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培优提高”讲义(八):几种重要的盐(1)【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培优提高”讲义(八):几种重要的盐(1)【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9-01 20:2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盐
1.定义: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酸与碱反应的产物,凡酸与碱反应生成的物质都可叫做盐。
2.盐的分类
盐酸盐(氯化物):NaCl、CaCl2等;硫酸盐:Na2SO4、CuSO4等;碳酸盐:Na2CO3、CaCO3等;
硝酸盐:KNO3、Ba(NO3)2等;铵盐:NH4Cl等。
二、几种盐的性质
1、碳酸钠
(1)俗称:纯碱、苏打
(2)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3)从水溶液中析出时,晶体含有结晶水,化学式是Na2CO3·10H2O
(4)像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这样的化合物含有结晶水,这类化合物归为一类——结晶水合物
(5)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会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碳酸钠粉末
(1)用试管取适量的碳酸钠溶液,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到的现象为溶液变红。
结论: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
(2)将稀盐酸或稀硫酸滴入装有碳酸钠的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消失,有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Na2CO3+H2SO4

Na2SO4+H2O+CO2↑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结论:碳酸钠+酸→新盐+新酸
用途
:
做馒头时可除去酸味,且使馒头多孔松软.
碱性较弱,生活中常用作食品添加剂
(3)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到的现象:出现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Na2CO3+Ca(OH)2

CaCO3↓
+2NaOH
结论:
碳酸钠与碱Ca(OH)2(或Ba(OH)2)反应制造烧碱制造烧碱
用途:碳酸钠可制造玻璃、肥皂、洗涤剂、以及在纺织工业上都利用它的碱性。
(4)向氯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到的现象:出现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Na2CO3+CaCl2

