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半期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半期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31 12:2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半期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通观历史上的立法可以发现,能够被命名为“法典”的法律,大体上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该立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二是该立法体系庞大,法律制度规模大,法律条文在当时的社会是最多的;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该法的体系性,强调立法的逻辑和规律。我国民法典就是因为符合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才被定名为“法典”。
首先,从立法的重要性来看,民法典的定名是对民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和依靠的充分肯定。民法规范社会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法的内容涉及社会成员的全部,也涉及他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时时刻刻。所以,民法典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另外,基本权利是我国宪法承认和保护的核心,而人民大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主要表现为民事权利。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对于民事行为的规范,属于社会的常规性、普遍性、基础性、全局性活动,而民法就是开展这些活动的法律遵循和依靠。从这个角度看,民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称得上是“国家重典”。
其次,民法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体系十分庞大,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法律,使用“法典”来定名,说明其立法体量的显著差异。世界上著名的民法典,比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包括瑞士债法),其条文都超过了2200条。我国民法典法律条文包括七编、1260条,近80章,仅汉语字数就超过了10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民法典并不是全部民法规范和制度的立法,而仅只是民法一般法或者基本法的立法,在此之外,还有商事立法、知识产权立法和社会权利立法等民法特别法。无论如何,此次编纂完成的民法典,其体量也远远超过其他法律,将其称为“法典”,凸显了它在规范和制度体量上的重要性。
再次,民法典命名的使用,强调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整合为一体之时的体系科学性和逻辑性。对民法规范、制度的编纂和整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找到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观察这一逻辑的基本方法。如果不依靠这些基本逻辑来编纂,民法典根本无从谈起,因为大量的民法规范和制度都是一盘散沙,或是被形容为“随意堆放的一袋土豆”。民法中的体系性科学,是人类社会依据民法治理国家的经验总结,既是民法典编纂的基本技术手段,也是我们从事民法学习研究和民事司法活动的基本技能。
同时,依据体系性科学,我国民法典编纂还采取了总则和分则相互区分的模式。民法典编纂借鉴了数学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把民事活动中具有共同性的规则“提取”出来,作为一般规则规定在民法典之中。然后,民法典又把具体民事权利按照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区分来划分为多个分则,在这些分则之中展现各种权利及其相对具体的要求。这样的编纂方式,极大节约了立法成本,不仅是体现法律关系逻辑和民事权利区分科学的最佳方式,也是学习研究、贯彻实施民法的最佳方式。总体而言,本次民法典编纂按照体系化科学的要求,消除了原有民事立法散乱且存在内在混乱的弊端,遏制了立法盲目和冲动,实现了民事立法体系的极大改进,充分彰显了民法发展史上曾倡导的“体系化效应”的积极作用,民法典被定名为“典”,可谓实至名归。
(摘编自孙无忠《民法典何以为“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被定名为“典”,是实至名归的。
B.我国民法典之所以被定名为“法典”,是因为民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C.只要依靠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观察这一逻辑的基本方法,就能成功编纂民法典。
D.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借鉴了数学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采取了总则和分则相互区分的模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阐述清楚,对读者了解我国民法典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B.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我国民法典命名为“法典”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举法、德、瑞士等国民法典的例子,从立法体量角度证明了我国民法典定名的合理性。
D.文章关于民法典依据体系性科学编纂的论述,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科学立法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宪法承认和保护的核心是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两者主要表现为民事权利。
B.我国民法典立法体系庞大,法律条文多达上千条,汉语字数超过了10万,但也只涉及民法一般法或基本法的立法。
C.我国民法典区分总则和分则的编纂方式极大地节约了立法成本,也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实施民法。
D.依据体系性科学,我国本次民法典的编纂实现了民事立法体系的极大改进,充分彰显了“体系化效应”的积极作用。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杜甫传(节选)
冯?

