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原子核 单元测试题1(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原子核 单元测试题1(Word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8-31 09:3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五章
原子核
单元测试题1(解析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48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朗运动虽不是分子运动,但它证明了组成固体颗粒的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液体表面层内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表现为引力
C.结合能越大的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D.经过6次a衰变,
2次β衰变后,新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中子数少了12个
2.在下列描述核过程的方程中,属于α衰变的是(  )
A.C→N+e
B.P→S+e
C.U→Th+He
D.N+He→O+H
3.β衰变中所放出的电子,来自(  )
A.原子核外内层电子
B.原子核内中子衰变为质子放出的电子
C.原子核内所含电子
D.原子核内质子衰变为中子放出的电子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尔建立了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各种原子发光现象
B.德布罗意首先提出了物质波的猜想,而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他的猜想
C.普朗克通过对黑体辐射的研究,第一次提出了光子的概念
D.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氮核实验的研究,发现了中子
5.人类在研究光、原子结构及核能利用等方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对核能的开发与利用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有关原子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卢瑟福最先发现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B.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能说明光子具有粒子性,且前者可说明光子具有能量,后者除证明光子具有能量,还可证明光子具有动量
C.原子核发生β衰变时,产生的β射线本质是高速电子流,因核内没有电子,所以β射线是核外电子逸出原子形成的
D.一个铍核和一个α粒子反应后生成一个碳核,并放出一个中子和能量,核反应方程为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电磁波的频率无关
B.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C.平均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越不稳定
D.德布罗意指出微观粒子的动量越大,其对应的波长就越长
7.静止的镭核放出一个粒子后衰变成氡核。粒子动能为,若衰变放出的能量全部变为氡核和粒子的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产生的氡核和粒子的动量相同
B.该核衰变反应方程为
C.真空中的光速为,该反应中的质量亏损为
D.镭的半衰期1620年,若取4个镭原子核,经1620年后就只剩下2个镭原子核了
8.关于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结构,经过不断的实验探索,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这个探索的过程,下列述正确的是(  )
A.卢瑟福根据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生散射,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为了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辐射光谱的不连续性,波尔提出了氢原子结构模型
C.卢瑟福通过利用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最终发现了中子
D.人类第一次实现的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核反应方程是
9.一个质子以1.0×107
m/s的速度撞一个静止的铝原子核后被俘获,铝原子核变成硅原子核。已知铝原子核的质量是质子的27倍,硅原子核的质量是质子的28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反应方程为Al+H→Si
B.核反应方程为Al+n→Si
C.质子撞铝原子核的过程动量守恒
D.硅原子核速度的数量级为107
m/s,方向跟质子的初速度方向一致
10.关于原子结构和核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Be+He→C+n
C.200万个U的原子核经过两个半衰期后剩下50万个U
D.据图可知,原子核D和E聚变成原子核F要吸收能量
11.原子核的比结合能曲线如图所示。根据该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A.He核的结合能约为14
MeV
B.He核比Li核更稳定
C.两个H核结合成He核时释放能量
D.U核中核子的平均结合能比Kr核中的大
12.如图所示,M、N为中心开有小孔的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其右侧有一边长为的正三角形区域,区域内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M、N两极板之间加上电压U后,M板电势高于N板电势。在孔的左侧紧靠一个小盒,盒里面装有放射性元素,设发生衰变后释放的粒子从M板的中央小孔处无初速度进入电容器,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穿过小孔后从P处垂直于的方向进入磁场。设粒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q,其重力忽略不计,A、P两点间的距离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衰变的核反应方程为
B.粒子进入磁场时的速度大小为
C.若粒子从A、C间离开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可能为
D.若粒子从A、C间离开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可能为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解答题(共52分)
13.某些建筑材料可产生放射性气体一一氡,氡可以发生或衰变,如果人长期生活在氢浓度过高的环境中,氢经过人的呼吸道沉积在肺部,并放出大量的射线,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原来静止的氡核()发生一次衰变生成新核钋(),并放出一个能量为的γ光子。已知放出的粒子动能为;忽略放出光子的动量,但考虑其能量。
(1)写出衰变的核反应方程;
(2)求新核钋()的动能;
(3)衰变过程中总的质量亏损为多少?(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4.用中子轰击铀核(),其中的一个可能反应是分裂成钡()和氪()两部分,放出3个中子。各个核和中子的质量如下(计算结果在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小数):
mU=390.313
9×10-27
kg,mn=1.674
9×10-27
kg;
mBa=234.001
6×10-27
kg,mKr=152.604
7×10-27
kg。
(1)试写出核反应方程
(2)求出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3)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650万千瓦,求秦山核电站一年需要消耗多少千克的裂变原料?
15.假设每个铀发生核裂变时平均释放,则铀在裂变中所释放的能量是多少?三峡电站年均发电量,如果要建一座年发电量与三峡电站相同的核电站,则它每年要消耗多少铀?
16.如图所示,真空中的一直角坐标系y轴上安装有荧光屏,在x轴上方有高度为h的沿y轴正方向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为E,在x轴下方有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坐标原点有一个原来静止的核,发生一次α衰变后,产生一个氦核和一个新核。新核立即进入x轴上方电场,氦核进入x轴下方磁场,最后沿x轴负方向打在荧光屏上P点(0,-h)。元电荷量为e,一个中子和质子质量均为m,不计粒子重力,新核元素符号用X表示。
(1)x轴下方匀强磁场的方向以及衰变方程;
(2)衰变后新核的速度大小;
(3)新核射出电场的坐标。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布朗运动是悬浮小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能够反映液体或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液体表面层内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表现为引力,故B正确;
C.比结合能越大的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故C错误;
D.根据一次α衰变质量数减少4,质子数减少2,而一次β衰变质量数不变,质子数增加1,当经过6次α衰变,2次β衰变后,新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质量数减少了24,而质子数减少了10,由于质量数等于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因此中子数少了14个,故D错误;
故选B。
2.C
【详解】
A.C→N+e是β衰变方程,选项A错误;
B.P→S+e是β衰变方程,选项B错误;
C.U→Th+He是α衰变方程,选项C正确;
D.N+He→O+H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方程,选项D错误。
故选C。
3.B
【详解】
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中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释放出来,可知β衰变的电子来自原子核。
故选B。
4.B
【详解】
A.普朗克最早提出了量子理论的相关概念,玻尔的原子模型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发光现象,对于其他原子的发光现象无法解释,故A错误;
B.德布罗意首先提出了物质波的猜想,而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他的猜想,选项B正确;
C.普朗克通过对黑体辐射的研究,第一次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电效应时,提出了光子的概念,故C错误;
D.查德威克通过α粒子轰击铍核实验的研究,发现了中子,选项D错误。
故选B。
5.B
【详解】
A.汤姆生发现电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A错误;
B.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能说明光子具有粒子性,光电效应说明光子具有能量,康普顿效应可以说明光子具有动量,B正确;
C.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来自原子核内部中子的衰变,C错误;
D.该核反应方程中,质量数不守恒,D错误。
故选B。
6.A
【详解】
A.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固定的,与电磁波的频率无关,A正确;
B.衰变现象不能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B错误;
C.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才能越稳定,C错误;
D.德布罗意指出,即
则微观粒子的动量越大,其对应的波长就越短,D错误。
故选A。
7.C
【详解】
A.衰变过程中动量守恒,所以该反应产生的氡核和粒子的动量大小相同,方向不相同,故A错误;
B.由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可得该核衰变反应方程为
故B错误;
C.由
知他们的动能之比为,因此可得释放的总能量为