CaCO3↓
+2NaCl
结论:碳酸钠与盐CaCl2(或BaCl2、Ba(NO3)2、Ca(NO3)2)反应
2.碳酸钙
CaCO3:俗称石灰石,是一种难溶的盐。它是碳酸和氢氧化钙发生酸碱反应的产物,加强热能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生石灰。碳酸钙形成的岩石中,洁白纯净的碳酸钙岩石叫做汉白玉,可直接用来做装饰性的石柱或工艺品;因含杂质而有美丽花纹的碳酸钙叫做大理石,用来做建筑物外墙和内壁的贴面或铺设地面;质地致密的碳酸钙岩石(石灰石)可直接用于建房,但石灰石的主要用途是生产水泥和石灰。
3.氯化钠
NaCl:俗称食盐,是一种白色的晶体,易溶于水有咸味,溶解度受外界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大量存在于海水和盐湖中,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和生理盐水。摄入过多的食盐,容易引起高血压等疾病。浓的食盐溶液具有杀菌作用。
[特别提示]
(1)碳酸钠虽然俗名叫纯碱,但它仍属于盐类,注意不要被表面文字所迷惑。
(2)鉴别盐中是否含有CO,可先加稀盐酸,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来检验。
(3)盐的水溶液可以显酸性(如NaHSO4),可以显中性(如NaCl),也可以显碱性(如Na2CO3)。
例1、向含有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
)
例2、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常含有少量的NaCl)。课外小组为测定市售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
设计思路:用空气将装置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缓缓吹入装置D中,利用装置D的质量变化测定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请结合实验装置和设计思路,回答下面问题:
(1)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装置A的作用是
(3)缓缓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4)若撤除装置A,直接通入空气会导致实验结果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下同);若撤除装置C,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________。
例3、在一烧杯中盛有100g
B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混合溶液的质量与所滴入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先后看到的明显实验现象是
(2)最终所得溶液的pH_____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求原溶液中BaCl2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4)当滴入Na2CO3溶液至图中B点时,通过计算求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某同学在家中找到一种白色粉末,到学校实验室进行以下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对此粉末成分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粉末可能是CaCO3
B.该粉末一定是碱
C.该粉末可能是Na2CO3
D.该粉末中一定含有CO32-
2.下列两种物质混合后能发生化学反应且反应前后溶液总质量不变的是(?)
A.稀硫酸和氯化钠溶液
B.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
C.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硫酸
D.稀盐酸和石灰水
3.如图是实验室里一瓶标签破损的白色粉末状固体,小明同学取出少量该固体放入一洁净试管中,加水振荡后固体溶解,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继续滴加稀盐酸,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该固体可能是(
)
A.
Na2SO4
B.
NaCl
C.
Na2CO3
D.
NaOH
4.已知NaHCO3在270
℃时完全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Na2CO3受热不分解。现有某工厂生产出的一批NaHCO3产品中混有少量的Na2CO3,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该产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样品测定生成CO2的质量。
(1)本实验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C中盛放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
(2)若把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改为稀盐酸,在其他操作正确的情况下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准确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二:样品测定剩余固体质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取一只洁净的坩埚,称得质量为21.2克,再向其中加入样品,称得总质量为41.2克;②加热盛有样品的坩埚;③将坩埚充分冷却,称量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④多次重复步骤②和③至恒重,称得坩埚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35.0克。
(3)实验时需要重复“加热、冷却、称量”操作多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题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已知2NaHCO3Na2CO3+H2O+CO2↑
)
5.我国不少地方有端午吃“灰水粽的习俗所谓“灰水粽”是指用草木灰的浸出液(俗称“灰水"浸泡糯米做成的粽子,这种粽子颜色微黄、清香软糯,小乐对制作“灰水粽"的草木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展开了如下探索:
(查阅资料)①糯米中加入食用碱可起到中和微生物生成的酸、软化食物纤维等作用;
②草木灰中富含钾盐.主要成分是K2CO3,还有少量K2SO4和KC1。
装置B处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小华用图式装置测定草木灰中碳酸钾质量分数,实验中通过测定C装置质量的增加量来计算碳酸钾的质量,有同学设计了另外一种测定方法,将C装置的溶液换成氢氧化钡容液,则通过测量
6.实验后的废液一般需回收处理,不能直接倒入排污管,小科实验后收集到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废液10.22克,他向废液中缓缓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与滴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当废液恰好处理完毕时,溶液总质量为20克,溶于水的气体忽略不计,则:
(1)废液恰好处理完毕时,溶液的pH为____。
(2)图中m=
克。
(3)废液恰好处理完毕时,回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1.生活中常见的盐与其对应的用途描述不相符的是(
)
A.
氯化钠是常用的调味品
B.
碳酸钠用作建筑材料
C.
碳酸氢钠用于焙制糕点
D.
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2.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某同学为检验它含有的碳酸根离子,应选择的试剂是(
)
A.氢氧化钙溶液
B.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
C.水
D.稀盐酸
3.某同学想检验实验室用的蒸馏水是否被酸污染,采用下列几种方法进行检验,其中不可行的是(?????