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会发现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
B.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
C.材料特意介绍杜甫写的《江村》,表现杜甫定居草堂的初期,生活暂时安定,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寻常景象,也能引起他的诗兴。
D.杜甫作《蜀相》,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作者引用这篇诗作,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3)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笑嫂
陈国炯
笑嫂喜欢笑,与人相见微微一笑,高兴时哈哈大笑,有时独自一人也偷偷地笑,好像每时每刻都在捡宝似的笑个没完。因此,没见过笑嫂发愁时是个什么模样。
因为笑嫂爱笑,大家当面笑嫂笑嫂地叫,背后笑嫂怎么笑嫂怎么地夸,好像笑嫂的姓名就叫笑嫂。
笑嫂是我的师傅。我大学毕业应聘到一家铝轮厂搞宣传,负责人事的小老头陪我到车间,对车间主任说,这小伙子到你车间实习一个月,你给他安排一下。车间主任长着八字胡子,看似匪气十足。他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我后,说,一个学生娃,哪能干活。反正一个月后要坐办公室的,就去帮笑嫂做点事吧。车间主任唠唠叨叨的一番话中,我知道有个笑嫂,也有些受辱的感觉。车间主任唠叨完,亲自陪我去厂东边一个堆废料的塑料棚下,扯开嗓门喊,笑嫂,我给你送来一个徒弟,给你打个下手。车间主任的一咋呼,我不但认识了笑嫂,还成了笑嫂的徒弟。
我很顺从地叫了笑嫂一声师傅,笑嫂听了高兴得咯咯地像母鸡下蛋般笑。笑完了就说,你还真听小胡子的瞎话,什么师傅徒弟。笑嫂停了一下对我说,大家都叫我笑嫂,你也叫我笑嫂吧,我可不敢做你大学生的师傅呢。说完又咯咯地笑,把个笑嫂的雅号笑得名副其实。
笑嫂已是奔五的人了,却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女人的那种臃肿,而是清清秀秀,穿戴得也整整洁洁,十分素雅。笑嫂的活不笨重,也不怎么脏,她每天整理着送来的废过滤网,那些过滤网是用来过滤铅水的,用过后铝水沾在过滤网上结成了块。因为过滤网是铁的,沾在上面的是铝,铁几百元一吨,铝上万元一吨。把废铁网当铝卖,人家不要;把铝当铁卖,公司不干。因此,笑嫂把沾在上面的铝块铝屑撬下来,分开卖,谁也不亏。
笑嫂做事很认真,一块块像翻找金子一般,有时我一不留神漏撬了几块,她会猫着腰,捡回来重新撬。这样一来,我也不好意思马虎了,做得一丝不苟。笑嫂还挺关心人,我进公司时是夏天,南方的夏天贼热,加上在似露天一样的塑料棚下,汗似下雨般流,一把把捋也捋不完。笑嫂见了心疼地说,大学生,你去找个地方凉快一下,这点活我做起来很轻松的。我当然不同意,笑嫂就说,还要我陪你啊。说完就咯咯地笑着,连推带搡赶我走。
笑嫂从来不到餐厅吃饭,她每次从餐厅里买来米饭,不打菜,菜从家里带来,等吃饭的人走得差不多了,就打开饭盒,坐在塑料棚下吃起来。那些走过来走过去的人都会与笑嫂打个招呼,笑嫂吃饭了?今天啥菜?还会有啥菜,这个星期吃咸鸭蛋呗。笑嫂咯咯咯地笑着回答,笑嫂的菜每星期换一种菜,咸鸭蛋,炒鸡蛋等等。
那天,我没去吃中饭,笑嫂吃完饭去了洗手间,我想笑嫂经常帮我洗饭盆,我也帮笑嫂洗一次。打开盛菜的铝盒子,里面的咸鸭蛋丝毫没动,完完整整地躺在盒内。当初没在意,后来想想有点问题,以后几天我特意偷看了笑嫂的菜盒,我终于明白,笑嫂一个咸鸭蛋要吃一个星期。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一位同事,同事不满地瞪我一眼说,就你聪明?我闹了个大红脸。从此我不再看笑嫂的菜盒,也不再提及同一个菜要吃一个星期的事。那次大地震后,公司开展捐款救援,笑嫂捐二百元,工会主席说,笑嫂你要不少捐一点?笑嫂微微一笑说,多的拿不出,捐二百没问题。工会主席不再说什么了。
实习期满,我到宣传部搞宣传工作。那天工会去慰问贫困职工家庭,领导让我去拍照片,并写一篇通讯稿。走了几户后,一行人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巷里,叩开一扇墨绿色的斑驳的门。门一打开,一张笑脸呈现在大家面前,我有些诧异地叫道,笑嫂?笑嫂仍在笑,把大家让进屋,屋里灯光暗淡,客厅也逼仄,几个人进去后有些拥挤。这时我才知道,笑嫂的丈夫几年前被车撞得瘫痪,长年卧床不起,公公早年已故,婆婆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需照料,一个女儿正在上初中,家里十分拮据。笑嫂照顾两个病人,负担一个学生,又要上班,还从社会上揽来了刺绣,挣几个外快,以补家用。可想而知,笑嫂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我对笑嫂更是敬重了,有事没事总爱往笑嫂的工作场地跑。笑嫂依旧咯咯咯地笑,好像与那个沉重的家没有一点牵绊似的。
那次我与笑嫂聊得很开心,我忽然说,笑嫂你的心态真好。笑嫂知道我想说什么,顿了顿道,家里有这么多病人,谁会不烦,如果我成天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我还活不活?
