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多民族与多元共生”——新世纪以来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品的创作特征
邱?
婧
2010年到2013年间,兼具新闻工作者和诗人双重身份的阿克鸠射,曾一路攀爬藤梯,探访凉山昭觉大山深处的“悬崖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写成了8万余字的报道《探寻昭觉古里拉达秘境》。此后的若干年里,他作为本地人,又对“悬崖村”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度跟踪调研采访,展示这一生活在云端的村落的惊人变迁。2019年,其长篇报告文学《悬崖村》出版发行。2020年,此书作为彝族文学作品入选并最终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与其说《悬崖村》是一部报告文学,不如称其为非虚构和民族志写作。阿克鸠射是凉山彝族双语作家、诗人,他所创作的作品不仅运用了现代文学的形式,立足当下,还汲取了十分丰富的彝族民间民俗资源。这样的创作历程恰恰折射出骏马奖及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多民族”与“多元共生”的特性。
本届骏马奖的获奖篇目,体现了新时代少数民族作家对于文学生活不同维度的书写和想象。历史叙事一贯是少数民族文学重要的创作维度之一,冯良的《西南边》展示出了中国西南彝族地区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对半个世纪前凉山彝族社会转型时期多民族交往交融的日常经验和战地生活做出了生动的描绘;海伦纳的《青色蒙古》以蒙古族一家人的故事为主线,勾勒出了科尔沁草原百年来的生活图景;梅卓的《神授·魔岭记》则指向了更为久远的族群历史,将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元素化为长篇小说写作,讲述了藏族少年阿旺罗罗历经各种磨难与修炼后成长为神授艺人的故事。
另一部分作品则体现了少数民族作家们立足当下,根植地方性知识,对本族群生活变迁的关注。比如瑶族作家红日的《驻村笔记》,就讲述了近年来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河城县天马乡贫困村红山村是如何在多方努力之下改善民众生活的故事;仡佬族作家王华的《海雀,海雀》同样讲述了一个村庄的基层管理者是如何和村民共同努力,实现退耕还林、共同富裕的生动故事。畲族作家朝颜的长篇纪实散文集《陪审员手记》立足于法院等特殊社会空间,以陪审员的视角观察当下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彝族作家阿微木依萝的《檐上的月亮》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辑录了一系列极具地方性知识的散文。
新世纪以来,骏马奖评选以文学作品评奖的方式全新呈现,恰恰也与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新风貌相呼应,大大推动和激励了优秀文学作品的生产。比如,在第八届骏马奖中,彝族母语作家贾瓦盘加的彝文作品《火魂》,是规范彝文推广以来彝族第一部母语长篇小说,堪称彝族双语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之一;另外,此届骏马奖中的理论评论获奖作品中,回族学者李鸿然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是当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研究中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在第九届骏马奖中,同样出现了壮文、景颇文为创作语言的文学作品,文学奖项对中国少数民族双语创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第十届骏马奖中,多民族的主题十分突出,无论是达真的历史小说《康巴》,还是亚生江·沙地克的维吾尔文小说《诸王传》,都体现了族群历史的多样性和多民族交往的真实族群经验;而此届获奖的报告文学中,更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钟日胜的《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讲述了中国援非医疗队为促进非洲卫生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而爱新觉罗·蔚然的《粮民——中国农村会消失吗?》则立足于公益行动,对中国粮食产业与民生做出深入的思考;鹰萨·罗布次仁的《西藏的孩子》描写了藏族汉族学生的交往以及藏族学生通往城市的求学之路。第十一届骏马奖依然呈现了少数民族文学“多元共生”的文化特征,藏族作家降边嘉措的《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和苗族作家龙宁英的《逐梦——湘西扶贫纪事》、白族诗人何永飞的《茶马古道记》都在展示本族群社会历史变迁的同时,开放式地呈现不同文化的族际书写……
由此可见,新世纪以来,骏马奖与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生产密不可分,其中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和丰富的时代特征。骏马奖的评选在语言和文学方面并重,不仅对文学生产起到推进作用,还对文化多样性、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传承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文学层面的支撑。
(《文艺报》,2020年9月2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收集图片和文字材料,深度跟踪调研采访,才能更好地展示云端村落的惊人变迁。
B.阿克鸠射的《悬崖村》不是一部报告文学,应该称其为非虚构和民族志写作。
C.阿克鸠射的作品运用了现代文学的形式,汲取了十分丰富的彝族民间民俗资源。
D.阿克鸠射的创作历程折射出骏马奖文学创作的“多民族”与“多元共生”的特性。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叙事是新时代少数民族作家对于文学生活书写和想象众多创作维度之一。
B.冯良的《西南边》展示半个世纪前凉山彝族社会转型时期多民族交往交融的经验。
C.海伦纳的《青色蒙古》勾勒科尔沁草原的生活图景,不属于历史叙事的创作维度。
D.梅卓的《神授·魔岭记》讲述了藏族少年阿旺罗罗历经磨难成为神授艺人的故事。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瑶族作家红日的《驻村笔记》,讲述红山村改善民众生活的故事,体现了少数民族作家们立足当下的特点。
B.彝族作家阿微木依萝的《檐上的月亮》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体现了少数民族作家们根植地方性知识的特点。
C.第十届骏马奖,达真的历史小说《康巴》、亚生江·沙地克的维吾尔文小说《诸王传》等,最能体现多民族的主题。
D.第十一届骏马奖,降边嘉措的《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何永飞的《茶马古道记》,呈现了“多元共生”的文化特征。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怀念鲁迅先生
巴?
