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消息二则》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1 19:2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消息二则》
总第
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消息)的相关知识,整体感知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特点。
学习重难点
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2.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朗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集体设计
个人创新
情境预设明确目标预习交流诊断测评合作交流精讲点拨拓展延伸系统总结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你们翻到单元导读,说一说你从这段话里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回答两分钟)我们现在要学习的就是一种新的体裁——新闻。我们身边每天都有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第一课这两则消息中学习关于新闻的知识。(出示课题)二、预习交流诊断测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2.
检查学生收集的作者、作品情况。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3.
检查字词和课文诵读情况。
三、合作交流,精讲点拨(一)、整体感知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自由讨论。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2.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3.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二)合作探究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对三路大军渡江的报道,表达方式有同有异。同在哪里?不同又在哪里?3.揣摩下面句子具体表达的情感和内涵。(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4.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宽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我军渡江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四、拓展延伸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五、系统总结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后反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消息二则》达标试题
_______班
第______组
姓名: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
每题2分,共10分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完成下列各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①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②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③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⑤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⑦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⑧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⑩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
)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我军前锋,业已(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文中标圆圈序号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下列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
②~⑧
/
⑨~?
B.

/
②~⑦
/
⑧~?
C.

/
②~⑤
/
⑥~?
D.

/
②~⑨
/
⑩~?
2.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段中⑥⑦两句是议论句,对这两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B.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本质。
C.赞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
D.分析了西路军当面之敌溃退的原因。
4.从句?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5.文中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说明?????
?B.记叙??议论?????
C.议论??抒情?????
D.说明??议论