笑嫂叹口气说,我如果整天苦着个脸,人家见了我,也不会有好心情的。因此我得高高兴兴,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心情。说完笑嫂又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1)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段是说“笑嫂”这个名字的由来,同时交代出她和同事的关系、她乐观的精神以及她对周围人的影响,这些都为后面的内容作了铺垫。
B.笑嫂自己身处困境,却仍然为地震灾区捐200元,这与她每个星期换一种菜“咸鸭蛋、炒鸡蛋”的心理是一致的,表现笑嫂既热心又要面子。
C.“我”关注笑嫂的咸鸭蛋吃一个星期的事,是因为在“我”的心里关心笑嫂,同事却因此“瞪我一眼”,说“就你聪明”。
D.“我”开始叫笑嫂师父是“顺从”地叫,但后来却对笑嫂“甚是敬重”,总往她工作场地跑,是因为受到了她精神的感染。
(2)小说中的“笑嫂”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品为什么以“笑嫂”为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语言文字运用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_______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______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
?
?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出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

A.波澜壮阔?
?
随波逐流?
?
宵衣旰食?
?
引人入胜
B.波澜壮阔?
?
随遇而安?
?
全力以赴?
?
引人入胜
C.声势浩大?
?
随遇而安?
?
宵衣旰食?
?
娓娓动听
D.声势浩大?
?
随波逐流?
?
全力以赴?
?
娓娓动听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很多人觉得,越酸的水果含维生素C越多。那么,真的是水果越酸维生素C含量越多吗?实际上,水果的酸度取决于水果中的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异柠檬酸等。①_______________,是由其中的“糖酸比例”所决定的,如果含糖量高而含有机酸低,那吃起来就甜甜的,相反,②_______________,水果吃起来就会比较酸了。确实有些吃起来比较酸的水果含维生素C非常高,例如沙棘,每百克含204毫克VC,然而更多的水果不符合这个规律。因此,水果酸不酸③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李华写给刘老师的一张留言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尊敬的刘老师:
您好!
时光如梭,转眼高中毕业已一年有余。今天,我登门造访。一则受令尊嘱托,前来聊表感恩之情;二则您敬赠给我的佳作,已经拜读完毕,前来切磋。不想老师您不在家中,特留下此便条。
学生:张华
10月12日
三、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赵匡凝,字光仪,蔡州人也。其父德諲事秦宗权,为申州刺史。宗权反,德諲攻下襄阳。梁太祖攻蔡州,宗权屡败,德諲乃以山南东道七州降。梁太祖初镇宣武,尝为宗权所困,闻德諲降,大喜,表为行营副都统,河阳、保义、义昌三节度行军司马。会其兵以攻蔡州,破之,德諲功多。德諲卒,子匡凝自立。是时,成汭死,雷彦恭袭取荆南,匡凝遣其弟匡明逐彦恭,太祖表匡凝荆襄节度使,以匡明为荆南留后。是时,唐衰,藩镇不复奉朝廷,独匡凝兄弟贡赋不绝。
匡凝为人气貌甚伟性方严喜自修饰颇好学问聚书数千卷为政有威惠。太祖攻兖州,朱瑾求救于晋,晋遣史俨等将兵数千救瑾,瑾败,与俨等奔于淮南。晋王李克用遣人以书币假道于匡凝,以聘于杨行密,求归俨等。晋王使者为梁得,太祖大怒。是时,梁已破兖、郓,遣氏叔琮、康怀英等攻匡凝,叔琮取泌、随二州,怀英取邓州,匡凝惧,请盟,乃止。
太祖弑昭宗,将谋代唐,畏匡凝兄弟不从,遣使告之,匡凝对使者流涕答曰:“受唐恩深,不敢妄有他志。”太祖遣杨师厚攻之,太祖以兵殿汉北,匡凝战败,以轻舟奔于杨行密。师厚进攻荆南,匡明奔于蜀。匡凝至广陵,行密见之,戏曰:“君在镇时,轻车重马,岁输于贼,今败乃归我乎?”匡凝曰:“仆世为唐臣,岁时职贡,非输贼也。今以不从贼之故,力屈归公,惟公生死之耳!”行密厚遇之。其后行密死,杨渥稍不礼之。渥方宴,食青梅,匡凝顾渥曰:“勿多食,发小儿热。”诸将以为慢,渥迁匡凝海陵,后为徐温所杀。
(选自《新五代史》)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匡凝为人气貌甚伟/性方严/喜自修饰/颇好学问/聚书数千卷/为政有威惠
B.匡凝为人气貌/甚伟/性方严/喜自修饰/颇好学问/聚书数千卷/为政有威惠
C.匡凝为人气貌甚伟/性方严喜自/修饰颇好/学问聚书数千卷/为政有威惠
D.匡凝为人/气貌甚伟/性方严喜/自修饰颇好/学问聚书/数千卷/为政有威惠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B.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也有为其先人追授的。
