难点句子
1.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句话表现出尼采对女人的讽刺和批评。作者引用的目的在于说明在家中难免有吵吵闹闹,难免有家务拖累时的闲言碎语,这都是正常现象。
2.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这句话幽默地说明了“家是温暖的港湾”这一主题。也对尼采的讽喻给予有力的回击。
(二)对课文第一节的诠译
本节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渔舟飘香、孩童在船上嬉戏的优美的江南水乡画,让人感觉到了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自然而然让读者感悟到“家是一只船”产生共鸣。
【当堂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屑( ) 憩( ) 冥( ) 曳( ) 巢( )
2.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并分析其本体、喻体。
【课后巩固练习】
一、基础题(4分)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漂过(piǎo) 荡舟(dàng) 驶来(shǐ)
B.泰然(tài) 莫测(mè) 耳畔(pàn)
C.祝祷(dǎo)21世纪教育网 温馨(xīn) 陶冶(yě)
D.琐屑(xiāo) 黯然(àn) 永恒(héng)
2.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2分)
A.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B.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
C.小明家的房子很高大,像一座大宫殿似的。
D.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
二、整体感悟(7分)
1.“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这句话中的“点点风帆”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的祝祷?(4分,每问2分)
2.“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三、课文阅读题(8分)
阅读课文第三节(第13~16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举英雄奥德修斯的例子,要证明文中的哪一句话?(1分)
2.你知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句话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吗?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2分)
3.你能举出两个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中的句子吗?(2分)
4.请你用现代汉语表述文中引用的马致远的《寿阳曲·潇湘夜雨》。(3分)21世纪教育网
四、类文阅读题(11分)
小院吟
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擀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篮。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 )了小板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都充满了小院,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
1.第四段括号里应填的一个最恰当的词是 。(1分)
2.第二段写出小院怎样的特点?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出来?(2分)
3.第二段中,画线的“望着这新鲜的世界”一句,写出了谁的什么感受?请具体说明。(2分)
4.文中统领全篇的一句话是: (1分)
5.说说第3段中画线的两句话不能前后调换的原因。(2分)
6.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请把它写在下面。(3分)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赏析:《小院吟》和《家》都是以“家”为内容的文章,都写出了对家的热爱之情。《小院吟》通过写小院的干净,突出了母亲的勤劳;通过写小院里的葡萄,写出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写小院里的香椿,表现了母亲的热情好客。本文多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字里行间突出了母亲对小院的挚爱,也蕴含了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家》通过四个比喻句,“人生是一种漂流”、“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前一个是引子,由此生发出以下三个比喻句。后三个逐层深入,阐释了作者对“家”的哲学思考。在思考中,显示了作者对“家”的依恋之情。语言上,两篇文章都有用词准确、语句优美的特点,不同之处是,《家》的语言凝练,《小院吟》的语言则自然,贴切。
五、中考题(2004,江西省,15分)
心中芦苇 张 驰
①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 A (摇撼 摇动 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夫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悲凉的旋律中,荆轲①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奸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苇,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
B (消失 弥散 弥漫)。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缓缓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原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的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名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②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很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注释】①荆轲:战国末刺客。因刺秦王嬴政未遂被杀。②孱(chán)弱:瘦弱,软弱。
1.给文中加粗字注音。(2分)
(1)瘠土( )
(2)涟漪( )
2.根据文章内容,分别在第②和第⑤段的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下面“A”、“B”两处。(2分)
A处:
B处:
3.从文中找出与第⑤段内容相照应的两个句子。(2分)
(1) 。
(2) 。
4.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4分)
(1)她像自由精灵,在远离的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
(2)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5.请简要概括第⑥段的内容。(2分)
6.俗话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文中作者却热情赞美了芦苇的品性与气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赞美?说说你的理解。(3分)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六、创新片段作文题(30分)
故乡的山山水水都会铭刻在自己心中,请你拿起笔,把你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300字左右。21世纪教育网
【合作探究题】
店铺主人对侄子说:“做买卖就要学我不吃亏。我们铺子里的那块波兰呢料已放了很久,受潮,发霉,虫蛀,可是我将它冒充美国货来出售,很快就卖出去了,还多赚了一大笔钱。哈!老天爷派了个糊涂虫给我。”侄子恭敬地回答:“是,是,这话不假。但我不知道谁是糊涂虫?您瞧,他给了您一叠假钞票。”下列何项可作为此篇短文的题目?
