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秋《启东作业八年级历史上(R)》第7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时间:________年。
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________________,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总路线。
结果: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________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知识点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战略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概况:1947年夏,刘伯承、________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________,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
(2)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
战役
名称
时间
指挥者
作战部队
主要事件
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人民解放军
首先攻占辽宁________,切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
解放______全境
战役名称
时间
指挥者
作战部队
主要事件
意义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中原野战军与________
________
以徐州为中心,歼灭大量敌军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________
________
和华北人民解放军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________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________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战役
(1)概况: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________。
(2)影响: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________。
1.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包括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不属于战略决战。
2.易错字:粟裕、林彪、晋冀鲁豫。
核心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解放战争时期,揭开土地改革运动序幕的文件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天朝田亩制度》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资政新篇》
2.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 )
A.在中国彻底废除了封建制度
B.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解决了全国农民的土地问题
D.发生在三大战役结束以后
核心知识点——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3.在解放战争中,被毛泽东喻为“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军事行动是( )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右图中的建筑物是东北解放纪念碑,它位于沈阳和平广场。碑文记载了东北三省军民浴血奋战解放全东北的业绩。下列与东北解放相关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5.右图日历定格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它记载着( )
A.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中国大陆全部解放
D.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1.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搞好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其内容包括( )
①依靠贫雇农 ②团结中农 ③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④发展农业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在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长卷中不难找到一座大山的名字,它绵延千里,直插入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它就是大别山。大山无言,却在1947年见证了( )
A.解放战争的打响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战略决战的开始
D.人民解放军彻底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3.下列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期间邓小平参与的重大事件的有( )
①南昌起义
②武汉会战
③千里挺进大别山 ④淮海战役
A.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面示意图中第4个方框内括号里应该填入( )
A.转战陕北
B.渡江战役
C.挺进大别山
D.三大战役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我们必须把战争打到外线去,战争光在内线进行,光让敌人吃我们的小米,烧我们的房子是不行的。
——毛泽东
材料二 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伸,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很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毛泽东对战略进攻部署的生动比喻
材料三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
(1)材料一中的“外线”“内线”分别指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两个拳头”“胸膛”喻指什么?毛泽东描述的这一事件有何意义?(4分)
(3)材料三中,毛泽东、朱德下达进军命令时,人民解放军已打下的军事基础是什么?(2分)
(4)此命令下达后,人民解放军有何军事行动?结果如何?(2分)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核心素养要点:责任担当]
材料一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材料二
70多年前,国共两党关系再次破裂,解放战争爆发。“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陈毅的这句名言人人皆知。
项目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约430万人
约127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多万日军的装备,获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军共有300多万人伤亡,军人死亡60多万人,平民直接死于战争的人数在50万—100万。
(1)据材料一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中共能以弱胜强,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4分)
答案
知识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947
中国土地法大纲
耕者有其田
阶级关系
知识点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邓小平
大别山
(2)战略进攻
锦州
东北
华东野
战军
东北人民解放军
傅作义
主力
(1)南京
(2)台湾
核心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5
ABBAD
1-4
DBCB
5.(1)“外线”指国统区;(2分)“内线”指解放区。(2分)
(2)“两个拳头”是指陕北解放区(1分)和山东解放区;(1分)“胸膛”是指中原地区。(1分)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分)
(3)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2分)
(4)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1分)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1分)
6.(1)以国共两党的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2分)
(2)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②中共的正确领导;③正确的战略战术;④人民军队的英勇善战;⑤得民心者得天下等。(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
(3)示例: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得民心者得天下。(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