C.山南东道:道是中国历史行政区域名,相当于后来的省。山南东道是唐朝的一个道。
D.弑:古代指臣下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与诛、杀、戮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匡凝的父亲赵德諲先在秦宗权手下,后投降梁太祖并受到重用,赵德諲死后赵匡凝继任。
B.因为唐朝衰落,藩镇割据一方,不再尊奉朝廷,但赵匡凝兄弟却依然向朝廷进贡,并没有停止。
C.梁太祖杀了唐昭宗想要谋划取代唐朝,赵匡凝没有听从。后被梁太祖打败,坐船投奔杨行密。
D.赵匡凝到达广陵,杨行密认为赵匡凝做节度使时向梁进贡财物,现在被打败了却来投奔他。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晋王李克用遣人以书币假道于匡凝,以聘于杨行密,求归俨等。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四、古诗词鉴赏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早发武连驿忆弟
[清]曾国藩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凌晨出发,天天如此,劳碌疲惫,确是苦不堪言。
B.颈联中的“曰归”“有弟”反复连用,写出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运用反复手法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C.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
D.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其中,对思念之情、宦路之苦反复咏叹,感情真挚,格调苍凉,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
(2)本诗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艺术手法的运用。
五、名篇名句默写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2)《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赤壁》中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江岸辽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荆轲刺秦王》中写易水诀别场面时,借助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赴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用《论语》的话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题目:岁月年华里的_______________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目睹很多风景,会收获很多,也失去很多。从懵懂记事的孩童,到渐明事理的少年,再到逐渐步入的青春时光,你都有不少难忘的经历吧。
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横线上可以填入“温暖”“感动”“遗憾”等词语。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半期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D
B
A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分析论证结构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错,范围混淆,原文第一段表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B项,“是因为民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错,以偏概全,依据原文第一段可知,我国民法典之所以被定名为“法典”,是因为它符合了三个方面的特征。
C项,“只要……就……”错,说法绝对。
故选D。
(2)B项,“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错,文章的结构形式应是“总分”,最后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都是关于我国民法典第三个特征的分析。
(3)A项,“我国宪法承认和保护的核心是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错,以偏概全,原文第二段表述为“基本权利是我国宪法承认和保护的核心”,而人民的基本权利在原文里并不能看出只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2.