A.挂羊头,卖狗肉 B.姜是老的辣 C.邪不胜正 D.恶有恶报21世纪教育网
小幽默
假 眼
有个百万富翁的左眼坏了,他花了很多钱请人装了一只假的。这只假眼几乎完全跟真的一样,初看时,人们无法辨别真伪。
一次,富翁遇见了马克·吐温,他问:“先生,你猜得出我哪只眼睛是假的吗?”21世纪教育网
作家漫不经心地指着他的左眼说:“这只是假的。”
“你是怎样判断的呢?”
马克·吐温笑着说:“因为你这只眼睛里还有一点点慈悲的样子。”
【预习效果反馈】
1.人生是一种漂流。 点拨:从“船”字思考。
2.因为无论你漂泊多远,停泊过多少港湾,“家”是永远的归宿。
点拨:联系“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思考作答。
3.散文 形散神不散
4.船 港湾 岸 点拨:熟读课文,找准重点词语。
【课堂跟讲】
一、1.客梦回 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 梦魂萦绕
点拨:默写诗词要注意字的准确,如“萦绕”的“绕”字。
2.(1)当代 《周国平文集》 《尼采美学文选》 《尼采诗集》
(2)小说 诗歌 戏剧 形散神不散 想象 联想 象征 点拨:填空题要注意字的书写,不要写错别字。
二、(二)1.人生是一种漂流。
2.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第一层面的哲学思考——“家是一只船”。
3.阐释“家是温暖的港湾”这一哲学思考。
4.阐释“家”的本质特征——“家是永远的岸。”点拨:抓住每节的标题进行思考。
【当堂练习】
1.xiè qì míng yè cháo 点拨:“曳”字不读“zhuì”。
2.家是温暖的港湾 本体:家。 喻体:港湾。
点拨:本文中的比喻句有“人生是一种漂流”、“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四个。本体分别是“人生”和“家”,喻体分别是“漂流”、“船”、“港湾”、“岸”。
【课后巩固练习】
一、1.C 点拨:A中的“漂”读音为“piāo”,B中的“莫”读音为“mò”,D中的“屑”读音为“xiè”
2.C 点拨:比喻必须是打比方,而本体和喻体之间不能是同一类型的事物。
二、1.一只只船 因为作者希望人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 点拨:从本文的主旨考虑。
2.承上启下
三、1.家是永远的岸 点拨:从本节的中心句思考。
2.《红楼梦》 曹雪芹
3.学过的或已掌握的古诗词都可以。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做》) 点拨:必须有思乡之情蕴含其中。
4.渔灯昏暗,旅途之人在梦中回到了故乡,一声声让人心碎。在五更之时,一叶孤舟离家万里,那滴水声仿佛是离家之八思乡流下的热泪。 点拨:译文时,要把重点词语译出来。
四、1.搬 点拨:从“小板凳”一词思考。
2.生机盎然(生机勃勃)
3.①写出母亲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喜悦。②写母亲的付出带给“我”赏心悦目的喜悦。
点拨:从“新鲜”一词思考。
4.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篮。 点拨:整体把握全文。
5.“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一句主要是为引出下文,因此不能调换。
点拨:从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思考。
6.开放题,符合题意即可。 点拨:可从母亲的勤劳角度谈感受和想法。
五、1.(1)jí (2)yī 2.摇曳 弥散
3.(1)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2)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点拨:既然是找两个句子,就可能牵扯到上下文,因为前后文的相互照应是文章结构完整的充分条件。
4.(1)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虽处恶劣环境,但却能保持超然独立的品性和气节。点拨:如答到芦苇的生存环境。淡泊、独立、自由、坚强等切合题意的要点,且语言组织通顺的,可酌情给分。(2)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却是有思想的,坚韧的。(如果用文中的“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一句回答也给分)点拨:这一议论性语句揭示了全文的中心。可用自己的话解释,也可用文中语言解释,但无论何种解释,都必须把中心明确揭示出来。
5.“我”在大学时代对芦苇的感悟(认识、理解等)。
