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31 12:1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像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这点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
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而是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
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现代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正是现代派诗人们这样孜孜不倦,兼收并蓄,不断地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使中国新诗既民族化又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现代派诗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是东方民族现代诗构建发展的开始。其所追求的开掘内心和传达朦胧的美学原则,对于新诗艺术表现的含蓄与丰富,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与独特的贡献。
(选自《理论观察》,有删改)
(1)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诗派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创作风格上大致相似的年轻都市诗人的统称。
B.现代诗派以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为阵地,他们创作的诗歌标志了东方民族现代诗的成熟。
C.现代诗派的诗人多无政治派别,大都来自乡村,是在城市生活而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压的边缘人。
D.现代诗派诗人追求化古化欧的创造性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征的现代诗。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杂志汇集了许多大城市的诗人,并刊发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B.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歌表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
C.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D.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派的诗人都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
B.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
C.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他们的视野投放到中国更广阔的疆域。
D.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达内心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
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7种型号。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甲5个型号已退役;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12个型号在役。另有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5个型号在研,长征十一号甲1个型号论证中。
长征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不同类型卫星及载人飞船的能力,并具备无人深空探测能力。低地球轨道(LEO)运载能力达到14吨,太阳同步轨道(SSO)运载能力达到1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达到14吨。
截至2019年3月10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发射300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5.33%。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300次发射,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为例,2015年它以“一箭二十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浑身上下几乎都是新的,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
据介绍,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
未来,比长征五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研制9.5米级的火箭箱体,也将带动国内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
(摘编自余建斌、王伟童《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人民日报》2019年04月01日)
材料三: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11日报道,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是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承担了中国96.4%的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占中国发射总质量的99.2%。
报道称,一组数字可以反映出长征系列火箭的快速进步;自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至2007年6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鑫诺三号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100次发射用时37年,年均发射2.7次;再至2014年12月,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资源卫星,长征火箭第二个100次发射用时7.5年,年均发射13.3次;至2019年3月10日,长征火箭实现第三个100次发射,仅用了4年多时间,年均发射23.5次。
报道称,尽管长征系列火箭也曾发射失败,尤其是2017年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第二次发射失败。但长征系列火箭接近96%的发射成功率,在世界上仍属于先进水平。而且,与前50次发射相比,长征系列火箭后250次发射的成功率明显提升。在第三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共将225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高达97%。特别是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首次位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并创下世界航天发射的新纪录。
报道称,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与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有密切关系。如果革弊兴利得当,这种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还是颇具竞争力的。
报道称,这些年,中国航天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青年人才挑大梁的局面蔚然成风。不拘一格用人才也是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和保障。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3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我国长征运载火箭于上世纪70年代首次发射成功,目前共拥有4代17种型号,其中包括退役型号、现役型号、在研究型号和论证型号。
B.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实现300次发射,其成功率达到95.33%,这在世界上属于先进水平,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
C.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创造了“一箭二十星”中国航天新纪录,很多技术创造了成功应用的先例。
D.长征五号大型运载火箭,在关键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上均有突破,使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拉升我国工业制造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无论是从承担的发射任务,还是从发射航天器的总质量来看,都堪称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
B.长征火箭在3个100次的发展历程中,从所用的时间、年均发射次数以及发射成功率,可看出它在快速进步。
C.作为在研的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九号,它将比长征五号更大,更能带动国内材料、工艺、器件、装备等创新发展。
D.长征火箭在2018年捷报频传,成功率进一步提升,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首次居世界第一,并刷新世界纪录。
(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断?
?

蒋?

接连两场暴雨,上百年的古桥,被山洪毁了。
洪水将山寨与外界天隔一方。孩子们上学,大人们赶集,只能靠树杆、木梯、竹竿慢慢爬过去了。
村民们找到郭支书,请他拿主意。
郭支书住在山寨对岸的郭家坨,郭家坨地势高,再大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郭支书听了村民的反映,吧嗒着旱烟,思忖着,不急。乡亲们急啊,挤了他家满满一屋子,支书娘子忙着为大家沏茶添水。
山寨的丙成代表大伙说:“就那样断着,不是个事啊!大人进进出出好办,娃娃们上学呢?你不是常说,一切为了下一代嘛!”