【答案】
D
C
(3)观点一:杜甫并没有“陶醉”“忘却”。理由:①他欣赏、赞叹农舍之景,只是他心灵寻得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体现。②从这一时期的杜诗中,读者看到的是杜甫平静心境后的报国无门的悲慨。
观点二:杜甫暂时“陶醉”“忘却”了。理由:①草堂建成后,杜甫开始“有滋有味”欣赏草堂风物,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②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
【考点】
传记文体知识及整体阅读
筛选并整合信息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探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错。
(2)A项“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无中生有。
B项,“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表述的时间错误,从原文第二段可知,这种认识是在草堂建成后。
D项,“因此”的表述不合文意。此处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因为杜甫已经沉醉于这种美好的生活状态之中,对做官已经没有了激情;另一方面,杜甫“放弃”做官也是人生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故选C。
(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言之有理即可。认为杜甫并没有“陶醉”“忘却”或杜甫暂时“陶醉”“忘却”了均可。如认为杜甫并没有“陶醉”“忘却”,一要说明欣赏、赞美农舍之景与关注现实的关系,二要指明这时的诗作仍然以报国无门的悲慨为内容。如认为杜甫暂时“陶醉”“忘却”了,可从欣赏草堂风物、与风雅人士交往两个方面作答。另外,也可联系【相关链接】,从这个时期写的“歌咏自然”的诗在意境表现方面的不同来分析。
3.
【答案】
B
(2)①工作认真负责,从撬铝块铝屑可以看出来。
②乐观坚强,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以“笑”示人,没有怨天尤人。
③热爱生活,身上收拾得整整齐齐,虽然一周吃一个蛋,但做法不一,让生活尽量丰富些。
④关爱他人,为地震灾区捐款,每天笑,为了让大家都有个好心情。
(3)①“笑嫂”是中心人物,起到了线索作用,串起了小说的情节。
②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笑”是人物在神态上最突出的一点。
③“笑”既表现人物热爱生活的一面,又表现出人物坚强的一面,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④“笑嫂”的“笑”与小说开头“笑嫂喜欢笑”,结尾“又咯咯笑起来”形成了结构上的呼应。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分析人物形象(小说)
标题的作用(小说)
标题的含义(小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要面子”错误。“捐款”是善心的体现,而且同事知道她家里困难,工会慰问她时,她也十分配合,笑脸相迎,说明她并不爱慕虚荣。
(2)根据文章第六段中“笑嫂做事很认真,一块块像翻找金子一般,有时我一不留神漏撬了几块,她会猫着腰,捡回来重新撬”可知“笑嫂”工作认真负责;根据文章倒数第二段中“笑嫂知道我想说什么,顿了顿道,家里有这么多病人,谁会不烦,如果我成天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我还活不活?”可知“笑嫂”面对困难的家境,没有选择抱怨,而是乐观坚强,以“笑”示人;根据文章第五段中“笑嫂已是奔五的人了,却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女人的那种臃肿,而是清清秀秀,穿戴得也整整洁洁,十分素雅”,文章第七段中“那些走过来走过去的人都会与笑嫂打个招呼,笑嫂吃饭了?今天啥菜?还会有啥菜,这个星期吃咸鸭蛋呗”可知“笑嫂”热爱生活,并想努力把生活过的更有趣味;根据文章第八段中“那次大地震后,公司开展捐款救援,笑嫂捐二百元,工会主席说,笑嫂你要不少捐一点?笑嫂微微一笑说,多的拿不出,捐二百没问题”,文章最后一段中“我如果整天苦着个脸,人家见了我,也不会有好心情的。因此我得高高兴兴,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心情”可知“笑嫂”乐于助人,且每天都笑,为了让大家都能有个好心情。
(3)标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概括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充当文章线索;指出文章主要人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作答此题应从人物塑造方面、情节构思方面、主旨方面等方面进行考虑。人物塑造上,小说中笑嫂是中心人物,标题抓住了人物特征“笑”;主题上,“笑”既表现出“笑嫂”热爱生活,努力想把生活过好的一面,又表现出“笑嫂”乐观坚强的一面,凸显了小说主题;结构上,“笑嫂”的“笑”与文章开头“笑嫂喜欢笑”,文章结尾“又咯咯笑起来”形成了结构上的呼应,起到了线索作用,串起了小说的情节。
