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程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能够运用地图概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状况,认识区域性统一的进步性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唯物史观与史料实证)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战国时期各国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史料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概况诸子百家思想,并从生产力带来历史发展的角度认知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其意义。
学习目标
小结: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诸侯争霸
1.东周开始: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历史阶段。
2.“春秋五霸”
(1)目的: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
(2)“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先后建立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3.“战国七雄”
(1)卿大夫掌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2)“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3)分封制崩溃:周朝传统的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二)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春秋五霸”(前770年~前476年)
(二)“战国七雄”(前475年~221年)
背景: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概况:
(1)“三家分晋”
春秋末期,晋国衰落,实权由智家、赵家、韩家、魏家把持,以智家的势力最大。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合灭了智家,晋被赵、韩、魏三家所分,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晋君成为附庸。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2)“田氏代齐”
指战国初年
陈国田氏后代取代
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
齐王)的事件。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1)耕作方式: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2)水利工程: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2.工商业
(1)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2)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二)变法运动
1.背景
(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2.成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3.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内容
(1)经济: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③“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2)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3)政治:①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②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3)影响
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评价: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朝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问题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法运动出现的原因。
?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土分布图
问题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法运动出现的原因?
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兴修灌溉工程,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私有经济发展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地主阶级兴起
问题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法运动出现的原因。
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各国变法
礼崩乐坏
各国不得不进行改革、变法,以增强国家实力,立足于乱世
春秋战国政治特点
兼并频生
诸国林立
国策相异
目的:富国强兵
各国之应对
诸侯国
统治者
变法
齐国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国
楚悼王
吴起变法
燕国
燕昭王
乐毅改革
韩国
韩昭侯
申不害变法
赵国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魏国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国
秦孝公
商鞅变法
徙木立信
秦国: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1
政治
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王。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发展
提高军队战斗力,军事实力增强
当时、后世;积极、消极
视频解读: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评价:
评价:
1、深入人心,顺应了历史潮流;
2、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3、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变法的局限性
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3、商鞅变法也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例如,变法条文中明文规定按爵位等级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4、重农抑商政策,刚开始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但到后来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燔诗书而明法令,牵制了人们的思维,是一种文化专制,抑制了创新意识
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
1.生平和地位: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和教育文化贡献
(1)伦理观念.: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
(2)治国理念:
①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③教育成就: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4)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二)老子
1生平和地位: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1)核心观念: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2)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3)治国理念: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四、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生平:
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开创私人讲学风气,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2.主要思想主张:
核心:仁和礼
政治: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为政以德;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应顺应时代有所改良。
教育:有教无类,推动私学发展。
文化:整理《诗》《书》《礼》《易》《春秋》
(二)老子(前571年~前471年)
生平简介:
本名李耳),字聃,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2.
主要思想:
朴素的唯物史观: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天人合一;
朴素的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双方可以相互转换。
政治主张:反对制度束缚,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07年山东东平汉墓
彩绘
《孔子拜见老子
》壁画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五、百家争鸣
1.历史背景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私有经济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地主阶级兴起
(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2、代表人物及主张:
3、“百家争鸣”的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儒家
孔子(春秋)
1、政治思想:
①核心思想:仁
②为政以德
③主张恢复周礼
2、教育贡献:
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②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4、文化贡献: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孟子(战国)
①人性善②“仁政”
(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
荀子(战国)
①人性恶
②主张隆礼重法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道家
老子(春秋)
1、哲学思想:①“道”是世界本原②其思想包含有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和朴素的辩证法。2、政治思想:①无为而治②小国寡民
庄子(战国)
崇尚逍遥自在
法家
韩非子(战国)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墨家
墨子(战国)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阴阳家
邹衍(战国)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
天下大势
华夏
夷
狄
蛮
戎
夷
春秋:“尊王攘夷”
战国:追求统一
华夏认同
春秋形势图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战国形势图
华夏认同:“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2018年秋季开学前夕,教育部明确规定“严禁学生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引起广大家长、老师的极大关注。某班就此举行了主班会。
下列同学发言分别体现了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思想?
甲:循循善诱,耐心说服
乙:严肃校规,违者严惩
丙:顺其自然,慢慢改正
丁:倡导节俭,不买手机
墨家
素养提升
儒家
法家
道家
经济:井田制(土地公有)→土地私有
政治:分封制→争霸·兼并·县制
宗法世袭(贵族政治)→专职官僚(官僚政治)
文化:贵族垄断→民间(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时代特征:社会转型时期(趋同—趋统)
由分裂走向统一;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华夏认同产生发展。
?
达标训练
1、明代冯梦龙有诗感叹说:“春秋篡弑叹纷然,宋鲁杀君只隔年。列国若能辞贿赂,乱臣贼子岂安眠!”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B.“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王室衰微,群雄逐鹿”
D.“公田不治”,“私田”发展
2、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
“大盈若冲”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等观点。这体现了老子的
A.道的思想
B.无为思想
C.辩证法思想
D.以柔克刚思想
D
C
3、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
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
4、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