郭支书伸出两指捻了捻火星闪动的旱烟,吧嗒着,不吭声。
有人小声说:“我们知道,你肯定还在生大伙的气。入夏以来,见你没少往古桥下跑,东瞅瞅,西敲敲,大伙说你是盼着古桥垮了,好向上面申请救济款,以便从中捞……”
声音小得没人听得见。
屋外的大狼狗汪汪地叫了,天空还是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了,近期还将有持续暴雨,省市县层层拉响了防汛警报。村委会也早作了安排,这会儿,马主任正带着工作队现场走访……
丙成说:“郭书记,你大人大量,快替大家拿个主意吧。上面要不拨款,我们各家凑也行。”
郭支书翻大伙一眼,说:“钱,我来想办法,力,大家得出。”
“要得要得!”大伙就兴高采烈地散了。
有人见,第二天一早,郭支书拎着包朝镇上去了。几天后回村,他就给望眼欲穿的乡亲们一个天大的喜讯:修桥款弄到了,钢筋水泥什么的都联系好了,接着就送来,天晴就动工……
时不我待,趁着阳光天气,两台吊车就轰轰隆隆开进断桥现场,洪水也下降了许多,山寨老少能动的都出来了,大伙说说笑笑,干得热火朝天……
郭支书和马主任在现场指挥。马主任抹了抹烟嘴,递给郭支书,白烟就从郭支书的鼻孔里冒出来,一脸欣慰。
马主任感慨道:“老伙计啊,真是难为你了,镇上县上一毛不拔,得亏你家老大开明啊,从自己公司支持50万。”
郭支书笑:“我们养育下一代图啥,不就是为我们修桥修路修康庄大道嘛。”
马主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半个月之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大桥就牢牢地架在了天河上,连接着山寨与外面的世界。
可是随后,村里传出了关于郭支书的风言风语,说是郭支书这回,准是贪了不少上面的修桥款,有人甚至闹着要找郭支书讨工钱。
风言风语被马主任苦口婆心压了下去,大伙听说是郭支书的大儿子公司出的钱,又有话说了,不仗着他老爹是个支书,他能开公司吗?再说,50万啊,没有好处的事情,傻子才干!
马主任听了,哭笑不得。
坐在断桥的残垣上,凝视着旁边雄伟的新桥,郭支书缓缓地吐着烟,对身旁的马主任喃喃道:“汛期过后,我就辞职了,但愿这座桥能管一百年,一万年!”
倏地,山洪从马主任的眼眶奔涌而出。
(选自《金山》2015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小说开头描写古桥被毁,洪水泛滥,村民过河极其不便,不仅巧妙点题,也为下文郭支书带领村民设法修桥作铺垫。
B.小说中的马主任虽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借他之口交代了资金来源的相关背景,从而使主人公郭支书的形象更鲜明。
C.古桥冲垮后,作者将郭支书“不急”和乡亲们“急啊”进行对比,充分体现出人物在本质上不同的立场和心情。
D.山寨部分村民对郭支书的误会与猜疑,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农村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丰富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2)小说中的郭支书有哪些主要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断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奭,高祖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A.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B.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C.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D.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字,我国古代,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有某种关联的称谓。
B.河东,即黄河以东,在文言文中“河”一般特指黄河。
C.元和,唐朝的一个年号,“庆历四年春”的“庆历”是宋朝的年号。
D.京师,古代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也可指天子的军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柳宗元少有才华。他小时候就聪明出众,富有文采,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当时同辈都推崇他。
B.柳宗元受到器重。唐顺宗即帝位后,特别看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引入禁宫之中,一起商议大事。
C.柳宗元重视友情。刘禹锡被调任播州刺史,柳宗元担心刘禹锡不方便去蛮地做官,请求与刘禹锡互换任地。
D.柳宗元提携后辈。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一些学子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在他门下学习的人,都会成为名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
②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三、古诗词鉴赏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初到黄州
苏?
?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于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三、四两句宕开一笔,描绘初到黄州,风尘仆仆之中,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C.第五句中诗人以“逐客”自命,是夸张愤怼之语。第六句中诗人以古今诗人自比,表明自己所得官阶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
D.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2)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四、默写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的“易水送别”中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哪两句可以回答《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读写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在学术百家争鸣的今天,很少有学术观点可以被称为_______________。因此,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显得_______________。美国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出版于1976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1998年被引进中国。时至今日,(?
?
?
?
)。这部书常被看作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不过,《瘟疫与人》在普通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你来我往及个人、国家等的沉浮荣衰。麦克尼尔却_______________,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把传染病放在视野中心,去探讨人与病菌的关系。他_______________,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大异其趣,因为他总能通过因果溯源,证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

A.不易之论?
?
?硕果仅存?
?
?异军突起?
?
?顺藤摸瓜
B.不易之论?
?
?弥足珍贵?
?
?独辟蹊径?
?
?抽丝剥茧
C.金科玉律?
?
?硕果仅存?
?
?异军突起?
?