6.作者心中的芦苇象征着人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韧性及坚强。作者赞美心中的芦苇就是赞美心中的理想。 点拨:外物(客体)的意义随人(主体)的情感、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根据具体的文章分析外物的内涵。
六、作文思路:通过描写家乡的景物,抒发思乡之情;或通过回忆故乡有特殊意义(或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
例文:
家乡的雨
如果没有那种风飘雨摇时独居异乡的孤苦感觉,如果没有中秋月下清幽苍凉的思乡之情,如果没有穿行于乡间路的恐慌,或许还不会觉得我的家乡——一个古朴的小城那么温馨、醉人。(点评:用假设句引出对故乡的思念。)
家乡的雨天没有肆虐的风。雨洒在家乡的背脊上,空蒙欲生烟,黛色的山卧在小河畔,静说而富有诗意。都时,在我们这群天真幼稚的女孩看来,追求那独有的浪漫,莫过于雨天了。常常是挽起裤腿,直到膝盖,套上红凉鞋,或别出心裁地撑把好大好大的黑伞,在石板路上一直走下去;或独自站在桥头,极目远眺,弃了伞,任雨丝悄然停在发梢、肩膀……(点评:用优美的语句写出了雨的温柔。)
哦,家乡的雨,带着浓浓的乡思,在我的心头回荡,挥之不去……(点评:结尾含蓄表达思乡之情。)
总评:本文通过描写家乡雨的温柔、静谧,突出了雨的诗意美,表达了思乡之情。语句优美,情真意切。
【合作探究题】
D 点拨:从这两件事的性质上考虑。(共27张PPT)
《家》的序和跋
我读名著
⑴四大古典名著,作者,朝代?
《三国演义》罗贯中 元末明初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西游记》 吴承恩 明代
《红楼梦》 曹雪芹 清代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囊括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⑵通过描写封建家族由盛转衰反映时代特征的是哪一部书?
☆巴金的《家》也是类似的一本书,然而他表现得更多的是青年一代的觉醒。
巴金,我国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
作家作品
《家》的故事:
1931年2月,巴金发表长篇小说《家》,是作者“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的第一部。作者以自己的家庭为素材,描写“五 四”时期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小说围绕高家长房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爱情,展开了高公馆内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专制统治势力对青年一代的迫害和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描写。觉新本是个有理想的聪慧青年,因高老太爷想早抱重孙,让他成婚。觉新本与表妹梅芬恋爱,由于姨蚂反对,加上两人八字不合,不能相配。由父亲用抓阄办法决定,与不相识的瑞珏成婚。三方陷入痛苦之中。不久梅芬抑郁而死。觉民、觉慧比大哥接受更多的新思想,更具有反抗精神。觉民不服从高老大爷的指婚命令逃婚在外,与志同道合的表妹琴自由恋爱,取得胜利。
觉慧爱上了善良纯洁的丫头鸣凤,高老太爷却把17岁的鸣风送与60岁的豪绅冯乐山做小妾,致使鸣凤投湖自杀,从此,觉慧更加仇恨这个家庭,萌发离家出走做家庭“叛徒”的思想。高家第二代克安、克定私蓄娼妓,变卖家产,赌博闲荡,致使高公馆坐吃山空,露出分崩离析的征兆。高太爷在绝望中死去。服丧期问,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把瑞珏赶到城外一座破房里生产,结果云儿出生,瑞 珏葬送生命。一系列残酷的打击使觉新对自己“不 抵抗主义”的孱弱态度有所觉悟,更使觉慧鼓足勇气,愤而出走。高家在沉没,新一代在崛起。
序和跋:
⑴序:放在书的正文之前,说明书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请别人写的称“代序”,作者自己写的称“自序”。本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为“激流三部曲”总序发表的,表达作者生活态度,反映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⑵跋:放在书的正文后面,叙述书的内容或作补充说明,一般由作者自己撰写。本跋写于1953年3
月,比序晚22年,交代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
阅读、思考、讨论
1、课文中列出几个文学家,他们对生活有怎样不同的看法?
