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能力提升
—2021-2022学年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一册化学单元测试卷
(时间:
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化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图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D.自然界中消耗的唯一途径是光合作用
2.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然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燃料充分燃烧,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D.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可以缓解面临的化石能源危机
4.下面是二氧化碳的几种用途,其中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B.
C.
D.
5.蚊香是夏日驱除蚊虫的常用物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打火机点燃蚊香,目的是使温度达到蚊香着火点
B.燃着的蚊香要悬空放置在金属架上,远离其他可燃物
C.燃着的蚊香要放在通风处,分子才能运动
D.熄灭蚊香的方法可以将燃着的部分剪除
6.美国化学会发布的2018年科研圈九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气候变化持续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洪灾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地球整体温度上升。科学家不断呼吁减少碳排放,并对可能造成的危害做出更多警示。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等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建立如下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循环体系,结合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守恒的
②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③二氧化碳也是种重要的资源
④光能或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
⑤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用白色瓷片接近酒精灯外焰时,瓷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焰心时,在瓷片上出现黑色粉末状固体,这是酒精没有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用水壶烧水,开始时会发现: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和黑色的炭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料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燃料本身也可能含有水分子
C.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D.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8.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在有限空间里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B.用煤炭烧锅炉时不断鼓入空气,可使煤炭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C.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时可用湿布盖灭,是因为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
D.森林起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建立隔离带灭火
9.小辉自制了如下实验室制取的发生装置,其中不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是(
)
A.
B.
C.
D.
10.天然气、石油气燃烧的反应是、。现有一套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要改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应采用的措施是(
)。
A.减少空气的进入量,增大液化气的进入量
B.增大空气和液化气的进入量
C.增大空气进入量或减少液化气的进入量
D.减少空气和液化气的进入量
11.我国具有较丰富的煤炭资源,煤制取乙二醇的产业化发展是煤综合利用的方向。煤制取乙二醇的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属于可再生能源
B.煤和合成气均属于纯净物
C.仅用该合成气作原料,可生产出尿素
D.合成气可用作气体燃料,其中CO是煤气的主要成分,有剧毒
12.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来做家庭小实验,其乐无穷!小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a、d为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湿润棉花,b、c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浸过的干燥棉花。垂直固定玻璃管的装置未画出)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装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推压一次注射器活塞,可以控制进人饮料瓶内液体的量
B.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注射器内的液体可为稀硫酸
C.利用该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及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D.该装置的左半部也可用于制取氧气
13.构建知识网络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下图为有关的知识网络图,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A.物质①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B.物质②中阳离子符号为
C.物质③由2种元素组成
D.物质①和⑤发生反应转化为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14.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已知气体X、Y分别为和(密度比空气小)中的一种,纸花用石蕊溶液浸泡后晾干制成,实验中装置气密性良好,一根导管通入气体时另一根导管为出气状态。
具体操作为:
Ⅰ.往左端通入气体X,观察现象
Ⅱ.往右端通入气体Y,观察现象
Ⅲ.打开活塞往纸花上滴加适量水后关闭活塞,观察现象
Ⅳ.往左端通入气体X,观察现象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X为,Y为;②只有操作Ⅳ中纸花变红;③此实验也可证明的密度比空气大;④操作顺序调整为Ⅰ、Ⅲ、Ⅱ、Ⅳ也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B.C处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
C.D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D.D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6.(10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都可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如图1所示,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可观察到两处的白磷均不燃烧;将针筒中少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推入瓶中,燃烧匙的白磷仍没有燃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推入过氧化氢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2所示,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装置中的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拓展与迁移】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燃烧条件分析,“星星之火”的作用是__________。
(4)人们对燃烧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实验表明镁在氮气或二氧化碳中也能燃烧。请根据上述事实,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提出新的认识:_______________。若镁在空气中燃烧起来,要用沙子覆盖灭火,该灭火方法所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
17.(15分)能源、环境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017年5月18日我国宣告在南海首次试开采可燃冰成功,这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遇火即可燃烧。在地球上的量大约是已探明其它化石燃料总量的2倍;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传统自化石燃料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的残渣和废气,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的最大新型能源。但可燃冰的开采比较困难,可燃冰一但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喷井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
(1)可燃冰形成的适宜条件是______。
A
高温高压
B
低温高压
C
低温低压
(2)可燃冰无固定的组成,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它同人类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一样都属于______能源(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3)燃烧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可燃冰”为燃烧提供了______。
(4)可燃冰相比传统化石燃料具有很多优势,主要是______(填序号)
。
A
储量丰富
B
燃烧值大
C
清洁、无污染
D
易于开采
(5)为方便贮存和运输,天然气通常被压缩到容积很小的钢瓶中,而可燃冰却很难被压缩试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是______。
(6)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在高温条件下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
(7)“天津港爆炸事故”现场发现存放有碳化钙,该物质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易燃气体乙炔和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热:另一种危化品金属镁燃烧后也不能用普通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因为二氧化碳会支持镁燃绕生成氧化镁和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从金属镁的这个燃烧事实使我们对燃烧有了新的认识:______。