?抽丝剥茧
D.金科玉律?
?
?弥足珍贵?
?
?独辟蹊径?
?
?顺藤摸瓜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A.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B.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C.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D.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A.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B.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C.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D.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位于美国的环保机构“全球足迹网络”日前发布报告称,7月29日是今年的“地球超载日”,即人类已于当日耗尽了2019年一整年的自然资源“预算”,比20年前提早了2个多月并创下新纪录,该机构追踪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消耗(即“支出”)和地球的生物承载力(即“供给”)。超载日指从这一天起,人类当年对自然资源的已有“支出”超过地球在本年度生物承载力总“供给”。数据显示,今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是地球再生速度的1.75倍,即今年预计人类将消耗1.75个地球的再生自然资源,其中美国的资源消耗速度最快。
六、填空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型的群居动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①_______________;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②_______________,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③_______________。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七、写作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向日葵是味道,柠檬茶是味道,流汗的身体是味道,亲手做的蛋糕是味道。张爱玲《茉莉香片》卷首写到:“我给您沏的这一壶茉莉香片,也许太苦了点。我将要说给您听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是一样的苦。”每种味道都有属于它的心情和故事,生活中是否有些味道会勾起你的回忆,让你感动呢?
请以“味道”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贴近生活,言之有物;③不能套作,不能抄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B
D
C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标志了东方民族现代诗的成熟”说法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表述为“现代派诗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
(2)D项,“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曲解文意,由原文第六段“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可知,现代诗派具有多层面的审美特征,不是矛盾心理。
(3)C项,“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不属于“使得他们的视野投放到中国更广阔的疆域”的原因。由原文第三段“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可知,“使得他们的视野投放到中国更广阔的疆域”的只是“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
2.
【答案】
A
D
(3)①国家机制方面: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颇具竞争力。
②任用人才方面: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不拘一格用人才,让青年人才挑大梁。
③技术创新方面: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坚持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关键技术。
【考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其中包括退役型号、现役型号、在研究型号和论证型号”错误,结合“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7种型号。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5个型号在研,长征十一号甲1个型号论证中”分析可知,4代17种型号是退役、现役的,不包括在研究和论证型的。
(2)D项,“成功率进一步提升”于文无据。
(3)根据“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与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有密切关系。如果革弊兴利得当,这种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还是颇具竞争力的”可总结出国家机制方面的“秘诀”;根据“中国航天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青年人才挑大梁的局面蔚然成风。不拘一格用人才也是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和保障”可总结出任用人才方面的“秘诀”;根据“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浑身上下几乎都是新的,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可总结出技术创新方面的“秘诀”。
3.
【答案】
C
(2)①宽宏大量:面对风言风语不为所动,尽心尽力为群众办事。
②正直无私:关心群众困难,动员儿子出钱修桥,汛期后主动辞职。
③深谋远虑:汛前关注古桥,汛期早作安排,修桥计划周密。
(3)①效果上,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情节上,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使情节集中紧凑。
③人物上,面对断桥,众人不同的表现塑造了书记、主任和村民的不同形象。
④主旨上,“断桥”具有象征意义,深化主题:河上断桥易修,心中断桥难修。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分析人物形象(小说)
标题的作用(小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体现出人物在本质上不同的立场和心情”理解有误。从全文来看,他们的立场和心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解答本题要结合文章中对郭支书的描写进行概括,“有人小声说:‘我们知道,你肯定还在生大伙的气。入夏以来,见你没少往古桥下跑,东瞅瞅,西敲敲,大伙说你是盼着古桥垮了,好向上面申请救济款’”,可见他深谋远虑,对于修桥早有计划和打算;从“村里传出了关于郭支书的风言风语,说是郭支书这回,准是贪了不少上面的修桥款,有人甚至闹着要找郭支书讨工钱”“大伙听说是郭支书的大儿子公司出的钱”“我们知道,你肯定还在生大伙的气”“郭书记,你大人大量,快替大家拿个主意吧”可见他的宽宏大量,不以人们的闲言碎语为意,一心只为人民办实事。从“老伙计啊,真是难为你了,镇上县上一毛不拔,得亏你家老大开明啊,从自己公司支持50万”中可见,他正直无私,用自己儿子公司的钱为村子修桥。
