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上第一单元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件17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上第一单元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件17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31 11:36:39

文档简介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预案
备课类型
详案
设计教师
管蓓蓓
上课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上课时间
第二周星期一
课时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课第2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
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为学生提供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聚焦板块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研讨板块,先通过问题引导研讨,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突出科学的本质。然后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拓展板块,以阅读资料《我们的发声器官》来介绍人的发声器官声带,以及声带的发声原理,拓展学生的知识。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科学态度目标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科学技术随时都影响我们的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概念。难点:能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观察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锣、演示台、记录单等。小组:1面鼓、1把钢尺、1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1个音叉,栓有细绳的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预设流程
一、揭题引入1.播放一首吉他弹奏的音乐,学生欣赏。2.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思考:这些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3.大家对于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有自己不同的想法,那我们先来看看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二、自主探究活动一:研究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请大家拿出橡皮筋,请大家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搓揉皮筋……皮筋能否发出声音?明确实验步骤:(1)两只手分别捏住橡皮筋的两端,轻轻拉伸,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2)将橡皮筋放在桌面上轻轻按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3)将橡皮筋放在手中轻轻揉搓,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4)把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橡皮筋或拉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5.小结:当橡皮筋发出声音时,你看到了什么?预设:橡皮筋在振动。实验结论:拨动橡皮筋,它会震动并发出声音。明确概念:当物体进行往复运动,即它的状态改变的过程,我们把这样的运动称为振动。活动二: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教师出示钢尺、鼓和音叉:刚才我们研究了皮筋发出声音时在振动,那么其他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是否也在振动呢?与学生一起依次演示它们的发声方法。钢尺:轻轻拨动;鼓:轻轻敲击;音叉:敲击上方。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钢尺能明显观察到振动,鼓和音叉振动不明显。音叉和鼓振动不明显,你打算怎样进一步来收集鼓和音叉在发声时振动的证据呢?
预设:学生讨论。教师出示水槽、栓有细绳的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思考一下,可以借助以上辅助材料证明音叉和鼓在振动吗?学生借助辅助材料,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证明音叉和鼓的振动。汇报交流:音叉、鼓在发生时也在振动。交流: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预设:竖笛中的空气/竖笛在振动7.小结:竖笛是通过中空部分的空气柱(笛管内的空气)振动来发出声音,竖笛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音调与振幅是由空气柱的粗细、长短决定的。三、总结梳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我们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我们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力的作用不是物体发出声音的根本原因,只有振动才能产生声音,这些物体停止发出声音的时候,它们都会停止振动。四、拓展延伸1.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2.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汇报交流收获。
作业设计
各小组进行实验,及时记录。作业本
板书设计
2.
物体怎样发出声音方法敲
力的作用打
重复地
物体振动拨
往返运动弹(共17张PPT)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吉他是怎么产生声音的?
听听下面的声音……
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是怎样产生的?
探索一:
橡皮筋发声实验
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并用它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
拉伸橡皮筋
(2)
按压橡皮筋
(3)
揉搓橡皮筋
(4)
弹拨橡皮筋
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当皮筋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
你认为皮筋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方式
能否发出声音
拉伸橡皮筋
按压橡皮筋
揉搓橡皮筋
弹拨橡皮筋




你发现了什么?
当橡皮筋发出声音时,你看到了什么?
实验结论
拨动橡皮筋,它会振动并发出声音。
当我们用手或其他工具将橡皮筋的
振动停下来,它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当物体进行往复运动,即它的状态改变的过程,我们把这样的运动称为振动。
探索二:
观察其他发声物体
音叉
有声音
敲击
拍打
发不出声音
用力按
用力压
拨动
用力弯曲
有声音
发不出声音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认识音叉
小锤敲击音叉
触摸
有声音
发不出声音
想一想:上面几种物品产生声音共同特征是什么?
发声物体
我看到的现象(示意图)
我的想法
弹拨橡皮筋
拨动钢尺
敲击鼓面
敲击音叉
橡皮筋在振动
钢尺上下振动
鼓面上下振动
音叉左右振动
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音叉和鼓振动不明显,你打算怎样进一步来收集鼓和音叉在发声时振动的证据呢?
有水的水槽
带绳的乒乓球
泡沫粒


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
振动
发声的物体都在(
)。
振动
振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研讨: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竖笛是通过中空部分的空气柱(笛管内的空气)振动来发出声音,竖笛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音调与振幅是由空气柱的粗细、长短决定的。
我们的发声器官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