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文档属性

名称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05 13: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www.21cnjy.com/H/13/106/V20069.shtml ( http: / / www.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069.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名师讲析
【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
1.作看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代表作是《新疆域》。
2.背景资料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根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受到启发,写成《恐龙无处不在》。
作者根据“被压扁的沙子”(二氧化硅处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形成的)的发现,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从而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课文分析】
《恐龙无处不在》
1.文章主题
本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开篇点出主旨,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2~14):举例说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印证了主旨。
第三部分(15):南极洲恐龙化石发现的作用,照应开头,突出文章主旨。
3.对话文本
“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文章开头突发议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拿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作者对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作了深入的思考,以第6、7段,对这一问题做出直截了当的回答:“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第8、9、10、ll段简明地介绍了“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这表明每一个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成为新的科学研究的基础,或者由此可以开辟出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或者为已有的研究、
假说提供新的证据,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向前发展。这就照应了作者在本文开头提出的观点。
《被压扁的沙子》
1.文章主题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地球上恐龙灭绝的科学说法。
2.文章结构
提出问题(1~6):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正在寻找。
分析问题(7~14):受到强烈撞击,斯石英才会出现。
解决问题(15—17):恐龙灭绝原因:外星撞击地球。
3.对话文本
开头一段,作者提出问题:“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读完这段文字,感到仿佛是在讨论前一篇未了的话题。的确,与前文的论证方法异曲同工,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接下来,作者从引述1980年一则报道谈起,继续探讨6 500万年前的那次“大灭绝”,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解释:“撞击说”和“火山说”。进而指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这就揭示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行文至此,才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
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及形成原因之后,便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①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它会变为普通沙子,但在自然状态下的“反弹”非常缓慢,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另一方面,斯石英在很高的温度下,又会很快恢复为普通沙子。②斯石英“只出现在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它的形成来自于巨大的压力。作者讨论这些问题似乎与开头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关系,再看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根据。
行文至12段,作者在前文所阐明的科学理论依据基础上,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最后,用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的“研究”“检测”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揭示了什么道理 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泛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实际上,第二篇短文也用另一个科学探究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了这一道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2)“如果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应当如何理解
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的思考,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接着作者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明了“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这样又把本来的疑团推进了一步: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行文至此,才对本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议题正面作答。由此可见,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应有所启迪。
(3)作者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对恐龙灭绝的原因进行说明的
作者首先正面说明恐龙的灭绝是由于外星撞击所致。可用图示表示:在年龄为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斯石英(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事实(实验)证明,斯石英是在瞬间的巨大压力下形成的,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得出结论,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接着作者从反面进行说明,来驳斥火山活动导致恐龙灭绝。可用图示表示:斯石英不可能来自地壳内部——火山喷发不可能携带出斯石英——斯石英来自外星撞击。
(4)作者根据被压扁的沙子怎样证明“撞击说”成立的
①科学的实验证明。将二氧化硅处在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在850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会变成普通的沙子,证明自然界中不可能自然地产生斯石英。
②有力的事实证明。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后,产生了斯石英;原子弹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证明了自然界存在的斯石英是强大的外力造成的。
③严密的推理证明。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只能来自外星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外星撞击。
课堂达标
一、语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褶皱( ) 潮汐( ) 遗骸( ) 劫难( ) 陨石( ) 追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毫无疑问,6 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常识
3.阿西莫夫是_______国_______作家和_______家。两篇短文均选自《______________》。
三、重点语句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o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