金
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决不忘记先生。”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
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我静静地站在先生灵柩前,透过半截玻璃棺盖,望着先生的慈祥的面颜,紧闭的双眼,浓黑的唇髭,先生好像在安睡。四周都是用鲜花扎的花圈和花篮,没有一点干扰,先生睡在香花丛中。两次我都注视了四五分钟,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看见先生在微笑。我想,要是先生睁开眼睛坐起来又怎么样呢?我多么希望先生活起来啊!
四十五年前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不管我忘记还是不忘记,我总觉得先生一直睁着眼睛在望我。
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我第一次编辑一套《文学丛刊》,见到先生向他约稿,他一口答应,过两天就叫人带来口信,让我把他正在写作的短篇集《故事新编》收进去。《丛刊》第一集编成,出版社刊登广告介绍内容,最后附带一句:全书在春节前出齐。先生很快地把稿子送来了,他对人说:他们要赶时间,我不能耽误他们(大意)。其实那只是草写广告的人的一句空话,连我也不曾注意到。这说明先生对任何工作都很认真负责。我不能不想到自己工作的草率和粗心,我下决心要向先生学习,才发现不论是看一份校样,包封一本书刊,校阅一部文稿,编印一本画册,事无大小,不管是自己的事或者别人的事,先生一律认真对待,真正做到一丝不苟。他印书送人,自己设计封面,自己包封投邮,每一个过程都有他的心血。我暗中向他学习,越学越是觉得难学。我通过几位朋友,更加了解先生的一些情况,了解越多我对先生的敬爱越深。我的思想,我的态度也在逐渐变化。我感觉到所谓潜移默化的力量了。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拿起笔并不感到它有多么重,我写只是为了倾吐个人的爱憎。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我第一次看见他,并不感觉到拘束,他的眼光,他的微笑都叫我放心。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导下编辑一份刊物,有一个时期遇到了困难,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下去,我很难过。”先生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先生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决不妥协。有些人同他接近,后来又离开了他;一些“朋友”或“学生”,变成了他的仇敌。但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忘记我!”这个熟悉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它有时温和有时严厉。我又想起四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和那个清晨,还有自己说了多少遍的表示决心的一句话。说是“决不忘记”,事实上我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了。但在静寂的灵堂上对着先生的遗体表示的决心却是抹不掉的。我有时感觉到声音温和,仿佛自己受到了鼓励,我有时又感觉到声音严厉,那就是我借用先生的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了。
二十五年前在上海迁葬先生的时候,我做过一个秋夜的梦,梦景至今十分鲜明:我又回到了万国殡仪馆的灵堂。虽然胶州路上殡仪馆已经不存在,但玻璃棺盖下面慈祥的面颜还很鲜明地现在我的眼前,印在我的心上。我看见先生的燃烧的心,我听见火热的语言: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经过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我又回到了万国殡仪馆的灵堂。虽然胶州路上殡仪馆已经不存在,但玻璃棺盖下面慈祥的面颜还很鲜明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印在我的心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写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并以四十五年前送别鲁迅先生的场景作为写作的主要内容。
B.文中反复提到鲁迅先生说的“忘记我”,说明先生坚持真理,反对后人膜拜自己,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C.作者回顾了自己初次向鲁迅先生约稿,先生大力支持,以及走上写作岗位后,先生及其作品对自己的影响。
D.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极为感人,描写鲁迅肖像,记叙两人交往,评价鲁迅人格,抒发个人对鲁迅的深厚情感。
(2)文中写鲁迅先生“燃烧的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荆轲之死
夏一刀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摇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好打抱不平,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掌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胧,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笑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始终拔不出剑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
A.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事件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小说写金科罢演新版“荆轲刺秦王”“自尽”时眼中噙满泪水,表现了金科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悲愤痛苦之情。
C.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D.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金科罢演新编“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2)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单选题
?
