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动能的改变》教案
【教材分析】
动能定理是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贯穿于以后的许多章节,但该节内容又是学生第一次定量的研究能量,所以本节要求学生通过做功转化成其它能量的数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描述,了解动能的概念。
【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学过了动能的初步知识,这为本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为实验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动能;
2.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3.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4.对动能定理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
2.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动能定理利用实验和理论两种方法得出的过程;
动能定理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难点: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以及有关物理过程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体会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教师:从图片我们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可以对外做功,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物理概念,
请问:什么是物体的动能?
学生: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教师:那么,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质量和速度。
教师:对,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个视频——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新课学习
观看视频——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让钢球从斜面上滚下,钢球具有动能,会将木块推动一段距离。让同一钢球从不同高度处滚下,可以看到:从越高的地方滚下,钢球速度越快,动能越大,木块推得越远。换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处滚下,可以看到,钢球质量越大,动能越大,木块推得越远。
实验证明:动能的大小跟质量、速度有关,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教师:通过观看视频,得到结论:动能的大小跟质量、速度有关,
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那么,怎样定量表示动能呢?
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量来表示物体的动能。
讲到动能的单位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一章学习到的功和能,他们的单位都是焦
耳,而动能有是能的一种,这样说来,动能的单位也应该是焦耳对吧?
一起从表达式来看看,(对于公式的推导要详细,不然学生看不懂)它的单位确实是
焦耳,与功的单位相同一样。
再来回顾一下,物理量可以分成标量和矢量,功是标量还是矢量?(标量)
动能和功一样,也是标量,不受速度方向的影响。
物理量又可以分为过程量和状态量,功是什么量?(过程量)。能是什么量?(状态
量)。动能也是状态量。一个物体处于某一确定运动状态,它的动能也就对应于某一
确定值,因此动能是状态量。
练习1:物体的质量一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物体的速度不变,则其动能也不变。
B.物体的动能不变,则其速度一定不变。
C.物体的动能不变,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
D.物体的动能不变,说明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为零。
(把D选项改了,因为对于圆周运动学生还没学,还不能理解。
改成物体的速度变化,则其动能一定变化。)
总结:动能是标量,与速度方向无关,只与物体的质量及其速度大小有关。
引入: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常见生活现象
①、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最终慢慢停了下来
问:足球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哪些物理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可能会提到v、s、a……等,教师在这里只需提取速度变化,从而引出动能的变化。
问:足球的动能为什么会变小?
让学生具体分析足球的受力情况(摩擦力),以及力对足球的做功情况(判断正负功)。
教师:首先对球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到什么力?(摩擦力)。摩擦力对球做正功还是负功?
(负功)。也就是说摩擦力对球做负功,使得球的动能减小。
②、把一粉笔头或身边的小物体拿到一定高度后静止释放,忽略空气阻力,粉笔头将做什么
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它的速度、动能将怎样变化?为什么?
让学生具体分析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以及力对物体的做功情况,并判断是正
功还是负功?
教师:同样也对粉笔受力分析一下,只受到重力,重力对粉笔做正功还是负功?(正功)。
也就是说重力对粉笔做正功,使得粉笔的动能增加。
(引入正负功的物理意义:正功促进物体运动,负功阻碍物体运动)
从而我们总结出:合外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的动能减少;
合外力对物体做正功,则物体的动能增加。
做功与动能的改变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方法引导: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即恒力做功。
通过投影展示问题情景:设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初速度为v,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
合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增加到V2.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独立推导,求出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
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W = F S
(2)物体的加速度a多大?
V1,V2,S之间的关系?
(4)你能推导出力F所做的功W= W=Fs=
这就是动能定理: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改变。
教师: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若物体不仅受到一个力的作用,这里的W表示外力做功之和。
有的力促进物体运动,而有的力则阻碍物体运动。因此它们做的功就有正、负之分,
合外力的功可理解为总功,总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
由于外力做功可正、可负,因此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动能可增加,也可能减少。因而
定理中“改变”一词,它的确切含义为末态与初态的动能差,或称为“改变量”。数
值可正,可负。
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
就可以写成W=Ek2-Ek1
其中Ek2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Ek1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
功是伴随一个物理过程而产生的,是过程量;而动能是状态量。动能定理表示了过程
量等于状态量的改变量的关系。
我们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
用于变力做功或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动能定理既适合于恒力做功,也适合于变力
做功,既适用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动能定理是学生新接触的力学中又一条重要规律,应立即通过举例及分析加深对它的理解。
a.对合外力对物体做功的理解
有的力促进物体运动,而有的力则阻碍物体运动。因此它们做的功就有正、负之分,合外力的功可理解为总功,总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W总=W1+W2+…=F1·s+F2·s+…=F合·s。
b.对定理中“改变”一词的理解
由于外力做功可正、可负,因此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动能可增加,也可能减少。因而定理中“改变”一词,它的确切含义为末态与初态的动能差,或称为“改变量”。数值可正,可负。
c.对状态与过程关系的理解
功是伴随一个物理过程而产生的,是过程量;而动能是状态量。动能定理表示了过程量等于状态量的改变量的关系。
d.对定理的适用范围的理解
我们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做功或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动能定理既适合于恒力做功,也适合于变力做功,既适用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练习:一个质量为m的小车,在粗糙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f的作用,发生一段位移s,
求在这个过程中小车动能怎么变化?(改成变化量)
填空:合外力做正功:末动能 > 初动能,动能 增加 。
合外力做负功:末动能 < 初动能,动能 减少 。
合外力做不做功:末动能 = 初动能,动能 不变 。
总结:合力做正功动能增加,做负功动能减少。
例题:一辆汽车以V1=60Km/h的速度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在前方约S=30m处有一包东西,马上紧急刹车。设司机的反应时间t1=0.75s,刹车时汽车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O.75,求汽
车到达这包东西所在处的速度。
解:根据题意
汽车在t1=0.75s时间做匀速运动的位移:S1=V1t1=16.7×0.75=12.5(m)
所以从刹车到达这东西的位移:S2=S-S1=30-12.5=17.5(m)
由动能定理得:
所以汽车到达这包东西所在处的速度v2:
(有时间剩就让同学们用牛顿运动定律解例题)
总结:动能定理的一般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及运动过程;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确定各力所做的功,求出这些力的功的代和;
(3)确定始、末态的动能;
(4)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未知量用符号表示),求解方程、分析结果。
点评: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进行情景分析,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能力,加强物理与生
活实践的联系。
【课堂小结】
1.理解动能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动能。
(2)国际单位(2)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
(3)正确理解和运用动能公式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2.学习动能定理:
(1)动能定理利用实验和理论两种方法得出的过程;
(2)动能定理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 4,5 导与练 10 做在课作业纸上
课后作业 1,2,3,6, 做在书上
扑克穿木板
F
V1
F
V2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