2、作者认为“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理由是什么”?
3、从此,你可以看出早年的巴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我们可以从序文中看到他用什么去同黑暗搏斗吗?
5、你对这个时期的巴金是如何评价的?
阅读、思考、讨论
1、课文中列出几个文学家,他们对生活有怎样不同的看法?
托尔斯泰: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罗曼罗兰:为的是来征服它;
鲁迅: 是一条道路。
2、作者认为“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理由是什么”?
“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自已的道路”。“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我也曾参加在这个‘搏斗’里面”。
3、从此,你可以看出早年的巴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4、我们可以从序文中看到他用什么去同黑暗搏斗吗?
用文学来展示生活,激励人们前进。这也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动机。
5、你对这个时期的巴金是如何评价的?
一个激流中的战士。但由于当时思想的局限,文中也表现出前途的朦胧和迷惘。
1、请找出《序》的中心句
“在这里我所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
作者用文学展示生活的图画,让读者看生活的激流如何在动荡。
动口动脑
2、 引用罗曼.罗兰的“为的是来征服它。”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
表明作者自己的生活态度,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悲观论者,也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是在生活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3、“事实并不是这样。”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过渡
“这样”指上文几年前我对生活的悲观认识,下文写“事实”,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态度。
4、《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
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
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
有痛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
“搏斗”,是“征服”。
生活启示
⑴齐读“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向着唯一的海流去”,“我跟所有其余……对于生活的信仰”。
⑵学习了序,你认为生活是什么?你将怎样对待生活?(各抒己见)
《家》的序和跋
序
跋
生活不是悲剧,是一场搏斗
生活象激流动荡,要征服
用文学展现生活,与黑暗搏斗
做生活激流中
搏斗的勇士
为了控诉垂死的制度而写
太重视个人爱憎没有指明道路
美丽的青春是鼓舞“我”的源泉
冷静的思考
思想的提高
第二课时:整体把握
中心句:
“像这样的作品当然有许多缺点。”
作者22年后,再为作品写“跋”,经过“冷静思考”认识到了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这是作者思想提高的表现。
1、“跋” 的中心句是哪句?
研读与思考
2、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从文中找出最能够诠释这句话的语句,并结合“《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这句话,说说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
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
《家》的创作意图:
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正是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经历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3、“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为什么作者始终记住这句话呢?
青春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充满着激情与活力,而在生活的激流中勇于搏击的激情,一往无前的精神正是作者创作的源泉。
4、“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过去的生活内容比作坟墓,生动、奇特,一方面写出了这些东西已埋葬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这多是一些惨痛的记忆。
“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我本想重写这本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讨论与拓展
1:可以重写,因为随着作者思想认识的提高,新的作品会有一个更为明确的主题,回忆年轻时的生活会多一份冷静的思考和怀恋的韵味。总之,如果重写,或许会有一篇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的《家》来。
2:不能重写,巴金先生是明智的,尽管二十余年后看到了作品的年轻幼稚,主题十分鲜明,但作者年轻时的激情、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只有那个时代才具有的,是二十余年后的作者所不具备的,若再重写往往会写出一部得不偿失的作品,“《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还是“保留着它的本来面目”好。
写作借鉴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有些同学不会写作文,问题就在于不善于捕捉自己思想的火花,不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不善于用笔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本文表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是值得我们 学习的地方。
快乐作业
1、文学常识积累
(1)本文作者______,原名______,______代作家,祖籍_______,1904年生于 _______。
(2)《激流三部曲》包括___、___、___;《爱情三部曲》包括___、___、___。
(3)几年前,我流着泪读完托尔斯泰的《_______》,曾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句子
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在贫瘠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4、预习读《堂吉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