(3)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本题可从文章的主题表达、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等角度展开分析。本文标题能引起读者兴趣,如桥是如何断的,断了如何处理等,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其次,“断桥”是本文的线索,文章围绕桥断了来安排情节;再次,围绕“断桥”,郭支书义无反顾自己出钱修桥,村民先是请求支书不计前嫌修桥,桥修好了又风言风语说支书捞钱等,反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同时又揭示了“断桥”的深层次含义,即现实的桥虽修好,人们心中“信任”的桥梁什么时候才能修好呢?据此理解概括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
【答案】
A
D
B
(4)①王叔文准备重用他,但恰逢在位时间不长,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等七名同辈一同被贬。
②如果母子这样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怎么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
【考点】
文言断句
姓名称谓
古代地理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解析】
【参考译文】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是后魏侍中济阴公的远世子孙。曾伯祖父柳奭,是唐高祖时的宰相。父亲柳镇,是太常博士,终于侍御史一职。柳宗元小时候就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其文)精心削裁、缜密细致,光泽闪耀如同珍珠和贝壳。当时同辈都推崇他。考中进士科,又应试宏辞科,被授任为校书郎、蓝田县尉。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执掌朝政,两人尤其器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准备重用他,但恰逢在位时间不长,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等七名同辈一同被贬。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经历蛮地的瘴病之苦,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能形成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伤感。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按旧例被调任柳州刺史。那时郎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后,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的母亲健在但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地去做刺史,那里是西南边陲,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子这样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怎么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上奏这件事,刘禹锡最终改任柳州刺史。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革除了这种风俗。那些已经被债主没收的,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父母。江岭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在柳宗元门下学习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柳宗元)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灵柩和妻子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解答】
(1)“永州司马”为官职名,作“贬”的宾语,二者联系紧密,故应在“司马”后断开,排除C、D两项;“蕴”为谓语动词,“郁悼”为其宾语,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A。
(2)D项,“京师,古代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理解有误。“京师”指国都,“京畿”才指京城附近的地区。
(3)B项,“唐顺宗即帝位后,特别看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引入禁宫之中,一起商议大事”理解错误。由“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可知,看重柳宗元并把他引入宫中的,是王叔文和韦执谊,不是唐顺宗。
(4)①“大用”,重用,委以重任。“会”,恰逢。“居位”,处于高位,做大官。“俱”,一同。
②“异方”,不同地方。“为”,成为。“执友”,十分亲密的朋友;知心好友。“胡”,怎么。“是”,这样。
三、古诗词鉴赏
【答案】
C
(2)①难言的伤感。开篇二句诗人回顾人生道路,“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
②初到的喜悦。诗人初到黄州,看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包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③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尾联既有自嘲,也有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诗人无论遭受多大打击和迫害,也决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是夸张愤怼之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且不得签署公事,形同流放之罪人。故诗人以逐客自命,并非夸张愤怼之语。
(2)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本诗情感丰富”的暗示,可以依照原诗的顺序,采用逐句、逐联、逐层的方式来分析情感。全诗语言平实清浅,诙谐幽默,显示了高超的技巧。这首诗深刻地刻画了苏轼初到黄州时的复杂矛盾的心绪。有自嘲自伤,有对权势者的嘲笑,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自己的遭遇,在自然中发现美,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的豁达、乐观。本诗以自嘲口吻开头,此前诗人一直官卑职微,只做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三州知州,到湖州仅两月便下御史台狱,年轻时的抱负均成泡影,只能说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诗人初到黄州,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看到黄州多竹,诗人仿佛闻到竹笋的香味,这些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也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后四句为作者自嘲,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作者身为“员外”,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是惭愧。这样写也有对朝廷得势之人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诗人无论遭受多大打击和迫害,也决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
四、默写题
【答案】
(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表现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可推知答案,注意“遒”的书写。
(2)根据“‘易水送别’中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出送行气氛”可推知答案,注意“冠”的书写。
