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
单元总结与提升
知识归纳
知识演练
核心考点一 中国近代化探索运动
探索运动
时间
阶级(派别)
口号(指导思想)
学习内容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地主阶级洋务派
自强、求富
器物(技术)
戊戌变法
1898年
资产阶级维新派
变法图强
制度
辛亥革命
1911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1915年开始
资产阶级激进知识分子
民主、科学
思想文化
启示: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针对训练
1.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 )
A.救亡图存
B.巩固清朝统治
C.向西方学习
D.发展资本主义
2.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他学习的主题是( )
A.侵略与抗争
B.近代化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核心考点二 无产阶级的探索
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
内容
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
北京上海
学生、工人阶级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
上海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
确定党的名称、奋斗目标、中心工作,成立中央领导机构,选举领导人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
上海
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京汉铁路大罢工
1923年2月
河南
工人
阶级
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针对训练
3.据载,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被蔡元培先生所获悉,他于5月2日将此消息告诉北大学生……5月3日晚,北大全体学生和其他北京高校的学生举行动员大会,提出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材料描述的是中国近代一场著名运动的情景,这场运动( )
A.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斗争主力始终是无产阶级
D.因被北洋政府镇压而失败
4.上海的这次会议除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当时的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是,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已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这次会议( )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C.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知识过关
1.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原则,合之者则接受、信仰,反之者则摒弃、批判。在近代中国,首先倡导这一“原则”的代表人物是( )
A.魏源
B.严复
C.孙中山
D.陈独秀
2.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是一个学习西方的过程,经历了“始而言技(技术)”“继而言政(制度)”“进而言教(思想)”的过程。下列对近代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 ②康梁维新派主张三民主义 ③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观察下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4.1895年的公车上书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相比较,其共同之处有( )
①都是爱国救亡运动 ②都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发生 ③都由知识分子领导 ④都表现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学者齐卫平认为,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有三个主导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发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第三个主导因素应该是上海( )
A.最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B.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地方
C.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D.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地方
6.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正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是( )
A.建立中国同盟会
B.成立无产阶级政党
C.创办黄埔军校
D.实现国共合作
7.思想是变革的先声,是行动的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时候的热血青年可以说没有不被《新青年》影响的。
毛泽东曾回忆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上学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当时非常佩服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有一段时间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成为我的楷模。”《新青年》还有针对性地以通信形式回答各地青年提出的种种问题。从1915年创办至1919年12月,仅陈独秀所写的回信就有四十余封。
材料二
陈独秀
1901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
蔡元培
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
胡适
1910年赴美国留学
李大钊
1913年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鲁迅
1902年留学日本
材料三 五四青年节前夕,国家领导人考察了中国政法大学,在与广大青年学子交流时,寄语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国家领导人的谆谆教导,为青年人指明了人生方向。
(1)根据材料,回答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刊物是什么,新文化运动开始于哪一年。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表格中的人物后来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3)材料三中的中国政法大学是位于北京市的一所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的全国重点大学,同样位于北京市的哪一所大学成了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4)五四运动爆发后,陈独秀起草了哪一宣言来号召北京各阶层奋起斗争?
8.青年学生是爱国的先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据《五四运动史》改编
材料二 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回忆说:“处于这个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要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据《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改编
材料三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据《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改编
(1)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以及当时学界组织游行的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亲历者找到的新革命方法是什么,这一新革命方法的得出是总结借鉴了哪些革命的经验教训。
(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到“民间去”,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答案
◆针对训练
1-4
ABBA
1-6
DCDACB
7.(1)《新青年》。1915年。
(2)都曾出国留学,受到海外文化影响。
(3)北京大学。爱国主义精神。
(4)《北京市民宣言》。
8.(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或巴黎和会上日本取得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目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方法:依靠下层人民,走俄国人的道路。革命:辛亥革命、俄国十月革命。
(3)原因: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影响:促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继承和发扬:爱国、探索创新(与时俱进)、与工农群众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