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女娲补天》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6 13:4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女娲
补天
说课标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段的要求: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组教材分析
本组是围绕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
主题来编排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三个:
一是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形式,引
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
二是识写字词,积累生动的语言;
三是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寓
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第八单元知识树
普罗米修斯
盗火
想象
防微杜渐
口语交际
习作
勇敢善良
为民造福
神话故事和
民间故事
不怕危险
甘于奉献
体会神奇
《假如我会变》
神话、传说
故事会
导语
不屈不挠
历史故事
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
扁鹊治病
女娲
补天
夸父
追日
园地八
说教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 )
(一)教材分析
《女娲补天》是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的课文。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编者将这篇课文放在以 “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 为主题的单元中,其意图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三是习得阅读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夸父追日》的学习中,并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说教材
(二)学情分析
学生非常喜欢神话故事,在生活中也接触
过部分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嫦娥奔
月》等,对神话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课前,
学生预习了课文,自学了生字。由于故事浅显
易懂,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并不难,难的是体会
到女娲的献身精神和神话语言夸张、富有想象
力的特点以及故事的神奇色彩。
说教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 )
说教材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会认5个生字,在田字格里写好两个生字。
2.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在读中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喜欢阅读神话故事。

说教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 )
女娲补天
救人
天灾
补天
五彩云
补天
围困
冶炼
找石
造船
求雨
洪水
大火
地裂
天塌
挣扎
说教材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
课文学习的重点是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2.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精神和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是学生学习难点。
说教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 )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灵活运用教材。
3.注意方法多样。
4.采用分层教学。
5.评价方式要合理。
说教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再完成学案的基础上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多层次、多梯度导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说学法
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更重要的是还考虑到如何让课堂更好地达到生本高效,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主要采用的学习策略有:朗读、想象、复述。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故事神奇的色彩;充分的读,又使学生积累了生动的语言,为迁移运用做好积蓄,确保了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读 思 画 悟 议 评
自主 合作 探究
说教学准备
1.设计预学卡一份,学生提前预学。
2.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准备
《女娲补天》学习卡
班级: 姓名:
学习内容 课前学习 课堂收获
学会的生字和词语
(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我把6个难写的字认真写在下面:
我学会的新词:
—————————————
—————————————
认真读课文三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你还有什么疑问?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读一读,讲一讲。
设计理念:
学习卡的设计本着“简单、实用、可操作”的特点,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学习理念,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体内容、搜集与处理资料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
说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根据预习提纲练预习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自学。
  第二课时:检查预习,品味感悟。引导学生在“读、思、画、悟、议、评”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品读重点词句,体味人物心理,了解人物品质。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二)检查预学,整体感知。
(三)聚焦重点,诵读品味

(四)试讲故事,课外延伸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返回
你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能给同学们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我们先借助《嫦娥奔月》《女娲造人》等几个神话故事的题目,让学生明白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然后揭示课题,问学生:题目中哪个词让我们感觉到了神话的色彩?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这样既让学生初步感知了神话的特点,又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自主探究。
嫦娥奔月
女娲造人
《女娲补天》学习卡
班级: 姓名:
学习内容 课前学习 课堂收获
学会的生字和词语
(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我把6个难写的字认真写在下面:
我学会的新词:
—————————————
—————————————
认真读课文三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你还有什么疑问?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读一读,讲一讲。
二、检查预学,整体感知
二、检查预学,整体感知
1.读一读预习卡中的词语,指导书写生字。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理念:
此环节让学生根据课前自己学会的生词领着大家朗读,改变了以前教师直接出示生字词的模式,凸显“以生为本”的理念。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冶炼”,夯实了识字、写字教学。 )
设计意图:
概括能力是学生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所以在中年段必须打好基础,教会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以提高学生概括的能力。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提醒他们注意读准生字的音,把课文读正确。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题目,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本学期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初步阅读,联系题目,了解了课文内容,既有利于学生确定学习的重点,避免在课文的细节处耗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聚焦重点,诵读品味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女娲为什么补天的句子,说一说:女娲为什么补天?
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
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
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
人在水里挣扎。
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下一大块
黑黑的大窟窿
一道道深沟
熊熊大火
到处
围困
挣扎