二、语言文字运用
【答案】
B
B
C
【考点】
成语的使用
病句辨析修改
语境填句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此处写的是动物的“迁徙盛举”,侧重于集体活动,用“波澜壮阔”更恰当。
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根据语境可知,动物们坚守驻地,而不是“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经比较可知,“全力以赴”更符合科学家不断进行探索的语境。
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爱听。根据最后一句的语境分析,形容“故事”用“引人入胜”更恰当。
故选B。
(2)画线句的语病有两处,一是“通过……作为参照”句式杂糅,可改为“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或者“它们通过海岸线等”,因此可以排除A、D两项;二是“获得”和“方向”搭配不当,“方向”应与“辨别”搭配,排除C项。
故选B。
(3)由括号前“也就是说”可知选填句与上句构成解说关系,是对上句内容的解说;从语意分析,选填句与下句应构成因果关系,应是产生下句现象的原因。结合“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可确定选填句主语应与“迁徙”有关,应是“迁徙的方向感”,从而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由”与“上一代遗传”更为搭配,“被”较生硬,故选C。
【答案】
①而水果是酸还是甜,②如果含有机酸高而含糖量低,③跟维生素C含量没有直接关系
【考点】
语境填句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段文字介绍说明的是水果口感与维生素C含量的关系。
第一空,根据下文“是由其中的‘糖酸比例’所决定的,如果含糖量高而含有机酸低,那吃起来就甜甜的”“水果吃起来就会比较酸了”推知,此处讨论的是水果的酸甜问题,与上文讨论的“水果的酸度”有所不同,可以用“而”字表示轻转,故可填“而水果是酸还是甜”。
第二空,根据“相反”一词可知,前后是两种相反的情况,再根据“如果含糖量高而含有机酸低”推知,此处应填“如果含有机酸高而含糖量低”。
第三空,根据“因此”可知,此处是总结结论的句子,即水果酸不酸与维生素C的关系,根据段意推知,此处应填“跟维生素C含量没有直接关系”。注意表达简洁,不要超过字数。
【答案】
①“令尊”改为“家父”;
②“登门造访”改为“前来看望您”;
③“聊表”改为“深表”或“表达”;
④“敬赠”改为“惠赠”;
⑤“切磋”改为“请教”。
【考点】
表达得体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①“令尊”是称对方的父亲,这里是受自己父亲的嘱托来表达感恩之情,将“令尊”改为“家父”;
②“登门造访”的“登门”指到对方家里,“造访”指到别人那里去拜访,是从访问者的角度说的,而且多用于不熟悉的人,可改为“前来看望您”;
③“聊表”指略微表示之意,是谦辞,可改为“深表”或“表达”;
④“敬赠”指为赠送礼物表示尊重敬意、钟爱或钦慕,不能用于老师对学生,可改为“惠赠”,而且“惠赠”是个敬辞,用于称对方的赠送;
⑤“切磋”比喻互相商量研究,取长补短,一般用于地位对等的人之间,根据语境不能和老师互相商量研究,可改为“请教”。
三、文言文阅读
【答案】
A
D
D
(4)①晋王李克用派人带着书信礼物向赵匡凝借道,来(派使者)到杨行密那里探访,要求放回史俨等人。
②而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然而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
③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让你活着签订盟约。”
【考点】
文言断句
姓名称谓
古代地理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解析】
【参考译文】
赵匡凝字光仪,蔡州人。父亲赵德諲跟随秦宗权,任申州刺史。秦宗权反叛,赵德諲攻克襄阳。梁太祖攻打蔡州,秦宗权多次被打败,赵德諲于是以山南东道七州投降。梁太祖最初镇守宣武时,曾被秦宗权围困,听说赵德諲投降,十分高兴,表奏为行营副都统,河阳、保义、义昌三节度行军司马。会合他的军队攻打蔡州,攻破蔡州,赵德諲功劳最大。赵德諲死,儿子赵匡凝自立。这时,成汭已死,雷彦恭袭取荆南,赵匡凝派他的弟弟赵匡明驱逐雷彦恭,梁太祖表奏赵匡凝为荆襄节度使,任赵匡明为荆南留后。这时,唐衰落,藩镇不再尊奉朝廷,惟独赵匡凝兄弟没有停止进贡。
赵匡凝为人气度相貌很雄伟,性格正直严肃,喜欢修饰自己,颇为喜好学问,藏书几千卷,为政威严有恩。梁太祖进攻兖州,朱瑾向晋求救,晋派史俨等人率兵几千人救援朱瑾,朱瑾失败,和史俨等人逃奔到淮南。晋王李克用派人带着书信礼物向赵匡凝借道,来(派使者)到杨行密那里探访,要求放回史俨等人。晋王的使臣被梁抓获,梁太祖大怒。这时,梁已攻破兖、郓二州,派氏叔琮、康怀英等人攻打赵匡凝,氏叔琮攻取泌、随二州,康怀英攻取邓州,赵匡凝害怕,请求订盟誓,才停止下来。