解得
故C正确;
D.半衰期是统计规律,对大量的原子核衰变适用,对个别原子核衰变不适用,故D错误。
故选C。
8.ABD
【详解】
A.卢瑟福根据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生散射,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A正确;
B.为了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辐射光谱的不连续性,波尔提出了氢原子结构模型,B正确;
C.查德威克在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时,实现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最终发现了中子,C错误;
D.卢瑟福在利用α粒子轰击氮核时,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其核反应方程是
D正确。
故选ABD。
9.AC
【详解】
AB.由核反应中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可知,A正确,B错误;
CD.质子撞铝原子核的过程动量守恒。取质子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质子的质量为m,则硅原子核的质量是28m。由动量守恒定律可知
mv=28mv′
解得硅原子速度的数量级为105m/s,方向跟质子的初速度方向一致,C正确,D错误。
故选AC。
10.AB
【详解】
A.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A正确;
B.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为
Be+He→C+n
B正确;
C.半衰期为统计规律,适用于大量的原子核发生衰变,C错误;
D.在核反应过程中,若有质量亏损,将放出能量,由题图中核子的平均质量可知,原子核D和E聚变成原子核F过程中,有质量亏损,要放出能量,D错误;
故选AB。
11.BC
【详解】
A.由题图图像可知He核的比结合能约为7
MeV,结合能为核子数与比结合能的乘积,即,A项错误;
B.He核比Li核的比结合能大,故He核比Li核稳定,B项正确;
C.两个H核结合成He核时比结合能增大,释放能量,C项正确;
D.U核中核子的平均结合能比Kr核中的小,D项错误。
故选BC。
12.BC
【详解】
A.根据核反应遵循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得发生衰变的核反应方程为
A错误;
B.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由动能定理得
解得粒子进入磁场时的速度大小为
B正确;
CD.粒子从进入磁场到从A、C间离开,若粒子恰能到达边界。如图1所示
设此时的磁感应强度大小,根据几何关系。此时粒子的轨道半径为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由以上两式联立解得
粒子从进入磁场到从A、C间离开,若粒子恰能到达边界,如图2所示
设此时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根据几何关系有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由以上两式解得
综上所述要使粒子能从A、C间离开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应满足
D错误,C正确。
故选BC。
13.(1);(2);(3)
【详解】
(1)衰变的核反应方程
(2)忽略放出光子动量,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
即新核动量大小与粒子动量大小相等,又根据
可求出新核动能为

(3)由题意
根据

14.(1)
(2)
3.22×10-11J??;(3)2.48×103kg
【详解】
(1)核反应方程
(2)一个铀发生反应的质量亏损
△m=mu+mn-mBa-mKr-3?mn=mu-mBa-mKr-2?mn
=390.313
9×10-27-234.001
6×10-27-152.604
7×10-27-2×1.674
9×10-27
=0.3578×10-27kg
一个铀核裂变释放能量为
△E=△mc2=0.3578×10-27×(3×108)2J=3.22×10-11J???
(3)秦山核电站一年需要消耗裂变原料
15.;
【详解】
1kg铀235中含有的铀原子核个数为:

则1kg铀释放的能量为:
每年要消耗铀的质量为:
16.(1)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2);(3)()
【详解】
(1)由题意可知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衰变方程:
(2)系统动量守恒
0=4mv1-234mv2
在磁场中由

由几何关系得
由上式可得新核速度为
(3)电场中竖直方向
水平方向,由上式可得
新核射出电场坐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