三、聚焦重点,诵读品味
是啊,多可怕呀,原本蔚蓝的天空,现在——;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大地,现在——;原本过着快乐幸福生活的人们,现在——
引导朗读:
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受天崩地裂以及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可怕,此时再配上音乐,让
学生带着害怕的心情,再把这种心情流露到脸上读。这样学生通过读书、想象,
既感受到天崩地裂的可怕,又体会到神话语言夸张,充满想象的语言特点。
默读课文3、4两段:
用——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还可以在这些句子旁边写上你的体会。说一说,女娲是怎样补天的?你能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来吗?
设计意图:
女娲为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教学时,我们先让学生说说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并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来,突出了中年级培养学生初步概括能力和以段的教学为重点的年段特点。这个环节的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想法,为学生的思维开发创设空间,为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创造机会。
三、聚焦重点,诵读品味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几天几夜
找啊找啊
终于
女娲找啊找啊,找过了(  ),找过了( ),
找遍了(   ),到处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第一天早上,女娲在山脚下找了些零零星星的红石头;
中午,女娲在( )找了些( );
第二天傍晚,女娲在( );
第三天深夜,女娲( )……
三、聚焦重点,诵读品味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三、聚焦重点,诵读品味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
体会课文语言的规范感主要靠读,把握课文语言的逻辑感主要靠读,感受课文语言的夸张和富有想象主要靠读,领悟课文语言的情味感主要靠读,除了读得充分、还要引导学生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得感人。当学生在充分的朗读、感悟到女娲善良、勇敢、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时,本节课教学重点的落实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我着重引导他们配上动作反复读“往上一泼,大窟窿立刻就被补好了。”理解故事的神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此基础上,我还鼓励他们反复读,积累语言,为后面复述课文打下基础。
三、聚焦重点,诵读品味
四、试讲故事 延伸课外
试讲要求:
1.可以独立把故事完整地讲给同学听;
2.可以几个人合作,各讲某些情节,连成一个完整故事;
3.也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或最精彩的情节;
4.还可以在课文的空白处创造性地改编、续编故事。
设计意图: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理念,
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了积累课文语言之后的二度
创造。从中老师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想象力水平,为本单元指导写想象作文作好铺垫。
百宝箱
返回
神话传说是我国文学宝库当中的璀璨明珠。在远古时代,人们知识水平低下,无法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比方说天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发生自然灾害?因此就认为这么变幻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控制着。于是,他们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
设计意图:
让学生简单了解神话的起源。
阅读连接
返回
课下找中外故事读一读,在大量阅读中进一步体会神话的特点。
设计意图:
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真正实现“大阅读”,这是本课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
推荐:《中外神话故事》
说板书设计
29女娲补天
找石
善良、勇敢{冶炼}夸张、神奇
炼石
这样板书,突出了文章的重点,给学生提供一个明晰的
课文线索,帮助他们复述课文,同时也突出主人公的品质,
突显了神话的语言特点和故事的神奇性 。
说课小结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读为本,力图体现了中年级以段的教
学和词句教学为重点的学段特点,突出神话这一体裁的教学
特点,把阅读教学与单元习作教学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感悟
神话的特点,并尝试迁移运用,达到让学生喜欢阅读神话和
尝试写想象故事的目的,使教学具有浓浓的语文味。
说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指出:“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根据预习卡情况制定生字教学策略
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
多种评价
方式
说课程开发与利用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课程开发与利用
课前:交流搜集的资料,增大阅读面
课后:阅读其他神话故事进行阅读的拓展
一个关键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
一个关键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两个关键点
感言






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
注重课堂中的自主学习,结对练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能干事
低起点,多层次,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要求每一节 课都要讲教学 目标落到实处避免低效和无效环节。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参与
注重实效
多层设计
目标明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