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
?
)
A.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同上,像翅膀一样。
B.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沛公军霸上:军,同上,驻扎。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王,同上。
D.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
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C.再拜,再拜一次,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孤,是古代帝王的自称,古代帝王的自称还有寡人、不谷。
?
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
)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
下列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旦日飨士卒
③沛公不胜杯杓
④刑人如恐不胜
⑤张良出,要项伯
⑥拔剑切而啖之
⑦目眦尽裂
⑧令将军与臣有郤
⑨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①②⑤⑦⑩
B.①⑤⑧⑨⑩
C.②③⑤⑥⑧
D.③④⑦⑧⑨
?
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旦日飨士卒?
?
?
?
?
?
?
?
?
?
?
?飨,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
?
?
?
?
?
?
?
?
?续,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
?
?
?
?
?
?
?
?
?
?
?如,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
幸,幸而。
三、默写题
?
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同时这两句又是荆轲悲壮的唱词。
(4)《荆轲刺秦王》中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对“沉默”作出预言,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选择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是去敲门,也有时是被敲门,敲门是再寻常不过的动作。敲门是一种礼仪,敲门是对别人的尊重,敲门能看出修养;敲门也有学问,敲轻、敲重,敲在什么部位,发出多大的声音,这些都有讲究;敲门也有故事,敲门是一种试探,等待对方的回应,有时再多敲一下也许就开门了,可是敲门的人却放弃了。敲门这个寻常的小动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值得关注。其实,敲门也是人生必须面临的一大课题,多少人在一扇扇有形或无形的门面前,停住了脚步,缩回了举起的手,被永远隔在成功的大门之外。
请以“敲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五、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与卫,相去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随从,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聂政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
A.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B.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C.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D.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侯,我国古代的一种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B.除服,也称作“除丧”“脱服”,我国古代丧礼仪式,即除去丧礼之服。
C.季父,最小的叔叔。我国古代兄弟排行通常以伯、仲、叔、季为顺序。
D.足下,我国古代的交际用语,是我国古代较常用的对自己的一种谦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聂政隐身避仇。聂政本来是轵邑深井里人,但是因为杀了人,为了躲避仇敌,就和母亲、姐姐一起到了齐国,隐身在屠户中间。
B.聂政为人勇敢。严仲子与侠累有仇,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他听齐国人说聂政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于是到齐国去结交聂政。
C.聂政知恩图报。聂政认为,严仲子作为一位贤者,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而亲近信赖他这个鄙陋的小民,他不能就这样默不作声。
D.聂政考虑周全。因韩国和卫国两国距离近,再加上刺杀的人是韩国的相,又是国君的亲属,为防止机密泄漏,他宁愿独自前去行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②严仲子恐诛,亡去,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六、文言文翻译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七、古诗词鉴赏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1129年冬,金兵渡江,攻破临安,宋高宗从海上奔逃。1130年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奔逃到温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②陈与义(1090-1138),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③甘泉,宫名,秦始皇筑的行宫,汉武帝时有所增筑。此处代指宋皇宫。④向延阁,名子諲,当时做长沙太守。⑤犬羊:对金兵的鄙称。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
A.诗歌的第二句,写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官,以汉朝之事比况金兵逼近京都,用典贴切,形象化,与第一句形成因果关系。
B.三、四句中“初怪”与“岂知”互相呼应,句法灵活,“穷海看飞龙”是指皇帝逃到偏远的海上。
C.颈联化用诗句,对仗贴切、工整,紧扣题目“伤春”,写诗人白发如霜,对处处烟花燃放的景象都无心欣赏。
D.尾联落笔有力,写出了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抵挡金兵的入侵,“犬羊”一词是对金人的蔑称。
(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感情,请概括分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B
C
C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应该是“报告文学”,“非虚构和民族志写作”是更好的称呼。
(2)C项,逻辑层次关系,属于历史叙事的创作维度。
(3)C项,不能说“最”。
2.
