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快马
黑马
野马
天马
你身边还有哪些“马” ?
害群之马
识途老马
老骥(伏枥)
不用扬鞭自奋蹄的…
填填带“马”的成语
( )马加鞭 ( )马功劳
( )马行空 ( )马识途
( )梅竹马 ( )猿意马
( )马看花 ( )马之劳
( )兵买马 ( )鹿为马
( )马当先 ( )马齐暗
快
天
青
走
招
一
汗
老
心
犬
指
万
( )马奔腾 ( )枪匹马
( )驴非马 ( )群之马
( )马厉兵 ( )翁失马
( )丝马迹 ( )人瞎马
( )困马乏 ( )戈铁马
( )马找马 ( )水马龙
( )仰马翻 ( )崖勒马
( )荒马乱
万
非
秣
蛛
人
骑
人
兵
单
害
塞
盲
金
车
悬
填填带“马”的成语
伯乐相马
伯 乐 相 马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伯乐哭马,缘自他识马、爱马。为千里宝马良驹大才小用而气不愤、鸣不平,已属不易;伯乐举荐九方皋,则进一步表现了他不仅善相马,而且专识人、长辨才,并勇于举荐,如此更显难能可贵。
马 说
唐 韩 愈
1、积累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
和虚词;
2、了解本文的内容、主旨及托物
寓意的写法;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学 习 目 标
走 进 作 者
韩 愈 (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 愈 简 介
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25岁)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韩 愈 简 介
韩 愈 简 介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
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
河南孟州韩园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背 景 简 介
文 体 简 介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谈马的问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走 进 课 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 说 韩 愈
祗
zhǐ
骈
pián
策
cè
槽枥
cáo lì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石
dàn
积 累 字 词
shí
sì
sì
sù
dàn
邪
yé
才美不外见
xiàn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 译 课 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 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一同
辱没
著称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表转折,可是
因此
表假设,即使
只,只是
介词结构后置
马之千里者, 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
吃
才能,美好的素质
这
等同
能够
通“现”,显现
怎么
能力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定语后置,日行千里的马
有时
通“饲” ,喂
虽然
吃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执 策 而 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正确的方法
拿着
面对
名作动,鞭打,驱使
难道
通“才”,才能
其实,恐怕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通晓
意思
马鞭子
无义(补充音节)
表修饰
按照
通“耶”,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一、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且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只、只是
两马并驾,一同
有时
等同,一样
怎么
这
方法
面对
考考你
二、翻译下列句子。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考考你
课 后 作 业
1、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
2、整理课文翻译。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4、背诵并默写课文。
5、完成《全效学习》“语言积累运用”。
第 二 课 时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一食 或尽粟 一石 。
食 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也
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 之不能尽其材
pián
cáo lì
shí
sù
dàn
sì
sì
shí
xiàn
sì
1、给下列蓝色的字注音。
温 故 知 新
温 故 知 新
2、解释下列蓝色的字。
马说 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种文体
仆役
两马并驾
马槽 马棚马厩
著称
通“饲”,喂
难道 其实
温 故 知 新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②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 说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痛斥食马者地愚妄。
4、简要概括每段的大意。
温 故 知 新
研 读 课 文
自 主 学 习(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阅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成 果 展 示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成 果 展 示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第一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反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小 结
自 主 学 习(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2、本段文字从哪些方面讽刺了喂马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阅读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成 果 展 示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哪些方面讽刺了喂马者?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成 果 展 示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4、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
小 结
自 主 学 习(三)
1、第三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2、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3、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4、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成 果 展 示
1、第三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成 果 展 示
3、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第三段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
小 结
读 中 解 惑
合 作 学 习
1、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本文采用什么写法,要表达什么主题?
3、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本文用了多少个“不”字,有什么作用?
成 果 展 示
1、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千里马
人 才
伯 乐
能识人才者
食马者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本文采用什么写法,要表达什么主题?
托物寓意
千里马
人才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
伯 乐
能识人才者
食马者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成 果 展 示
3、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本文用了多少个“不”字,有什么作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不以千里称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不知马也
——无限痛惜
——愤怒谴责
——深刻嘲讽
3、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成 果 展 示
钱钟书先生在评价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时说:“不”字为一篇眼目, 《五柳先生传》中一共用了九个“不”字,突出了陶渊明的那种与世俗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
4、本文用了多少个“不”字,有什么作用?
用了十一个“不”字,揭露食马者的无知与愚妄,加强了谴责的力量。
成 果 展 示
文章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文 章 主 旨
全文共151字,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是一篇寓言式杂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共勉——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说话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了缺点错误,要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现在起,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勤奋学习,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我们今后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文言知识积累
一、解释下列句中通假字。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才美不外见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4) 其真无马邪
“食”,通“饲”(sì),喂。
“见”,通“现”(xiàn),显露、表现。
“材”,通“才”(cái),才能。
“邪”,通“耶”(yé),语气词,吗。
考考你
二、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词多义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身上衣裳口中食
策
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策勋十二转
虽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固以怪之矣
能以径寸之木
吃
喂养
食物
马鞭
用鞭打
记载
即使
虽然
因
按照
已
用
考考你
二、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词多义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林尽水源
之
虽有千里之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能够
才能
吃尽
竭尽
尽头
的
无义(补充音节)
它,代千里马
它
它的
难道
其实
考考你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三、词类活用。
考考你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扩 展 阅 读
扩 展 阅 读
马价十倍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市,
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接连,连续
早晨
过问
同“环”,环绕
同“价”,酬金
回头望
课 后 作 业
1、抄写课下注释。
2、完成《全效学习》。
3、收集与马有关的谚语、歇后语各一则。
4、预习《送东阳马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