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能力提升_2021-2022学年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一册化学单元测试卷(word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能力提升_2021-2022学年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一册化学单元测试卷(word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31 13:5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能力提升
—2021-2022学年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一册化学单元测试卷
(时间:
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情况:①煤燃烧;②燃放鞭炮;③工业废气任意排放;④燃油汽车排放的尾气;⑤氢能源汽车排放的尾气。会引起空气污染的是(  )
A.①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气体不可直接从空气分离获得的是(

A.用作医疗急救的氧气
B.用作电光源的稀有气体
C.用作食品防腐剂的氮气
D.用作清洁燃料的氢气
3.下列实验中,能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的是(
)
A.
B.
C.
D.
4.苏州博物馆最近启用新购置的“真空充氮杀虫灭菌消毒机”来处理和保护文物.即将文物置于该机器内,三天后氮气浓度可达99.99%;再密闭三天左右,好氧菌、厌氧菌和丝状霉菌都被杀灭.下列有关氮气说法错误的是(

A.
通常状况下氮气易溶于水
B.
氮气不能供给呼吸
C.
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
高浓度氮气可抑制菌类的生长
5.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氮气和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和21%
B.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包括等
C.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这一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D.为改善空气质量,提倡“绿色出行”,以公共交通工具为主
6.15%的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会剧烈反应产生。实验室欲利用15%的溶液制取,则下列装置中,仪器选择和药品放置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7.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固体混合物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反应结束时能生成g氧气
B.P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和氯化钾
C.在反应过程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D.在0~min时段,在混合物中的质量不断增大
8.蜡烛(足量)在如下左图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下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9.如图,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已知白磷的着火点40℃,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成功。
在下列说法中:
①实验中装入药品后,应先夹紧弹簧夹,再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
②实验中气球的变化是先鼓后瘪。
③打开弹簧夹后,注射器中的水会自动喷射出来,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4mL时停止下流。
④白磷燃烧熄灭后,应及时打开止水夹。
⑤本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⑥细沙的作用是防止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锥形瓶底部炸裂
正确的说法的个数是(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10.5mL5%溶液中加入少量橙红色重铬酸钾()溶液,发现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变为绿色()后又迅速变为淡橙红色,伸入带火星木条,木条复燃,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若重铬酸钾质量和化学性质反应前后不变,则为催化剂
B.催化剂不能参与化学反应
C.产生气泡变快可能是重铬酸钾和
反应造成的
D.可能是反应生成了水稀释重铬酸钾,导致其溶液颜色变淡
11.下列实验目的与实验操作一致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部
B
收集较纯净的氧气
用排水法收集,导管口刚冒气泡时,立即开始收集
C
检验蜡烛燃烧后的白烟是否为可燃物
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
D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用木炭代替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
A.A
B.B
C.C
D.D
12.下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等,下列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
A.气体从a端通入,收集氧气
B.气体从b端通入,收集氢气
C.瓶内装满水,气体从b端通入,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
D.瓶内装满水,在b端接量筒,气体从a端通入,测量气体的体积
13.下列物质在一瓶空气中充分燃烧后,立即盖上玻璃片,等冷却后最难打开的是(
)
A.
B.
C.
D.