【答案】
A
(2)①工作方面,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饱含心血。
②做人方面,敢说真话,探索真理,追求进步,解剖自己,爱憎分明。
③对待青年方面,给人带路,怀着好心,爱护帮助,但不迁就。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散文)
分析人物形象(散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以四十五年前送别鲁迅先生的场景作为写作的主要内容”错误,除了写四十五年前送别鲁迅先生的场景,作者还写了向鲁迅先生约稿,鲁迅先生帮助青年作家等几件事。
(2)解答本题时,要围绕“燃烧的心”,回归文本,找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文中第四段“不管是自己的事或者别人的事,先生一律认真对待,真正做到一丝不苟……每一个过程都有他的心血”体现了鲁迅在工作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饱含心血。文中第四段“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决不妥协”和第五段“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体现了鲁迅在做人上敢说真话,探索真理,追求进步,解剖自己,爱憎分明。文中第四段“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先生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从不迁就青年”体现鲁迅对待青年非常爱护,怀着好心,但不迁就。
3.
【答案】
C
(2)①耿直刚烈。如看完赵团长改过的剧本后,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②坚持原则。如他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
③忠诚于艺术,淡泊名利。如他对赵团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分析人物形象(小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错误。金科与荆轲有形象、性格上的对照,而覃望与秦王并无对照。
(2)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从“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狗屁!’金科愤怒地说”中可见其性格的耿直刚烈;从“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中可知他坚持原则;从“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中可见他忠诚于艺术,淡泊名利。
二、单选题
【答案】
C
【考点】
词类活用
鸿门宴(司马迁)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C项,“沛公欲王关中”句意为: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答案】
C
【考点】
古代官职
宗法礼俗
姓名称谓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C项,“再拜一次”错,再拜,意为拜两次。
【答案】
D
【考点】
古今异义
鸿门宴(司马迁)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中国的一个省份。
B项,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男女结婚。
C项,非常,古义:不寻常的事。今义:很。
D项,不过,古义:转折连词。今义:转折连词。
故选D。
【答案】
B
【考点】
通假字
鸿门宴(司马迁)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①“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③“杓”,通“勺”,酒器。
⑤“要”,通“邀”,邀请。
⑧“郤”,通“隙”,隔阂、嫌怨。
⑨“倍”,通“背”,违背。
⑩“蚤”,通“早”,早些。
故选B。
【答案】
C
【考点】
其他文言实词
鸿门宴(司马迁)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C项,句意:刘邦起身上厕所。如:去,往。
三、默写题
【答案】
(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5)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再别康桥(徐志摩)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可推知答案。注意“舸”的书写。
(2)根据“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可推知答案。注意“荇”的书写。
(3)根据“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同时这两句又是荆轲悲壮的唱词”可推知答案。注意“萧萧”的书写。
(4)根据“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可推知答案。注意“瞋”的书写。
(5)根据“作者对‘沉默’作出预言,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选择复句”可推知答案。注意“爆”的书写。
四、写作
【答案】
【范文】
敲门
我与母亲又发生矛盾了。
自从进了高中,母亲对我的管教变得越发严格,也越发敏感。正处于青春期的我很是厌烦处于更年期的母亲的唠叨。所以,“当青春期碰上更年期”,矛盾层层升级。
母亲总是不经过我的同意私自闯进我的卧室,翻看我的作业、我的日记。母亲好像从来没有注意到那扇门的存在。为此,我和母亲总产生许多矛盾。
我正在卧室里认真研究一道数学难题,刚有些许眉目的时候,巨大的开门声打乱了我所有的思绪。母亲每次都这样,从来都不知道敲门。
“妈,你能不能以后进来先敲下门啊,你总是打扰我。”
“敲门!我敲门的话就不能了解你的真实情况,你没学习我也不知道,那样你呈现给我的都是假象。”
“不学习?假象?妈,我在你眼里就是这样的吗?反正不管你怎么想,卧室是我的私人空间,你进来前必须敲门。”
“这是我的家,我想进哪个房间就进哪个房间,根本不用敲门。”
………
战争一触即发。
这一次,我跟母亲吵了很久,我们谁也不肯让步,我不想我的私人空间被母亲轻易窥探。最后我们谁也不理谁。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我也没有出去,只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卧室里。在卧室里,我能听见父亲批评母亲的声音,也能听到母亲理论的声音……
八点半了,九点了,九点半了,我还是没踏出房门半步。
“笃,笃,笃”,我听到了轻轻的敲门声,我以为是父亲,刚想开门,就听见母亲的声音传入耳中。“婷婷,开门。”我不想去开门,我的气还没有消,敲门声持续地响着,“婷婷,你先开门,出来吃晚饭,我们有话好好说。”我没想到今晚的母亲如此地有耐心,或许是我真的饿了,或许真的是母亲敲了太久了,我开了门。门刚打开,我就听到母亲道歉的话语。
“婷婷,你和你爸说得有道理,我是不应该这样随意进出你的房间,你有你的私人空间……”看来这一次,我有机会可以好好地与母亲交谈一次了。看来,我们母女俩间的矛盾也可以消除了。
母亲的这一次敲门,也敲开了我的心门,敲碎了我们之间的矛盾。
【考点】
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材料提示,“门”可实可虚,“门”所指相当丰富,这“门”可以指实实在在的门,也可以指比喻意义上的门,如心灵之门、文学之门、学问之门、大学之门、困难之门、成功之门、爱的大门等。“敲门”是表面现象,要写出“敲门”的动机、过程及启示等。“敲门”的背景常常是有事相求、沟通或认错等。
