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1 08:0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歌中提到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区在汉朝时被称为
(  )
A.西洋
B.新疆
C.大秦
D.西域
2.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这样一个镜头:悬浮于半空中的画纸,幻化成辽远无边的沙漠,敦煌舞者在沙漠之上翩翩起舞,引领我们开展一场友谊之旅。“这场友谊之旅”的开始与哪一人物有关
(  )
A.张骞
B.甘英
C.班超
D.卫青
3.有学者认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该学者认为张骞
(  )
A.开辟并经营丝绸之路
B.拓展了汉朝西部疆域
C.最早开始了对外交流
D.促进了中外经贸往来
4.“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促进了物种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5.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
(  )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安息→大秦
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西亚→大秦
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安息→大秦
D.长安→玉门关、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欧洲
6.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交通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穿过黄海到达的国家是
(  )
A.朝鲜、日本
B.天竺、日本
C.安息、朝鲜
D.天竺、安息
7.“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已经覆盖亚、欧、非、拉,扩容至100多个国家。其中我国汉朝时就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之有贸易往来的国家有
(  )
A.英国
B.澳大利亚
C.印度
D.南非
8.下列有关古代丝绸之路的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
史实
推论
A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B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C
西域的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中原
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
D
丝绸之路通达欧洲
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9.下图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给自治区政府的国泰“榴”芳尊。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标志是
(  )
A.张骞通西域之后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漠北战役的胜利
D.丝绸之路的开辟
10.东汉时期,他奉命出使西域,重建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此后,他经营西域30多年,被封为“定远侯”,71岁时才回到中原。“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典故都与他有关。材料中的“他”是
(  )
A.蒙恬
B.班固
C.甘英
D.班超
11.张骞与班超出使西域所发挥的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  )
①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
②促进了西域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促进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友好往来
④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了贡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踏着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瓷器、茶叶去了,驮着造纸术、冶铁术去了;穿过茫茫大漠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石榴、黄瓜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来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的这条丝绸之路,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1)根据材料一中图片及文字,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两点即可,2分)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材料二 西汉一朝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集中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这些代表人物的许多活动及其成果,都是具有开创性的、集大成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巨大的、长久的影响。
——摘编自甘霖《变局》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举出一例汉武帝时期在对外交流方面具有“开创性、集大成”特点的代表人物,并指出其活动的主要影响。(3分)
材料三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置……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其管辖范围包括……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写出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置的官职名称及其负责管辖的范围。(3分)
材料四 “一带一路”是我国政府主动应对当今全球形势深刻变化,深度参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动,赢得发展战略机遇,争取主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实施“一带一路”,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有利于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平衡发展,有利于开启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引擎,有利于全面构建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今天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答案
1.D 2.A 3.D 4.C 5.A 6.A
7.C [解析]
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因此,我国汉朝时就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之有贸易往来的国家有印度。故选C。
8.B [解析]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因此A推论错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是其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C推论错误;丝织品是丝绸之路上运输的著名商品,但不是唯一商品,因此D推论错误;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故选B。
9.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选B。
10.D 11.B
12.(1)信息点一:丝绸之路的开通起到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信息点二:中国对外输出的主要是手工业品和技术,引进的主要是农作物和艺术。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3)西域都护。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重要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现实意义:有利于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