A.取样品,向其中加入
Na2CO3??????????B.取样品,向其中加入
Ba(NO3)2
C.取样品,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D.取样品,向其中加入
CaCO3
4.如图中的几种物质是常见的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入氯化钙溶液,现象是
(2)碳酸钙、碳酸钠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是因为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_________(写离子符号)。
(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对纯碱(Na2CO3)和小苏打(NaHCO3)两种固体进行实验探究.
(1)写出甲、丙两种仪器的名称:甲 
 ,乙 
 .
(2)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丙仪器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写出丙仪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该实验探究利用的科学方法是 
 (填“控制变量法”、“对比观察法”或“定量分析法”),实验目的是 
 .
6.在做完“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小明突然想到:是否可以测得实验所用的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呢?于是小明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试管中反应后的剩余物过滤并多次用蒸馏水洗涤,得到滤液和滤渣。
②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③将滤渣干燥后称量,质量为0.5g。
④向滤液中加入10%的Na2CO3溶液,获得了相关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小明的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假设石灰石中的其余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
第②步中小明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的目的是为了
(2)在Na2CO3溶液加到图像中显示的C点时,溶液中所含的溶质为
(3)第①步中如果在过滤时没有用蒸馏水多次洗涤,则测得碳酸钙的含量将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4)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
参考答案
例1、B
例2、①Ba(OH)2+CO2=BaCO3↓+H2O;
②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防止进入装置D中;
③使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
④偏大,偏大.
例3、(1)先有气体放出,后有白色沉淀生成(2)大于(3)20.8%(4)8.1%
【解析】(1)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有气体放出,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即有白色沉淀产生;
(2)根据图像可知,最后碳酸钠过量,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最终溶液的pH大于7。
(3)设原溶液中BaCl2的质量为x,生成碳酸钡沉淀的质量为y。
Na2CO3
+
BaCl2?=
BaCO3↓?+?2NaC1
106
208
197
(212g-106g)X10%
x
y
解得x=20.8g,y=19.7g
原溶液中BaCl2的质量分数为:20.8%
(4)由图像可知,与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106g,设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
Na2CO3
+
2HCl?=
2NaCl?+H2O?+CO2↑
106
44
106gx10%
z
解得z=4.4g
所以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212g+100g-4.4g-19.7g=287.9g
当滴入Na2CO3溶液至图中B点时,所得溶液是氯化钠溶液,设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w。
由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
Na2CO3?---?2NaCl
106
117
212gx10%
w
解得x=23.4g
23.4g/287.9gx100%≈8.1%
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87.9g
1.C
2.D
3.C
4.(1)浓硫酸
(2)不能
(3)使碳酸氢钠完全反应
(4)84%
5.(1)K2CO3+2HCl=2HCl+CO2↑+H2O.
(2)沉淀的质量来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从而算出碳酸钾的质量
6.(1)7
(2)10
(3)14.2%
【解析】(1)因为废液恰好完全反应时变为硫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显中性,故废液恰好处理完毕时,溶液的pH为7。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0.22克+m-0.22克=20克,m=10克。
(3)设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x。
H2SO4~Na2SO4
98
142
19.6%×10克
x

x=2.84克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0%=14.2%
1.B
2.B
3.B
4.(1)产生白色沉淀
(2)CO32-
(3)CuSO4+2NaOH===Na2SO4+Cu(OH)2↓
5.(1)酒精灯;烧杯;(2)Ca(OH)3+CO2=
CaCO3↓+H2O;(3)对比观察法;探究纯碱和小苏打两种固体加热是否分解.
【解析】(1)甲、两种仪器的名称:甲是酒精灯,乙是烧杯;
(2)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3+CO2=
CaCO3↓+H2O
;
(3)该实验是用对比的方法探究纯碱和小苏打两种固体加热是否分解,所以该实验探究利用的科学方法是对比观察法;实验目的是探究纯碱和小苏打两种固体加热是否分解.
6.检验滤渣中是否还有剩余的CaCO3
NaCl和Na2CO3
偏小
80%
【解析】(1)碳酸钙难溶于水,而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的现象,说明滤渣中没有碳酸钙,所以第②步中小明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滤渣中是否还有剩余的CaCO3;
(2)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而图象中显示的C点时,说明加入的碳酸钠溶液过量,所以Na2CO3溶液加到图象中显示的C点时,溶液中所含的溶质为氯化钠和碳酸钠;
(3)第①步中如果在过滤时没有用蒸馏水多次洗涤,则会造成碳酸钙的质量减小,所以测得碳酸钙的质量分将偏小.
(4)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l2?+Na2CO3
=?CaCO3↓?+2NaC1
106
100
(31.8g-10.6g)x10%
x
x=2g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为:2g/2.5gx100%=80%;
2021-2022学年上学期浙教版科学九年级“培优提高”讲义(八)
几种重要的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