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9
古诗三首
RJ
四年级上
1.
认识“暮、瑟”等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学习目标
第1课时
暮江吟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唐代诗人中现存作品最多的一个。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相传街边老妪也能听懂。有《白氏长庆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对诗、文、书、画都很精通,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其中一首。
卢钺(yuè)
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南宋诗人,以两首《雪梅》留名千古。
暮色
瑟瑟
缘分
投降
骚人
谦逊
输赢
mù
sè
yuán
xiáng
sāo
xùn
shū
字词学习
须
费
逊
缘
输
暮
吟
题
庐
侧
峰
降
横
héng
hèng
横冲直撞
蛮横
他博闻强识(zhì),一下子就识(shí)破了敌人的鬼把戏。
识
shí
zhì
识别
博闻强识
夜幕降(jiàng)临,敌人终于撑不住投降(xiánɡ)了。
降
xiáng
jiàng
投降
降临
暮(朝暮)
墓(墓地)
题(题目)
提(提出)
侧(侧目)
测(测试)
峰(山峰)
锋(锋利)
费(收费)
沸(沸腾)
输(输出)
偷(小偷)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自由读古诗,结合插图和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整体感知
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品读诗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光处呈现出青绿色。
朗读提示:可以把“瑟瑟”读的稍微重一点,把“红”的读音稍微拉长,通过对比朗读,读出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傍晚宁静的江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
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
比喻
夜间自然美景
可爱
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露珠比作珍珠,写出了露珠晶莹圆润的特点;把新月比作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月的形状。表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你能说一说诗的前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吗?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
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看到了如此美景,诗兴大发,便作此诗。
写作背景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想象画面读
第2课时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自由读古诗,结合插图和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整体感知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
变幻莫测
品读诗句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千姿百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因为
庐山的全貌
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我们想要全面地看
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上进行观察。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悟诗情
第3课时
雪梅
雪梅
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梅雪/争春/未肯,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整体感知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
和
。
香
白
梅花和雪到底谁更美?看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品读诗句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意: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诗人放下手中的笔,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
服输
诗人
gē
同“搁”,放下。
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思考:梅花和雪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不及,比不上
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从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暮江吟》
残阳:铺水
露:似真珠
《题西林壁》
月:似弓
横、侧、远近高低各不同
《雪梅》
梅雪争春
雪白
互不相让
各有千秋
所见
傍晚
夜晚
所悟
古诗三首
江水:瑟瑟、红
可怜
不识真面目的原因
梅香
文章结构
《暮江吟》这首诗描绘了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面上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热爱,对大好秋色的无限喜爱之情。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览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告诉我们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主题归纳
《雪梅》这首诗写法新颖别致,诗人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一、看拼音,写词语。
cè
miàn
lú
shān
yuán
ɡù
(
)
(
)
(
)
lànɡ
fèi
bì
xū
xùn
sè
(
)
(
)
(
)
侧面
庐山
缘故
浪费
必须
逊色
随堂练习
二、给加线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可怜九月初三夜(
)
A.可惜
B.同情
C.可爱
D.怜爱
(2)只缘身在此山中(
)
A.沿着
B.缘故
C.缘分
D.因为
C
D
《暮江吟》,边读边想象画面,前两句读得平缓一些;后两句读得轻松愉悦,表现夜晚的美好宁静。
《题西林壁》,前两句边读边想象,连绵起伏的“岭”可把语音延长,读出连绵之意;高耸入云的“峰”则要语调上扬,读出山峰之高。后两句写的是诗人游山之后的感悟,可以通过重读“真面目”,再在“只缘”后稍作停顿,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教材习题
《雪梅》开篇所写的梅雪争春的景象,可以用轻快上扬的语调,读得热闹一点儿;后两句则要把语调降下来,着重读“逊”和“输”字,体会二者的各有所长。
背诵指导:
第一首可边看图片边回忆诗句;第二首可抓住表示角度的关键词,体会先景后理的特点,以帮助记忆;第三首可通过对比体会梅、雪的特点,加强对诗意的理解,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夕阳西下,一道余晖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诗意:
读了这两句诗,我感到诗人表面上是说自己身在庐山之中,视野狭窄,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一个人生哲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我们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上进行观察。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诗意: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道出了梅与雪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雪
梅
[宋]卢钺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诗意: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俗气。冬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此刻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赏析:首句写梅与雪之间的关系,次句写雪与诗之间的关系。后两句写梅、雪与诗之间的关系,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精神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
拓展空间
熟读课文,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
课下搜集其他写景、蕴含哲理或者写梅或雪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