梁太祖杀了唐昭宗,将要谋划取代唐,怕赵匡凝兄弟不从,派使臣告诉他们,赵匡凝哭泣着回答使臣说:“蒙受唐的恩德很深,不敢妄有别的打算。”梁太祖派杨师厚攻打他,梁太祖率兵在汉水以北殿后,赵匡凝战败,乘轻便小船投奔杨行密。杨师厚进攻荆南,赵匡明逃奔到蜀。赵匡凝到达广陵,杨行密见到他,开玩笑说:“你在节镇时,轻车重马,每年向唐输送财物,现在被打败了就回到我这里吗?”赵匡凝说:“我世代做唐的臣子,每年向朝廷贡纳财物,不是向贼人输送财物。如今因为不顺从贼的缘故,力量尽竭到你这里,只有由你决定我的生死罢了!”杨行密待他很好。后来杨行密死了,杨渥逐渐对他无礼。杨渥正在设宴,吃青梅子,赵匡凝望着杨渥说:“不要多吃,会发小儿热。”将领们认为他轻慢无礼,杨渥迁移赵匡凝到海陵,后来被徐温杀死。
【解答】
(1)“匡凝为人气貌”是主语,“甚伟”是谓语,是典型的主谓结构的短语,其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性方严”是对主人公性格的介绍,而“喜”是动词,作下一个句子的谓语,故应在“喜”前断开,可排除C项。
故选A。
(2)D项,“与诛、杀、戮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错误,诛,杀的是罪人;杀,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戮,本义特指陈尸示众;弑,古时候指臣子杀君主、子杀父母。明显意义是不同的。
(3)D项,表述错误,原文“戏曰”意为“开玩笑说”,由此可见,赵匡凝到达广陵,杨行密的这段话只是跟他在开玩笑而已,并不是真正这么认为的。
(4)①币:礼物。假道:借道。聘:探访。归:使动用法,使……归,放回。
②为:给予。赐:恩惠。济:渡河。
③就:成功。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视傲慢对方的姿态。所以:……的原因。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四、古诗词鉴赏
【答案】
C
(2)①颔联运用反衬(以声衬静)的手法,用鸡鸣破晓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静谧,突出暗示了作者身处不见人烟的荒山,突出了孤零戚苦之状。
②颔联寓情于景,疲马奔波,孤月西落,鸡鸣报晓,万山环绕,营造了空寂荒凉的氛围,突出了作者的孤单寂寞之情。
③结构上,颔联用孤月、晨鸡、疲马来照应标题的“早发”,突出人马疲惫不堪,劳碌奔波,为后文直接抒发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作铺垫。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表现手法(古代诗歌鉴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错误。尾联表达的是希望借助大风与弟弟团圆的迫切心情。
(2)作答此类题型,需从内容、手法、效果、情感等角度,结合具体诗句内容进行作答。颔联“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写出了在孤月的清晖之下,诗人看到了马的疲惫身影,内心里生出对它的怜意。马的形,实际上是作者情感的对象化;对马的怜悯,其实就是作者的对影自怜;这种心境之下的月亮,自然也显得那么孤单寂寞。接着,孤月西落了,一声报晓的鸡鸣划破黑夜,渐渐可以辨认出那深青色的群山了。以动衬静,以鸡鸣之声来衬托万山环绕的静谧,更令作者感到道路之艰、身心之疲惫;远处鸡鸣,亦暗示了作者身处不见人烟的荒山,孤零无人语。本联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处于悲苦苍凉的环境中,内心充满了孤单寂寞之意。作者用孤月、晨鸡、疲马来照应标题的“早发”,突出了人马疲惫不堪,劳碌奔波,为后文直接抒发对手足同胞思念之情的凄苦悲怆作铺垫。这两句景语也是情语,是诗人心态的写照。
五、名篇名句默写
【答案】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由“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可推知答案。注意“蹄”的正确书写。
(2)由“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可推知答案。注意“罔”“殆”的正确书写。
(3)由“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可推知答案。注意“锁”的正确书写。
(4)由“化静为动,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江岸辽阔”可推知答案。注意“荒”的正确书写。
(5)由“写易水诀别场面时,借助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赴难”可推知答案。注意“萧”的正确书写。
(6)由“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可推知答案。注意“匹”的正确书写。
六、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第3页
共16页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