14.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氧气,并测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装置气密性良好,图Ⅰ中的锥形瓶内盛有质量为的溶液,燃烧匙内装有二氧化锰,燃烧匙可以上下移动,干燥管内装有足量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作用是吸收水蒸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装置Ⅰ分别与装置Ⅱ、Ⅲ、Ⅳ、V连接,均能达到实验目的
B.称量装置Ⅰ反应前及完全反应冷却后的质量可计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C.若用装置Ⅳ收集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b导管口处验满
D.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15.下列四种叙述均用如图表示,其中对应说法正确的是(

A.图表示向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少量的反应过程中生成的质量与时间关系
B.图表示向过氧化氢溶液(含水)加入少量的反应过程中溶液中水的质量与时间关系
C.图表示一定量加热制过程中,残留固体中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D.图表示加热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的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关系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6.(16分)某同学为探究一瓶无色液体A的成分,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A中加入黑色粉末B,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气体C,同时生成了常温下为液体的纯净物D,而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②该同学将气体C收集起来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C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③另外将黑色粉末E点燃后放入盛有C的集气瓶中能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F。请你根据该同学的实验回答问题:
(1)写出物质名称:A___________,B_________,D_________。
(2)写出由A、B得到C、D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其中B起___________作用,此反应属___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3)写出E+C→F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17.(10分)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实验如下:用注射器抽取30mL空气(活塞拉30mL刻度处),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为50mL;在硬质玻璃管中放入过量铜粉,在右侧导口套上瘪的气球;点燃酒精灯,反复推拉注射器和挤压气球,待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将气球中气体全部挤入硬质玻璃管,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为14mL。
(1)实验时,铜粉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木炭代替铜粉进行相同实验。
(2)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__________。
(3)若测量值比理论值偏小,则可能存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18.(14分)实验室中,利用下图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④_________。
(2)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
(3)上述装置图中共有两处明显的错误,请你找出其中一处并改正:_______。
(4)将上述装置的错误全部改正后,继续进行实验。小雨在实验室中若先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序号),且在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
(5)小晴在实验室中选用C装置作为氧气的发生装置。在她的实验中用到的一种固体药品是__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在该反应中它起__________作用。请你写出小晴制取氧气的文字表式:______。用此法制取的优点是________。
(6)若用F装置来收集氧气,怎样判断氧气已经收集满?___________。
(7)乙炔又称电石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不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电石(固体)与水在常温下反应可以制取乙炔。你认为制取乙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_。
(8)如果用G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由_______端通入(填“a”或“b”,下同),当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____________端导管通入。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D
解析:A.空气中含有氧气,可以分离出来并用于医疗急救,不符合题意;
B.空气中含有稀有气体,可以分离出来用于作电光源,不符合题意;
C.空气的主要成分就是氮气,氮气不活泼,较稳定,可以分离出来用作食品防腐剂,不符合题意;
D.空气中不含氢气,无法分离得到氢气,符合题意。故选D。
3.答案:A
解析:由于甲中带火星的木条燃烧比乙中燃烧更旺,说明甲瓶中氧气的含量较多,而乙瓶由于瓶口向下,含氧气的量少,从而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4.答案:A
5.答案:B
解析:氮气和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和21%,A正确;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包括等,不包括,B错误;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这一过程利用了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的性质,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正确;提倡“绿色出行”,以公共交通工具为主,可以减少尾气的排放,D正确。
6.答案:D
解析:长颈漏斗不能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因此不能控制反应速率,过氧化氢溶液从分液漏斗中加入,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能使生成氧气的速率平稳。
7.答案:A
解析: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所以反应中固体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氧气的质量,则反应结束时能生成g的氧气,A正确;P点处氯酸钾部分分解,因此固体成分有未反应的氯酸钾和生成的氯化钾,还有作为催化剂的二氧化锰,B错误;在反应过程中,固体总质量逐渐减少,而生成的氯化钾的质量逐渐增加,因此氯化钾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至氯酸钾完全反应后,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不再变化,C错误;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D错误。
8.答案:B
9.答案:C
