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八上5.2.3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八上5.2.3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31 14:4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鲁教五·四学制2011课标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平行四边形》
5.2.3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3)
教学内容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3)”是鲁教五·四学制2011课标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平行四边形》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课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第3课时,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的基础上又学行四边形的两种判定方法进行学习的,在教学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首先,在探究判定定理的证明方法和运用判定定理时,用到了前两节课的探究方法及证明;其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两两对应的互逆定理;
“启下”,首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是研究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其次,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的探究模式从方法上为研究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奠定了基础.并且,本节内容还是学生运用化归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的良好素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因此,这节课内容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运用。
二、学情分析
这节内容是八年级上学期学习内容,由于这期间学生的年龄都在14岁左右,他们好动,注意力易分散;但同时他们也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和心理特征,一方面教学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行四边形,对平行四边形有直观的感知和认识。在第一节也学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二节两个课时学生也已经掌握了几种判定的方法。在掌握平行线和相交线有关几何事实的过程和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经历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获得了一定的探索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同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合作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理解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一判定定理,并学会简单运用.
2.经历平行四边行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
3.通过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策略分析
1.本节课采用课前制作学具、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观看视频并且讨论总结性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习,“思”中发现,合作交流中归纳提升。
2.众所周知,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的教学方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课堂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这个情境引入教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经历“动手实验——观察——猜想——论证——归纳探究”的学习过程,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3.结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让学生代表讲解,积极的参与课堂,有效地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借助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的多样性,直观的呈现便于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借助思维导图很好的总结归纳所学知识,为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做铺垫。美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习材料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感知,同时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增加感知深度。因此,为了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更好地提示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在课堂导入和定理的验证时,我选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同时,我还借助于小纸条制作四边形实验来直观演示,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感性知识的掌握。
在整个的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尽可能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思考与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整个课堂是以引导和问题为主线,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本节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活动
工具:两根不同长度的纸条,还有2组(2条长度相同,另2条长度也相同)长度不同的纸条.
提前一天布置学习小组活动资料.
完成制作工作.
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初步得到两组线段相等,为课堂引入做准备.
探索新知
活动:1.小组将手中的两张纸条AC,BD的中点重叠,并用胶带固定,然后再用纸条将点A、B、C、D顺次连接固定,判断四边形ABCD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
2.教师几何画板演示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从事物图形转化到数学图形.
3.命题的证明:(得出: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并且OA=OC,OB=OD.
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1.展示课件,及小组活动要求.
2.几何画板操作;
3.引导学生探索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一判定;
4.小组证明命题的真假性,并说明理由.
1.动手操作,上台讲述制作过程,还有得出结论.
2.小组利用“一人走,3人留”模式探究.
3.观察几何画板演示,验证结论.
4.证明命题,并书写完整过程.
5.小组上台讲解,并答疑.
1.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的特性,以动手实验为载体,展开所要研究的问题,不但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问题的感知.
3.用几何画板将生活问题简化为数学问题,得出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一结论.
4.采用“实验——观察——猜想——验证——说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并能从理论上证明发现的新规律。
跟踪练习
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点E、F在对角线AC上,并且AE=CF.
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对于定理的应用.
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1.利用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来进行证明.
2.做完后小组内讨论,得出最优解.
3.掌握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一判定方法.
1.通过解答例题,及时巩固得到的判定定理;
2.通过一题多解,锻炼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更可以将本节得出的判定方法逐一加以应用,实现理解要领和掌握结论的感性到理性的自然深化。
巩固练习
规则:随机抽取小组,小组先选择下列一种水果,水果后面有对应的题目及分值;然后思考1分钟后,小组派人上台讲解题目.(答对加分,不答或者答错不扣分)
题目:见课件
1.展示课件,利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借助教学助手进行抽取,做到公平公正的原则.
3.教师点评小组并且平分.
1.小组选择题目,然后进行思考和论.
2.小组排代表上台讲解分析过程.
1.利用游戏的方式来做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练习,前后呼应,使课堂教学变得完整。同时,也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重难点,观看视频.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应用(视频).
学生举手口答,观看视频.
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归纳,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既突出了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完善了知识结构.
家庭作业
必做题:
习题5.6
1、2题
选做题:
习题5.6
3、4题
1.第1、2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学有价值的数学”,达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
2.第3、4题是拓广探索题,让学生在图形的动态变化中去寻找一些不变的数量关系,落实新课标中“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使之真正的适合学生去探究。首先我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从中产生质疑——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为之后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动手、动口、动脑,经历观察、质疑、分析和总结的探究过程,进而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了获得知识的乐趣,提高了学生操作、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并拓展了学生不断探究的思维空间。内容选择上,除选用书上的素材外,还充分利用教学助手、多媒体、几何画板和视频等,体现互联网+教育的信息时代。
上完这一课后,感觉学生上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对这节内容非常感兴趣,特别是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时,学生从实物模具转化为数学图形验证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同时,我仍感到有些不足的地方,如:上课重复的话语太多,评价性语言不够丰富,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