18.(15分)某学习小组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如图两个方面的探究。
Ⅰ.第一小组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测定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实验开始时他们通过分液漏斗将20mL稀盐酸全部快速加入锥形瓶中并关闭活塞,并记录量筒中水的体积,数据如表:
时间/min
1
2
3
4
5
6
量筒读数/mL
40
50
55
58
60
60
(1)写出图1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图1内中量筒最好选_______(填“50mL”“100mL”或“150mL”)。
(3)图1乙中如果不加植物油会使测定结果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Ⅱ.第二小组用如图2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实验步骤:
①连接好装置,向外拉动任一注射器的活塞,一段时间后松开手,活塞回到原处;
②注射器a中吸入20mL澄清石灰水,注射器b中吸入20mL盐酸,连接在如图2位置,再从中间瓶口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将瓶装满,最后塞上带压强传感器的橡胶塞;
③先后将两注射器中试剂全部快速推入三颈烧瓶中,并保持注射器活塞在注射器底部,振荡三颈烧瓶,压强传感器测得三颈烧瓶中压强变化如图3。
(1)实验步骤中第①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③步中最先推入三颈烧瓶的试剂是_______,这时三颈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③步中第二次推入试剂后三颈烧瓶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这时三颈烧瓶中压强变化对应于图3中的哪一段____________(填“ab”“b”或“cd”)
(4)若要制取二氧化碳8.8g,试计算需要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样品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但碳、氧元素的化合价会发生改变;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保持不变;除了光合作用,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还有海水吸收等。
2.答案:D
解析:将用水和酒精浸湿的布手帕点燃,布手帕表面燃烧,片刻后抖动布手帕,火焰熄灭,而布手帕一点也没有烧坏,是因为布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布手帕的温度低于布手帕的着火点。
3.答案:B
4.答案:D
解析:人工增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用于制取纯碱和化肥,利用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用于灭火利用了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和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
5.答案:C
解析:分子在永不停歇地运动。
6.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混合气分离出二氧化碳,水分解生成氢气,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甲醇等能源都遵循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守恒的原则及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的燃烧、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复合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可以转化为甲醇等有机物都说明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及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
7.答案:A
解析:燃料燃烧出现了炭黑和水珠,这可以说明燃料中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8.答案:C
解析:解:A.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在有限空间里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A正确;
B.使燃料充分燃烧可从两个方面入手:①提供充足的氧气;②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B正确;
C.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时可用湿布盖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C错误;
D.根据灭火原理能够达到灭火目的方法有:①隔绝空气;②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③移走可燃物;森林起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建立隔离带灭火,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C。
9.答案:B
解析:
A项,通过捏、放操作,可以使固体和液体接触、分离,从而实现反应的发生和停止;B项,注射器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但不能控制反应的停止;C项,通过上下移动粗铜丝,可以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与接触,能达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目的;D项,当关闭止水夹时,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止水夹,固体和液体接触,反应发生。
10.答案:C
解析:相同情况下,气体体积相同所含分子数相同;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同分子即同体积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完全燃烧,液化石油气需要更多的氧气;为确保液化石油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氧气量充分,需要把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的燃料进气量减少或增大空气进入量。
11.答案:D
解析:
A.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故说法错误;B.煤的主要成分是碳,还含有硫等物质,属于混合物;合成气是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属于混合物,故说法错误;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反应前元素有三种即碳、氢、氧,反应后不会出现氮元素,所以仅用该合成气为原料不可能得到尿素,故说法错误;
D.合成气的主要成分是CO,CO是有毒气体,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中毒,故说法正确。
12.答案:B
解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的是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会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会阻碍反应持续进行。
13.答案:B
解析:
物质①是二氧化碳,其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物质②是碳酸钙,阳离子为钙离子,符号为;物质③是甲烷,由碳、氢2种元素组成;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14.答案:A
解析:要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首先通入二氧化碳,纸花不变色,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然后通入氮气,将二氧化碳排出,再滴加适量水,纸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最后通入二氧化碳,纸花变红,证明是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由上述分析可知,X为,Y为;操作Ⅳ中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纸花变红;此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若操作顺序调整为Ⅰ、Ⅲ、Ⅱ、Ⅳ,无法验证是水使纸花变红的,还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使纸花变红的。
15.答案:A
解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但是不能说二氧代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故A错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C处溶液变浑浊,故B正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具有助燃性和可燃性,所以D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故C正确;通过分析可知,D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故D正确。
16.答案:(1)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导管口处的白磷燃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2)试管中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和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能减少污染;气球平衡气压,防止橡皮塞冲出
(3)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4)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隔绝氧气
17.答案:
(1).
B
(2).
混合物;不可再生
(3).
可燃物
(4).
ABC
(5).
可燃冰分子之间的间隔小(6).
;置换反应
(7).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18.答案:Ⅰ.(1)(2)100mL(3)偏小
Ⅱ.(1)检查装置气密性(2)澄清石灰水;
(3)产生气泡溶液由浑浊变澄清;cd(4)25g
解析:
Ⅰ.(1)图1甲中,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2)选择量筒时,量程应该略大于量取的体积,并且最接近,图1丙中量筒最好选100mL;
(3)图1乙中如果不加植物油,导致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会使测定结果偏小;
Ⅱ.(1)实验步骤中第①步的目的是检查装置气密性;
(2)在第③步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导致瓶内压强减小,因此最先推入三颈烧瓶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这时三颈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在第③步中第二次推入稀盐酸后,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三颈烧瓶中出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溶液由浑浊变澄清,这时三颈烧瓶中压强变化对应于图3中的段;
(4)设需要样品质量为。
答:需要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样品2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