(3)根据“回答《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推知答案,注意“数”的书写。
五、综合读写
【答案】
B
B
C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语境填句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不易之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此处与前文“百家争鸣”相对应,应选“不易之论”。
弥足珍贵:更加值得珍爱、重视。硕果仅存:经过淘汰,留存下的稀少可贵的人或物。根据前文“言前人之所未言”可知,此处应选“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异军突起:新的派别或新的力量突然兴起。根据关键词“以往学者……麦克尼尔却”可知,此处应选“独辟蹊径”。
抽丝剥茧: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比喻层层剖析。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根底。根据下文“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可知,此处应选“抽丝剥茧”。
故选B。
(2)一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和“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之间的逻辑关系,应是“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在前,据此排除C、D两项;二看后半部分采用主动句式还是被动句式与前后文衔接更紧密,采用被动句,更能强调很难被遗忘的结果,所以用被动句式衔接更紧密,据此排除A项。故选B。
(3)原句存在的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因为”应移到“大概”后面;二是“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搭配不当,应改为“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三是句式杂糅,“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可改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或“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A项,语序不当,“因为”应移到“大概”后面;“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搭配不当,应改为“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
B项,语序不当,“因为”应移到“大概”后面;句式杂糅,“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可改为“更能引起读者共鸣”或“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D项,“读者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搭配不当,“关于”应改为“对于”。“关于”侧重指明范围,“对于”侧重指明对象。
故选C。
【答案】
示例:2019年7月29日是“地球超载日”,创20年来新纪录。今年预计人类将消耗1.75个地球的再生自然资源,其中美国资源消耗速度最快。
【考点】
一句话概括内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解答此题,要找出新闻的基本信息点,如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按一定的逻辑把这些信息组合成一段话,而不是独立的几点。通读本段新闻可知,文段围绕“地球超载日”展开话题,其时间是2019年7月29日,事件是人类于“地球超载日”耗尽了2019年一整年的自然资源“预算”,创下了新纪录。根据最后一句话可以总结出今年预计人类将消耗1.75个地球的再生自然资源,其中美国资源消耗速度最快。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将以上要点表述出来即可,注意语言简洁流畅,不能超过字数要求。
六、填空题
【答案】
①自己才能生存,②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③但底线却不能缺失
【考点】
语境填句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第①空,横线处后面是分号,根据上文“只有让别人生存”和下文“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可知,①处应填写“自己才能生存”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从②处后文中“境界”一次可以看出,所填句子与前句之间是递进关系;后面讲“底线”,人的底线除了“生存”“环境”,最为关键的就是“权益”了,据此可以推知第②处可填写“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横线后面强调了“底线”的重要性,说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东西,再根据“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可推断出③句是对上一句的转折,可填“但底线却不能缺失”。
七、写作
【答案】
【范文】
微笑的味道
在童年所剩不多的记忆中,无法忘记的,是那张年轻的面容,和那微笑的味道。
——题记
我的童年,很幸福,陪伴我的,没有数不清的课外班,没有一页页的练习题,没有老师肆意挥舞的教鞭。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有小河,有虾米,有小桥,还有他。
记忆中的他,总是笑着的,从认识他的那一刻起,他就仿佛是一个没有忧伤的孩子。他对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友善。他会牵着我的手,带着那一贯爽朗率真的笑容,去河边捉虾米,去小桥上戏水,去森林里看天空。我不开心了,他也总是带着笑容安慰我。小时候,我似乎一直把这个只会微笑的大哥哥当做神佛一般的存在。他待我亦是很好,他可以丢下任何事情,陪我玩耍。大人们都说,他是一个好孩子,不像我,任性,自私。
幼时,他瘦弱的臂膀与他那温暖的笑容,是我童年时的依靠。小孩子的心思是最灵敏的,也是最敏锐的,那段时间,我嗅出了他心底的不快乐,看出了他原先那开朗笑容中的苦涩,但他依旧在笑,笑着带我去玩,笑着给我讲故事,笑着哄我睡觉。
记得有一次,他给我讲“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的故事,讲着讲着,他的声音竟微微带着些哽咽,他的眼眶发红,眼神涣散开了,我不知何故,也有些想掉下泪来,我怔怔地看着他。半晌,他又恢复了昔日的笑容,却格外的苦涩。
那是一个夏夜,平日里嚷嚷着晚上有事情的他,来到了我的院子。就那么静静地坐在墙头,一脸笑容的看着我。年纪小小的我,看不懂他的笑容,只是越发的感伤,鼻子忽然有些酸意,我便偏过头不去看他,他慢慢地走近,平常,我只笑他,脚步轻得就像一只黑猫,可是那天,我却觉得他的脚步异常的沉重,每走一下,都狠狠地敲在我的心房。
过了几日,一直不怎么来看我的爸爸妈妈来到了乡下,说要接我回去,回到城里去。我的眼泪毫无预兆地迸发了出来,那一刻,我只想到他,想到他悲伤的眼神。我曾不懂他的眼神,而如今,我懂了。我是在六月六日跟着父母回城的,爷爷奶奶图个吉利,而他那天,只是站在车站,一直抱着我,给我唱歌,他只会唱一首歌,我常笑他跑了调,可那天,他的歌声却格外优雅动听。
几年过去了,童年的很多的记忆都已经过去了,可我就是无法忘记他,忘记那个只有笑容的男孩。
【考点】
话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提示语“……我将要说给您听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是一样的苦”“每种味道都有属于它的心情和故事,生活中是否有些味道会勾起你的回忆,让你感动”。“味道”可以是确切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在文中应点明“XX的味道”,这个“味道”应是构篇的集结点,是叙事抒情的触发点。
第3页
共16页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