本题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
①从“敲门”的启示角度立意:主动敲门,勇敢敲门,直面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多尝试,多敲一下就能开门,再坚持一下就能有奇迹发生。
②从“敲门”要具备的条件角度立意:用奋斗敲开成功之门,用坚持敲开成功之门,用实力敲开成功之门。
③从对“敲门”的回应角度立意:学会尊重别人,做有修养的人;礼貌是做人的基本素养;细节决定成败;礼貌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五、文言文阅读
【答案】
B
D
B
(4)①(聂政)杀了人躲避仇敌,和母亲、姐姐一起到了齐国,以屠宰为职业。
(2)严仲子怕被侠累杀害,逃亡离开(韩国),访求可以用来向侠累报仇的人。
【考点】
文言断句
姓名称谓
宗法礼俗
古代官职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解析】
【参考译文】
聂政,是轵邑深井里人。(聂政)杀了人躲避仇敌,和母亲、姐姐一起到了齐国,以屠宰为职业。隔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严仲子怕被侠累杀害,逃亡离开(韩国),访求可以用来向侠累报仇的人。严仲子来到齐国,齐国有人说聂政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而隐身在屠户中间。严仲子登门拜访,来往几次,然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埋葬已毕,在除去丧服之后,聂政说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只会拿着屠刀屠宰牲口;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我待他极为淡薄,没有什么大功能够与之相称,而严仲子捧着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虽然没有接受,可是这样正表明只有他才深深了解我。一位贤者,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而亲近信赖一个穷困鄙陋的小民,我聂政难道能默不作声就罢了吗!况且前些时候他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尚在(就没有答应他);现在老母享尽天年,我将要为知己的人效力了。”于是西行来到濮阳,见严仲子,说道:“前些时候我没有答应仲子您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世;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世了。严仲子想要报仇的对象是谁?请让我来办理此事吧!”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小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居处警卫设置得十分严密,我想派人刺杀他,始终没有人能办成。现在幸蒙足下不弃,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一同去。”聂政说:“韩国和卫国,中间相距不很远,如今要去刺杀人家的国相,这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不可能不发生失误,发生了失误,机密就会泄露,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严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聂政带利剑到了韩国,韩相侠累正坐在府上,手持兵器,侍卫他的人很多。聂政径直进入,走上台阶刺杀了侠累,两旁的人顿时大乱。聂政大声呼喝,击杀数十人,然后自己削烂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随即死去。
【解答】
(1)句意:聂政径直进入,走上台阶刺杀了侠累,两旁的人顿时大乱。聂政大声呼喝,击杀数十人,然后自己削烂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随即死去。“直入”与“上阶”是两个动作,中间应断开,排除A、C两项;“数十人”是“所击杀者”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2)D项,“对自己的一种谦称”错误,应为“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3)B项,“他听齐国人说聂政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于是到齐国去结交聂政”错误,原文“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是严仲子逃亡到齐国之后才听齐国人说聂政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于是想结交聂政。
(4)①“杀人避仇”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如:到……去。
②亡:逃亡。去:离开。
六、文言文翻译
【答案】
(1)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造官吏名册和户籍册,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
(2)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考点】
文言翻译
鸿门宴(司马迁)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秋毫:比喻细小的东西。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封:封闭。
(2)所以:……的原因。非常:意外的变故。
七、古诗词鉴赏
【答案】
C
(2)①表达了诗人对宋朝统治者败逃行为的讽刺,对国势日衰的忧愤。
②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流落(客居)异乡,年华已老,不能为国解忧的感伤。
③表达了诗人对抗金行为的歌颂,意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错在“烟花燃放”,此处“烟花”指春日美丽的景物。
(2)首联“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颔联“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写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对此痛心疾首。颈联“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化用诗句,扣题写“伤春”,写出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正值春光美好,也尽是“孤臣”的无力、伤感。“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赞扬抗金将领向子諲的勇敢行为,与朝廷当权者败逃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流落(客居)异乡,年华已老,不能为国解忧的感伤与对宋朝统治者败逃行为的讽刺和对国势日衰的忧愤,表达了对抗金行为的歌颂,意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