解析:①实验中装入药品后,应先夹紧弹簧夹,再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为了减小误差,故正确;②实验中,白磷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压强增大,由于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又冷却到室温,瓶内压强减小,所以气球的变化是先鼓后瘪,故正确;③由于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瓶内压强减小,所以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出来,又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空气的五分之一,所以打开弹簧夹后,注射器中的水会自动喷射出来,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4mL时停止下流,故正确;④白磷燃烧熄灭后,冷却到室温,再打开止水夹,故错误;⑤本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故正确;⑥细沙的作用是防止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锥形瓶底部炸裂,故正确。
10.答案:B
11.答案:C
解析:氧气验满时,要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待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蜡烛燃烧后的白烟是石蜡固体颗粒,可以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白烟,检验其是否具有可燃性;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压强基本不变,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C

12.答案:D
解析: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故收集氧气时气体从a端通入;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故收集氢气时气体从b端通入;瓶内装满水,气体从b端通入,可以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在测量气体的体积时,瓶内装满水,a端接量筒,气体从b端通入,测量气体的体积。
13.答案:D
解析: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内外气压变化大,立即盖上玻璃片,等冷却后最难打开。故选D。
14.答案:B
解析:装置Ⅱ无法收集到干燥的氧气,装置Ⅲ、Ⅳ无法测定收集氧气的体积,A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装置Ⅰ反应前及完全反应冷却后的质量差即为产生氧气的质量,进而可计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B正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空气需要通过导管a导出,则氧气通过导管b进入,C错误;因为测量完后瓶内还要留有部分气体,故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的结果没有明显影响,D错误。
15.答案:B
解析:A、起点:从图上看,当反应时间为0的时候,纵坐标(生成氧气的质量)已有一定的量,而事实上当反应时间为0的时候,产生氧气的质量也是0,故单从起点看,错误;B、起点:当反就时间为0的时候,纵坐标(溶液中水的质量)已有一定的量,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反应还没开始的时候,过氧化氢溶液中就已有一定量的水存在,从起点看,满足要求;拐点:所谓拐点是指线条突然发生变化的点。结合变化趋势分析如下: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水的量越来越多,图上表现为直线向上变化,但当反应进行到完成时,水的量就突然不再增多,而是保持原有的水的质量不变,图上表现为直线平行与横座标,从直线向上变化到直线平等与横座标,必然存在一个拐点,正确;C、从起点看,该图不符合,因为反应时间为0的时候,残留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也应该是0,错误;D、双氧水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来使用的,其质量并不发生改变,图上应体现为是从左到右的一条平行于横座标的直线,且起点不在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上,因为反应时间为0的时候,二氧化锰就已有一定的质量了,错误。故选B。
16.答案:(1)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水(2)过氧化氢水+氧气;催化;分解
(3)碳+氧气二氧化碳;化合
解析:(1)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C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所以C是氧气;将黑色粉末E点燃后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能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F,木炭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所以E是木炭,F是二氧化碳;在A中加入黑色粉末B,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氧气,同时生成了常温下为液体的纯净物D,而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所以A是过氧化氢溶液,B是二氧化锰,D是水,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3)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文字表达式为碳+氧气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17.答案:(1)使装置中的氧气完全反应;不能(2)20%
(3)装置漏气(合理即可)
解析:
(1)实验时,铜粉过量的目的是使装置中的氧气完全反应;不能用木炭代替铜粉进行相同实验,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中气体压强无明显变化,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2)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3)若测量值比理论值偏小,则可能存在的原因是装置漏气、未冷却至室温就读数等。
18.答案:(1)铁架台;集气瓶(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A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或E中导管应伸至集气瓶底部(4)A
(5)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水+氧气;操作简便、节能、安全(合理即可)
(6)集气瓶口出现大气泡时证明已收集满(7)B或C;F(8)a;b
解析:(1)仪器①是铁架台,④是集气瓶。
(2)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应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A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导管应该伸到集气瓶底部。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5)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实验中用到了一种固体药品是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它起催化作用;用此法制取的优点是操作简便、节能、安全。
(6)选用F装置收集氧气时,当集气瓶口出现大气泡时,表示已收集满。
(7)实验室制取乙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在常温下进行,乙炔密度比空气略小,不溶于水,所以制取乙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或C,收集装置是F。
(8)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G装置收集氧气时,氧气由a端通入;当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b端导管通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