4.括号内的文字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强化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骨骼 蟾蜍 飘移 深渊
B.驮着 汇聚 分裂 爆发
C.措施 致蜜 趋势 膨胀
D.携带 悲残 舒适 流逝
2.《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 )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英石只出现在沙子强烈挤压的地方。
D.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由于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可形成斯石英,而被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据此,你认为下列最恰当的说法是( )
A.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B.你肯定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可能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C.你不可能不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可能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D.你肯定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不可能不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4.判断下列标点符号的作用。
(1)“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句中的双引号表示______________。
(2)“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句中的括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语境,完成仿句。
科学是美丽的,它是开在人类心灵之野的一朵玫瑰,是闪在广袤宇宙的一颗明星,是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还知道有关“恐龙”的其他情况吗 请写下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1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仝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______________大陆在漂移______________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7.“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什么是泛大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多用。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横线处应填的一组关联词是( )
A.不是……而是…… B.不但……而且……
C.是……也是…… D.是……而不是……
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而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B.板块运动能将所有大陆汇聚在一起,也能使大陆分开。
C.火山、地震、岛屿链、恐龙灭绝等问题“板块理论”都能提供答案。
D.所有的大陆,由于板块运动汇集一块,形成一个主要陆地,这个陆地叫“泛大陆”。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7题。
到太空“修炼”种子
①1987年8月5日,在我国发射第九颗返回式卫星时,中科院遗传所的科研人员首次将辣椒、小麦、水稻等一批种子搭载升空。随着这批种子太空旅行的开始,我国开始了太空育种的尝试。至今,我国已先后8次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了51种植物、300多个品种的太空培育试验。
②几年来,我国农业科学家将1987年经过太空“修炼”的青椒种子,在黑龙江省进行试种和选优,经过培养,长势旺盛、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新品种诞生了。这些太空青椒种的后代们个头极大,一般青椒仅重90克,而它们则达到160克,甚至还出现了300~400克的“巨椒”。不仅如此,这些大个青椒的抗病性更强,维生素的含量也提高了20%。
③通过太空育种可以大大增加粮食产量,但到底能增加多少呢 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一颗卫星带300~400公斤的种子,经过地面选育,可推广到1亿亩土地上种植,按亩产增加15%的保守计算,大约每亩增产40公斤,这样1亿亩就可增产40亿公斤,折合人民币就是90多亿元,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
④为什么经过太空“修炼”的种子能产生优秀的后代呢
⑤这是因为种子到了太空后,获得了一个十分宝贵的促使它变异的场所。从现在已获得的结论来看,这是空间微重力的环境、强宇宙粒子射线和高真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在离地球100公里以上的高度,是纯净无污染的真空。宇宙空间还具有丰富的高能重粒子辐射,使种子产生遗传变异,其遗传密码在排列上发生变化,于是便产生更有价值的新品种。
12.解释“修炼”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保守”一词在文中的意思,写出一个恰当的反义词_______。
14.第②段为了说明太空青椒种的后代个头极大,运用_______和_______这两种说明方法。
15.第⑤段中的两个“这”分别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介绍了我国太空育种的基本情况、太空种子的增产效益以及_______,这是按照______________顺序来进行说明的。
17.以第⑤段画线句为例,说说本文用语的准确性、科学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交流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联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对文中这句话,你肯定有认同感。请查阅有关资料,写一个有关此问题的小片断。200~3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导解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堂达标】
1.zhě xī hái nàn yǔn sù
2.(1)比喻事件没有一点破绽。 (2)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3)灾难。 (4)细致精密。
3.美 科普 科学幻想小说 《新疆域》
4.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语言幽默风趣,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5.这一句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
【课后强化】
1.B 导解:A项“飘移”应为“漂移”;C项“致蜜”应为“致密”;D项“悲残”应为“悲惨”。
2.A 导解:A项中的句子统领两篇短文,是两篇短文的中心。
3.A
4.(1)特定称谓 (2)解释说明。
5.亮在黑暗征途中的一座灯塔点燃人类智慧的一束火光6.示例:恐龙分为雷龙、梁龙、禽龙、霸王龙、恐爪龙等。霸王龙体形巨大,牙齿像锯一样尖利。霸王龙与恐爪龙是食肉恐龙,雷龙、梁龙等为食草恐龙。
7.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8.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 点拨: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9.(1)“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2)“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lO.D
11.C点拨:对“恐龙灭绝”这一问题,尚未提供答案。
12.植物种子在太空中进行培育。
13.乐观
14.列数字 作比较
15.第一个“这”:经过太空“修炼”的种子能产生优秀的后代。第二个“这”:种子到了太空后就获得了一个十分宝贵的促使它变异的场所。
16.太空育种获得高产的原因(或经过太空“修炼”的种子能产生优秀后代的原因)逻辑
17.“从现在已获得的结论来看”一句,表明对种子变异原因的解释,并不是最后的结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有可能产生新的说法,语意表达准确、科学。
【表达交流】
【例文】
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
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使视力恢复……
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导解:写此片断作文关键是要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中的思维方法,要想写好,就要留心生活,多角度,多侧面观察,重联系,重沟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1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