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习导引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习导引 课件(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30 22:3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上册
第三单元学习导引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整体把握单元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自主探究诗词主旨,把握诗人情感,获得人生体验和审美愉悦
了解单元学习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及活动要求。
梳理古代诗歌发展概况,认识古代诗歌的当代价值。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把握单元学习基本内容,系统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2.发展思维能力,初步掌握文学短评的写作方法。
课前学习任务
1.整理中国古诗发展脉络,做图表或思维导图
2.查阅本单元诗人生平,创作背景等资料,做成知识卡片,与同学交流。
3.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
,自主设计朗读脚本,配上合适的乐曲和图片,准备参加班级诗歌朗诵会。
4.初步了解文学短评,选择一两篇,深入研读,总结心得。
1.阅读课本第三单元,整体了解单元学习内容。
2.初步学习自主探究诗词主旨,感悟诗人情感,进而获得人生体悟和审美愉悦。
学习任务一
阅读课文
课前预习,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以时代发展为脉络,走进不同时代作者内心世界,感悟时代风云。
阅读单元导语
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导语为单元之“概要”,指出了学习的意义,方法和目标。研读单元导语,对整体把握本单元的学习有重要意义。
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阅读古诗词作品,可以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李白驰骋想象的豪迈,杜甫登高望远的悲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表现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李清照词的婉约,则展示出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
学习本单元,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阅读学习提示
每课之后都有学习提示,概括介绍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对我们鉴赏诗歌有重要意义。
圈点勾画,认真领会重要内容。
阅读单元
学习任务
(p69)
单元学习任务为实践性学习,总结学习古代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诵读、探究艺术手法、撰写文学评论等。
单元学习任务一
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比如,了解杜甫及其所处的时代,有助于理解《登高》中忧国伤时、悲秋苦病的深沉情思;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词作中蕴含的壮志难酬的忧愤及旷达洒脱的豪情。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查找相关资料,探讨诗作的内涵,思考对你有怎样的启示,与同学交流。
单元学习任务二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建议组织一次班级诗歌朗诵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
1.每位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在小组内朗诵。朗诵前,要反复揣摩其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设计朗诵脚本;也可以从网络上搜集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学习借鉴。
2.每个小组推举代表参加班级朗诵会。可以为诗词配上合适的乐曲和图片,增强朗诵效果。
单元学习任务三: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田园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单元学习目标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况,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理解八首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异同,体会生命的不同诗意。
在反复的诵读和想象中感受欣赏古代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习写文学短评,在表达实践中提升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
认识古代诗歌的当代价值,提升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总结古代诗歌发展概况的思维导图,
学习任务二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脉络
宋诗
宋词
先秦
诗歌
魏晋
诗歌
唐诗
两汉
时期
南北朝
民歌
诗经
楚辞
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陌上桑》
北朝:《木兰辞》南朝《西洲曲》
豪放
三曹,陶渊明,谢灵运
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盛唐:李白
杜甫
王维
孟浩然
高适
中唐:韩愈
白居易
李贺
晚唐:李商隐
杜牧
屈原《离骚》《九歌》
苏轼黄庭坚
婉约
苏轼
辛弃疾
柳永
李清照
元曲
元曲
四大家
明清
诗歌
龚自珍
纳兰性德
学习任务三
思考讨论: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有哪些?
方法指导:
“六”看”一”品,概括感情
评价思想感情,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要做到“六“看一”品”
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诗眼、看前人评论,看写作手法,品意象。
1.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喜)
《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愁)
《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怜),
《归园田居》——表达回归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留别之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之作,临古地,思故人,忆其事,抒己志
2.知人论世——看作者
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白居易(772年-846年),生于中唐
乱世,少有才名,倡导”新乐府“,为唐代最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因得罪权贵,被贬江州
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由“兼济天下”渐转“
独善其身“,但在职权范围内仍关心天下苍
生,为百姓做力所能及之事。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
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3.看序注
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
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
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
想情感。
《琵琶行》序交代写作背景,突出“泯然”“迁谪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pén)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zhēng)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gǔ)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mǐn)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xǐ)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zhé)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4.看关键词(诗眼),寻找诗眼,把握情感基调。
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曹操《短歌行

李清照
《声声慢》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看前人评论,对比研究加深理解
明茅映《词的》卷四:这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
陆云龙《词菁》卷二:连下叠字无迹,能手。“黑”字妙绝。
明杨慎《词品》卷二: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近时李易安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03
01
04
02
6.品意象
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满地黄花堆积。
A
B
C
D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意象:
7.关注写作手法,感悟作者艺术匠心
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
曹操《短歌行》
运用白描手法呈现日常画面
陶渊明
《归园田居》
运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把抽象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白居易《琵琶行》
单元学习活动:尝试写文学短评,促进理解和写作
从本单元中,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